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 100009)
5-01地塊位于北京市平谷區(qū)夏各莊鎮(zhèn)夏各莊村東南部,2013年8月13日至9月20日,為配合該地塊的基本建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先期考古勘探的基礎上,對工程控制地帶范圍內(nèi)的古代墓葬和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區(qū)東臨主環(huán)路,北鄰夏興園小區(qū)西區(qū)(圖一),發(fā)掘面積為1351平方米。本次發(fā)掘有兩個地層,①層為明清時期地層,②層為漢唐時期地層,共發(fā)掘清理東漢墓9座、唐墓5座、明墓5座、清墓8座、搬遷墓2座和東漢—唐代窯址5座。其中東漢墓M1保存較好,出土器物較豐富,現(xiàn)簡報如下。
M1開口于②層下,方向353°,豎穴土壙多磚室墓,由墓道、墓門、前廳、耳室、東后室、西后室組成,墓口距地表0.5米(圖二)。土壙南北長16.4米,東西寬6.15~6.54米,深2.44米。用磚規(guī)格為0.6×0.15×0.3米。
墓道 斜坡狀,位于墓門的南部。南北長8.5米,東西寬0.54~1.62米,深0.14~2.42米,斜坡長5.2米,東西兩壁較直。
墓門 東西寬0.98米,南北深0.6米。門體大部分已坍塌,殘存西壁部分磚墻,殘高0.4米。封門下部用整磚錯縫平砌,上部用碎磚錯縫平砌,殘高0.56米。
前廳 平面呈長方形,頂部已坍塌,殘存四周墻體。東西長6.56米,南北寬3.04米,殘高0.18~0.88米,墻壁砌法為兩順一丁,鋪地磚為兩橫兩縱平鋪,呈席紋狀。在前廳中部偏北,發(fā)現(xiàn)陶甑、陶奩、陶熏爐、陶罐及陶器蓋等隨葬品。前廳的西北角有平磚錯縫砌制的祭臺一座,東西長1.38米,南北寬0.66米,高0.12米。祭臺及附近堆放大量隨葬品,有陶樓、陶燈、陶案、陶耳杯、陶倉等。
圖一 墓葬發(fā)掘區(qū)位置示意圖
耳室 位于前廳的東南部,土洞式,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進深2米,東西寬1米,高1.28米。
東后室 位于前廳東北部,南部有甬道與前廳相連。甬道寬0.9米,深0.8米,頂部坍塌,兩壁砌法為錯縫平砌,殘存磚墻高1.14~1.34米。鋪地磚鋪法與前廳相同。在甬道西側和北側發(fā)現(xiàn)陶盆、陶罐、陶器蓋及銅鏡等隨葬品。墓室南北長4.31米,東西寬2.2~2.28米,四周墻體及鋪地磚破壞無存。
西后室 位于前廳的西北部,南部有甬道與前廳相連,甬道寬0.9米,進深0.64米,高1.34米。墻體用平磚錯縫砌制,頂部用兩層豎磚起券。墓室南北長4.3米,東西寬2.98米,頂部坍塌,僅存四周墻體,殘高0.12~1.2米,墓壁砌法為兩順一丁。墓室底部殘留鋪地磚,鋪法與前廳相同。墓室中殘存彩繪棺木遺跡,墓主人骨架已腐朽,墓室南部發(fā)現(xiàn)釉陶盞和銅錢等隨葬品。
M1共出土隨葬品66件,按照材質可分為陶器和金屬器。其中,陶器63件,全部為泥質灰陶明器,金屬器3件,全部為實用器。
1.陶器
陶奩 3件。根據(jù)唇部、底部特征分為A、B兩型。A型 1件。標本M1∶24,直口方唇,直腹圜底,口部及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趶?9.8厘米,高 13.2厘米(圖三,1)。B型 2件。標本M1∶53,直口,圓唇,直腹,平底,腹部飾一道水波紋和數(shù)道凹弦紋,底部飾圓錐體實足3個??趶?7.2厘米,底徑17.6厘米,足高1.5厘米,通高12.7厘米(圖三,2)。
黑釉陶盞 1件。標本M1∶61,敞口,圓唇,弧腹,平底,外壁施半釉,內(nèi)壁施滿釉。口徑11.9厘米,底徑5厘米,通高3.7厘米(圖三,3)。
陶盆 3件。根據(jù)口沿、腹部特征分為A、B、C三型。
