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桃梅 (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510006)
論吳藻詞曲中的“梅花”情結(jié)
林桃梅 (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510006)
吳藻,其人其詞其曲受世人好評,其頻繁使用“梅花”意象的詞曲有“嗣響易安”的美名,“修得到梅花”是其畢生追求。本文就從吳藻詞中的“梅花”情結(jié)出發(fā),探究“梅花”與吳藻的詞曲創(chuàng)作;吳藻詞曲中的“梅花”情結(jié)的文化內(nèi)涵,包括展現(xiàn)蘇杭地域文化、賦予梅花獨(dú)特新穎的佛禪意蘊(yùn)和體現(xiàn)作者的超然胸襟;以及探因吳藻詞曲的“梅花”情結(jié),主要是受生活地域、友人以及林逋的影響。
吳藻;詞曲;梅花情結(jié)
“清代女詞人吳藻(1799—1862),字蘋香,號玉芩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陳文述碧城仙館女弟子?!?據(jù)陸萼庭的《女曲家吳藻傳考略》記載,吳藻“獨(dú)喜讀詩書,能繪畫,善鼓琴,工詞曲?!?幼而好學(xué),長則肆力于詞,詩今傳世有九首,散曲一套,雜劇《喬影》(又名《飲酒讀騷圖》)一套,詞集兩卷:《花簾詞》(1829年刊行)、《香南雪北詞》(1844年刊行)。
自古以來,“梅花”因其傲霜風(fēng)骨與清香淡遠(yuǎn)而備受詩人詞人喜愛,從古至今有“梅花情結(jié)”的文人不少, “雪里覓梅花”的蕭剛、“少年游,詠紅梅”的蘇軾、“對和雪憶梅花”的歐陽修、 “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的陸游、“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的林和靖等。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情結(jié)”一詞的解釋是“心中的感情糾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解釋為“情感里面無意識之中的一個結(jié)”,將情結(jié)比喻成為無意識下的與個人信念結(jié)合形成的情感結(jié)。在詩詞中,“情結(jié)”是作者內(nèi)在思想情感的集中展現(xiàn),分析詩詞中情結(jié)所表達(dá)的內(nèi)涵即可體驗(yàn)作者的寫作心態(tài)與情感態(tài)度。在吳藻的詞集《花簾詞》《香南雪北詞》中,“梅花”意象出現(xiàn)頻率較高。據(jù)筆者統(tǒng)計(jì),清代文學(xué)家徐乃昌在編撰《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時共收錄吳藻《花簾詞》一卷共166首,其中具有“梅花”意象的有15首;在其三十歲以后的著作《香南雪北詞》中出現(xiàn)“梅花”意象的詞共24首。兩部詞集中包涵梅花的詞曲加起來約占詞人創(chuàng)作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四,而在《香南雪北詞》中具有“梅花”意象的詞作更是占到了總數(shù)的百分之二十一。由此可知詞人對于梅花的偏愛與對梅花氣質(zhì)的追求,“梅花”情結(jié)頗深。
(一)梅花中的少女情懷與幽怨清麗
《花簾詞》屬于吳早期作品,多次出現(xiàn)“梅花”意象,研讀詞集,可了解吳藻的創(chuàng)作心跡。我們在此把吳藻早年寫梅中表露的創(chuàng)作心跡分為兩個時段:年少無猜時期、深閨佳人時期。
“花徑,花徑,添個愁人孤影。夜深月冷風(fēng)寒,何處高樓笛殘?殘笛,殘笛,吹破早梅消息。”(《調(diào)笑令》)3
“翠影自憐雙袖薄,病魂已約三秋老。待巡櫩、索笑問寒梅,春還早。”(《滿江紅》)4
“一陣海棠風(fēng),幾點(diǎn)梅花雪打疊。春愁不下簾,待燕歸來說。”(《卜算子》)5
以上三首詞可看出作者年少時對梅花的喜愛,此時的“梅花”與“孤影”、“翠影”、“明月”、“高樓”、“海棠花”、“殘笛”等意象結(jié)合,組成詞中完整的意境,表達(dá)的是作者閨閣少女無猜的閑愁細(xì)膩,“梅花”并沒有被注入太多的情感及特殊含義。
第二個時期吳藻詞的“梅花”表達(dá)長成佳人卻還待嫁深閨的懷春心事。
“鸚哥語,昨宵有陣催花雨。催花雨,碧紗窗下,曉寒如許。待兒幾度鉤簾覷,玉梅開在深深樹。深深樹,疏香小艷,是春來處?!保ā稇浨囟稹罚?
