李慧 高雯佩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高校舞蹈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核心課程。要學好民族舞蹈,除了需要良好的支配身體的能力、動作的模仿和記憶能力外,還需要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民族心理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學習到民族民間舞蹈真正的精髓。民族心理學是以民族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交叉學科,研究一定條件下某一民族群體的生活、情感、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學科,本文希望能夠找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民族心理學的切合點,把民族心理學理論應用到高校民族舞蹈學習中去,從而對高校民族舞蹈學習能夠起到一些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心理學 高校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學習 應用分析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XJK014CGD04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94-02
1.民族心理學理論概述
民族心理學是以民族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交叉學科,研究一定條件下某一民族群體的生活、情感、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學科。它是以普通心理學理論和社會心理學理論作為基礎,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資料作為參考,不僅研究特定民族群體影響下人們的社會行為,也研究人們內(nèi)心活動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具體要涉及特定民族集體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民族心理的特點是特定民族在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與歷史文化的積淀過程中形成的,并通過一定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及各種文化現(xiàn)象得以表現(xiàn),比如生活習俗、道德觀念、價值觀念、交往行為以及藝術活動、體育活動等。
2.影響民族心理的因素及與民族舞蹈的關系
我國各民族為何會形成如此豐富多樣的民族舞蹈呢?原因在于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特定的民族在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與歷史文化的積淀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心理生成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下面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影響民族心理的因素:
2.1民族信念
民族信念是指本民族按照所確信的觀點、原則和理論去行動的民族傾向,民族信念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是對世界觀的信仰。對超自然神靈的崇拜而產(chǎn)生的宗教信仰是對社會和自然界的主宰者——“神靈”的志愿順從,宗教作為人類和民族精神的支柱,有凈化個體心靈、凝聚人民意志、提升社會道德的意義。
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對于大自然的崇拜表現(xiàn)為多神信仰和自然信仰。比如跳“祈雨舞”的一系列儀式都是為了向神靈祈求降雨。儀式作為文化原動力的“窗戶”,人們通過它可以認識和創(chuàng)造世界。而舞蹈就存在配合民族信仰而進行的實際的、感性的、明確的儀式活動的功能。再如土家族的毛谷斯、儺舞、擺手舞、喪鼓舞、八寶銅鈴舞都是包含對神靈的崇拜,從隊形變換所形成的圖案、動作的動律可以看出對龍、鷹、水、土地、白虎以及馬的敬畏。人們通過舞蹈來娛神,來傾訴對神靈、祖先、圖騰形象的崇敬,實現(xiàn)讓神靈庇護村寨、祈求豐收的樸素愿望。舞蹈加入宗教儀式,扮演著所崇拜對象的角色。它凝聚著民族成員的情感、信仰以及愿望,抒發(fā)了民族成員崇拜神鬼、禱求平安、期待美好的情感。
2.2 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民族的每個個體都熱愛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習慣于本民族的習俗、生活方式,并關心它們的存在和發(fā)展。這種民族自我意識非常穩(wěn)定、非常強大極具生命力,是維系該民族的重要因素。如侗族地區(qū)曾被譽為“沒有國王的王國”。原因就在于他們擁有極強的民族自我意識。侗族祭祀舞蹈“多耶”,侗語意思為“團歌”,這不僅是一種歌舞形式,更寓意團圓,領唱先開始唱引子“呀羅耶”,大家接“呀羅嗨”,然后逐漸繞成圓圈,按照音樂節(jié)奏,拍手跺腳,邊歌邊舞。引子過后眾人重復領唱的后半句。只要你愿意隨時都可以加入到載歌載舞的行列,像他們一樣“手相握而歌”,歌舞表演到后面可形成一二百人同時載歌載舞的壯觀場面。到結(jié)尾部分大家一起高聲歌唱,速度越來越快,最后是大家一起“呀~耶!呀~耶!”的吆喝,在吆喝聲中氣氛達到最高潮。有時氣氛高漲還會把處于中心的人拋起來,也有男子彼此肩搭肩、女子彼此手牽手各圍成圓圈,邊舞邊唱、互相應答。這種集體舞蹈對民族的凝聚、血緣親情的強化具有極強作用,也顯示出了特別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在民族的舞蹈活動中,民族成員能夠真切地感受、深刻地把握民族意識的真諦。
2.3民族性格
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是該民族歷史、文化的標志之一,是民族風俗、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呈現(xiàn)和升華,反映著本民族的民族性格。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朝鮮族人們圖騰崇拜的藝術形象是鶴。在他們的心目中鶴是純潔、善良、長壽的象征。崇拜鶴的心理經(jīng)過不斷升華與長期的藝術加工形成朝鮮族舞蹈最基本的步態(tài),這種飄逸、柔韌的舞步——“鶴步”充分展示出舞者瀟灑、優(yōu)雅、飄逸的風格,營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在朝鮮歷史上屢次遭受外敵侵略,長期的斗爭歷練了朝鮮族人民團結(jié)一致、堅忍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反映在民族舞蹈中就形成了外柔內(nèi)韌、柔中帶著剛勁的民族性格。因此,民族舞蹈其實就是“性格舞蹈”,舞蹈中的動作性格正是來源于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心理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
