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有權
澎湃新聞報道,2017年9月1日,一男子爬上杭州復興大橋橋頂,揚言自殺,并拒絕現(xiàn)場公安、消防等部門的救援,要求與媒體人溝通,最后在浙江民生996電臺主持人、60歲的葉峰44分鐘的勸說下放棄輕生,并被消防人員安全救援至地面。
據報道,葉峰已不是首次介入這類救人事件,七年前他就有過同樣的經歷。單條新聞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相關新聞并列在一起,更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實質。這里要說到的是廣播作為“親近者”對民生的意義和價值。廣播主持人救人不是葉峰一人的“專利”,2006年3月,黑龍江電臺主持人葉文被輕生者點名對話;2016年11月,甘肅交通廣播主持人曉紅也被“我吃了很多藥,現(xiàn)在可能活不了多久了”的一名輕生男子點名通話,為了挽救這名男子的生命,主持人迅速報警并發(fā)布尋人消息。一時間,公安、交警、市民全力搜索,終于找到這位男子,并送往醫(yī)院進行救治。
正因為不是特例孤例,才好對此做進一步的剖析與總結。與新興媒體相比,廣播對社會生活的滲透性更深入、更深刻,不僅僅是傳播新聞資訊,履行社會教育職能,更重要的是和本地人的生活緊密相連,不但知曉本地事,而且參與本地事。一位資深廣播“發(fā)燒友”這樣表達自己的廣播情結:“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收音機讓我很快就了解當?shù)氐那闆r,更快地像一個當?shù)厝耍谌氲疆數(shù)厝说纳?。”喻國明認為:“傳統(tǒng)媒體在某一個地方深耕多年,因此他們對那個地方的一草一木、每一層面、每一個機構都有自己的根基和聯(lián)系?!痹谶@樣的“根基和聯(lián)系”基礎上,廣播逐漸陪伴成長起與受眾榮辱與共的情感,更有甚者在長期從事本地化事務中積累了大量公眾數(shù)據,成為一種極具優(yōu)勢和權威性的公共資源,對當?shù)氐慕洕鐣l(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傳統(tǒng)媒體的貼近性與本地化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鎖定了更加精準的價值定位。廣播的區(qū)域性覆蓋特征決定了其必須“貼地”生長、貼近服務,越貼近越有價值。中國廣告協(xié)會報刊分會主任梁勤儉認為:“最有價值的媒體就是近媒體,哪一個媒體離受眾最近,這個媒體就是最有價值的?!痹谶@一點上,中外廣播從業(yè)者有著共同的體會:“廣播就是要針對區(qū)域內聽眾對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的深入挖掘,精耕細作,全面而深刻,贏得市場?!保ǚ渡倏 度诿襟w時代廣播發(fā)展的幾點思考》)美國廣播談話節(jié)目主持人馬克·戴維也認為:“聽廣播談話決不遜色于圍坐在舊餅干桶周圍歡談,或聚會在社區(qū)論壇上討論公共事務。在今日美國,電臺談話節(jié)目已經成為一個‘電子市政大廳’?!保◤埫阒妒澜鐝V播趨勢》)在這樣的“電子市政大廳”里,廣播主持人圍繞特定的主題與聽眾侃侃而談,也許難以獲得標準答案、左右社會行為,但是人們在“安全又純凈的討論場所,就像從前在你鄰居家的后院里一樣”,獲得了信任,得到了尊重,釋放了心情,增進了認同,擴大了共識。在危機到來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地聯(lián)想到這個值得信任的“場景”,以及這個“場景”里的人,并尋求相關的幫助。
正是在這樣持續(xù)走近、走進、爭取、獲得的過程中,廣播提升了內容、風格、服務的熱度,深化了與受眾之間的親近性、信任度,廣播主持人受命救人的外表下,凸顯出廣播作為“親近者”的價值。
孟偉在《互聯(lián)網+時代音頻媒體產業(yè)重構原理》一書中提出:“下一代廣播發(fā)展的關鍵,是必須將廣播做成‘深入生活的廣播’,將廣播內容本身納入或嵌入當代聽眾的深度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去。如此才能夠使得廣播在當前媒體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從這個角度講,廣播在媒體融合時代的發(fā)展,無非是再深入,再融合,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手段親近受眾,贏得尊重與信賴,贏得優(yōu)勢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