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基本思想及其影響

    2017-01-28 07:42:33劉鐵梁
    民俗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鐘敬文民俗學概論

    劉鐵梁

    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基本思想及其影響

    劉鐵梁

    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最初醞釀,是以1928年《民俗》周刊上有關民俗學性質等問題的討論為起點,經過譯介國外人類學派的著作到獨立進行思考,當時的民俗學者形成了關于民俗學概論的一些深入認識。經過40年的停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民俗學恢復建設之初,民俗學概論的書寫在接續(xù)歷史的基礎上取得了收獲。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具有建設和規(guī)范的意義,包括“生活文化”的民俗定義和民俗文化分類體系都影響了眾多民俗學者的研究和社會對民俗學的認知。這種影響是積極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社會生活發(fā)生巨變之時,現有民俗學概論已滯后于民俗學研究的進展,所以需要及時吸納在民俗學調查研究中形成的一些新思想和新經驗,使民俗學概論的書寫能夠與時俱進。

    中國現代民俗學;民俗學概論;鐘敬文;生活文化;參與社會發(fā)展

    本文所說的中國現代民俗學,大體是指與研究民間文學有所不同的研究全部生活文化傳統(tǒng)的學科。作為中國現代學術體系中的民俗學,一般來說是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研究)或稱民間文藝學包含在自身之內,但有時又將后者看作屬于文學研究領域的另一種學問。從兩者的概論著作來看,也是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這與歐美一些國家學術體系中的民俗學(folklore)以研究口頭傳統(tǒng)為主兼及研究其他大眾文化傳統(tǒng)的情況有所不同。民俗學概論,是對于民俗學基本理論,包括學科的性質、概念體系、民俗分類學、研究方法論等進行綜合說明和陳述的著作,是為進入民俗學研究的人所準備的基本參考書。民俗學概論雖然并不一定代表該學科研究的最新發(fā)展,但是它對整個民俗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實踐都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對于社會上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士和廣大讀者都會發(fā)生先入為主的影響。因此總結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寫作和其中所表現的學術思想,就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將在回顧這方面學術歷史的基礎上,提出關于今后可能怎樣重寫民俗學概論的一些想法。

    一、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書寫史的回顧

    (一)民俗學性質界定與概論體系的初創(chuàng)階段(1925-1943)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發(fā)端,從學術共同體的初步形成來看,應以1918年開始的北京大學“歌謠學運動”為主要標志。這個運動中,也提出了“民俗學”的概念。這就是1922年12月創(chuàng)辦《歌謠》周刊①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歌謠周刊》,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1985年。該刊物至1925年6月停辦,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冊。1936年復刊,至1937年3月為止,又出版有40期。,在其“發(fā)刊詞”中說明了搜集歌謠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民俗學的研究,認為“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資料”,“民俗學的研究在現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yè)”。二是為了發(fā)現歌謠的文藝價值,即“表彰現在隱藏著的光輝”,同時根據“人民的真感情”,使新的“民族的詩”得以產生。

    但是,說到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書寫歷史的起點,如果以最早討論民俗學一般理論為標準,則本文曾在2015年11月20日于首爾舉行的韓國比較民俗學會國際學術大會上宣讀,并刊登在2016年該學會會刊上。

    是在1925年,這一年,何濟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民俗學大意》一文,參考法國人燕尼及其他人的一些著作,系統(tǒng)地敘述了西方民俗學的歷史和研究范圍、方法、類分等基本理論,還就故事與傳說、歌謠與跳舞、游戲與玩具、禮俗與信仰、房屋器用與衣服、民用的美術等諸多研究領域和課題方向進行了精要的論述。*《東方雜志》第22卷第14號,商務印書館,1925年。難能可貴的是,文章中所鮮明主張的一些觀點,特別是與其他一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作比較之時,得出的關于民俗學所具有的獨特學術性質的看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作者指出民俗學“所觀察的是活在于現實的事實”,雖然會借助于歷史法,但是不能單用歷史法,如果“每到一地只問其名勝古跡,而不肯直接去看活在眼底的民生狀態(tài),日常情形亦是受歷史毒而使民俗學鮮進步之因?!薄懊袼讓W家觀察事實不特不當以這種事實只關系于過去,而且要以其為一個種子,向將來為無窮的發(fā)展的?!薄吧鐣钊招虏灰眩瑒t民俗學的研究亦無有息時?!边@都是關于民俗學作為“現在學”的比較透徹的說明。

