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圖騰是最早的社會組織的象征,也作為本民族的標志,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圖騰崇拜的不同。中國的圖騰崇拜是龍,而在俄羅斯,熊是其象征和標志。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通過對龍和熊崇拜的差異,探討圖騰文化的差異。從而減少文化誤讀,促進兩國文化的更好交流。
【關(guān)鍵詞】圖騰 跨文化 龍 熊
【基金項目】項目:跨文化交際視閾下中俄圖騰文化對比研究——以龍和熊為例,編號jsky2016027。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12-02
一、圖騰崇拜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圖騰作為崇拜對象,主要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體現(xiàn)的血緣關(guān)系。
圖騰一詞最早見于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商人、人類學(xué)家龍格所著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中。圖騰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臘、阿拉伯地區(qū)、以色列、日本及中國等;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極為廣泛,由動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現(xiàn)象,其中以動植物為主,動物又占絕大多數(shù)。①
恩格斯指出:“沒有統(tǒng)一的君主,就絕不會出現(xiàn)統(tǒng)一的神”。②何星亮說道:“圖騰文化既是宗教文化,又是社會文化。因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學(xué)藝術(shù)、婚姻和社會組織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雹?/p>
二、中國的圖騰崇拜―龍
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特殊現(xiàn)象。其實,龍就是廣義的圖騰,有著圖騰的實物體現(xiàn)。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也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絕對優(yōu)于其他民族——不屈、頑強、團結(jié),龍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jié)果。也就是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yōu)辇垺T谥袊说男哪恐校埦哂蟹欠驳哪芰?,他有鱗有角,有牙有爪,能鉆土入水,能蟄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興云布雨,又能電閃雷鳴。
中國歷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龍為帝王標志。說明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龍就是一種權(quán)利、力量、智慧的綜合體,龍的廣義解釋,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所以中國人始終愛龍、望龍、信龍。無論中國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感到驕傲和自豪!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征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云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fēng)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quán)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zhí)熳印?,他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guān)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quán)。龍與皇權(quán)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銅,然后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zhàn)嗤尤的輝煌勝利。
龍還象征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后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jié)舌,哪里還能教導(dǎo)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余的,老聃是人中之龍,難得一見的大賢。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作“龍”。俗話說“望子成龍”,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角、身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yè)。④
三、俄羅斯的圖騰崇拜―熊
俄羅斯,通常被稱為“俄羅斯熊”或“北極熊”。俄羅斯人被稱為“熊的傳人”。俄羅斯熊是俄羅斯民族崇高的象征,是人們心中永遠的圖騰。在俄羅斯至今流傳著許多與熊有關(guān)的部落起源的傳說。古時西伯利亞人以捕魚狩獵為主,他們崇拜熊,把熊看作森林的主人、世間整個大家庭的祖先。他們認為熊具有很多神奇的本領(lǐng),死后會復(fù)活,明白人的語言,能夠認識自己的每一個親屬,能帶來幸?;驗?zāi)難。俄羅斯人不但虔誠地信奉熊,而且關(guān)于熊的傳說也頗具宗教色彩。據(jù)說,熊從前與上帝同住在天上的一個錐形帳篷里,只因為它固執(zhí)不從,被貶到地上,成為人類的神。
宗教上還有禁令規(guī)定,直呼熊的名字是一種禁忌,所以,在俄羅斯民間只是按熊的外形,將其稱為“腳趾內(nèi)翻的”或按其顏色稱為“棕色的”。俄語中“熊”一詞是由蜂蜜和吃兩部分組成,意為“吃蜜的”動物。由于該詞更具有形象性,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熊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也是俄羅斯人最喜愛的動物,俄羅斯不少地方都有熊的標志,也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熊的故事。俄羅斯有一個索契鎮(zhèn),這個鎮(zhèn)的周圍是高加索大山,不少的熊在此出沒,與人和諧相處,并且建造了許多熊的雕塑,這個小鎮(zhèn)后來也就更名為“熊的角落”,逐漸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旅游圣地。坐落在伏爾加河上游的雅羅斯拉夫爾城之所以被稱為熊城,是因為城徽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一頭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人對熊的崇拜。