A型 1件。標本M1∶32,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內(nèi)凹,內(nèi)底中央印龜紋,四周刻6處渦紋,分別位于龜首、尾及四肢之間。龜首一側還刻有魚紋??趶?8厘米,底徑19厘米,高 10.6厘米(圖三,4)。
B型 1件。標本M1∶28,敞口,折沿,弧腹,平底??趶?8.6厘米,底徑7.4厘米,高8.3厘米(圖三,5)。
C型 1件。標本M1∶54,敞口,折沿,折腹內(nèi)收,小平底??趶?1厘米,底徑4.5厘米,通高 4.4厘米(圖三,6)。
陶盤 2件。根據(jù)口沿、紋飾分為A、B兩型。
圖二 墓葬平、剖面圖1、2.陶釜 3、27.陶勺 4、5.陶燈 6、9、10、25、26、29、30、40、47、55.陶器蓋7.陶甑 8、33、39、42、48—52、56、58.陶罐 11、12、14、16—19、31、35—38、43、45、46.陶耳杯 13、34.陶倉 15、23.陶盤 20.銅鏡 21、22.陶案 24、53、63.陶奩 28、32、54.陶盆 41、62.陶雞 44.陶缽 57.銅錢 59.陶灶60.陶熏爐 61.釉陶盞
A型 1件。標本M1∶15,敞口,圓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內(nèi)壁及內(nèi)底印兩道水波紋??趶?2厘米,底徑11.8厘米,通高4.6厘米(圖三,7)。
B型 1件。標本M1∶23,敞口,圓唇,折沿,弧腹,平底,下腹部飾一道凹弦紋,內(nèi)底下凹??趶?9.6厘米,底徑18.6厘米,高6.6厘米(圖三,8)。
陶耳杯 15件,形制相近,大小略有不同,其中一件內(nèi)殘存有動物骨骼。標本M1∶17,橢圓形,敞口,窄沿,弧腹,假圈足,內(nèi)底下凹,口部飾對稱的彎月形雙耳。長14厘米,寬10.8厘米,通高 3.7厘米(圖三,9)。標本 M1∶18,橢圓形,敞口,窄沿,弧腹,假圈足,口部飾對稱的彎月形雙耳。長11.2厘米,寬9.3厘米,高3.5厘米(圖三,10)。
陶勺 2件。根據(jù)口部、底部特征分為A、B兩型。
A型 1件。標本M1∶27,直口,圓唇,弧腹,小平底,口部一側接圓柱形柄,已殘??趶?.5厘米,底徑3.4厘米,殘高6.5厘米(圖三,11)。
B型 1件。標本M1∶3,敞口,圓唇,弧腹,圜底,一側安裝捏塑的龍首形勺柄,長17.3厘米,通高 8.1厘米(圖三,12)。
陶熏爐 1件。標本M1∶60,斂口,方唇,鼓腹斜收,平底。腹部穿孔9處,底部穿孔1處??趶?5.4厘米,腹徑23.2厘米,底徑15.2厘米,孔徑3~3.6厘米,通高 17厘米(圖四,1)。
陶案 2件。根據(jù)器形分為A、B兩型。
圖三 出土陶器(一)1、2.陶奩(M1∶24、M1∶53) 3.釉陶盞(M1∶61) 4、5、6.陶盆(M1∶32、M1∶28、M1∶54) 7、8.陶盤(M1∶15、M1∶23) 9、10.陶耳杯(M1∶17、M1∶18) 11、12.陶勺(M1∶27、M1∶3)
A型 1件。標本M1∶21,長方形,敞口,圓唇,直腹,平底。長59.2厘米,寬41.2厘米,高2.5厘米(圖四,2)。
B型 1件。標本M1∶22,圓形,敞口,圓唇,曲腹,平底內(nèi)凹。直徑26.8厘米,高2.1厘米(圖四,3)。
帶蓋陶罐 11件。樣式基本相同,僅大小略有不同。標本M1∶58,敞口,圓唇,束頸,鼓腹斜收,平底,腹部飾3道凹弦紋??趶?0.8厘米,腹徑15.4厘米,底徑13.6厘米,通高 19 厘米(圖四,4)。標本 M1∶8,敞口,方圓唇,束頸,溜肩,鼓腹斜收,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下腹部至底有削胎痕??趶?.4厘米,腹徑13.6厘米,底徑12.2厘米,高14.3厘米(圖四,5)。
陶倉 2件。分為A、B兩型。