    廣州中山大學主辦的《民俗》周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俗周刊》,上海書店影印,1983年。該刊物1928念月始刊,1930年4月年???,共出版110期。1933年3月復刊,在年內出版至123期又停刊。1936年9月再復刊,改為《民俗》季刊,至1943年止,出版有第一卷1-4期和第二卷1-4期。創(chuàng)刊號在1928年3月刊出,其中的“發(fā)刊詞”提出了關于民俗學研究目的的認知,登載的何思敬“民俗學問題”一文,最早討論了民俗學研究對象的范圍和分類體系、研究目的等理論問題,認為“民俗學倘專格folklore而言,則我覺得先要參考英國的情形”,所以在就直接參考了英國學者班尼(C.S.Burne)所著《民俗學手冊》(The Hand Book of Folklore》中的論述。這一期創(chuàng)刊號還登載了鐘敬文《數年來民俗學工作小結賬》,也用班尼《民俗學手冊》提出的民俗分類體系來總結民俗學研究的成績與不足。可見,在1928年盡管還沒有出現中國學者自己寫的民俗學概論性質的著作,但是當廣州中山大學成為全國民俗學的中心以后,關于這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等問題已被學者們開始討論,為以后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書寫造成了必要的學術氛圍。這也說明,當民俗學成為中國學者從國外引進的一門現代學術,幾乎同時就開始醞釀中國民俗學概論的寫作。

    1934年,方紀生著《民俗學概論》*方紀生:《民俗學概論》(民俗學資料叢刊),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資料室印,1980年。和林惠祥著《民俗學概論》*林惠祥:《民俗學》,商務印書館,1934年。分別出版,從書中所采用的學科定義、分類體系來看,都受到當時國內學者關于民俗學討論的影響,基本上是接受了英國人類學派的民俗學理論。*如方紀生的《民俗學概論》一書基本上采用英國博恩《民俗學手冊》的民俗分類法,包括三大類:信仰與行為;習慣;故事、歌及成語,所舉出的例子也主要是來自國外。但是,直至1940年代初,關于民俗學的學科性質、名稱、研究目的等問題,都陸陸續(xù)續(xù)地還有所討論,說明中國學者為了建立中國自己的民俗學,始終沒有停止思考。羅致平在1942年和1943年的《民俗》季刊上發(fā)表“民俗學史略”*《民俗》季刊第一卷第4期和第二卷第1、2期、第3、4期合刊連載。,是1949年以前能夠見到的最后一篇關于各國民俗學一般理論和流派研究的論文。

    總結從1925年到1943年這一階段民俗學概論方面研究和寫作,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以下四種學術思想的提出。

    第一,民俗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的密切聯系

    江紹原的譯著《現代英吉利謠俗及謠俗學》*江紹原譯著:《現代英吉利謠俗及謠俗學》,中華書局,1932年。的“附錄七”中討論了folklore、Volkskunde和“民學”這幾個學科名稱的關系。他贊同一些歐美學者的看法,認為德國的Volkskunde(民學)比英國的folklore(謠俗學)所研究的范圍更寬泛,和德國的民族學非常接近。他同時主張用“民學”來代替“民俗學”這個名稱,因為后者從日文的譯名借來,在中國“頗有被誤解為民間風俗的危險”。

    楊成志在《現代民俗學——歷史與名詞》*《民俗》季刊第一卷第1期,1936年9月。中,表示不同意江紹原的謠俗學和民學這兩個名詞,為“民俗學”一詞進行了辯護。他認為歐洲各國對這一學問的理解雖然有一些差異,但最初的根源是一致的,實際上是堅持了英國人類學研究的傳統(tǒng),強調了所主要研究的是“文明社會的遺留”和“無智識集團的傳襲”。與楊成志的意見大體一致,羅致平在“民俗學史略”一文中全面敘述了北歐、德奧和英國等各國民俗學的歷史。

