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聰
(宜春學院政法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
?
當前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支撐體系研究
王聰聰
(宜春學院政法學院,江西宜春 336000)
種糧大戶是當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主體,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業(yè)競爭力,但水利、路網、曬場、烘干場、糧倉等生產配套設施滯后已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瓶頸。為克服障礙,政府服務、社會協(xié)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就總體而言這些還是臨時、局部、零散性的,沒有常態(tài)化、全局化、體系化。因此,還需不斷總結經驗,健全政府服務與社會協(xié)作,構建生產配套設施支撐體系,并不斷優(yōu)化,提升種糧大戶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yè)現代化。
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滯后;發(fā)展阻礙;支撐體系①
伴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當前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鄉(xiāng)村土地流轉加速,土地集中,種糧大戶不斷涌現。湖南寧鄉(xiāng)雙江口村范為波從十幾畝地起,不斷擴大面積,已達到180多畝。[1]河南正陽李通村黃磊承包1000多畝田,購置各種農業(yè)機械,實現標準化、產業(yè)化種植。[2]四川營山興福村彭旭流轉土地4000畝,購買了6臺大型耕田機、20臺柴油機、30余臺噴霧機、噴霧器。[3]2013年,全國種糧大戶68.2萬戶,糧食產量1492億斤,占總產量的2.7%。但是,水利道路、曬場烘干、糧倉機庫等配套設施落后已成為阻礙各地種糧大戶發(fā)展的普遍性問題,亟待解決。
學界對此問題已有所探討,陳輝在《種糧大戶為何難以形成規(guī)模效益——以安徽繁昌S村為例》(《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11年5期)發(fā)現機械替代勞動后并不必然帶來產量提高和成本降低,不但無法獲得規(guī)模效益,反而普遍陷入經營困境;陳潔、羅丹在《我國種糧大戶的發(fā)展:自身行為、政策扶持與市場邊界》(《改革》2010年12期)認為政策體系不完善,種糧大戶的生產成本快速上漲、基礎設施條件薄弱,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較大;陳潔、劉銳、張建倫在《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基于懷寧縣、樅陽縣的調查》(《中國農村觀察》2009年4期)中 發(fā)現種糧大戶面臨著流轉土地不穩(wěn)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化服務水平低、種糧收益不穩(wěn)、補貼少等一系列問題,急需相應支持措施;蒙世歡在《廣西種糧大戶發(fā)展現狀、問題及扶持培育對策》(《廣西農學報》2010年25期)中發(fā)現一些種糧大戶租地合同多屬短期,影響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造成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水利灌溉、交通道路、倉庫儲備等基礎設施不到位,抗風險能力弱,建議將種糧大戶承包農田納入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項目;任曉娜在《種糧大戶經營狀況與困境擺脫:五省155戶證據》(《改革》2015年5期)發(fā)現種植大戶存在“錢難找、地難弄、天難測、人難請”等問題,應警惕風險,并在法律和政策上給予支持和監(jiān)管。
總體而言,學界對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匱乏及其支撐體系缺乏還系統(tǒng)研究, 本文試圖以農業(yè)生產配套設施現狀及其影響為切入點,探討農業(yè)生產配套設施支撐體系建設。在本文中,種糧大戶是指種植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面積在10畝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生產配套設施是指農田水利道路、晾曬場、烘干設施、糧倉、機庫等;今日新聞是明日歷史,新聞是學術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采用了很多新聞報道,當然在使用時去偽存真。
(一)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滯后
1.農田水利道路設施失修
