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軍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弦上說歌
——淺析西南少數(shù)民族彈唱藝術及傳承研究
陳同軍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較為密切的地區(qū),區(qū)域內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資源豐富。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各民族的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寨縣處特有的審美角度和秉性,其中用彈弦或拉弦樂器伴唱歌曲的說唱藝術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本文就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弦歌形式的歌曲、說唱藝術進行分類研究,并對其相關的功用性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民間音樂;少數(shù)民族;弦歌;說唱
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最多的西南地區(qū),匯集了近30個民族定居。其中有白族、羌族、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壯族、佤族、侗族等。各少數(shù)民族經過多次大遷徙或祖輩世襲生活的形式,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繼承了本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在世代繁衍生息中傳承了自己的文明,如苗族飛歌、土家打溜子哭嫁歌、侗族大歌等等都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
在眾多民族民間藝術其中彈弦而歌,撥弦而舞的彈唱藝術是其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體現(xiàn)民族性情的藝術表演形式,它在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上折射出本民族的風土人情,展現(xiàn)了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功用性。
從傳統(tǒng)的彈唱藝術來看西南地區(qū)相對有影響的世居民族中有侗族、壯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傳承者彈弦歌唱的習俗,他們因各自居住的環(huán)境、習俗的差異和對外交流的環(huán)境與交流程度有所不同,最終以所使用手中的弦樂樂器彈唱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彈唱藝術。
琵琶歌在侗族的語言中為“嘎比巴”,這類歌曲使用侗族的琵琶伴奏而得名。在侗族的民間歌曲生活中,琵琶歌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以中、小琵琶伴奏情歌,多為年輕人所唱。大、中琵琶伴奏敘述歌或說唱多為說唱藝人演唱。琵琶歌曲調豐富、歡快流暢。大部分是假聲演唱,流行最廣的是貴州六洞、九洞等地的琵琶歌。
還有一種是牛腿琴歌,用類似牛腿的擦弦弦樂伴奏歌曲,音樂一般舒緩輕柔委婉細膩,內容初演唱情歌外,還有大量的敘事歌曲。主要流行于貴州的黎平、榕江的十洞、九洞等地區(qū)演唱者多為男性說唱藝人自拉演唱。琵琶歌與牛腿琴歌還是侗族年青男女“行歌坐月”時常用的歌曲。“行歌坐月”即談情說愛,一般盛行在農閑季節(jié),除了敘述侗族的民間故事與傳說,也間接地覆蓋了侗族人們生產生活的某一方面。
壯族傳統(tǒng)彈唱中用天琴伴奏山歌或敘事歌的歌唱稱“唱天”。天琴是壯族的彈撥樂器,一般是尼龍絲弦天琴音色清脆,這種用天琴唱天的形式一般分為跳天(邊琴邊歌或者邊舞)對天(對唱超過兩人)和獨天(他人伴奏歌者演唱或自彈自唱)。壯族這種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經常在喜慶節(jié)日、慶祝莊稼豐收或喜事婚禮等場合使用,曲調歡快跳躍,能調動熱情的氣氛。
壯族古老的民間拉弦樂器瓦琴,形似瓦蓋,流行于廣西東蘭、鳳山地區(qū),它發(fā)音厚實又明亮一般為抒情性的山歌伴奏,這種隨時席地而坐的山野歌曲伴唱別有一番風味。在壯族民間歌曲中獨樹一幟,富有獨特的韻味。
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月琴彈唱賦予了月琴和歌曲豐富的表現(xiàn)力。月琴,在彝族語中“帕別”?!芭痢笔窍?,“別”是彈,又稱“弦子”。一般三根弦的演奏低音弦奏低音,高音弦奏歌者演唱的旋律。它的金屬弦音質動聽悅耳,彝族人慣用撥子彈弦,月琴在引領歌唱者時發(fā)出錚錚之聲,即可獨奏也可伴奏,還可以合奏,在歌舞跳月伴奏時,人們一般系絲綢斜掛肩上,邊彈邊歌編舞。在山歌獨唱,特別是男女對唱時起到鮮明的彈唱功能,一般情況下男子彈月琴,女子演唱,內容多為談情說愛,交流感情,在月琴獨奏的女子多吹口弦迎合,(即興性發(fā)展為月琴獨奏曲,在傳統(tǒng)民間歌舞音樂中也隨之留下了許多經典獨奏曲,如《數(shù)西調》等),以訴說對方愛慕之情的情歌。在大型節(jié)日的群眾文娛活動時,青年男女,無論老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的熱鬧氣氛經常通宵達旦。月琴演奏邊歌編舞的使彝族弦子彈唱發(fā)揮了極致,在角色扮演和聚會中起到了鮮明的作用。
三弦,作為漢族彈撥樂的常用樂器,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三弦的彈唱功能廣泛的應用于曲藝音樂中,在我國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中也運用廣泛。
白族自元明以來,大量的內地移民進入洱海地區(qū)與他們融合,隨之帶來可供彈唱歌舞的伴奏樂器。三弦一彈奏方便、制作簡易、彈奏方便、長于配唱等優(yōu)點成為白族群眾中喜愛的民間彈撥樂器。白族地區(qū)民間文藝和佛教文化基礎深厚,歷來被許多神話故事和佛教故事在民間傳頌,動人的篇目里,在精通白族傳統(tǒng)民歌的傳頌者中,受到“山花體”民歌格律的影響,逐漸格律化成為敘述性強烈的用三弦彈唱的長篇民歌歌謠,民間的小調、謠體經過三弦彈唱者的加工創(chuàng)編將民歌長篇歌謠連曲成套就形成了強烈故事性色彩的說唱性藝術。其中白族流行的代表曲目是《百王的故事》《望夫云》《柳蔭傳》等。
最為著名的是流傳于湖北長陽、五峰境內的有著僅200年歷史的長陽南曲。這種用小三弦彈唱的形式在每逢勞動之余、婚喪嫁娶,愛好說唱的人們聚在一起彈唱歌曲,一般為坐唱,后來加入了二胡揚琴就有了坐唱、站唱的兩種形式,加上當?shù)氐姆窖杂谑侨抑饾u演化成一種曲藝形式為長陽南曲。音樂風格剛少柔多,善于表達抒情性的故事或風土人情。
我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弦歌彈唱藝術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不同民族非凡的藝術表現(xiàn)力推動著民族民間藝術的發(fā)展。作為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彈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弦歌彈唱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動聽的旋律,獨特的樂器伴奏以及表現(xiàn)獨特的藝術氣質,是他們生活的載體和精神食糧,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傳承本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音樂作品是研究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內容,值得我們深入的探究。
[1] 柯琳.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概觀.中央民族大學,2013,12.
[2] 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三卷).京華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