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熊“心地善良”、“憨態(tài)可掬”、“惹人愛憐”,熊的形象是被英雄化的,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如果你對俄羅斯朋友說你像一個大熊,他會很高興。
熊給俄羅斯人的印象是力大無比、笨拙憨癡。這些形象出現(xiàn)在一些俄語諺語之中:“熊行動笨拙,但力大無比”,“家中的主人,林中的狗熊”、“熊不洗澡,但很結(jié)實”、“一穴容不下二熊”等。由于熊力大無比,所以獵熊既困難,又危險,有諺語云:“熊沒碰上獵手很走運,獵手沒撞上熊也很走運”,“沒打死熊之前,先別賣皮”,(意謂事未成,先別夸口)。“熊個子大,不靈活”,人們用腳趾內(nèi)向的熊來形容像熊那樣笨拙的人。
四、跨文化交際
所謂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fā)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稱Cross?鄄culturalCommunic?鄄ation。廣義上看,學(xué)習(xí)外語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而要想學(xué)好外語,就不能不避開文化的學(xué)習(xí)。因而,文化的差異是造成我們在交際時出現(xiàn)文化誤讀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交際障礙的主要因素。
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強調(diào)大一統(tǒng)和注重整體利益,這樣的價值取向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精神傳統(tǒng)。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而從民族性格來看,中國人重視“合和”,龍是多種動物的化身,體現(xiàn)了自然界與人的合和,人自身的和。龍象征著光明,剛健,開創(chuàng),進取,這些也是中國人的理想。
俄羅斯一位當代哲學(xué)家說:“從表面上看,俄羅斯是歐洲的,但從骨子里他是亞洲的。將歐洲和亞洲結(jié)合在一起的便是俄羅斯的靈魂”。在俄羅斯人身上,各種矛盾的特點奇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膨脹的國家意識,和恣意妄為的無政府主義;暴力傾向,和善良、人性、溫和等等。正如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所說:“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羅斯,用一般標準無法衡量她?!币蚨瑢τ谛艿某绨菀簿陀辛穗p重性:既是勇敢、力量、智慧的象征,也是笨拙、憨癡、粗魯?shù)拇怼?/p>
因而,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 既要求同,也要存異。在本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要積極地宣傳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使“中國龍”的形象更加豐滿和鮮活,讓外國人對“龍”不再懷有不解和敵意。對外來文化的學(xué)習(xí)要以寬容務(wù)實的態(tài)度給予足夠的包容。同時,應(yīng)當凸現(xiàn)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中華文化的自覺,而這種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覺并非囿于狹隘的民粹主義和文化自大,而是在清醒的文化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礎(chǔ)上,通過中俄文化的交流融會為人類和世界提供具有普遍指導(dǎo)意義的知識和價值。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對“俄羅斯熊”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誤讀。
注解:
①http://baike.so.com/doc/5344525-5579970.html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 第 4卷) [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
③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M].江蘇鳳凰出版社, 2000.
④http://wenda.so.com/q/1363695082061413
參考文獻:
[1]http://wenku.baidu.com/view/03e951cfad6195f312ba6cc.html
[2]劉光準、黃蘇華.走進白樺林―俄語語言與文化面面觀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1月 第 89―92頁
[3]翟石磊、魏淵.文化圖騰與國家形象―跨文化交際視野下國家形象符號化比較研究 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第1期
[4]孫瑞雪.淺談俄羅斯與熊文化 黑龍江科學(xué) 2014年第9期
[5]楊慧、徐黛黛.俄羅斯民族“熊”圖騰文化研究 白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第12期
[6]葉柏川.“熊性”俄羅斯:擴張成性與救世情懷并存http://n.cztv.com/news/12184572.html
[7]陳麥池.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龍及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探索 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第1期
[8]亞·弗·盧金.俄國熊看中國龍 重慶出版集團 2007
作者簡介:
白潔(1984.1-),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集寧師范學(xué)院外語系,內(nèi)蒙古大學(xué)俄語語言文學(xué)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與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