“花簾開,月華如水浮天街。浮天街,冷螢一點(diǎn),飛上涼釵。輕羅小扇紅羅鞋,夜深相約橫琴來。橫琴來,曲終香燼,淡殺吟懷?!保ā稇浨囟稹罚?
兩首《憶秦娥》,清麗幽怨“玉梅”“花簾”下,相約春來,詞人賦予“梅花”的情義比早一時期要豐富許多。此時的梅花在作者的生活中不僅是觀賞玩物,在創(chuàng)作中也不僅是意境堆砌的工具,而是本人的自擬?!坝衩烽_在深深樹”詩人表明自身清白如玉,待字閨中。此刻寒冬,卻即將迎來“春來處”,梅花綻放,寒梅香艷預(yù)示著春天的來臨,而此時作者也是少女懷春卻又“夜深相約橫琴來”卻“曲終香燼” 。心事無人可訴說,便以“梅”自喻,隱藏懷春情愫,期待自己能在即將到來的春天“輕羅小扇紅羅鞋”“疏香小艷”。
綜上,早期吳藻詞曲創(chuàng)作中,梅花是作者抒發(fā)少女清麗幽怨情懷的主要載體。
(二)梅花中的孤苦人生與高潔凄清
俞陛云《清代閨秀詩話》中寫到:“清,閨秀之工填詞者,清初推徐湘蘋,嘉道間推顧太清、吳蘋香。湘蘋以深穩(wěn)勝,太清以高曠勝,蘋香以博雅勝,卓然為三大家。蘋香初好詞曲,后兼肆力于詩。父與夫皆業(yè)賈,兩家無一讀書者,而獨(dú)見秀異,殆由夙慧?!?可見,吳藻生于商賈之家,又嫁給同邑商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并不愉悅,“兩家無一讀書者”更不能使這位才情橫溢的女詞人滿意。中年她以梅自喻,抒發(fā)對婚姻不滿,直言豪情心聲,在梅花中突出她向往隱逸的脫世思想。
“悶欲呼天說!問蒼蒼生人在世,忍偏磨滅。從古難消豪士氣,也只書空咄咄。正自檢,斷腸詩約。看到傷心翻失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筆端結(jié)。英雄兒女原無別。嘆千秋、收場一例,淚皆成血。待把柔情請放下,布場柳邊風(fēng)月,且整頓、銅琶鐵拔。讀罷《離騷》還酌酒,向大江,東去歌殘闕。”(《金縷曲》)9
這是一首蕩氣回腸的傷心曲。《金縷曲》是吳藻中年時期代表作,也是吳藻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轉(zhuǎn)變的標(biāo)志,從此詞人棄柔用剛,以剛風(fēng)猛調(diào)來大聲抒發(fā)自身豪情,拋棄“柳邊風(fēng)月”,斟酒讀《離騷》,面對大江滔滔歌唱。歌聲雄壯嘹亮,直指云天。詞人在字里行間呵壁問天,抒發(fā)賦予千古豪杰和自身懷才不遇的不平憤慨。
“幾家銀燭金荷,幾人檀板笙歌。一樣黃昏深院宇,傷心不似儂多。”(《清平樂》)10
“玉笛數(shù)聲何處,吹盡落梅飛絮。樓外有紅墻,不把夕陽圍住,春去,春去,愁殺好花一樹。”(《如夢令》)11
“愁殺好花一樹”,黃昏院外的雙飛燕與玉笛聲吸引著詞人,她卻飛不出院宇,被世俗婚姻阻礙,婚后三從四德的生活與自身志趣相去甚遠(yuǎn),與丈夫沒有精神交流使得她在有苦無法訴說只能以花自比,抒發(fā)自己的感傷情懷與不滿現(xiàn)實(shí),追求理想自由的情感,梅花詞體現(xiàn)其向往隱逸生活的思想。
“綠腰裙、年年芳草,春風(fēng)老卻和靖。段家橋畔西泠路,寂寞古梅香冷??兆允?。便薦菊、泉甘那許吳儂認(rèn)。舊游放艇。記圖畫中間,玻璃深處,層吊斜陽影。先生去,抱月餐霞無定,幾時鶴夢能醒?重來風(fēng)景全非昔,一角樓臺新證。欄欲憑。覺樹底、霜禽小語留清聽。行吟翠嶺。把謝句閑攜,巴歈試和,對面碧山應(yīng)。”(《摸魚子》)12
本詞表達(dá)對“梅妻鶴子”林逋先生的敬念,以清幽的古梅自喻,凸顯自己卓爾不凡卻只能孤芳自賞的寂寞。詞作中,梅花不僅是孤苦人生的表達(dá),更是其高潔凄清性情的表現(xiàn)。
(三)梅花中的禪佛生活與隱逸避世