    楊堃在《民人學與民族學》*《民族學集刊》第一卷第2期,1940年。收入楊堃《社會學與民族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1940)中,對上述不同譯名進行了比較,主張用“民人學”來翻譯folklore,指出民人學“是一門綜合的科學,它的對象是研究文明社會內之民間生活的”,“即是用民族學的觀點與方法,以文明社會之民人及其文化為對象的科學?!?/p>

    今天看來,四位學者之所以非常審慎地討論了關于來自不同國度的民俗學譯名問題,說明了各國有各國的民俗學,其學科建立的初衷和學術理念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在引進和移植它們的時候不能不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和中國學術建設的需要來給予廓清。這次討論在中國現代民俗學學科建立之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至今仍值得我們認真解讀。其中,江紹原實際上已區(qū)分了關注“民”的德國民俗學與關注“傳襲”的英國民俗學,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得到大多中國民俗學者的重視,楊堃主張綜合研究民及其文化的主張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可能是導致后來民俗學概論過多采用客觀眼光而缺乏理解民眾的意識的原因之一。

    第二,民俗學與社會學等多學科的關系

    如果從嚴復在《國聞報》上發(fā)表斯賓塞《社會學研究》第二章算起,社會學比民俗學還要早一些年正式進入中國。由于都是中國現代知識界用來認識自己社會的學科,所以如何認識這兩類學科之間可能建立起來的理論關聯,就成為當時所討論到一個重要問題。法律學家何思敬在“民俗學問題格序”*《民俗》周刊,第19、20期合刊。中指出,民俗學還只是作為一種科學手段,停留在記錄、描述的階段而不是獨立的有組織的“說明學”。他還說明了民俗學與民族志(ethnography)的相似和差別,指出前者必須從國內做起,后者是在全世界(world-wide)做起,但是民族志借社會學、經濟學、言語學、體質人類學等為方法,本身并沒有獨立的方法。

    張瑜《民俗學的性質、范圍和方法》*《晨報》副刊,1934年6月6日。根據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集體心態(tài)”或“集體表現”的概念,認為各民俗群體都有自己共同而獨特的文化,而民俗群體中的特殊文化就是民俗。由于民俗依靠感情作用的維持,長久保存下來,所以民俗學也是一門歷史的科學。胡體乾《社會學與說明的民俗學》*《民俗》季刊,第一卷第4期。指出對民俗現象進行說明,實際上已被多位社會學學家所重視并提供了不同的理論,但是也應當承認,由于民俗現象錯綜復雜,所以朝著哪個方向來進行說明都有很大的困難。

    第三,鐘敬文關于“民眾生活模式”的理解

    《民眾生活模式與民眾教育》,是鐘敬文為《民眾教育》期刊編輯“民間風俗文化專號”(1937)所寫的一篇序言,其中提出了“民眾生活模式”的概念,認為民眾還生活在陳舊的模式里,所以民眾教育者必須“了解了解民眾生活模式和他們的心理”,包括“從經濟、法律、家族到宗教、法術、文學、藝術等民眾生活模式”。反映出鐘敬文在現代教育實踐中對民俗學研究對象和價值的新認識。

    第四,民俗學與社會史研究的關系

    顧頡剛在《民俗周刊》“發(fā)刊詞”上說“我們要探險各種民眾的生活,民眾的訴求,來認識整個的社會!我們自己就是民眾,應各自體驗自己的生活!我們要把幾千年埋沒著的民間藝術,民眾信仰,民眾習慣,一層一層發(fā)掘出來。我們要打破以圣賢為中心的歷史,建設全民眾的歷史!”這一段文字,指明了民俗學研究的目的是打破中國幾千年貴族歷史觀,通過體驗民眾的生活和發(fā)掘民眾的文化來認識整個的社會,還第一次提出了“我們自己就是民眾,應各自體驗自己的生活”。這種表述也代表了中國民俗學在建立之初的學術情懷,今天看來仍具有指導民俗學向前發(fā)展的意義。應該看到,顧頡剛表明的這種社會史觀,已經在此前他的民俗學研究成績上得以體現,一是對孟姜女故事研究,而是率先與其他學者一起到北京妙峰山作民間香會朝圣調查并寫出報告文集。顧頡剛的民俗學思想對日后中國民俗學發(fā)展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影響到有關民俗演變歷史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以后民俗學概論的寫作。