“有收沒收在水”,農田水利設施對抗御自然災害、降低生產風險起重要作用,但很多農村山塘渠系多年失修,淤泥沉積,灌溉不便、排灌不暢。由于產權不明確與協(xié)作機制缺乏,農戶沒有動力、力量建設農田水利設施;而集體組織是農田水利設施的所有者,但也存在主體模糊等問題,況且很多村莊缺乏財力;而政府致力于城市化與工業(yè)化,減少了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農田水利設施是系統(tǒng)工程,單靠種糧大戶很難見效。2014年,河南淮濱種糧大戶謝實營有1000多畝一口井都沒有,而焦作種糧大戶王福軍因為水利條件差,這兩年一直在減少水稻種植面積。[4]2015年7月下旬,四川營山持續(xù)高溫少雨,種糧大戶彭旭盡管花了5萬多元抽水費,但稻谷面臨顆粒無收的危險。[3]
中國大部分鄉(xiāng)村土地分散零碎,且原有田間道路建設基于小農生產,沒有成形路網,不利機械化生產。目前,很多種糧大戶購入播種機、收割機、運輸機等大型農機,但因田間道路狹小而無從發(fā)揮作用。近年,各級政府對農田道路的投入在增加,但仍不足。田間道路建設需要巨額資金,往往超出種糧大戶承受范圍。2012年,江西南昌東聯村種糧大戶萬國云從25家農戶流轉土地,不在一起,沒能集中連片,加大了管理難度,也影響了機械化耕種。[5]2014年初,江蘇揚州潮龍村種糧大戶胡曉祥因田間道路水坑密布,容易導致事故發(fā)生,也降低勞動生產率,制約了農田增產、農業(yè)增收步伐。[6]
2.曬場與烘干機場匱乏
“有天無地曬、有地無天曬”、“豐收以后怎么辦”是種糧大戶的苦惱。隨著生產規(guī)模擴大,大量水稻、小麥在短時間內集中收獲,如果沒有大型曬谷場,干燥儲藏壓力倍增。如果晾曬不及時,糧食含水量較高,堆積易霉變,影響糧食品質與銷售價格,給種糧大戶帶來很大壓力。 2014年,山東齊河王成根種了1.3萬畝土地,收獲了1400萬斤小麥,秋季預計會收獲1500萬斤玉米,至少需要140余畝晾曬、倉儲用地,但現在一畝也沒有。[4]2014年,河南??h種糧大戶熊秀杰由于晾曬、烘干不到位,平均每年損失的小麥達到總量的5%。遇有強秋淋天氣,玉米損失的數量比小麥還要多。[4]山東鄒平邢家村種糧大戶郭念通共產出70多萬斤小麥,但糧食晾曬和存儲讓他犯愁,“去年……我在公路上曬玉米,連著兩次大雨,曬了18天都沒干,少賣20萬元?!盵7]南方稻區(qū)水稻收獲期常遇陰雨天氣,晾曬問題尤為嚴重。2013年,湖南桂陽種糧大戶侯東平5萬多斤稻谷因下雨天氣不能晾曬而發(fā)芽霉爛,損失慘重。[1]
在曬場稀缺情況下,烘干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烘干機在不損害糧食品質的前提下,降低了糧食含水量,達到安全存儲、上市銷售的目的。但烘干機價格不菲,種糧大戶很難承擔,還可能占有農用地,而法律對農用地有嚴格控制。2012年,山東武城志遠糧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投入30多萬元購進糧食烘干塔,在辦公用房后面建了烘干場地、倉庫和硬化曬場,被縣國土局叫停,因為這塊地是基本農田。[8]2014年,山東安丘逄家莊種糧大戶逄作棋買來糧食烘干機、糧食清理篩機器及鋼板糧倉,但由于基本農田限制,這些“家伙”依然是擺設?!?60畝小麥,產了60萬斤,還是沒法晾曬,只能等熟透了收。一旦天氣不好,風險很大?!盵7]
3.糧倉與農機庫棚短少
農村改革后,很多集體糧庫破敗,而農民只建有一些臨時、簡單的糧倉,很少建規(guī)模較大的糧倉,無法滿足種糧大戶生產需求。而且,有些種糧大戶要對糧食進行深加工,對糧倉就更為迫切需求。與烘干機一樣,糧倉可能要占有農用地,而國家嚴格控制農用地。2014年,山東平度種糧大戶溫千榮種了900畝小麥,第一年就迎來開門紅,一共收獲90萬斤,但由于剛起步、缺資金,沒有儲存?zhèn)}庫,也只能“即收即賣”。[7]也有一些種糧大戶選擇自建糧倉,2014年山東鄒平邢家村郭念通花了15萬元,把幾棟舊房子改成430平方米糧倉,70多萬斤小麥也不著急賣了,要“待價而沽”。[7]2015年,江西萍鄉(xiāng)劉皇平承包紅星村300多畝農田,水稻總產量達到19萬多公斤。但由于沒有建好倉儲設施,稻谷只能先露天堆放在曬場上,用油布遮蓋,一旦淋雨損失就不小。[9]
目前,很多種糧大戶購置了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但農機安置成了嚴重問題。受困于土地、資金,不少種糧大戶無力建設機庫,只能露天存放、蓋上油布或搭建簡易機棚。農機折舊率、破損率高。近幾年,福建沙縣宜鈺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陸續(xù)購買了40多臺農機,無處可放,“實在沒辦法了,只得找塊臨時性空地,蓋上油布,一季度換一次;有的干脆就露天堆放著?!盵10]福建晉江縣時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有20多臺農機,花了幾十萬元建起了混凝土結構的標準機庫,“雖然每年都掙錢,效益不錯,但掙的錢都投入到購買新機具中去了,如果沒有資金補助,很難有錢去蓋機庫棚。”[10]2011年春天陰雨天多,浙江平湖花園村種糧大戶朱永法因為缺少場地和烘干設施,收的麥子因無處攤放全部發(fā)芽,而搭起的簡易庫房,又因“衛(wèi)片執(zhí)法”而拆除。[4]
(二)生產配套設施滯后的影響