晚年,女詞人的思想由入世轉(zhuǎn)為出世,由幽怨憤懣轉(zhuǎn)向隱逸淡遠(yuǎn)。晚年的吳藻貧困潦倒,對現(xiàn)實(shí)無所眷戀,又因戰(zhàn)事流離失所痛失友人,世事變幻中,作者以“梅花”為寄托,抒發(fā)自己“修得到梅花”的佛學(xué)追求,追求世間凈土。她在種滿梅花的香南雪北廬中隱居,全身心投入到禮佛參禪中。
此時期,體現(xiàn)詞人心跡如止水的是她著名的題畫詞《臺城路?自鋤明月種梅花圖》13:“一襟幽思無人會,園林暮寒時候。小閣遲燈,閑階就月,漠漠香凝衫袖。花師替否、恰鴉嘴輕鋤,軟苔冰溜。遍插橫枝,碧紗窗外畫欄右。姮娥乍驚睡起,鏡奩涼照,清艷同瘦。驚夢霜禽,疏翎雪鶴,偷掠疏煙久尋。梨云半畝,似金屋安排,未容春漏。漫喚紅兒,弄妝呵素手?!?/p>
十五月,十六花,月兒圓時花映雪,在詞人的眼里卻是“冷了紅牙,住了銅琶”,才情橫溢的詞人在年邁歲月里與翠尊銀燭相伴,一心向佛禪“夜夜詠梅花”,冷清寂寥下起鋤種梅,鏡中人如梅花般消瘦清艷,與鶴賞梅悟道,向著隱逸避世邁進(jìn)。
“絕無塵俗,糝地桐陰綠。石鼎松風(fēng)茶未熟,瑟瑟涼生滿幅。畫中人正看鴉。孤山鶴已還家。貪洗兩三竿竹,不知誤了梅花?!保ā肚迤綐?題〈桐陰聽雨圖〉》)14
詞中脫俗空靈的畫面讓筆者為之震驚,“絕無塵俗”表明詞人心跡,此時的梅花表現(xiàn)的是詞人與仙鶴為伍、與梅花為伴,“年來我亦耽禪悅,同抱霑泥落絮心”的修道禪跡心態(tài),任憑塵世風(fēng)云變幻也掀不起其心中的波瀾漣漪。在南湖的古城野水中,在香南雪北廬的梅花窗下,潛心修佛,心波不揚(yáng),感受 “高寒如在瑤清”的脫俗忘我。
第一,展現(xiàn)江南地域文化色彩。吳藻生于商賈之家,從小接受豐富文藝教育,會彈奏會繪畫、工于詞曲,文史積淀淵博,熟識江南文化。明清時期,杭州作為天下聞名的賞梅圣地,集中了文人墨客和游客來此。吳藻的《花簾詞》《香南雪北詞》刊行無疑是對杭州梅花美景與文化的宣傳,她特別善于繪畫,喜與友人郊游,所作題畫詞和郊游詞向當(dāng)時的讀書人和后世展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獨(dú)特文化。《江城梅花引?題〈西湖采芡圖〉》中展現(xiàn)西湖傳統(tǒng)采芡情景;《臺城路?自鋤明月種梅花圖》冬夜鋤花賞梅的畫面讓讀者心馳神往;《月華清?柳稚勻黃》帶領(lǐng)春心萌動的讀者感受杭州梅粉柳黃、鶯歌燕舞。
“銀梅小院,十二重簾卷。雪北香南春不斷,無奈詠花人倦。滿城初試華燈,滿院濕粉空明。云母屏風(fēng)月上,高寒如在瑤清?!保ā肚迤綐?銀梅小院》)15
描寫冬日南湖雪盛梅香,如天上人間:白雪香梅相互映襯,無垠月光如滿城華燈,空明無涯如瑤池仙界。此番氣韻美景怎能不吸引讀者前去一睹為快呢?
第二,賦予梅花獨(dú)特新穎的禪味意蘊(yùn)。自唐宋以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梅花”意蘊(yùn)可歸納為幾類:一是比喻冰清玉潔的佳人;二是比喻隱逸避世的高人;三是表達(dá)思念故里情感;四是堅(jiān)忍不拔迎難而上的有心人;世人寫梅,大都離不開上述幾種意蘊(yùn)。而“梅花”意蘊(yùn)在吳藻詞曲中有所突破,創(chuàng)新性地表達(dá)了佛禪心跡。佛教禪宗認(rèn)為:梅花至清至潔,修道向佛之人都應(yīng)該以此為目標(biāo)并經(jīng)過七世輪回的專心修煉才能得到, “修得到梅花”是詞人的佛禪目標(biāo),梅花便是她皈依佛教的心靈寄托?!懊坊ㄈ缪┪蛳愣U”(《浣溪沙?周暖姝夫人修梅小影》)16中的“修梅”即在梅花樹下修行,也指修煉成梅花,身如梅花般雅如琴、心如梅花般淡如水。在南湖的古城野水中,在香南雪北廬的花窗下,她種梅、賞梅、吟梅,潛心修行,波瀾不驚,終于在《銀梅小院》找到心中那處梅花遍地的天上人間。