    中國學界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關于民俗學研究、性質和方法的討論,在長達40年左右時間中提頓下來,雖然如此,卻為從80年代以來直到本世紀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寫作,提供了思想的準備。

    (二)民間文學教學體制化階段(1949-1966)

    這一時期,民俗學在國家的科學研究和專業(yè)教學體制中被取消,但是在高等院校文科教學體系中卻普遍開設了民間文學和“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課程;在藝術院校中開設了民間藝術教學,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家進入了教師行列。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民俗學重新生長提供了條件。在此暫不詳述。

    (三)民俗學研究恢復和民俗學概論建設階段(1979年以來)

    民俗學在中國的恢復已經有三十幾年,學科理論的最初建設尤其表現在民俗學概論的書寫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民俗學重新起步時的主流學術思想。民俗學概論的寫作,從學科隊伍的重新建設以及理論體系的醞釀和確立算起,大約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的寫作(1979-1980年)

    民間文學研究和教學成為民俗學恢復和迅速加以建設的先導。1979年,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教授受教育部委托舉辦“民間文學教師進修班”,同時依靠這個進修班進行了《民間文學概論》的編纂,并于1980年出版了這本高校文科教材。這部概論的完成為鐘敬文日后主編《民俗學概論》的寫作,一方面積累了組織隊伍的經驗,另一方面也在研究視野上從文學角度向文化角度的轉換邁出了一個步伐。因為,這部《民間文學概論》對口頭文學的定義和解釋,既體現出與作家文學相對比的文學視角,也體現出與整個民俗文化想聯系的文化視角。

    2.民俗學講習班(1983年)

    1983年春,民俗學得以正式恢復,中國民俗學會召開成立大會,鐘敬文等老一代民俗學家被選為學會的領導成員。這一年的7月和9月連續(xù)在北京舉辦了兩次民俗學講習班。

    講習班的主講人和講座題目如下:

    鐘敬文:民俗學的歷史問題和今后工作;楊成志:民俗學的起源、發(fā)展和動態(tài);白壽彝:民俗學好歷史學;楊堃:1.民俗學和民族學,2.略論民俗學調查方法;常任俠:中國古代民俗與藝術;張紫晨:1.中國民俗之特點,2.中國民俗之歷史;張振犁:1.人生禮儀,2.歲時風習;柯楊:1.民間職業(yè)集團的技術與習慣,2.民間固有的社會組織。

    民俗學講習班的舉辦,對催生中國學者寫出自己的民俗學概論具有積極作用。

    3.烏丙安《中國民俗學》和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的出版(1985年)

    烏丙安在3年期間所寫民俗學教學講義稿的基礎上,率先寫成并出版了《中國民俗學》這樣一部民俗學概論性質的著作。全書由緒論、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和游藝的民俗五個部分,共17章組成。此書有兩個特別的貢獻:第一、在緒論的四章中分別講明了民俗的定義和范圍、民俗學的性質和任務、民俗學的方法和作用、民俗的主要特征等重要的理論和方法,并且注意從域外各國民俗學比較早期的歷史背景和學術思想說起。第二、將民俗學研究對象的范圍理解得比較寬泛。經濟的民俗中包括物質生產,交易和運輸,作為消費生活的服飾、飲食、居住。社會的民俗中包括家族、親族,鄉(xiāng)里社會,人生儀禮,婚姻。信仰的民俗包括各種原始信仰,屬于迷信的占卜、禁咒、巫蠱和祭祀類,歲時節(jié)日。游藝的民俗包括口頭文學,歌舞,游戲,競技和比賽、玩具等。

    同年出版的張紫晨著《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不同于一般民俗學概論,主要是對中國古代至現代有關民俗(風俗)的記錄與研究文獻進行梳理,任務是說明中國人的民俗具有哪些歷史形成的特點,說明中國民俗學建立在中國學術史上的源流。書中還對中國民俗的歷史進行了分期;遠古、古代、中古、近世和現代,可以說是現代民俗學視野下的中國民俗史的教材。

