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燕翔
“私斗”鉤沉
文/董燕翔
實際上,私下約架行為,本質(zhì)上是不折不扣的變相私斗,是一種公然蔑視公法的陋習遺風。這種遺風刮自遠古,至今陰魂不散,實屬民間隨近逐便、恣意妄為的黷武頑疾
最近,一段綜合格斗與太極交手過招的網(wǎng)絡視頻迅速躥紅,引起社會各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議。參與各方在群情激昂之后,都將議題聚焦到各類武術門派的戰(zhàn)績與戰(zhàn)力上。只是言辭雖然激烈,理據(jù)也非常充分,高深的宏論卻沒有不令而信,獨有的絕技也無法震懾八方。情急之下,各方便不約而同相互約架,擇日再戰(zhàn),試圖通過拳頭實證命題,維護權威,辨識優(yōu)劣,區(qū)別真?zhèn)?。于是,一時之間,攛哄鳥亂者有之,以正視聽者亦有之。真?zhèn)€是看熱鬧的不怕事情大,愛耍錢的生怕賭資少。不過,在我看來,傳統(tǒng)文化固然可辨,熱鬧紛呈也為正常。但爭執(zhí)未果便私下約架、舌戰(zhàn)之后就大打出手則殊不可取。實際上,私下約架行為,本質(zhì)上是不折不扣的變相私斗,是一種公然蔑視公法的陋習遺風。這種遺風刮自遠古,至今陰魂不散,實屬民間隨近逐便、恣意妄為的黷武頑疾。
私斗,即私人爭斗。它無需啟蒙,也不用提醒。只要人們相互之間產(chǎn)生矛盾,就都可能引發(fā)私斗。私斗可以分為斗嘴和斗力。斗嘴巧舌如簧,言辭犀利,既可展示粗俗蠻橫,也可表現(xiàn)智慧機智。比如春秋時期,齊國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戲耍一下晏子。綁一人來到晏子面前說,這是齊國人,是一個盜賊。楚王便趁機調(diào)侃說,齊國人難道都善于偷盜么。晏子則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來回答。意思是說,齊國子民在本國都是順民,只是到了偷盜之國才變成盜賊。晏子之語,既維護了齊國的榮譽,又羞辱了惹事的楚國,智慧火花在不經(jīng)意間便宛在目前。當然,別以為口舌之爭只是一吐為快,無礙生命。三國時期,諸葛亮與王朗陣前斗嘴,最終理屈詞窮的王朗就“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笨梢?,舌鋒同樣能夠殺人。
不過,比較而言,斗力之于殺人則更為直接,也更為血腥。斗力,可以是單打獨斗,也可以是蜂擁群毆。起因各異,種類繁多。但無論動機如何,也不管手段怎樣,凡罔顧社會公法而采取的斗狠行為,均可劃為私斗范疇。我們試舉幾例。為言而斗。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戰(zhàn)國時,孟嘗君到趙國做客。由于名氣太大,許多人都想一睹尊容。結(jié)果看到之后,“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北疽詾槎ΧΥ竺拿蠂L君是一個身高魁梧之人,沒想到卻是一個小低個啊。眾人此話只是表達了一種失落之情,沒想到玩笑開大了。孟嘗君聽到后,大怒。因無法查證是誰人所說,于是干脆“斫擊殺數(shù)百人,遂滅一縣以去”。一句玩笑語,就搭上了幾百人的性命。為名而斗,凡私斗者,都會認為正義在自己一方。為維護正義,有人雖死猶不足惜??鬃拥牡靡忾T生子路“好勇力”。衛(wèi)國發(fā)生叛亂后,子路為了正名,只身前往叛軍營地,點名要殺叛將。在一對二的纏斗中,子路的帽子被打掉。這在激烈的格斗中本可無需計較。但子路認為,“君子死而冠不免?!鳖^掉了不要緊,帽子掉了可不行。于是放棄打斗去撿帽子,結(jié)果被殺。常人當然會認為子路愚蠢,但子路打斗是遵從“義”,而拾帽之舉則是恪守“禮”。禮義思想浸入骨髓后,其行為自然就會與眾不同。這一點,他的老師孔子看得最為清楚:“若由(子路)也,不得其死然?!睘槔贰z柊鱿酄?,朝名市利,竟至而形成民風。戰(zhàn)國時期,齊國臨淄一代非常富庶,“齊帶山海,膏壤千里”。這種情況原本最適合安居樂業(yè),悶頭發(fā)財。