按照通常理論,種糧大戶增加了市場話語權,降低了采購成本,機械化操作又能減少人工成本,但實際上種糧大戶的風險很大。首先,中國多山地、丘陵,種糧大戶所承包的土地往往凌碎而雜亂,不利于機械化生產。其次,很多農戶不愿長久流轉土地,打擊了種糧大戶改善農業(yè)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再次,由于種糧大戶只能流轉而不能購買土地,在與農戶博弈中處于弱勢,土地租金呈上升趨勢,抵消了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優(yōu)惠。最后,雖然國家實施最低價收購的保護政策,但國家儲備糧庫已堆積如山,在一些地方很難落實,而且國外低價糧食不斷涌入,種糧大戶的市場競爭很激烈。因此,農業(yè)配套設施可能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前很多種糧大戶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2013年,安徽沭陽秦圩村種糧大戶何勇投入近100萬元,進行土地整治、添置農業(yè)機械,“去年我各類借款達70多萬元,僅利息支出就近10萬元。”[4]2013年,山東齊河石碑楊村王成亮的一萬畝土地不具備灌溉條件,還需要投入2000多萬元。[8]2013年,山東章丘太平村種糧大戶王勇生說起種糧時滿腹苦水,“這兩年,流轉了整個村子的土地,投入了四五百萬元,整天里播種、買藥、修水渠。每次刮風下雨、天氣不好就提心吊膽,多少個晚上徹夜不眠。”[11]2015年,河北定州東留春村種糧大戶馬進明有1570畝土地,他坦言每畝收益不見得很高,靠的是廣種薄利,利都在量上,今年秋季一畝地凈收入也就100多元。[12]2015年,定州沙流村種植大戶劉江輝也流轉了500畝土地,“由于價格太低,我家的玉米都積壓著,不知道后市情況能否有些起色。但如果糧食價格一直低迷,我必須考慮退出土地流轉了?!盵12]當然,一些種糧大戶通過引進優(yōu)良品種、先進科技與科學管理,再加上社會協(xié)作與政府補貼,克服困難,取得了良好效益,但這不是多數。
(一)政府服務
為種糧大戶提供服務是政府應盡職責,各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緩和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難題。
1.加大財政投入
首先,各級政府增加財政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一批水利工程。2014年, 安徽省政府實施“八小水利工程”,修復和新建了一大批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安徽肥西縣柿樹崗鄉(xiāng)袁店支渠原先淤泥堆積,縣政府財政投入近300萬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勞,改善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帶動種糧大戶張守年等村民放棄打工回鄉(xiāng)務農。[13]其次,各級政府對曬場、烘干機場、糧倉、機庫等加大財政投入。2009年,國家糧食局印發(fā)《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管理辦法(暫行)》,對種糧大戶500噸以上簡易糧倉,給予30%的補貼。2013年,遼寧東港范家山村種糧大戶王君東按照國家標準建起簡易糧倉,“今年我種了1100多畝稻田,收獲的水稻除了部分售賣后,其余的都存貯在糧倉里,而且周邊不少群眾也把自家無法貯存的糧食放在這里?!盵14]2013年,江西省政府對種糧大戶新建曬場補貼標準為60元/平方米,提倡 “標準化曬谷場”。這激起了江西南昌種糧大戶熊國強的共鳴,“有了標準化曬谷場,大家不僅曬谷無憂,農閑時還有健身活動的場所。[15]2015年,湖南郴州市政府試點建設6個稻谷烘干場,市財政分兩年拿出200萬元,并要求縣市財政配套專項資金。[16]2015年,吉林省政府補助機具庫棚,種糧大戶蔣恩凱享受60萬元農機庫房補助,“庫房11月初就能全部完工,到時候合作社農機就有了‘新家’”。[17]
2.提供政策支持
除了加大財政投入,政府還破解一些政策性障礙。首先,面對農田水利問題, 2014年,水利部等部委印發(fā)《關于鼓勵和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田水利工程,發(fā)放工程的所有權、使用權權屬證書。對田間道路建設,2014年質檢總局、標準委發(fā)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建設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其次,對糧食干燥儲藏設施、農機庫棚建設 “找地難” ,2014年國土資源部、農業(yè)部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通知》,明確配套設施用地性質屬于農用地,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xù),引導農業(yè)經營主體相互聯合或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興建糧食倉儲烘干、晾曬場、農機庫棚等設施。
有了政策,還需各級政府協(xié)調實施。一方面,當前鄉(xiāng)村大量土地或房屋閑置,存在許多未利用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農業(yè)建設用地又很緊張,制約種糧大戶發(fā)展。對此,各級政府應根據實際,協(xié)調解決。比如,將農村停車場、籃球場、文化廣場等利用起來,建曬場,對烘干機、農機庫棚,適當優(yōu)先安排。