    陶立璠著《民俗學概論》(1987),在體例上與烏丙安著相近而又有一些新的理論建樹,將民俗的基本特征概括為:社會學和集體性,類型學和模式性,變異性,傳承性和播布性。在民俗現象的描述和分析上,兼顧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事例。陳勤建著《中國民俗》(1989)屬于基礎理論研究,偏重對民俗本質、功能、傳播方式、特點、分類和影響等問題進行闡述。

    4.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出版(1998年)

    上世紀90年代初,鐘敬文作為主編,引領31位作者進行《民俗學概論》的編寫,其間對書中內容、文字做過多次修改,于1998年出版。關于此書的地位將在下文中給予專論。

    5.民俗學教學的開展與民俗學概論的重寫(2001年以來)

    民俗學專業(yè)正式進入國家高等教育體制當中,應以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為標志,民俗學學科屬于法學門類下的社會學一級學科。當然,在此之前,民俗學在許多高校已經成為許多本科專業(yè)學生愿意選修的課程。在新的情況下,鐘敬文《民俗學概論》被多次印刷,一些民俗學概論的新著也得以出版。這些新著多有一些新的思想或者內容上的擴展。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2001),書名似教材,但具有科學哲學層次上的思考,屬于民俗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一部專著。王娟《民俗學概論》(2002),在理論觀點上具有國際上特別是歐美民俗學的視野,對于民俗范圍和分類方面的認識上較多地借鑒了美國民俗學的最新發(fā)展,例如注重對于“民”的社會群體性,指出“傳統(tǒng)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民俗劃分為口頭民俗、風俗民俗和物質民俗三大類等。

    高丙中著《中國民俗概論》(2009),作者將其1994年出版的博士論文《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和后來關于民俗學學術轉型的思考概括于這本教材的“導論當中”。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2006),提出了文本和語境相關聯等民俗解釋方法論。

    羅曲著《民俗學概論》(2010),其第七章“城市民俗”;第八章“民俗學與現代社會”(“民俗的休閑旅游文化資源價值”、“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與商品經濟”);第九章“民俗研究新視野”等,都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篇章,體現了民俗學面對當前社會生活變動的新思想。例如此書引用和發(fā)揮了徐華龍所著《泛民俗學》(2003)中提出的“泛民俗”概念,認為“泛民俗是將民俗從從傳統(tǒng)的運行軌跡中阻止下來,使傳統(tǒng)的民俗成為為現實服務的行為”。

    分支性民俗學理論著作,如:陳勤建《文藝民俗學導論》(1991)、張士閃《藝術民俗學》(2000)、陶思炎《應用民俗學》(2001)、曲彥斌《民俗語言學》(2004)等,是民俗學概論的寫作向民俗學分支學方向的延伸,也是在民俗學各個分支建構上做出嘗試。比如江帆《生態(tài)民俗學》(2003)的寫作意圖是站在生態(tài)文明時代來重構民俗價值觀。

    二、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的學術思想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至今仍是各個高校進行民俗學教學時所采用的首選教材,這也證明了此書在中國民俗學概論寫作中所具有的奠基性地位。此書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論見識、分類學框架等,構成了是當時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民俗學理論體系??膳e出此書在民俗學理論建設上的幾點突出貢獻:1.提出了民俗作為“生活文化”的觀點?!懊袼?,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傳承、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边@一對民俗的定義,至今難以被逾越。2.提出了對民俗特征的五點概括:集體性、傳承性與擴布性、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類型性、規(guī)范性與服務性。3.指出了民俗的社會功能:教化、規(guī)范、維系、調節(jié)。4.規(guī)范了關于民俗的分類體系,即按物質(生產、生活)的民俗、社會(組織、節(jié)日儀式、人生儀禮)的民俗、精神(信仰、科學、語言、文學、藝術、娛樂)的民俗來劃分民俗現象。5.吸收了多學科的研究成果。聯系到中山大學辦《民俗》周刊時期,何思敬等學者曾提出民俗學是否可以獨立地成為一種“說明學”的問題,可以發(fā)現鐘敬文《民俗學概論》則明確了本學科與諸多學科具有密切學術關系的性質。

