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淑平
早期新聞照片檔案的搶救整理及啟示
文 / 王淑平
早期的新聞照片存量少,含金量高,是檔案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其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早期新聞照片的管理狀況堪憂,政策和技術支持乏力,照片底片損毀嚴重。因此,無論從照片檔案的保護還是從照片檔案的開發(fā)利用考慮,搶救工作都應抓緊進行。文章探討了早期新聞照片的搶救的方法、存在的問題和得到的啟示。
早期新聞照片;搶救;整理
早期新聞照片檔案的搶救、修復和保護,是照片檔案利用的重要前提,但因為客觀歷史原因,這部分檔案的管理又是整個檔案管理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了最大限度地延長新聞照片檔案的壽命,使其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發(fā)揮作用,必須通過搶救、修復和規(guī)范管理,形成科學有序的體系,這是新聞照片檔案管理的重要任務。
新聞照片檔案是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拍攝的、具有保存價值并按照相應規(guī)則保存的攝影作品。新聞照片是用影像作為表達形態(tài)的新聞報道,通過可視形象傳播新聞信息,生動、紀實地保存了現(xiàn)場真實原型,是新聞事件的真實記錄,是文字材料的有效補充。新聞照片檔案是將生活的瞬間凝固成歷史的腳印,留下了事物瞬間活動的永恒證據(jù)。它同報道、消息、通訊等宣傳報道檔案一樣,具有重要的憑證作用和歷史價值。
照片檔案是通過特定的信息記錄方式,保留了較其它檔案形式更真實、更生動、更直觀的歷史信息,在歷史傳承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收藏價值也越來越高。例如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于1875年拍攝的6張頤和園和圓明園照片,在2008年的春季拍賣會上拍出95.2萬元。
新聞照片檔案來源于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中,而記者是“無冕之王”,在社會生活當中常常擁有特殊的公權力,可以第一時間進入普通人無法進入的場合,近距離接觸事物的本真;記者同時又具有敏銳的政治覺悟和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能夠以獨特的視覺拍攝記錄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且新聞記者一般都使用性能先進的攝影器材,能夠拍到高質量的新聞照片。新聞照片檔案的特定來源決定了其具有更高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例如,在近年的第二輪地方志編纂中,新聞照片檔案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各行業(yè)各單位的志書中都需要新聞照片檔案的支持,但早期新聞照片檔案管理的欠缺,遠遠滿足不了志書編纂的需求,這對新聞單位的照片檔案管理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筆者供職于一家省級黨報的檔案部門,單位多年來竭力提升檔案管理整體水平,但新聞照片檔案的管理還是問題很多,尤其是早期的新聞照片檔案管理狀況很不規(guī)范,影響照片檔案的利用和開發(fā)。
本報與共和國同齡,創(chuàng)刊于解放戰(zhàn)爭的隆隆炮火中,最初是在國民黨的報社舊址印報刊發(fā)的。當時的新聞照片很少很珍貴,直接留在業(yè)務部門管理,當時管理比較規(guī)范。記者是以歸檔照片換領膠卷,所以早期的照片和底片還比較完整,是以作者分類的。之后報社陸續(xù)擴建,照片檔案也一直跟隨業(yè)務部門搬遷。由于種種原因,機關檔案部門既無法接收這些檔案,又難于插手管理。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黨報事業(yè)日益發(fā)展壯大,新聞信息量劇增,新聞照片數(shù)量也成倍增加,采訪任務重、人員少,照片檔案逐漸疏于管理。抓住一次搬遷的機會,我們檔案部門接收了部分早期的新聞照片。