(二)社會協(xié)作
除了政府服務,社會協(xié)作也是種糧大戶生產配套設施支撐體系的構成部分。
1.農業(yè)合作社
為改善曬場、糧倉方面的問題,一些種糧大戶成立水利與農機專業(yè)合作社。2012年,山東武城志遠糧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投資150多萬元,新上玉米烘干塔及配套設備,解決晾曬場地和人手缺少問題。[18]2014年,湖北黃石河北村同富水利合作社成立,每個社員自愿出資1~3萬元,每年參加水利義務工不少于12個工作日。[19]2014年,湖北荊門市掇刀區(qū)袁濤有機稻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興建糧食曬場3.5萬平方米,緩解農民曬糧難。[20]
2.村委會
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服務農民是天職,在農業(yè)生產配套完善方面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2009年, 山東陽信任家村委會將池塘墊平,并用混凝土硬化起來,在夏收和秋收季節(jié),供村民晾曬小麥和玉米,在農閑季節(jié),用于村民活動健身。[21]2014年,江蘇揚州市區(qū)南郊潮龍村委會投入20萬元左右,新建從沙巷組至戎莊組田間一條長1100米的機耕路,種糧大戶胡曉祥更加充滿信心了。[6]2015年,湖南資興市高坡村委會完成渠系配套改造12.13公里,新建和整治山平塘27座,增加蓄水、提水量50萬立方米,全村2500畝農田有了源頭活水,催生了一大批種糧大戶。[22]
3.糧庫、供銷社
很多農資企業(yè),比如國有糧庫、種子公司,建有烘干場、糧倉, 因此與這些企業(yè)進行合作對種糧大戶也是一種選擇。2015年,江西萍鄉(xiāng)湘東種糧大戶劉皇平19萬公斤稻谷沒有避雨存放地,湘東糧食分局提供免費寄存稻谷,不收取管理費,也暫不進行糧食收購結算。[9]2015年,江蘇淮安國有庫點為種糧大戶提供烘干服務,優(yōu)先收購糧食,比如漣水縣南集糧管所騰出簡易倉庫,解決南集村種糧大戶李壽才800畝水稻存儲困難。[23]
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是鄉(xiāng)村生產、流通與消費的主渠道,但改革開放后不再一枝獨秀。近幾年,中央政府提出要讓供銷合作社系統(tǒng)在農業(yè)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2013年,山東鄆城張營供銷社建成兩座日處理250噸的糧食烘干塔和4座總容積6000噸的糧食周轉庫,專門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yè)合作社服務。[24]2014年,山東梁山那里村種糧大戶梁山縣張季銀希望供銷社能上一臺糧食烘干機,這樣糧食就算來不及賣也不怕爛。黑虎廟鎮(zhèn)供銷社當場打了包票:“明年等你小麥熟了,這事就八九不離十了?!盵25]
客觀來說,上述政府服務與社會協(xié)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是零散性、局部性、臨時性,沒有常態(tài)化、全局化、法制化。首先,很多舉措是零散的,致使有些方面解決的比較好,而有些方面停滯不前,且政府服務與社會協(xié)作的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銜接。其次,很多舉措是局部的,各地方政府舉措不一,有的比較積極,有的比較消極,且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責也沒厘清。再次,很多舉措是臨時的,只發(fā)布文件,制定政策,還沒制定或修改法律。
一方面,種糧大戶契合現代農業(yè)方向,有廣闊發(fā)展前景。但規(guī)?;r業(yè)生產與政府服務、社會協(xié)作之間不匹配,種糧大戶農業(yè)生產配套設施落后。當前政府服務、社會協(xié)作緩解了農業(yè)生產配套落后的窘況,但還沒常態(tài)化、全局化、體系化。因此,還需不斷總結經驗,構建種糧大戶農業(yè)生產配套設施支撐體系,并不斷優(yōu)化,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yè)現代化。應當指出,家庭農場、農業(yè)合作社也面臨著農業(yè)生產配套滯后問題,所以構建農業(yè)生產配套支撐體系對當前農業(yè)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種糧大戶自身應適當降低期望值。規(guī)?;a雖可能取得較好收益,但并非越大越好。種糧大戶的土地質量、土地方位、交通條件,灌溉條件各不相同,其成長是一個漸進過程。因此,種糧大戶對自身實力、市場風險要有清晰認識,可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而且,政府也不應當盲目鼓勵資本下鄉(xiāng),不顧后果擴大經營規(guī)模。種糧大戶涉及鄉(xiāng)村眾多方面,一旦發(fā)生問題將產生很大沖擊,更勿論健康發(fā)展。
[1]顏珂.明天誰來種地[N].人民日報,2012-12-23(5).
