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 孟杰
(中國藥科大學 江蘇南京 211198)
表象訓練法通常又被稱為念動法,是指運動員在頭腦中對正確技術動作的模仿、回憶與再現,喚起臨場感覺的訓練方法。通過多次動作表象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心理的穩(wěn)定性,使運動員能夠專注于正確的動作技術,從而縮短動作技術掌握的時間。在傳統(tǒng)的棒壘球打擊技術的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還是通過傳統(tǒng)的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等方式來進行教學;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只是通過機械的模仿,而對動作真正要領和關鍵卻很難把握。因此,有必要通過對表象訓練與傳統(tǒng)訓練之間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表象訓練的實效性、規(guī)律性,推進教學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高校體育課堂效率。
慢投壘球運動的進攻技術主要包括打擊技術和跑壘技術。在慢壘比賽中,最直接的進攻方式就是擊球,而擊球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進攻能力的強弱。由于投手的作用在慢壘中被削弱了,所以打到球變得容易,但如何打好球,卻并不那么容易,很多優(yōu)秀的棒球和壘球選手,剛開始接觸慢壘的時候,卻往往打不到球或者多次界外球而出局。所以慢投壘球的擊球技術,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且要找到合理的方法進行練習,才能較好的掌握。
從中國藥科大學2016級慢投壘球選修課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每班男生30人,平均年齡18.3歲,將其中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作為對照班。經身體素質(身高、速度、彈跳)和技術測試,兩個班無顯著性差異。
2017年9~11月對研究對象進行教學實驗。
實驗設計:(以棒壘球揮棒擊球技術為例)。
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兩個班進行棒壘球擊球技術訓練,對照班以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固定化的模式:要領講述—教師示范—學生練習。實驗班則把表象訓練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結合進行:要領講述—教師示范—表象訓練—學生練習—表象訓練。而表象訓練的具體設計有:(1)觀看棒壘球優(yōu)秀運動員擊球影像及圖示;(2)教師點評動作要領,學生閉目體會并回憶完整動作過程;(3)結合想、練同時進行的方法,嘗試進行徒手模仿。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動作技術理解的準確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動作本體感覺。兩班都由筆者擔任任課教師,設定教學時數都為24學時。場地器材和考核標準都完全一致。練習次數和練習時間也都基本相同。
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數理統(tǒng)計分析。
表1 試驗后兩班擊球質量和擊球效果成績比較(±s)
表1 試驗后兩班擊球質量和擊球效果成績比較(±s)
組別 擊球質量 擊球效果對照班 78.8±9.08 72.5±8.16實驗班 85.7±5.58 84.3±4.50 t 2.58 3.14 P<0.05 <0.01
查閱了棒壘球技術教學與訓練、運動心理學、體育統(tǒng)計等相關書籍和論文,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支撐。
經過連續(xù)24學時的擊球教學訓練后,專門聘請南京市資深棒壘球教練員和裁判員,依據《中國藥科大學棒壘球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成果評價,評價內容是慢投壘球弧線拋打,實行100分制。兩班的成績分析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經過相同的教學時數,不同的教學模式,擊球質量和擊球效果呈現顯著性差異,實驗班P=0.04,對照班P=0.41。這表明在棒壘球擊球訓練的教學中,采用表象訓練法可以讓學生更快的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教學效果也更為理想。
人體的一切運動技能都是在本體感受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通過本體感受器感知肌肉、肌腱、關節(jié)的狀態(tài),同時連續(xù)的反映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過不斷調整與糾正,使運動技能更加協(xié)調準確。運動訓練中常采用“想練結合”的方法來提高本體感覺對動作反饋調節(jié)的能力。
運動技能是由大腦皮質直接參與形成的。人體運動技能的形成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并有其建立、形成、鞏固和發(fā)展的階段性變化規(guī)律,在本質上就是人體建立運動條件反射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3個階段:第一,動作技能的泛化階段。這個階段學生主要是靠視覺和聽覺,觀察老師的講解和示范,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全盤接受和模仿的過程,但對技術動作的內在規(guī)律并不能完全理解。第二,動作技能的分化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靠學生的回憶,教師的反復提醒與糾正,使學生體會動作的細節(jié),初步建立動力定型。第三,鞏固與自動化階段。通過前兩個階段的作用,學生已經基本上可以依靠思維指導,準確、優(yōu)美地完成技術動作。這個階段是意識和肌肉配合的高度統(tǒng)一,動作也逐步自動化,也就是大家經常所說的無意識階段,是動作技術的最理想階段。但這個階段的出現就需要表象訓練和肌肉訓練長期的磨合才能夠達到。
人體外界所受的刺激,通過感受器傳到大腦皮質,引起大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并同時以“痕跡”的方式存在于大腦皮層中。在體育教學中適當運用表象訓練,可以把原本較復雜的動作技術通過在大腦中進行連貫的假想示范來進行感知和強化,再通過反復的動作刺激和語言提醒,加深對規(guī)范動作的感知理解,最終達到加快建立動力定型的目的。
表象訓練和動作訓練要交替進行。要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動作訓練一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動作訓練是基礎和保障,表象訓練是對動作訓練的必要補充。表象訓練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教師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通道感受技術動作。例如在慢投壘球擊球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視覺表象自己做完整揮棒擊球動作的圖像,通過本體感覺來同時表象揮棒的肌肉感覺,通過聽覺來輔助強化表象球棒接觸壘球時的聲音,從而從多個感官通道強化動作技能的形成。
表象訓練要回憶最理想、最正確的動作技術。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結合電化教學,教學前先組織學生觀看專業(yè)運動員的正確技術動作的影像資料,然后再進行表象訓練。例如,慢投壘球擊球技術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優(yōu)秀運動員的慢動作回放:揮棒擊球時基本就是用下半身旋轉,將球棒與地面平行擊出。教師提示動作要領:先轉動腰部,利用身體旋轉的離心力帶動球棒揮動,下半身旋轉力量越強,球棒擊出的力量也就越大。當學生在大腦形成清晰的動作流程后,再讓他們表象擊球的完整動作。為了便于教學,通常把擊球分為引棒、伸踏、轉體下棒、中球延伸5個階段。在學生看完影像后,教師進行細致講解,然后讓學生放松身體,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在熟練地運用正確的動作進行揮棒。
通過12周共24學時的教學實驗,在表象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的對比中,我們得出:在慢投壘球擊球技術教學中,恰當運用表象訓練法,能夠促進學生對動作要領的掌握,加深動作印象,縮短學生掌握動作技術的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1]張力為,任來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覃朝玲,唐東輝.體育統(tǒng)計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俊,張?zhí)旆?郭雪奇.慢投壘球教程[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2.
[4]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