面對大量的歷史照片,當時檔案室不具備歸檔整理的條件,工作人員只能清理掉裝具外面的塵土,原裝具原狀態(tài)另庫存放,加窗簾,裝空調,盡力保證庫房環(huán)境。同時,工作人員一方面爭取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財政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聘請老攝影記者參與整理,于2015年6月9日(國際檔案日),啟動了早期新聞照片檔案整理工程。
早期的新聞照片都是按照攝影記者的姓名分類保存在特制的抽屜里,類似中藥鋪里的藥斗子,斗子前面有標簽,是用印刷廠鉛字手工打上的姓名和編號。
面對半個世紀前的幾百個塵封的斗子,它們的原始性和唯一性使工作人員深感責任重大,不敢草率行事。他們先選擇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斗子小心打開,其中最早期的斗子里是幾位知名攝影記者的作品,照片、底片裝袋規(guī)范,文字說明多是用毛筆或鋼筆整齊書寫,要素齊全,照片和底片編號一致,只是經(jīng)年疏于管護,紙質遭鼠咬蟲噬破損嚴重,抽屜里布滿了紙屑鼠屎,照片底片多有霉斑。這部分照片雖然占總量比重不大,但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所記錄的新聞信息決定了其含金量頗高。而七八十年代的照片數(shù)量增大,但斗子里面的狀況令人瞠目,除了紙屑鼠屎,照片袋、底片袋上的編號或損毀不全或標示不清,文字說明褪色現(xiàn)象嚴重,標簽與內容不符,多張照片或底片裝于一袋,因霉變、粘連形成了許多“照片磚”“膠片塊”。
“搶救修復早期新聞照片”的項目早就確立,一直沒能通過審批。2015年啟動這項搶救工程,是基于目前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和政府的支持意向。針對這些原始的、唯一的歷史珍貴照片,搶救和整理應當一步到位,直接形成數(shù)字化檔案??墒?,早期的攝影記者都年事已高,陸續(xù)辭世。時間逼人,所以該項目在立項申報后立即啟動,老攝影記者帶領檔案人員一起動手整理。
由于種種原因,項目審批遲遲未果,數(shù)字化設備、照片修復工具、檔案裝具等資金支持不能到位,無法聘請足夠的人力,也沒有資金實現(xiàn)外包。而紙媒又正處在歷史最艱難時期,只能是盡微力支持,維持基本的整理條件。高齡的老報人只爭朝夕,不取報酬義務工作。整理工作因陋就簡,利用庫存的照片檔案盒、照片冊和底片冊,通過整理摸底、初步清洗、簡單修復、分類編號、入冊裝盒,仍然遠遠達不到對新聞照片檔案搶救整理的目的。由于無法預期下一步的搶救、修復、數(shù)字化工程的進程,工作人員只能詳細做好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問題的記錄,為今后的整理歸檔打好基礎。
工作人員學習了許多專業(yè)書刊中專家們的經(jīng)驗,其中有北京外國語大學朱玉清的《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技術結合保護老照片檔案》[1],湖北日報社楊素琴的《新聞照片檔案的整理》[2],北京大學王瑾、王淑琴的《照片檔案“改卷為張”整理方法之探討》[3]等,借鑒同行先進做法,因地制宜開展工作。
1.用物理、化學方法清理和修復照片底片。在照片底片的清理和修復工作中,工作人員只清除沒有任何信息可恢復的照片和底片,留存所有含有信息的照片、底片、說明以及照片袋,在現(xiàn)有條件下盡量修復,以期延長照片底片壽命。
(1)清除照片底片上的塵土。一般使用毛筆輕掃,也會用清水漂洗兩遍之后晾干。
(2)遇到粘連的底片磚,用清水先涮一遍,再換清水浸泡10分鐘,用鑷子輕輕將其分離,然后用顯影液浸泡15分鐘 ,再用清水漂洗后晾干。
(3)對于底片上的污斑、指紋等,在清水漂洗的過程中,用加有5%冰醋的溶液浸洗一下,用手輕擦,再用清水漂洗晾干。
2.更換照片底片袋,補充文字說明。工作人員購買專業(yè)的無酸底片袋,更換破損的袋子,把原袋子上或者附帶的文字說明中能夠復原的信息,用鋼筆標于新袋上,同時寫好文字說明,與照片或底片同冊保存。整理過程中的最大難點是補充信息,因為大部分的照片、底片袋子上信息缺失,對于當年見諸報端的照片,需要通過查找報刊去補充文字說明,文字說明力求要素齊全,包括事由、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和作者,同時還要有見報日期。對于大多數(shù)沒有見報的照片和底片,只能查找相關聯(lián)的同組照片、同類照片或者相關聯(lián)的報紙新聞去甄別和判斷,準確無誤的信息則手寫保存,不能確定的則標明“可能”及“可能的依據(jù)”,為后續(xù)的整理工作提供參考。
