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佳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0)
順應論與小說翻譯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
孫 佳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0)
順應論作為語言學的主要分支——語用學的重要理論,自提出以來,對當代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從順應論的角度分析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以期為小說翻譯帶來新的研究視角。
順應論;小說翻譯;《傲慢與偏見》
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耶夫·維索爾倫1987年在其著作《作為語言順應理論的語用學》中指出,語言順應即指語言順應環(huán)境,或者環(huán)境順應語言,或者兩者同時相互順應。成功恰當的交流應該既是順應的過程,又是順應的結果。之后,維索爾倫又在其新作《語用學新解》 中提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連續(xù)的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它是處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順應論為語用學理論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為翻譯理論框架的進一步完善帶來新視角,為翻譯實踐中翻譯策略的選擇、目的語語言語碼的決策等問題提供新的指導。維索爾倫提出,語言選擇產生于對客觀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語境因素的順應,以及對交際目的的順應。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做出種種恰當的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等三個特征。語言的順應性是指能夠讓語言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做出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需要的特性。語言使用中順應的過程從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動態(tài)性和順應過程中的意識程度等四個維度來研究。
同所有語言交際活動一樣,翻譯的過程亦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從源譯本的選擇,到文本風格的確定、翻譯策略的不斷變化,再到目的語的推敲把握,翻譯的過程無一不體現著對各種選擇的確定,可以說選擇涉及翻譯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從順應論的三個方面對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進行分析。
順應論中的語境關系順應是指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的選擇應該與語境相互順應。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兩個方面。交際語境包括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語言使用者在交際語境中處于中心地位,因為社交、心理和物理世界中的語境成分都要靠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激活,以發(fā)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例1:在英國一個叫作勃朗特的小鎮(zhèn)上,班納特夫婦養(yǎng)育著五個已經到了婚嫁年齡的女兒。最近,左鄰右舍中最大的一個莊園——內瑟菲爾德莊園被一個來自英格蘭北方、年輕富有的單身漢賓利先生租了下來。于是,周邊有女兒的家庭各自暗中鉚足了勁兒,想把這個賓利先生變成自己和自己女兒的私有財產。賓利一行人搬到了內瑟菲爾德莊園,收拾妥當,為了感謝鄉(xiāng)鄰們的熱情歡迎,在內瑟菲爾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舞會結束不久,簡在母親的安排下,在一個風雨天,沒有坐馬車而是騎著馬去內瑟菲爾德莊園赴賓利姐妹之約,果然如其母所愿病倒了并逗留在莊園養(yǎng)病。伊麗莎白和母親先后來到莊園探望簡。談話期間達西和伊麗莎白談到喜好研究人的性格,達西說道:“一般說來,鄉(xiāng)下可供進行這種研究的對象很少。在鄉(xiāng)下,你的活動范圍非常狹窄,非常單調?!币聋惿椎囊庖姴煌硎荆骸暗诉€是有很多變化的,他們身上總是有些新的東西值得你去注意?!边@個時候,聽到達西用這種口氣提到鄉(xiāng)下和鄉(xiāng)下人,班耐特太太作為鄉(xiāng)下人,感覺受到了蔑視,非常生氣,嚷道: “Yes, indeed, I assure you there is quite as much of that going on in the country as in town.” 這句話中用了一個詞 “that” 來指代達西所指的“寬廣的活動范圍,豐富的社交生活,眾多值得進行性格研究的人”,并把這個詞加粗加黑來加以強調。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那”,則指代不夠清楚,讓讀者費解;或者把指代的內容“寬廣的活動范圍,豐富的社交生活,眾多值得進行性格研究的人”逐字翻譯出來,又過于冗繁,造成句子結構的不平衡。在處理此處翻譯的時候,考慮到語言語境的順應,把“that”翻譯成“那方面”,把原文中指代的復雜內容用“方面”一詞來代替。通過增加“方面”這兩個字,使譯文既能夠符合原文的語言語境,又能夠符合中文讀者對語言語境的審美。全句翻譯如下:“一點不假,”班耐特太太嚷道,達西剛才以那種語氣提到鄉(xiāng)下,真讓她生氣。“告訴你吧,那方面的事情鄉(xiāng)下跟城里一樣多?!?/p>
例2:簡在風雨天騎著馬去內瑟菲爾德莊園赴賓利姐妹之約,著了風寒,病倒并滯留在莊園。伊麗莎白啟程去莊園陪伴姐姐。到達的當晚,簡病得不輕,伊麗莎白整晚在姐姐房間照顧。根據小說英語原文的順序翻譯成漢語,語序是這樣的:“伊麗莎白大部分時間都在姐姐房間度過的。第二天一大早,令伊麗莎白感到欣慰的是,她總算可以告訴賓利先生派來的女傭和不久之后他兩個妹妹打發(fā)來的兩個文雅的侍女說,病人已經略有好轉?!备鶕康恼Z漢語的語言習慣,“她總算可以告訴”這一部分,“告訴”這一詞匯后面所銜接的表示人的間接賓語部分“賓利先生派來的女傭和他兩個妹妹打發(fā)來的兩個文雅的侍女”,內容過于冗長,同時這個“……和……”的并列結構又過于繁雜;相比之下,“告訴”后面所接的直接賓語,即告訴對方的內容“病人已經略有好轉”又過于簡短。因此,考慮到順應過程中翻譯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結構特點,把原文中表示人的間接賓語“賓利先生派來的女傭和他兩個妹妹打發(fā)來的兩個文雅的侍女”在結構上進行一定的變化并提前,而把“令伊麗莎白感到欣慰”這一部分,和感到欣慰的內容“病人已經略有好轉”放在句子的最后。因此,這部分的翻譯經過結構上的順應之后,便成為:“當晚,伊麗莎白大部分時間是在姐姐房里度過的。第二天一大早,賓利先生就派女傭來問候。過了不久,他兩個妹妹也打發(fā)兩個文雅的侍女來探詢。令伊麗莎白感到欣慰的是,她總算可以告訴他們,病人已經略有好轉?!?/p>