但奇怪的是,此處多出狠剛之民,荒于勞作,“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焙ε庐敱鲬?zhàn),卻勇于人自為戰(zhàn),蒙面搶劫,完全以搶奪別人財產(chǎn)為樂事。這恐怕也是齊國雖積粟成山,聚劍如云,卻終究被秦所滅的重要原因吧。為情而斗。唐武則天時,武氏家族權傾朝野。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挾權,公然搶奪朝廷命官喬知之的侍婢,將其據(jù)為己有而寵幸之。面對強權,喬知之徒呼奈何,只能通過寄送給侍婢“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荊”的詩句自我排解郁悶。誰知武承嗣知道后醋意大發(fā),盛怒之下,干脆借故手刃了喬知之。一代文豪就此隕命。為權而斗。宮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種私斗。交戰(zhàn)雙方為了獲取王(皇)權,不念親情,罔論故舊,置國家安危于不顧,棄天下蒼生于水火,必欲致對方死地而后快。春秋時,吳國公子光對兄弟僚繼統(tǒng)王位非常不滿。于是豢養(yǎng)刺客專諸圖謀不軌。一次盛宴中,在吳王護衛(wèi)森嚴、眾目睽睽下,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魚腹開處,專諸迅速取出匕首殺掉吳王。由此,公子光也順利登上王位。
上述幾種私斗,花樣頻出,所取非一,評判起來自然也會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有一種私斗,交戰(zhàn)一方以打抱不平、伸張正義自詡,專要鏟除“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之事。這就是被歷代百姓津津樂道的行俠仗義之舉。此舉一旦出現(xiàn),即會引來眾口一詞,唧唧叫絕。司馬遷雖為文人,也要逢場作趣,竟至于大聲疾呼:“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對此,著名的《水滸傳》堪稱大全,把俠義之舉演繹的淋漓盡致。你看,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大鬧桃花村無人說其惡,武松斗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無人說其狠。好像天下不平之事理應天下不平之人方可化解,方可消弭。同樣,即使在今天,一首“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歌曲仍然能夠唱響大江南北,經(jīng)久不衰。
但勇力相殺固然痛快,后果卻不一定是句號。伴隨復仇的接踵,私斗必將走向它的升級版。戰(zhàn)國時,范雎有一句名言:“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就直接道出了私斗的后續(xù)結(jié)局。我們來看戰(zhàn)國時期韓國刺客聶政是怎樣替人復仇的。嚴仲子與韓相關系緊張。仲子地位較低,經(jīng)常受辱。因害怕遭到暗算,最終棄官隱匿民間。但人雖逃匿,惡氣總是要出。于是尋找聶政代為報仇。聶政感受知遇之恩后,點頭應允,并說“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連要殺的人是誰都不知道,就敢應承,可見受“士固為知己者死”的影響之深刻。之后,聶政如愿殺掉韓相。但為了防止再遭報復,牽連家人,聶政竟然自己毀容,自殺而亡。當然,雪恨非唯男子獨有,女子復仇同樣壯烈。東漢時,酒泉有一女子,名曰趙娥。其父被人所殺。很不幸,她的三個哥哥又相繼病亡。仇家得知后,便以為萬事大吉,“乃喜而自賀,以為莫己報也”。誰曾想此女子“陰懷感憤”,“潛備刀兵”,一等就是十年。終于有一天得到機會,將仇家殺死,然后自首。