A型 1件。標本M1∶13,長方體,中空,雙層結構。倉身中部出檐,飾瓦壟。下層倉體略有收分,頂部中央有長方形孔。正面刻網(wǎng)紋,其間分布5行5列水渦紋,其余立面為素面。上層倉體正面偏上對稱開2個三角形洞窗。洞窗下方刻水渦、圓點組合紋飾3行,圓點紋2行,兩種紋飾間隔分布。洞窗之間刻略呈三角形的網(wǎng)紋,洞窗上方刻長條狀網(wǎng)紋。上層倉體后墻開兩個三角形通風口,一側開較大的三角形通風口。陶倉屋頂為懸山頂,飾瓦壟,可與倉體分離。倉體正面寬26.4~35厘米,側面寬16.8~22.8厘米,通高 70.4厘米(圖五,1;圖七)。
B型 1件。標本M1∶34,頂部呈半圓形,中部開有三角形入倉口,并配有三角形蓋。曲腹內(nèi)收,平底,下腹部有一圓形出倉口。倉頂及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頂部最大徑19.8厘米,底徑17.2厘米,通高 26.7厘米(圖五,2)。
陶灶 1件。標本M1∶59,平面近三角形,前寬后窄,三壁豎直。前端開方形火門,火門三面有擋火沿,呈倒“U”字形。灶面略下凹,開圓形灶眼3處,側壁及灶面邊緣均飾同心圓紋飾。長25.4厘米,寬23.4厘米,通高12.6厘米(圖五,3)。
圖四 出土陶器(二)1.陶熏爐(M1∶60) 2、3.陶案(M1∶21、M1∶22) 4、5.陶罐(M1∶58、M1∶8)
陶燈 2件,形制相同。標本M1∶4,微殘,由燈盤和燈座組成,盤、座可分離。燈盤呈盆狀,平沿,沿上間隔分布三個雜技俑和三個三角形燈飾。其中兩個三角形燈飾殘斷。雜技俑或呈倒立狀,或呈舞蹈狀,憨態(tài)可掬,惟妙惟肖。弧腹,平底內(nèi)凹,內(nèi)底燈柱已殘,底中心有孔與燈座凸出的圓柱相連接。燈座呈圓錐形,中空,上腹部飾一周凸棱和6個三角形鏤孔,下腹部飾數(shù)道凹弦紋。燈盤直徑50.4厘米,燈座底徑35厘米,通高70.7厘米(圖六,1;圖八)。
陶缽 1件。標本M1∶44,子母口,尖圓唇,弧腹,平底??趶?3.2厘米,底徑7.6厘米,高6.4厘米(圖六,2)。
陶器蓋 12件。標本M1∶25,覆缽式蓋,平頂,口微撇,蓋口飾一道凹弦紋。直徑15厘米,高5.24厘米(圖六,3)。
陶雞 2件,形制相似。標本M1∶62,捏塑,作昂首飛翔狀,各部位比例失調。長13.3厘米,寬8.5厘米,高7.6厘米(圖六,4)。
陶甑 1件。標本 M1∶7,敞口,尖圓唇,斜腹,小平底,底有箅眼4個??趶?.5厘米,底徑4厘米,高 5.5厘米(圖六,5)。
陶釜 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M1∶1,斂口,圓唇,折腹,小平底??趶?.1厘米,腹徑7.1厘米,底徑3.2厘米,高2.5~3.3厘米(圖六,6)。標本 M1∶2,斂口,圓唇,折腹,小平底。下腹至底部有削胎痕??趶?.2厘米,腹徑7.7厘米,底徑2.7厘米,高3.3厘米(圖六,7)。
2.銅器
銅鏡 1件。標本M1∶20,范鑄,銹蝕嚴重,圓形鈕,紋飾不清。厚約3.3厘米,直徑8.7厘米(圖九)。
3.錢幣
圖五 出土陶器(三)1.陶倉(M1∶13) 2.陶倉及蓋(M1∶34) 3.陶灶(M1∶59)
圖六 出土陶器(四)1.陶燈(M1∶4) 2.陶缽(M1∶44) 3.陶器蓋(M1∶25) 4.陶雞(M1∶62) 5.陶甑(M1∶7) 6、7.陶釜(M1∶1、M1∶2)
圖七 陶倉(M1∶13)
圖八 陶燈(M1∶4)
五銖 1件。標本M1∶57-1,范鑄,圓形方穿,正面鑄有篆體“五銖”二字。錢徑2.6厘米,穿徑0.9厘米,厚0.15厘米。
小泉直一 1件。標本 M1∶57-2,范鑄,圓形方穿,正面鑄有篆體“小泉直一”四字,對讀。錢徑1.4厘米,穿徑0.4厘米,厚0.1厘米。
4.動物骨骼
在陶耳杯中共發(fā)現(xiàn)17件動物骨骼,其中可鑒定標本9件,均為豬骨(表一)。結合出土情況推斷,應為豬的左側前肢。根據(jù)骨骼的愈合程度,初步判斷其年齡至少小于2歲。