[2]黃華,王珺. 再訪河南種糧大戶:今年小麥收成咋樣[N].河南日報,2013-06-18(3).
[3]彭杰,唐情.營山:新型農民彭旭田野里播種希望[N].南充日報,2015-10-26(3).
[4]劉彤. 農場主不解糧食補貼:真正種糧的僅補20元[N].糧油市場報,2014-08-15(2).
[5]周琳,吉蕾蕾.土地流轉話“三變”[N].經濟日報,2012-07-17(13).
[6]車林.潮龍村多方籌資 改善田間基礎設施[N].揚州晚報,2014-09-03(A23) .
[7]王新蕾,趙洪杰.3畝水泥地,曬70萬斤小麥[N].大眾日報,2014-07-26(1).
[8]張紅宇,張海陽,李娜. 關于扶持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發(fā)展的若干思考[N].農民日報,2013-06-25 (3).
[9]梁永明. 種糧大戶劉皇平19萬公斤稻谷露天堆放[N].萍鄉(xiāng)日報,2015-10-17(1).
[10]蔡茂楷.給農機一個安穩(wěn)的“家”[N].農民日報,2015-08-1(5).
[11]種昂.第一種糧大戶的“苦水”[N].經濟觀察報,2013-03-30(14).
[12]張曉紅. 糧價波動大來年種點啥[N].定州日報,2015-12-31(2).
[13]田婷,吳量亮. 瞄準農田基礎設施精確發(fā)力[N]. 安徽日報,2015-05-25(10).
[14]筱婕,宋家崎.種糧大戶有了自用“糧倉”[N].東港通訊,2013-11-27(3).
[15]鄒人鋼,吳思勇.青山湖區(qū)建成首個標準化曬谷場[N].南昌日報,2013-11-18(3).
[16]何嫘,鄺政飛. 稻谷收曬成難題 烘干機亟需推廣[N].郴州日報,2015-07-23(2).
[17]袁達.政府大手筆補貼 合作社農機擴容[N].長春日報,2015-10-27(1).
[18]李偉. 合作社建起烘干塔,大戶不再看天曬糧[N].農村大眾,2013-09-26(1).
[19]郭幫權,許嵐.首家農民水利合作社誕生記[N].中國水利報,2014-08-26(5).
[20]朱舜.糧食曬場緩解農民曬糧難[N].荊門日報,2015-09-17(1).
[21]趙文岐.小村里一“場”兩用樂村民[N].濱州日報,2014-10-14(6).
[22]陽小明,何海暉.資興市高坡村:制種基地引活水[N].湖南日報,2015-06-02(6).
[23]趙一飛.我市國有糧食企業(yè)加大種糧大戶服務力度[N].淮安日報,2015-12-14(3).
[24]鄭華偉.從賣農資到托管土地 鄆城服務規(guī)模化破解“小戶種散田”[N].菏澤日報,2014-08-06(1).
[25]卞民德,潘俊強.供銷社能否“輝煌再現”[N].人民日報,2014-10-19(11).
[責任編輯:張昌林]
2016-10-10
王聰聰(1982-),男,浙江浦江人,宜春學院政法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當代農村問題、清代法律制度研究。
F303.3
A
1004-7077(2017)01-0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