    這部概論的各個章節(jié)上都有民俗學借用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的敘述,例如劉鐵梁與程薔合寫的第六章“人生儀禮”,就采用了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解釋婚姻儀禮時,首先說明人類社會婚姻制度的演進,再說明一般的婚姻形態(tài)和特殊的婚姻形態(tài),然后才去敘述婚姻儀式程序的民俗。這就不同于以往地方志對婚俗的描述那樣直接從古代“六禮”的規(guī)定說起。

    為了再次理解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在理論和關于民俗知識分類體系的建構意義,這里有必要列舉一下該書的章節(jié)題目: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民俗與民俗學

    第二節(jié) 民俗的基本功能

    第三節(jié) 民俗的社會功能

    第四節(jié) 中國民俗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章 物質生產民俗

    第一節(jié) 農業(yè)民俗

    第二節(jié) 狩獵、游牧和漁業(yè)民俗

    第三節(jié) 工匠民俗

    第四節(jié) 商業(yè)與交通民俗

    第三章 物質生活民俗

    第一節(jié) 飲食民俗

    第二節(jié) 服飾民俗

    第三節(jié) 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 社會組織民俗

    第一節(jié) 社會組織民俗的分類描述

    第二節(jié) 宗教組織民俗

    第三節(jié) 社團和社區(qū)組織民俗

    第五章 歲時節(jié)日民俗

    第一節(jié) 歲時節(jié)日的由來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歲時節(jié)日的活動及特點

    第六章 人生儀禮

    第一節(jié) 人生儀禮的性質

    第二節(jié) 誕生儀禮

    第三節(jié) 成年儀禮

    第四節(jié) 婚姻儀禮

    第五節(jié) 喪葬儀禮

    第七章 民俗信仰

    第一節(jié) 信仰對象

    第二節(jié) 信仰媒介

    第三節(jié) 信仰表現形式

    第四節(jié)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民間科學技術

    第一節(jié) 民間科學知識

    第二節(jié) 民間工藝技術

    第三節(jié) 民間醫(yī)學

    第九章 民間口頭文學(上)

    第一節(jié) 口頭散文敘事文學的體裁和分類

    第二節(jié) 口頭散文敘事文學的流傳和演變

    第三節(jié) 口頭散文敘事文學的講述和功能

    第十章 民間口頭文學(下)

    第一節(jié) 民間詩歌的起源與傳播

    第二節(jié) 民間詩歌的類別與特征

    第三節(jié) 民間詩歌的體式、表現手法與功能

    第四節(jié) 歌節(jié)、歌俗、歌手

    第十一章 民間語言

    第一節(jié) 民間語言的性質

    第二節(jié) 常用性民間熟語

    第三節(jié) 特用型民間熟語

    第十二章 民間藝術

    第一節(jié) 民間音樂

    第二節(jié) 民間舞蹈

    第三節(jié) 民間戲曲

    第四節(jié) 民間工藝美術

    第十三章 民間游戲娛樂

    第一節(jié) 民間游戲娛樂的起源、特征、功能與分類

    第二節(jié) 民間游戲

    第三節(jié) 民間競技

    第四節(jié) 民間雜藝

    第十四章 中國民俗學史略

    第一節(jié) 古代關于民俗的記錄與觀點

    第二節(jié) 近代啟蒙民俗思想的產生于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現代民俗學史

    第十五章 外國民俗學概況

    第一節(jié) 歐美民俗學

    第二節(jié) 俄國與蘇聯的民俗學

    第三節(jié) 日本民俗學

    第四節(jié) 韓國民俗學

    第十六章 民俗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主要民俗學流派及其方法

    第二節(jié) 民俗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第三節(jié) 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從這些章節(jié)題目上可以看出,除了介紹國內外民俗學史的章節(jié)之外,概論基本是以民俗作為“生活文化”的觀點為指導,在這種文化學視野下,改造和擴展了國外民俗分類學的體系。再來閱讀全書就會體會到,由于有來自不同學科的作者來書寫,他們的理論與知識結構不盡相同,寫法上也會有一些差異,但是據我所知,都是貫徹了鐘敬文用民俗的眼光來看文化現象的方法論。