3.為照片數(shù)字化工作打好基礎。工作人員對于需要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才可以修復的破損、褶痕、變色、殘缺不全的照片底片,做好標簽并登記成冊,待配備計算機后再進行處理。
因為這次僅僅是對早期新聞照片的摸底清理,遠達不到歸檔的要求,但是工作人員要為下一步的歸檔和數(shù)字化工作做準備。
1.分類方法是以作者為主?;谛侣務掌瑏碓从谟浾叩牟稍L活動,而原來的照片保存也是按作者分類保存的,而記者是以地區(qū)分片工作的,所以,工作人員的分類還是據(jù)作者分類,即:作者—地區(qū)—所轄各縣市—行業(yè)(領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其他)—年代(段代)。
而對于相當數(shù)量的通訊員來稿、群眾投稿的照片和底片,參照以上分類方法,分為:通訊員—地區(qū)—所轄各縣市—行業(yè)(領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其他)—年代(段代);群眾來稿—地區(qū)—所轄各縣市—行業(yè)(領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其他)—年代(段代)。
2.新聞照片檔案歸檔原則上是以張管理。在數(shù)字化檢索技術的支持下,以張管理照片和底片將會方便利用和保管。每張照片都有一個檔號,與底片以同一檔號相關聯(lián)。也就是說,每一個照片檔案,同時具有照片、底片和文字說明。提供利用時,能通過計算機準確便捷地檢索。而對于相同事由的不同角度、不同質量的照片,歸為一個檔號,并作備注說明。
3.按照檔號順序,照片和底片分別入冊裝盒。照片檔案理應是照片對應底片,并文字說明一起歸檔。但是由于資金缺乏,條件不允許,暫時無法對底片沖洗或者對照片翻拍,所以,在歸檔的時候,工作人員對有照片沒底片的,或有底片沒照片的,每一張編一個檔號,照片冊和底片冊留有空位,以便今后補全,照片冊與底片冊同裝一個檔案盒,編號入柜。
4.改善庫房環(huán)境。這要求確保溫濕度達到照片和底片都適宜的要求,增加密集柜,安裝溫濕度智能調控設備。
首先,新聞照片檔案的搶救要抓緊。新聞照片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早期的新聞照片更是檔案寶庫中的珍品,其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無論是從照片檔案的保護還是從照片檔案的開發(fā)利用考慮,搶救工作都應該抓緊進行。相關工作必須借力于早期新聞照片的作者或者相關人員。他們的幫助是新聞照片檔案搶救和整理不可或缺的,而這些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越來越成為稀有資源,必須抓緊時間。
其次,早期新聞照片檔案的搶救需要政策扶持。這類檔案的搶救和整理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而偏偏又趕上平面媒體遭遇瓶頸的時代,所以相關工作需要爭取政策的大力支持,爭取國家檔案搶救專項資金的扶持。
再次,需要吸納復合型專業(yè)人才參與新聞照片的搶救和管理,同時培養(yǎng)和提升現(xiàn)有檔案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加快利用現(xiàn)代技術,管理和開發(fā)新聞照片檔案,提升新聞照片檔案服務社會的效能。
[1]朱玉清.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技術結合保護老照片檔案[J].檔案,2010,(5).
[2]楊素琴.新聞照片檔案的整理[J].湖北檔案,1999,(5).
[3]王瑾,王淑琴.照片檔案“改卷為張”整理方法之探討//[C].北京高校檔案學術論文匯編,2006.
G272
A
1005-9652(2017)03-0078-03
(責任編輯:虞志堅)
王淑平(196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日報報業(yè)集團檔案室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