根據語言結構順應調整后的漢語句子,在意思上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在句子結構上更加符合目的語閱讀者的語言習慣。
例3:在內瑟菲爾德莊園照顧簡期間,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相處的機會多了,交談也比較頻繁。經過這段時間,達西慢慢愛上了思維敏捷,言語幽默犀利的伊麗莎白。達西感到,如果不是伊麗莎白低賤的親戚和卑微的出身,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已經不能自拔了。甚至為此,在伊麗莎白逗留的最后一天,達西刻意克制自己不去理會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方面,由于之前威克姆對達西的誹謗,她覺得這段時間相處的種種更加證明了達西的傲慢和卑鄙。為了慶祝伊麗莎白的康復,賓利先生之前答應莉迪亞的舞會如期舉行。各懷心事的達西和伊麗莎白在舞會上相遇,兩人跳舞期間進行了調皮又有趣的對話。達西說:“我希望你目前還是不要去勾畫我的性格,我有理由擔心,這樣做對于你我都沒有好處。”伊麗莎白回答說:“可是,倘若我現在不去勾畫勾畫你,以后就沒有機會了?!边@段對話里,達西用的詞匯sketch 和伊麗莎白用的take your likeness完全不同。但是在一段緊密銜接的對話中,當對話的兩個人前后談論的是同一事物、同一含義的時候,根據語言結構的順應,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選擇了相同的漢語詞匯“勾畫”來詮釋不同的英語詞匯。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表示“激動地表達,激烈地陳述”這一含義的單詞cry出現了87次之多。孫致禮翻譯的中文版本中有49處將cry翻譯成了“嚷道”,而其他38處cry被處理成9種不同的方式,如“叫了起來”“大聲說道”“驚叫道”等等。在長篇小說翻譯的過程中,有些人名、地名、稱謂、指代關系等表達方式,為了讀者閱讀過程中認知的前后統(tǒng)一,是需要保持一致的。而像cry這樣的詞匯,絕不能在整部小說中只選擇一個漢語詞匯來對等,而要根據交際語境的差異,人物性格的不同,不同人物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說話人不同的動機和目的等選擇不同的翻譯目的語,即翻譯過程中要考慮到語言順應過程中的意識程度。
例4:在小說第一章開篇之始,故事的主人公班內特夫婦家附近空置的一個大莊園——內瑟菲爾德莊園,被一個來自英國北方的有錢的單身漢賓利先生租住了下來。以讓每一個女兒風光出嫁為畢生使命的班內特太太就像蚊子嗅到了血,獵人尋到了獵物的蹤跡一樣,把這個世人都視為理想丈夫人選的賓利先生看成了自己和女兒們即將到手的財產。于是,班納特太太興沖沖地跟丈夫班納特先生談起這個租了內瑟菲爾德莊園的年輕財主,想和丈夫商量著怎么想辦法捷足先登,在所有鄰居中領先結識這位先生,讓自己的女兒們多一些勝算。可班納特先生要么態(tài)度冷漠,要么對她的問話默不作答,惹得班納特太太做出如下反應“‘Donotyouwanttoknowwhohastakenit?’criedhiswifeimpatiently.”根據小說內容分析,沉穩(wěn)而有學識的班納特先生當年娶班納特太太為妻,完全是因為她年輕漂亮的外表和開朗外向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班納特太太的美貌不再,而由于缺乏文化的熏陶,少了儒雅的教養(yǎng),班內特太太變得敏感而又聒噪,張揚又外加粗俗。如小說開篇作者對班納特太太的描述 “她是個智力貧乏、孤陋寡聞、喜怒無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稱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招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兒們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訪親拜友和打聽消息”。用女兒伊麗莎白的話來形容就是“無論怎樣,她的反應都不會得體”。
考慮到之前班納特夫婦之間對話的交際語境,且小說原文在動詞cry一詞之后還用了一個副詞patiently(不耐煩地)來修飾,再結合班納特太太的性格和語言特點,從翻譯中要考慮到語言順應過程中的意識程度的角度出發(fā),在這個句子里cry一詞便選擇了中文“嚷”來進行對應?!叭隆边@一漢語詞匯具有不太文雅,不太耐心,考慮不周全的內在含義。所以,整個句子被譯成中文“‘難道你不想知道是誰租去的嗎?’太太不耐煩地嚷道?!闭线@個句子的前后語境和班納特太太的性格特點,順應了語言選擇過程中的意識程度。
[1]Verschueren, J.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M]. Ant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冉永平. 言語交際中“吧”的語用功能及其語境順應性特征[J]. 現代外語, 2004,27(4): 340-349.
[4]宋志平. 翻譯: 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 2004,25(2):19-23.
[5]李秋芳. 馬克·吐溫小說中亦莊亦諧的悲劇意識與審美表達[J].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28(2):75-77.
[責任編輯:趙 偉]
Adaptation Theory and Novel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SUN Jia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China)
Adapt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which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Since the adaptation has been brought by Jef Verschueren in 1987, it has influenced many fields such as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famous English novelist Jane Austen's master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angle of adaptation.
adaptation; novel transl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2016-09- 22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3]-JKGHD-0408)
孫佳(1982—),女,吉林大安人,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教學。
H351.9
A
1008-6811(2017)02-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