    三、現有民俗學概論對學術和社會的影響

    在中國,當前民俗學概論的寫作對學術界關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的研究,對社會產生有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過程的1980年代,學術界曾展開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討論,但一般都是在觀念層面上進行,對作為生活文化傳統(tǒng)的民俗與民眾所進行文化實踐的表現卻很少顧及。此時,民俗學概論的寫作剛剛起步,民俗學的話語還比較微弱,這是造成那一次文化討論熱潮還不夠貼近生活的一個原因之一。*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的梗概與興起》就寫作于那一次文化討論熱潮之中,反映了當時民俗學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討論的影響還比較小的情況。作者同時向民俗學和廣大文化界指出,應該將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給予認識。此書由中華書局在1996年出版。可參考劉鐵梁《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的學科性質與方法論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也就是因為民俗學研究當時還不成大氣候,民俗學者就激發(fā)起加快學科建設的熱情,使得民俗學逐漸擴大了自己對學術界和社會的影響。再看今天,學術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已經脫離不開對民俗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關于春節(jié)等節(jié)日民俗、村落社會中的家族制度和廟會民俗、民間藝術和工藝民俗等的調查和研究和媒體宣傳,都已經不是民俗學一家來做的事情。這種文化觀念和研究方向上的變化,自然離不開民俗學研究的影響,這中間就有民俗學概論作為基本讀物對學界和大眾的影響。本世紀以來,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很快就在各個地方開展起來,這也離不開民俗學多年調查研究所做出的學術準備,現有民俗學概論的概念和分類體系成為了這一工作所直接參考的學術根據。

    現有民俗學概論對文化消費的經濟生活也產生一定影響,這可以從旅游專業(yè)教學所用的民俗學概論上得到證明。本世紀初以來,隨著旅游產業(yè)的大發(fā)展,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平臺,而民俗作為最直觀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而受到所有旅游者的關注。于是,“民俗旅游”的興起就帶動起旅游學專業(yè)教學中民俗學課程的設置,我們看到已經出版多種在這類課程中使用的民俗學概論。這些概論大多以先前民俗學專業(yè)教學所用的概論為藍本,同時也結合旅游專業(yè)教學特殊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比如增加對世界各國美食的介紹,或就民俗旅游產品設計要求提出意見等。不過,現有所有的民俗學概論都還沒有將人們參與旅游的生活方式視為新的民俗現象來給予認識,這多少會減弱民俗學對旅游業(yè)發(fā)展和對旅游者行動的積極引導。

    現有民俗學概論所發(fā)生的積極影響毋庸置疑,但是還必須看到,面對社會生活所發(fā)生巨大變化,現有民俗學概論還比較滯后,不能滿足如何去解釋人們生活方式所發(fā)生轉變的需要。另一方面,盡管民俗學在調查研究和理論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卻大多沒有進入現有民俗學概論的視野。這些都使得現有民俗學概論對學術和社會的影響有所下降,也可能拖累整個學術的發(fā)展。

    首先一點,現有的概論寫作在民俗分類學上雖有建樹,卻不能明確指出任何一類民俗現象都是存在于具體生活時空之中,所以才具有與生活整體關聯的意義和價值。按照目前這種過分看重民俗客觀分類和模式說明的民俗學概論去進行調查研究,就容易將民俗事象抽離出地方生活的整體,也抽離出人類各種文明或社會與文化類型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相互交流的進程。這種看待民俗的習慣也直接反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之上,注重的只是個別文化形式的保護,卻不關心現實生活整體的滾滾潮流與勃勃生機。保護一些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大眾的文化記憶而言可能具有一定導向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能替代民俗學通過研究生活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而體認民眾、參與社會發(fā)展的全部初衷。

    其次,民俗調查應該以理解當地人對自身生活的理解為目的,這已成為很多民俗學者的共識,而且出現了很多體現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認識和成果都還沒有被現有的民俗學概論給予表述。這影響到一些民俗研究者至今仍是滿足于對民俗作形式上的記述,而對地方社會中的個人生活經歷及其敘事毫無興趣,不能通過民俗學的現場交談而與主人一道共同感受生活變化的意義。民俗學者所關注的城鄉(xiāng)關系變化、民間自治傳統(tǒng)與公民社會建設等問題,大多體現出對普通民眾生活與文化的關切,也體現出增進不同群體文化之間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的愿望。這些與時俱進的問題意識或者研究范式應該表述于新的民俗學概論著作當中。