復仇慘烈,但卻不會止殺。許多情況下,還會走向冤冤相報的私斗終極版。東漢哲學家桓譚曾說:“今人相殺傷,雖已伏法,而私結(jié)怨仇,子孫相報,后忿深前,至于滅戶殄業(yè),而俗稱豪健,故雖有怯弱,猶勉而行之?!背饸⒅链耍退闶乔尤踔?,也會“勉而行之”。比如,秦國滅掉韓國,作為韓相之后、且體弱多病的張良就立志復仇。他雇傭一名力士刺殺秦始皇未遂,反而引得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把整個國家都鬧得不得安寧。但“大索天下”未有所獲,張良之舉卻被民間奉為榜樣。十六國時,后燕有一個十一歲的少年,為報父仇,立下夙愿,“昔張良養(yǎng)士以擊秦王,復君之仇也,先王之事,豈可一日忘之?!庇仔⌒撵`就播灑出復仇的種子。更有甚者,南北朝時,有一孝子朱謙之,為報母仇,殺掉族人朱幼方,然后自首系獄。此時,如果運用國法處置,案情或可到此為止。但官府認為這是好事,就此可以“實廣風德”,傳播孝道,結(jié)果不予追究。既然如此,朱幼方之子自然是范水模山,依葫蘆畫瓢,回過頭來擇機殺死朱謙之。而后朱謙之之兄又刺殺朱幼方之子,造成了無休無止的循環(huán)復仇悲劇。
激烈的私斗,讓交戰(zhàn)各方仇隙在心,憎恨陡增。以至于飛揚浮躁,寢食難安。最終導致“家自為怒,人自為斗,各報其怨而攻其仇,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天下之人,互相殘殺”。國家根基因此而松動,黎民生活因此而荼毒,整個社會都在人人自危、膽戰(zhàn)心驚中步履前行。
那么,私斗的社會危害如此之大,難道社會輿論和國家法律就養(yǎng)癰成患、不聞不問么。當然不是。我國自西周開始,就有對私斗的規(guī)范。只是最初的規(guī)范稍顯怪異。比如《周禮》云:“凡報仇者,書于士,殺之無罪”。想報仇的人,先到官府備案,然后就可以殺人而無罪了。這無異于是給私斗者敞開了方便之門。后人當然認為此法不妥。于是稍加改進,“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親不該問罪而死卻死了,兒子復仇才為合規(guī)。雖有限制,仍然網(wǎng)開一面。我國真正嚴禁私斗行為的是法家和依法家思想立國的秦國。商鞅變法時規(guī)定,“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眹澜繜o法紀、尋釁滋事的民亂行為。這次變法,最終形成“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的局面,由此締造出一支勇于公戰(zhàn)的虎狼之師,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但法家壽命如駟之過隙,大秦帝國的年祚也如百代過客。真正影響我國兩千多年歷史的則是儒家。那么,儒家又是怎樣看待私斗的呢??鬃拥乃枷敕浅5湫?,“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你對我差,我就對你差,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依理推之就是,你要私斗,我就堅決奉陪。比如子夏問孔子,對待父母的仇恨怎么辦呢??鬃拥幕卮鸱浅8纱啵案ヅc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與仇人不共戴天,如果在市區(qū)相遇仇人,不用回家拿兵器,直接戰(zhàn)斗。既然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那么“德”、“禮”就該優(yōu)先,法律則應該退居次要位置。但如此一來,就將后世的治國者陷入以禮治國則殺人無罪、而以法制國又有違“禮”、“孝”的兩難窘境。比如東漢章帝時,有一人將侮辱他父親的人殺死?;实蹌t因其奉行孝道而“寬宥之”,并申明今后同類案件都要比照這項標準。既然殺人無罪的口子已開,這類案件當然就會激增,幾十年間就多達四五百件。于是,有人就提出,“殺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開殺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哪有殺人不償命的道理,如此下去,天下必然大亂。面對如此境況,皇帝只好收回成命。但法律條款左搖右擺,前后不一,其公允性必然遭受質(zhì)疑:前人殺人就可以逍遙法外,到我這里就要引頸受戮。如此行法,何以服眾?