“銀梅小院,十二重簾卷。雪北香南春不斷,無奈詠花人倦。滿城初試華燈,滿院濕粉空明。云母屏風(fēng)月上,高寒如在瑤清?!保ā肚迤綐?銀梅小院》)17
小院梅花是詞人潛心修行的清寂與闊達(dá),猶如滿城華燈照耀空明內(nèi)心凈土,表露作者佛禪心跡。“銀梅”中隱逸、高遠(yuǎn)、淡雅的豐厚禪意是梅花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表達(dá)意蘊(yùn)的創(chuàng)新,也是吳藻詞曲中“梅花”情結(jié)文化內(nèi)涵的獨(dú)到之處。
第三,是其堅(jiān)貞不屈,凌傲高冷的外現(xiàn)。吳藻生活的嘉道年間是一個由盛轉(zhuǎn)衰的特殊時期,她目睹國家由昌榮轉(zhuǎn)向蕭條的過程并為國家命運(yùn)擔(dān)憂,為山河飄絮下的百姓訴苦,“只手挽銀河,心如鐵?!保ā稘M江紅?謝疊山遺琴二首》)18是她中年時期為國為民胸襟的寫照。而在她訴求無望“浮漚幻泡都參透”之后,她人生信念發(fā)生轉(zhuǎn)變,在香南雪北廬下種梅賞梅,以青燈紅梅填充為國為民胸懷,將舊日豪情壯志和對現(xiàn)實(shí)的不滿全寄存于“梅花”中,一心追求“修得到梅花”的人生目標(biāo)。如此分析,“梅花”情結(jié)在吳藻詞曲中是她豁達(dá)胸懷的寫照。
第一,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吳藻為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杭州種植梅花的歷史悠久,種植范圍廣泛,數(shù)量之多是其它任何一種觀賞性植物都無法比擬的。據(jù)《杭州府志?西湖游覽志》記載:“溪山十八里,皆種梅。”(《肖士瑋南歸日錄》)19;“法華自方井之西,石人嶺下以東,縱橫十余里,皆有梅成林?!保ā夺屨婷纷V》)20縱觀杭州梅花歷代都有種植,并且有兩個種植高潮,一是唐宋時期,杭州成為我國東南的賞梅中心;二是明清時期,杭州的孤山、超山、西溪為天下賞梅勝地。生活在這樣一個賞梅圣地,男女老幼都賞梅愛梅、文人墨客都詠梅,吳藻自然也受到風(fēng)俗和環(huán)境的影響,自幼喜愛梅花還親自種梅,中年時期遷居南湖,一個“古城野水,多梅花”的好地方。這便是吳藻詞曲飽含“梅花”情結(jié)的一個緣由了。
第二,友人的影響。在吳藻開始寫詩作詞后,與之交往的文人墨客多愛梅。在吳藻的題友人詞中也多涉及梅花。
“陰陰薄暝,悄黃昏時候,幾樹梅開暗香逗。又疏簾半卷,和月和煙,分不出、花影風(fēng)篩翠袖。小窗燈火里,擁髻微吟,想見伊人正呵手?!保ā抖聪筛?奉題梁溪顧羽素夫人〈綠梅影樓填詞圖〉》)21
此詞將詞人與好友顧夫人在綠梅影樓中賞梅、畫梅、贊梅、誦梅的溫馨情景描繪于紙。在與友人的相處中,詩人仿佛見到梅花仙子與得道的詞仙,使得她在詞結(jié)韻出直接贊美梅花與顧夫人都如仙人般高貴典雅。
此外《鵲橋仙?沈湘佩女士屬題紅白梅花卷子圖,亦女士所作》《探春?落燈后四日夢蕉兄招同西溪探梅》《沁園春?新安齊梅簏先生性愛梅,得林處士像一幀,忽悟前身小影,因顏之曰梅花居士圖,囑題此解》《踏莎行?臘月初旬湖上大雪》《浣溪沙?周暖姝夫人修梅小影》等詞曲是描寫詞人與友人出游賞梅花的情景,詞的字里行間都洋溢這詞人和友人對梅花的喜愛和贊嘆。所以說,吳藻具有“梅花”情結(jié)是有相當(dāng)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友人的影響。
第三,受著名愛梅詩人林逋的影響。林逋多愛梅鶴,甚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之說法,其寫梅詩詞多受眾詞人喜愛。吳藻向往林逋般梅妻鶴子的避世閑淡,希望能像故人在凡塵中以梅花和仙鶴為伴,遠(yuǎn)離世間紛擾。吳藻的詞曲中涉及林逋以及其生活的有十首之多,在此些詞曲中吳藻多以“梅”自喻,“仙鶴”比喻林逋先生,還經(jīng)?;谩⒒钣昧皱退眠^的梅花意象,如“黃昏、影斜、暗香”等。
