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譯文 沈陽音樂學院
在音樂藝術的學科中,聲樂藝術是一門技能性和實踐性非常高的學科,它主要通過氣息帶動嗓子和聲帶發(fā)音,從而創(chuàng)造出以人聲為主的音樂表現形式。在表演中既可以配合樂器也可以獨唱,要求較高的技巧性。在聲樂表演中,對氣息的調控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尋找樂感和音階這兩個階段,表演者需要運用到面部肌肉和肢體動態(tài)的調節(jié),精確掌控音準和氣息。
第一,好的音樂是有靈魂的,拿貝多芬在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表演的《命運交響曲》來講,貝多芬擔任樂曲指揮,這首曲子的每一個旋律都融合著他的情緒和思想,然而這些情緒需要節(jié)奏來帶動,作為指揮就必須要利用動作、手勢、表情等,控制好整個音調的高低、節(jié)奏的快慢、旋律的輕緩和樂隊的演奏進度。交響曲第一章前八個音符是最為吸引人的,有人評論說那是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在表達急促的情緒中又帶著惋惜,到了第三章旋律開始表現出壓抑的氛圍,第四章旋律又開始升華。在這一過程中,要想掌握好整個樂隊對節(jié)奏的掌控,就需要熟練運用肢體語言進行引導。
第二,與樂隊指揮非常相似的還有合唱團,合唱團作為一種集體演唱的多聲部聲樂藝術,它的組成部分也離不開指揮。指揮是整個合唱團的靈魂,拿最具有群眾性的抗日民族樂《保衛(wèi)黃河》為例,此曲以黃河的洶涌暗喻戰(zhàn)士的決心和人民的怒吼,因此旋律激昂、層次分明、節(jié)奏短促。這首旋律設計到二重、三重、四重唱的演唱形式,如果指揮沒有肢體語言的引導,合唱團就很容易會出現錯唱亂唱的現象。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在聲樂表演中是直接傳遞給合唱團的一種暗示,起著承接上下曲調的作用。
第一,聲樂對演唱者的發(fā)聲要求極高,中國民族樂曲中聲樂藝術家占絕大多數,拿譚晶的《走西口》來說,肢體語言在聲樂藝術表演中具有情感抒發(fā)的作用,伴隨歌詞“走西口,哪里是個頭~”這句歌詞,表演者內心要有所感觸并且通過聲音將這種感觸傳遞出去,但是伴隨這一過程的還有演員的面部和肢體表達,肢體語言在舞臺上具有輔助發(fā)聲的感情傳遞的作用。我們常說舞者的表演要用一顰一笑來表達角色的感情,歌曲表演中也是如此,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同樣具有相當高的藝術表現價值。
第二,心理學表示,肢體動作具有消除緊張的作用,不論是在什么領域,適當的運動可以發(fā)泄情緒。比如搖滾樂,可以令我們熱血沸騰;再如,“號子”這類民歌,能激發(fā)我們的合作意識,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這種民歌主要運用在集體配合勞作時,通過發(fā)聲來發(fā)泄內心的負能量。因此,肢體語言和聲樂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它們具有情感的互通和表演的相互滿足性。
在很多音樂學科的學習中,很多同學都會想要掌握用肢體語言帶動高音演唱的技巧,聲樂相當于用自己的嗓子當作一件樂器,在演唱過程中實體樂器只是伴奏,而演唱需要有音調的高低。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超高音部分和超低音部分,在演繹這兩部分的時候,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會很容易造成破音、音階不準等現象,而超高音需要我們用腹部力量發(fā)聲,這時候身體難免會跟著做出一些動作,但是在表演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將這些帶動發(fā)聲的不自然動作,演化成藝術形式并表演出來。
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作用于氣息,發(fā)出的悅耳的、連續(xù)性、有節(jié)奏的聲音。在這一系列復雜的表演中,千萬不能忽略細節(jié),要從肢體語言開始著手,聲樂的演奏需要掌控節(jié)奏,通過手勢節(jié)拍的輔助以及面部表情的情緒傳達,使表演更加穩(wěn)定。
老師是學生藝術道路上的指引燈塔,在聲樂學習的課堂中相關老師不能只教會學生如何唱,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肢體語言,聲樂主要靠氣息帶動,如何將氣息的力量發(fā)揮平穩(wěn)需要相關肢體語言的協(xié)調,比如唱高音時需要打開兩腮,下把微微抬起,兩手伸開,這些動作都會對發(fā)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方面千萬不能忽視。
藝術需要的是順其自然,在表演過程中,甚至在自我修行中,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自我感悟,逐漸鍛煉發(fā)現美的眼睛。任何學科的學習都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從基礎練聲開始逐漸去發(fā)現聲樂表演中的技巧,才能使藝術素質在歲月中逐漸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