3.民族心理學在高校民族舞蹈學習中應用的途徑和方法
在我國“民族心理學”這個新興的學科發(fā)展得飛快,尤其是在學校的教育和民族舞蹈的學習中,民族心理學理論有著重要的用武之地。教師在舞蹈教學中如果可以更好、更清楚地講解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現(xiàn)象,深層次分析舞蹈動作背后的一些心理活動,這會對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舞蹈學習中也會更加理解所學習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屬性,從而更加貼合這個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因此,民族心理學應用到高校民族舞蹈學習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開設或增加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課程
準確的把控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表達其動作背后的內(nèi)涵是民族舞蹈學習出發(fā)點和歸宿,但是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自身生活體驗的欠缺,是高校舞蹈專業(yè)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學習民族舞蹈之前需要首先了解學習該民族的歷史文化,揣摩該民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感受該民族的地域特色風格特征,這樣才能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學中教師也會提到相關知識,但都只是只言片語,不夠系統(tǒng)化也不全面。如果可以將這些需要前期學習的知識整合成為一個課程,就可以叫作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課程。學習了這個課程之后在進行民族舞蹈的學習就會更加理解所學習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屬性,從而更加貼合這個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民族舞蹈學習上勢必會事半功倍。
3.2 營造課堂氛圍
民族舞蹈學習的課堂是老師與學生雙向的作用過程,它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舞蹈動作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課堂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怎么教授,學生怎么學習,還取決于一定的學習情境。民族舞蹈學習過程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輔助學習的軟件,音樂、服裝與道具等是輔助學習的硬件,巧妙地利用它們能夠提高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學習效果。在軟件上,營造輕松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把自己當作某個民族的人民,運用所學的民族心理學理論,激發(fā)自己的民族意識,感受自己的民族性格,為當下的學習設置一個情境。比如學習蒙族舞蹈時可以想象自己是蒙族人從小在草原的環(huán)境上長大,擁有勇猛果敢、開闊坦蕩、永往無前的性格,騎著駿馬疾馳在無邊的草原上,那么動作上不由自主的就會帶出一些豪邁的雄放的感覺。在硬件上利用道具或者所學民族的一些生活習慣來貼近這個民族,比如學習維族舞蹈時穿上高跟鞋立即就有了抬頭挺胸的感覺,配合上立腰拔背維族的基本站姿就成型了。扎起長辮子學習身體上的一些動律時就能夠更快地找到身體上的辮子,“旋”的那種感覺。
3.3 主動內(nèi)化和使用民族心理學理論
當前高校民族舞蹈學習中有一部分同學平時都只是學習和練習動作本身,哪怕是動作非常到位,動作中還帶著所謂的“范”,也不能讓觀看的人感受到應有的情緒和情感。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用最好的狀態(tài)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好動作。這樣的練習,再多也只是流于表面。俗話說“熟能生巧”,不管是課堂的學習還是課余的練習都應該主動的內(nèi)化和使用民族心理學理論,讓自己沉浸在那個民族舞蹈文化之中,喚醒自己的民族意識,一遍一遍磨練自己,使自己由內(nèi)而外的帶出一些屬于那個民族的東西,更好地用身體語言表現(xiàn)出那個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還能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才是真正學會了那個民族的舞蹈。
3.4 開展采風實踐
舞蹈專業(yè)的同學們應當多出去采風來感受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積極地觀看一些相關的現(xiàn)場舞劇、舞蹈比賽、音樂劇、電影、電視劇、書籍等。這些對于學習民族舞蹈的同學來說都很重要,這些可以讓大家了解在真實生活中看不到的、經(jīng)歷不到的民族事物,并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參演大型情景舞劇《邊城》中的學生所經(jīng)歷的:他們在排練過程中,編導帶領學生們進入鳳凰景區(qū),觀察當?shù)孛缱迦嗣竦男蜗?,親身體驗苗族人們的日常生活。還跟苗族同胞一起過端午節(jié),真正體會了小說里描寫的過節(jié)場景。并且組織他們認真研讀了《邊城》一書,書中的一幕一幕都深深地刻在了學生們的心里。這一切的一切都對最后舞劇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結(jié)論
將民族心理學融入到高校民族舞蹈學習當中,通過對民族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以及影響民族心理學因素的分析來充分肯定民族心理學在高校民族舞蹈學習中的價值,不僅能有效發(fā)揮高校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為重要載體,有利于舞蹈編導專業(yè)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增強專業(yè)的辦學特色;還有助于同學們的編創(chuàng)與舞臺表演藝術實踐,有效培養(yǎng)同學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藝術表演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豐富藝術素養(yǎng)、為該將來的編創(chuàng)與表演實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46-47.
[2]金秋.中國區(qū)域性少數(shù)民族民俗舞蹈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7,(03): 14-20.
[3]李堅.舞蹈文化特征與民族心理[J].民族藝術研究, 1992,(10): 2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