對于這種兩難,儒學大師當然也會反思。唐武則天時,陜西渭南地區(qū)發(fā)生了一起案子。有一人隱姓埋名,為父報仇,然后報官自首。案件本身并不復雜,但如何斷案,卻引起許多名人長達數(shù)百年的爭辯,只是旁征博引,高談弘論過后,如何統(tǒng)一認識,仍舊不免博而寡要,不得要領。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種兩難痼疾的無解。我們且看爭議的內(nèi)容。此案發(fā)生后,最初,武則天本人想仿照東漢事例為報仇者開脫。但諫官陳子昂反對。他認為,“殺人者死,劃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復仇者當然要償命。但"報父之仇,非亂也,行子之道,仁也",既是報父之仇,屬仁義之舉,當然又應當發(fā)揚光大。那怎么結(jié)案呢。他提出應“殺身成仁”,即殺掉復仇者以維護法,表彰孝子以維護禮。如此,禮、法就可以合一了。但一百多年后,柳宗元對此便提出質(zhì)疑。他認為,既然要殺,就是有罪,當然就不該表彰,而要表彰就是沒罪,那就不該殺。哪有犯了罪還表彰的道理呢?!皞饔诤蟠?,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對于如何結(jié)案,他認為,要看復仇者的父親該不該死,該死,復仇者就不應復仇,復仇就是有罪,不該死則無罪,就應當表彰。那么,本案中那位父親究竟該不該死呢,柳宗元沒有給出答案。韓愈之對于復仇,又有他的看法。他認為,還是《周禮》的辦法好。要復仇,先報官。由官府初擬該不該復仇,最后由皇帝定奪?!胺灿袕透赋鹫?,事發(fā),具其事由,下尚書省集議奏聞,酌其宜而處之,則經(jīng)律無失其指矣?!敝劣谠摬辉搹统?,又該不該殺,那就要看皇帝的高興程度了。可見,上述幾種觀點都被禮、法所纏繞,徹底的無法自拔了。本案一直到明代還有人論辯,但仍然是無果而終。大儒無法解決此類問題,倒是唐玄宗從社會安定的角度提出了新思路。他認為,“孝子之情,義不顧命,國家設法,焉得容此”,堅決懲治復仇者??上?,唐玄宗之流太少,整個封建社會都被儒學束縛,所以,兩難問題也就必然貫穿始終了。
法家代表韓非有言:“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可以說一語中的。但如果加上“法(家)以酷亂民”當更為完整。儒家尋求修身齊家的個人品行,以“一準乎禮”為標準制定法律,以此建立“德”、“禮”、“孝”、“義”兼?zhèn)涞睦硐胪鯂V皇沁@樣的理想王國在兩千多年里從未出現(xiàn)。倒是失德、失禮、不孝、不義之事拔來報往,不勝枚舉。私斗原本并不合于禮,當然也就不合于法?!岸Y之用,和為貴”,“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豈容兵戈相向。但一經(jīng)披上“孝”、“義”的光環(huán),情況就會為之一變。此時,站在你面前的就不再是“兄弟”,而是“弗與共天下”的仇人。于是,私斗也就自然轉(zhuǎn)為合乎禮法之舉,“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只是實際斷案中,這種標準又與“法不可二”撞車,不能無縫接軌,最終造成甲案左支,乙案右絀的尷尬,跋前疐后,進退失據(jù),最終頻現(xiàn)“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奇葩景觀。
既然國法無法秉公斷案,私法當然就會大行其道。秉持私法公道的不再是官府,而是民間公奉的俠客。俠客本身并無政治主張,只是借用儒家的“義”作為旗號,宣示合法,如梁山泊上的聚義廳、忠義堂即為代表。俠客專以快意恩仇、懲惡揚善為己任,以“殺盡不平方太平”為目標。因此,在倚強凌弱、國法失允的情況下,廣受民間百姓歡迎。但如任私法橫行,俠客比肩,則私斗彌山亙野,無所不在,必然也會出現(xiàn)以行義始,以濫殺終,最后引發(fā)社會動蕩。且有人雖號稱俠客,實為趁火打劫。如《水滸傳》中王倫要求的“投名狀”,李鬼借名搶劫均屬此類。即使被司馬遷盛贊的漢代俠客郭解,也時常以惡制惡,草菅人命。行俠過后,引發(fā)區(qū)域騷亂。
照此而論,法家似乎要好一些?非也。法家雖在限定私斗方面功不可沒,但其嚴刑峻制,殘忍令酷,雖禁私斗,卻會釀成針對官府更大的群毆。著名的陳勝昊廣起義即為一例。如此看來,法家治國同樣不足為訓。
上述三家雖不遺余力,各展所長,卻終因廢國向己、托公行私而無法根除頑劣,以至于延宕至今,私斗之風仍在依托現(xiàn)代網(wǎng)絡四處彌漫。由此可見,只有公法至上,公尺同一,抵牾公評,私案公斷,方可化解民間的專擅行為。而這,才是我們翹首以盼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陜西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