本次發(fā)掘的東漢墓葬平面形制為前橫堂雙后室結構,屬于燒溝漢墓中的第V期,時代為東漢中晚期[1]73。其中,墓的前廳修建磚砌祭臺是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磚臺上或附近放置大量隨葬器物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河南洛陽的澗西七里河東漢晚期墓[2]、燒溝東 漢 建 寧 三 年(170)M1037[1]76—78和光和二年(179)王當墓[3]中。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橫前堂,通常被認為是祭奠之室[4],而前堂磚臺上的隨葬品則表明這里是一個祭祀空間,或是墓主的宴飲之處,M1陶耳杯中發(fā)現(xiàn)豬的部分骨骼更能說明此問題。此外,M1墓主棺槨所在的西后室不見隨葬品,說明不同的墓室功能不同。由此可見,這一類墓葬具備祭奠、置棺的雙重功能,是一個完整的喪葬活動空間體系。
圖九 銅鏡(M1∶20)
與一般土坑墓或小型磚室墓不同,這類墓葬具有寬闊的存放和展示隨葬品的內(nèi)部空間,且墓主人、葬具和隨葬品也不再是從頂部向下放入墓室里,而是由墓道和墓門進入墓室,和人們喬遷新居的過程類似。在墓室封閉之前,死者的親屬可以在墓內(nèi)舉行最后的告別儀式,甚至參與喪葬儀式的哀悼者也會被邀請進入墓室內(nèi)“參觀”。陜西旬邑百子村東漢墓甬道門側發(fā)現(xiàn)的“諸觀者皆解履乃得入”[5]題記,就表明生者可以進入墓室“參觀”。這一行為可能與兩漢時期的“舉孝廉”有關。
隨葬品方面,本次出土隨葬品的形制、種類和器物組合,在北京大興區(qū)的亦莊[6—8]、平谷區(qū)[9]、房山區(qū)的竇店和長陽地區(qū)的漢墓[10]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現(xiàn),是北京地區(qū)東漢墓中的常見器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土的器物表面普遍裝飾有渦紋,這種裝飾目前北京地區(qū)僅在平谷地區(qū)的東漢墓中發(fā)現(xiàn),如興谷河道東漢墓、西杏園東漢墓[9]10—116等,推測為本地區(qū)的特色裝飾。
發(fā)掘:尚 珩、朱志剛、郭力展
繪圖:張志偉
攝影:尚 珩、王宇新
執(zhí)筆:尚 珩、張志偉
表一M1出土動物骨骼鑒定報告
[1]洛陽區(qū)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2]洛陽博物館.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5(2).
[3]洛陽博物館.洛陽東漢光和二年王當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0(6).
[4]齊東方.中國古代喪葬中的晉制[J].考古學報,2015(3).
[5]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23.
[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考古發(fā)掘報告2003—2005[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X10號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X11號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平谷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竇店與長陽[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