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禎碧
用好課本范文 為學生作文導航
——從《勸學》教學中啟悟議論文寫作方法
薛禎碧
荀子的《勸學》是《荀子》一書開明宗義的第一篇,從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4個段落,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多年。此文精邃的哲思可為學子終身學習導航,其不朽的寫作技法,可以作為高三學子考場作文的楷模。
我曾把本文作為公開課進行展示,做到了以高考大綱為導向,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基點,在課堂上利用文章來啟悟議論文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讓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全文,做到夠口頭描述文章大意。不能理解的詞,查詞典,小組討論選擇義項,如果還不能理解,就做好問題筆記,等待上課和老師一起探討,還要熟練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流程。
1.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如雷霆之聲振聾發(fā)聵,直陳論點,毫不含蓄,緊扣“勸學”標題,試想因是有人學習已“已”(停止),故而荀子中肯勸勉“不可以”。這也為下文的說理奠定了論題基調(diào)。
2.第二段,以四喻為線,兩兩層遞,“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眱捎饕允煜さ纳瞵F(xiàn)象巧喻學習的效果。而“木直中繩,輮以為輪,金就礪則利”,用比喻更進一步說明學習能改變自己而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這里的提高和改變自己直承上段“不可以”的原因,順理成章導入第三段。
3.第三段“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的自身體驗,以身說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障肱c即學,踮腳望與登高效果自是不同,空想是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豈可如“須臾之學”及“登高”的行動巨人。其后言生活常例,設(shè)前兩喻承接上句而來,“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wù)哒谩?。而后兩喻“無利足,非能水”而能“致千里,絕江河”,兩兩并列設(shè)喻,形象鮮明。這些成功的源泉來自“登高”與“順風”“假輿馬,假舟楫”,都是巧借“外力”而達成目標,這外力就是學習的內(nèi)容。最后總結(jié)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指出君子超出眾人許多,就在于他善于學習,而改變自己。本段,用了十個比喻,形成平緩的階梯,層層厚實而穩(wěn)重,明白曉暢地告訴我們,學習就如借助了強大的外力,已所不能者也可達及目標。學習的實用價值,可見一斑。
4.第二三段說明了“為什么學習”,第四段就解決了“如何學習”這個問題?!胺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從“自然風物山水”到“人”。以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強調(diào)了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從人到物,從反面強調(diào)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在這六個比喻中,荀子完成了從自然到人再到自然的回環(huán)過程。從正面到反面,對比強調(diào)了積累的重要性。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荀子思維的嚴謹性和思辯性的深刻度,文字極具說服力。
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币粤捡R駑馬的堅持與否為喻,而“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又以人的堅持與否為喻,其結(jié)果當然是云泥之別。這樣又從動物到人來強調(diào)堅持的效果。最后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但因為“用心一也”,最終有家可歸,自由徜徉于泥土中。蟹“有六跪而二螯”,但無“蛇鱔之洞穴”竟無以寄托。這組又以動物之對比,有力表現(xiàn)了學習中“用心專一”的作用。
1.整篇文章句式整齊,雖無孟子之磅礴氣勢,也無莊子之神思妙想,但這沉穩(wěn)敘事說理之風格,竟如朗月樹下老人為眾人言那古老童話般親切自然。真不負有人評其為“學者之文”的美譽。
2.從選材剪材技巧而言,荀子設(shè)喻能夠從人到物再到人再到物,回環(huán)往復(fù)。既以身說法,又設(shè)生活常理,化抽象為具體,洋洋灑灑,信筆自如。這些都是學生寫作議論文的常用方式,很具操作性。我常對學生說,要說明一個道理,如果一個比喻說不清楚就兩個,再或三個;正面說不清楚,反面再說,直到說清楚為止。本文在表達技巧上就用到20個比喻,層層遞進,一組排比,以及正反對比,并在每部分小結(jié)。讓人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十足耐心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寫作態(tài)度。
3.本文雖為荀子《勸學》的節(jié)選,但編教材者節(jié)選得恰到好處。本文的行文方式,跟考場短平快的作文,思路高度契合。首先提出自己觀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分析問題“為什么要學”,強調(diào)學習既可提高自己,又可改變自己。而學習就能假借外物達及目標。最后解決問題“如何學習”:積累,堅持,專一。如此這般,結(jié)構(gòu)簡單,思路明晰。
★作者單位:重慶市梁平紅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