“世外高風(fēng),隱君子、當(dāng)年和靖。早占卻湖天一角,水窗煙徑。殘雪斷橋寒著履,夕陽孤嶼春回艇。問幾生、修得到梅花,先生聘。云木下,鉤輈聽;圖畫里,笙歌屏。甚泉香薦菊,可曾消領(lǐng)?石老苔荒仙鶴夢,橫枝一朵詩人影。月明中、我欲抱琴來,青山應(yīng)。石老苔荒仙鶴夢,橫枝一朵詩人影?!保ā稘M江紅?西湖詠古》十首之七)22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道出自己“修得到梅花”人生目標(biāo),精神道路上希望與林逋這位高潔脫俗的隱士做伴,希望自己能化作梅花仙鶴,與林逋為伍。在《花簾詞》《香南雪北詞》中還有如:《念奴嬌?題均香〈空山聽雨圖〉》《八臺城路?西路花隱詩畫集》《洞仙歌?奉題梁溪顧羽素夫人〈綠梅影樓填詞圖〉》《鶯啼序》《疏影?雙湖夫人善鼓琴,工詩畫,性愛梅。自毘陵隨宦來杭,以〈梅窗琴趣圖〉屬題。云昔居塞北無梅,追憶故園春色而作。即用白石老仙均譜之》《摸魚兒?同人重建和靖先生祠于孤山,許玉年明府為補(bǔ)梅飼鶴,填詞記事,囑和原韻》《沁園春?新安齊梅麓先生性愛梅, 得林處士像一幀,忽悟?yàn)榍吧硇∮? 因言之曰梅花居士圖,囑題此解》等十余首與林逋或林逋的詩句相關(guān)的詞,這些與林逋有關(guān)的詞都有一個共同點(diǎn),即都寫梅花。所以我們可探討出,吳藻對于林逋的敬仰也是吳藻詞曲 “梅花”情結(jié)的一大原因。
吳藻作為清代詞壇中興的代表詞人,她的詞被贊譽(yù)為“直逼嫩玉遺音”,而在她的詞曲中出現(xiàn)頻率高達(dá)百分之二十的“梅花”意象更是被運(yùn)用得爐火純青,“梅花”情結(jié)在吳藻的詞曲中,傳達(dá)的不僅是中華傳統(tǒng)梅花文化和江南特有的梅花美景,還蘊(yùn)含著作者寫作的心態(tài)變化歷程。少年以梅花表達(dá)自身少女情懷,中年以梅自喻表現(xiàn)孤苦人生下的高潔心志,晚年以“修得到梅花”作為余生佛禪目標(biāo),吳藻一生都與“梅花”密不可分,在吳藻的詞曲中,“梅花”這一情結(jié)代表著杭州獨(dú)特人文氣韻,還代表自身心胸和人生目標(biāo),在“梅花”中寄寓了歡笑、愁思、胸懷和追求。吳藻詞曲的“梅花”情結(jié),為傳統(tǒng)花鳥詩詞和清代詞壇“中興”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在文化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
注釋:
1.選自陸萼庭.《女曲家吳藻傳考略》,文史雜志。
2.選自陸萼庭.《女曲家吳藻傳考略》,文史雜志。
3.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4.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5.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6.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7.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8.選自《清代閨秀詩話叢刊》三卷之清代閨閣詩人徵略,2010頁。
