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芹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050000)
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的新思考
周美芹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050000)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提出,到2020年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高。中國夢的引領凝聚作用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在這樣喜人的形勢下,群眾文化的活躍度,勢必更加強烈,與之相應產生的文化藝術檔案,也迎來新的使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群藝館(文化館)在藝術創(chuàng)作、培訓輔導、文藝演出、美術、書法、攝影展覽、文化交流、群文理論研究等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所形成的圖像、音頻、視頻、不同形式的文字,海量的文化藝術檔案也隨之產生。
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群藝館(文化館)在藝術創(chuàng)作、培訓輔導、文藝演出、美術、書法、攝影展覽、文化交流、群文理論研究等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所形成的圖像、音頻、視頻、不同形式的文字,已經成為數字化管理、交流、服務與開發(fā)的主體。
眾所周知“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群眾文化的繁榮對藝術檔案載體、元素、種類、數量,對傳統(tǒng)+計算機的方式方法進行收集、整理和歸檔已經有了空前的提升,對大繁榮大發(fā)展中各種載體產生的寶貴資料管理逐步走上數字化、信息化軌道,新型的管理模式日漸成型,文化藝術檔案的研究、論述有以往的不景氣,變?yōu)榻裉觳鷻C的局面,但也要更深刻客觀的認識到,我國文化藝術檔案工作起步晚,文化藝術檔案領域發(fā)展不均衡,尤其是群文領導和本職人員的思想意識,對做好藝術檔案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據了解:有些群眾文化單位組織開展一次大型的群眾文化演出活動,僅有一張節(jié)目單,攝錄時有時無,還有相應設備配置過于簡單,這樣的狀況無法保證,文化藝術檔案的及時搜集和整理建檔和保護,應此,為有效完整保管好館藏的文化藝術檔案,本行業(yè)的管理人員,一定樹立一種緊迫意識,采取必要措施,申請專項經費,真正投入其運行中,管理隊伍也有及時培訓,提高素養(yǎng),跟上新時代的數字化群藝館(文化館)建設的步伐,加大對新型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的嚴格要求,從思想深處有打硬仗的觀念。群眾文化愈是快速發(fā)展繁榮,愈是推進文化藝術檔案再上一個臺階的新常態(tài)。
群眾文化中的藝術檔案工作,看似是不重要的單元部分,可它是不可復制的歷史憑證,是有著嚴肅神圣的法律效應的產物,它的唯一性,是世人公認的、信服的、保護的寶貴史料,如若文化藝術檔案缺失或損壞,就影響群眾文化工作的直接展開,導致不利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后果,比如:一、舉辦大中型綜合的、主題的文化藝術演出、各種比賽中的創(chuàng)意策劃、方案通知、舞美設計、組織實施,就無法借簽以往的范例。二、四年一次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業(yè)單位群藝館(文化館)評估,文化藝術檔案可以說重中之重,它擔負著各類別的獲獎、各種培訓服務及高、中、初級人員的個人資料。文化藝術檔案的內涵,在全民藝術普及的今天更加豐富,其任務也更加重要,它關乎到子孫后代的精神文化遺產,關乎到寶貴根脈的積累和完整呈現(xiàn)。文化藝術檔案重任在肩,其管理技能在新時期必定迎來新挑戰(zhàn)。
日益繁榮的全民藝術普及事業(yè)一步一步的向前推進,數字化群藝館(文化館)建設已進入運行之中。文化藝術檔案的收集、建檔、歸檔、整理及開發(fā)利用,嚴格以《藝術檔案整理規(guī)則》為指針,做好各種形式、各種載體產生的文化藝術檔案,完整、規(guī)范、認真、嚴謹的收集、歸檔、存儲及開發(fā)利用,盡最大努力將其轉化為數字格式,展現(xiàn)由傳統(tǒng)向數字管理的新模式,在這方面河北省某市群眾藝術館是較好的范例:其一,充實管理人員的素養(yǎng),配備全日制本科生。其二、設備上計算機、掃描儀、存儲硬盤、圖文傳真機、相機,LED顯示屏等,工作環(huán)境:辦公桌椅、場所相當寬敞明亮整齊,這些舉措的完善,都是及時完整快速轉化為數字格式—電子版的保障,對產生的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文字、圖像、音頻,都能隨時隨地錄入,對追蹤各類各式活動的各大媒體的宣傳報道,通過掃描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轉化為了電子版,這樣的管理形式,讓群眾文化的展開實施者,查閱起來省時省力,非常便捷。
文化藝術檔案管理,需要升級規(guī)范完善制度,對既定的范圍原則、方法要求務必逐項執(zhí)行,保證從每項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始,就認真仔細地、責任到位地去最大化地收集、整理和有效積累,加大創(chuàng)編、展演、展覽、評獎、輔導培訓、群眾文化理論調研等活動信息資源收集力度,多方法、多維度,保護、保存珍貴的文化藝術檔案,加大對散落在民間的民俗類為載體的真實口述、影像、聲像資料的收集,來傳承弘揚民間民俗文化的根脈,為子孫后代的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文化藝術檔案的管理,實現(xiàn)由紙質+計算機向以數字化管理模式邁進,是新時代的特點,更是發(fā)展繁榮的新趨勢。
為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新發(fā)展,為盡快提升文化藝術檔案數字化建設,克服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紙質儲存+計算機儲存文化藝術檔案管理中的不足,將群眾文化的普及者在原生態(tài)創(chuàng)編演出、文化藝術各層面的交流、各種形式的培訓、文化藝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美術書法攝影大小展覽等,產生的海量資料及時得到科學、安全、完整的數字轉化,文化藝術檔案的管理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其一,具有工匠精神:加大對文化藝術檔案新時期的新內涵的認知,精心對待這項特別基層可能還不被重視的工作,并堅守開拓進取,以彰顯文化藝術檔案的資源寶貴。其二,強化為群眾文化提供服務的干部、老師對文化藝術檔案的深刻認識,對產生的各種文化藝術檔案要精心保管,及時完整地交送到有關人員那里,不使其丟失或損壞。其三,技術上及時跟進,行業(yè)間不定期的交流,取長補短。比如:江蘇省群眾藝術館開發(fā)了文化藝術檔案管理軟件,可以向人家學習與時俱進的科學管理模式。
總之,文化藝術檔案管理任重道遠,積極有效的探索文化藝術檔案數字化建設及管理、技術問題,是一種社會責任,必須潛下心來深度思考,不斷拓展其內涵和任務,為進一步為引領時尚文化的群眾工作的決策和實施,提供便捷優(yōu)質服務。
中國文化報.《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20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