    第三,城市化過程中,原有的城鄉(xiāng)關系已經發(fā)生根本變動,新的科技手段和電子信息網絡已全面滲入日常生活,使得人們的日常交往方式發(fā)生巨大改變,在這種現實面前,如何考察城市化和信息化過程中的民俗文化,開展當代民俗志的調查和書寫,這些都遠沒有被現有的民俗學概論所關注。如何將關注傳統(tǒng)的民俗學與關注當下的民俗學統(tǒng)一起來,這既需要學者個人的主動探索,也需要民俗學概論的總結與提升。

    結 語

    中國現代民俗學概論的學術建構和書寫,已有將近一個世紀的經歷。早期的民俗學者從引進人類學派的民俗學概論到進行獨立思考,特別是對民俗的性質、功能、分類體系和研究方法等問題所進行的討論,盡管文字有限,卻達到了一定深度,為形成中國自己的民俗學概論而做出思想的準備。由于時代造成的各種原因,這項基礎性的學術建設工作中斷了近40年時間,直到改革開放年代才又接續(xù)下來并且取得了重要收獲。

    民俗學概論的書寫事關民俗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不僅會影響自身學術整體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到相關學術界的研究,影響到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特別是如何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在生活實踐中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吸收他國優(yōu)秀的文化,這是需要民俗學去關懷的重要問題。現有民俗學概論所具有的一些理念、觀點、方法,為當今文化自覺和文化交流的時代性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學術工具,發(fā)揮出一些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現有民俗學概論的研究與書寫不能完全跟上社會生活的變化,特別是在學術理念上不能跟上全社會在當下所發(fā)生文化認同與文化交往的實踐進程,也滯后于本學科所取得的一些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所以民俗學概論書寫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盡可能地吸納那些面對現實生活變化的民俗學研究的新思想和新經驗,爭取避免重復,做到與時俱進。

    附:本文所參考1985年以來出版的中國民俗學概論書目

    1.民俗學專業(yè)教學中的民俗學概論(14種):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陳勤建:《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張余:《民間文學與民俗學基礎》,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11年第2版

    葉濤、吳存浩:《民俗學導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苑利:《中國民俗學教程》,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

    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丙中:《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曲:《民俗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邢莉等.《民俗學概論新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2.旅游學專業(yè)教材中的民俗學概論(6種):

    石英平:《中外民俗概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世滿、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忠軍、楊藝:《中外民俗》(第三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

    金海龍、田小彪:《中外民俗概論》,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英文、祁向文:《中外民俗》(第二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序、樊光華:《中外民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以上所列民俗學概論書目與已實際出版的民俗學概論書目或有差異,有待補充。)

    [責任編輯 劉宗迪]

    劉鐵梁,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山東濟南 250100)。

    猜你喜歡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
    湖上再漫拾
    杭州(2023年11期)2023-07-18 04:09:22
    論鐘敬文對民間傳說的搜集整理
    唐都學刊(2022年2期)2022-11-21 14:51:21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速勒合兒鼐傳》(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論
    一生的珍貴友情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21
    電冰箱節(jié)能與發(fā)展概論
    電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
    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0
    民俗學研究的多元維度——“中國民俗學會第八屆代表大會暨2014年年會”會議綜述
    岳西县| 连江县| 南雄市| 美姑县| 贵州省| 永寿县| 邯郸县| 嘉峪关市| 莱西市| 郴州市| 清丰县| 南岸区| 浏阳市| 五指山市| 惠东县| 耒阳市| 偃师市| 醴陵市| 鲜城| 易门县| 北碚区| 永和县| 印江| 金堂县| 登封市| 尚志市| 台中县| 万源市| 宁安市| 陆丰市| 安顺市| 浦城县| 和静县| 邹城市| 龙胜| 崇阳县| 交口县| 亳州市| 壤塘县| 西藏| 伊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