9.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0.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1.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2.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3.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4.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5.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6.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7.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8.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9.選自劉伯縉修,陳善纂.《明?杭州府志》卷七十七 風(fēng)俗四,《肖士瑋南歸日錄》。
20.選自劉伯縉修,陳善纂.《明?杭州府志》卷七十七風(fēng)俗四,《釋真梅譜》。
21.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22.選自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五集,第一卷吳藻卷。
[1]徐乃昌.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M].清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
[2]鄧紅梅.梅花如雪悟香禪——吳藻詞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鄧紅梅.女性詞史[M].濟(jì)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清代閨秀詩話叢刊[M].南京: 鳳凰出版社,2010.
[5]段繼紅.清代女詩人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5.
[6]趙淑徽.吳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8.
[7]郭姮姮.吳藻及其作品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06.
[8]郭梅.吳藻詞論[J].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01).
[9]張毅.吳藻詞中的梅花意象及其淵源[J].龍巖學(xué)院學(xué)報,2011(01).
[10]阮玲.從梅花意象看吳藻的逃禪心跡[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3(S1).
[11]薛海燕.論吳藻詞曲特質(zhì)及其在女性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J].南京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1(05).
[12]劉加華.論吳藻題畫詞[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1(02).
[13]楊閃閃.嗣響易安——吳藻的婉約與豪放[J].湖北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