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涵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 226007)
行走在時間中的雕塑
——論雕塑的第四維度
吳雨涵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 226007)
時間無影無形,依托于物質而顯現。雕塑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不論在現在,還是在過去,乃至在未來的時態(tài)中,都見證著世間滄桑,雕塑雖然屬于三維空間的藝術,但是雕塑卻能隨著時間的打磨而愈發(fā)耀眼并且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雕塑也是時間的藝術。而不管在傳統還是當代,東方還是西方的雕塑中,作品不僅僅是展現出空間實體的審美情感價值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觀者在這現實的時空中感受到雕塑作品的變化過程。
時間;雕塑;運動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不管幾維空間都離不開時間的支付,沒有時間也就沒有空間?!睍r間與空間構成了一個四維時空,而“時”是世間的所有物質運動的過程的描述,而“間”是指劃分出了藝術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具體形象,不僅展現了現在,同時包含了過去和未來。而雕塑更能體現出時間這種以空間的靜止形象存在,卻能展現出靜中有動的現象。它能從立體多維的角度保留所表現載體的形象特征。
從古至今,雕塑都是以靜態(tài)的形式存在,是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某一形象的凝固點。從原始社會開始,作為人類表達自我或感官價值的形式語言之一,雕塑一直在形式和空間方面中探索,從古代的敬神和喪葬,發(fā)展成至今富有紀念性和寓意性的空間表達藝術形式。這是由于藝術家們將眾多的跨雕塑的藝術語言元素應用到了雕塑的創(chuàng)作探索當中。有些藝術家還通過用空間換時間的方式來表達時間,這樣,時間就通過瞬間所呈現的空間形象與時間長度中包含的若干空間形象的組合使得三維空間的雕塑變成了四維空間的時空性載體。
視覺感知是第一認知力,在漫長的藝術史中,雕塑的出現往往都是源自于人類對于空間的認知,然后才去思考雕塑創(chuàng)作的精神領域。羅丹曾說過:“首先你要記住,所謂運動,是這一個姿態(tài)到另一個姿態(tài)的轉變。你一定在書中讀過達芙妮怎樣變成月桂,勃羅涅怎樣變成燕子的故事。這位作家表現出達芙妮的身子披著樹皮和樹葉,勃羅涅的肢體生出羽毛,使這兩個的形體上,還能看見將消失的女身和將要變成的樹形和鳥形?!币虼耍硎具@對另一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認識到過去還能看到發(fā)生在未來會是什么。1羅丹的話也不僅很好地說明了古典雕塑表達運動的方法,也是表達了時間的方法。
再以阿格桑德羅斯父子創(chuàng)作的《拉奧孔》為例,這件群雕作品就是“運動到達高潮前的一瞬間”的最好典例,作者選取了這個在父子三人與巨蛇進行殊死搏斗的故事中,又選取了這一過程中的動作的某一時刻,展現了“凝固的瞬間”——被兩條巨蛇纏腰至死前一瞬間,雕塑中的三個人體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體,并且所有的肌肉運動似乎都已達到了極限的視覺效果,仿佛這條巨蛇還在他們身上游走,下一刻就能咬到他們,從中表達出的痛苦,恐懼,絕望和反抗狀態(tài)下的力量彌漫著整個作品。
而與之相媲美的,作為中國肖像雕塑典范的秦始皇兵馬俑,用獨特的東方完美的藝術形態(tài),呈現出巨大的精神震撼。其中經典的跪射俑,仿佛已經只身于戰(zhàn)場,戰(zhàn)士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眼睛專注于敵人,一刻也不得松懈,左腿彎曲下蹲,右膝著地,身體微微向左側扭轉,對準所射之物,雙手作握弓狀,隨時等待發(fā)號命令,準備射擊。同典雅的人體美的西方古典雕塑相比,秦俑蘊含著更多的古拙和寧靜的審美意味和其獨特的動勢美。這是因為受到當時朝代中的道家學派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哲學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兵馬俑雕塑上表現為一種對時間的物理性的追求,而在形式上表現為成千上萬的兵馬俑的壯大場面。為我們完美重現了即將奔赴沙場的歷史時刻,還能讀出當年工匠們的意圖,思想,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因為雕塑所保存的原始信息最為詳盡。
在傳統的雕塑層次上,雕塑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雕塑的時效性和雕塑肌理的塑造上。而現代雕塑中,更多非線性的時間片段疑似混亂地組合在一起,沒有先后順序,有點像拼貼,偶合,但其實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結果。這種類似于記錄的動作,就是讓這樣一個與時間相關的畫面定格在雕塑的運動的過程中,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達利的雕塑作品《時間的輪廓》。
在達利看來:“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時間的本質是它的實體柔韌化和空間的不可分割性?!薄稌r間的輪廓》這件作品,是作為對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記憶的永恒》的回應,那只變了形、仿佛融化到幾近流淌的時鐘再次在雕塑作品中出現,它癱軟的掛在樹的枝頭,表達了時間的動態(tài)性-在自然界里的流淌。而變成一個人臉的側面,則表明了自然流逝的時間是可以被人類所觀察到的,是具象的,視覺感知的。達利通過這只時鐘告訴人們他自己對時間的理解,時鐘也就是時間不再是科學層面上的理科上的精確度的計算,而是取決于人文上的人們觀察它時的感受。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相反,時間像是停滯。
再者,隋建國也是最忠實的踐行者,他的《時間的形狀》雕塑作品都是對時間維度的最有力的表現。探討了怎么樣才能夠讓運動的時間可以看到甚至觸摸到并且能夠計算?!稌r間的形狀》這種與傳統雕塑相反的制作方法的理念,把“時間”具體化、實物化,更將作者自己的生命體驗作為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的生命停止,它的增長也停止。這就是將持續(xù)到藝術家生命最后一天才能完成的作品,讓自己的肉體離開人類空間來對他的藝術觀念給予證明。這正符合《時間的形狀》的描述還有什么雕塑可以像這個每日都在進行的作品一樣,更接近解釋時間與生命的關系?
人或許正是在凝固的時間中不停地行走,運動,流逝。古典雕塑最后的大師和現代雕塑的開創(chuàng)者羅丹所創(chuàng)作的《行走的人》,這件表現行走的作品就直接的刻畫出了時間,作品雖然沒有頭和雙臂,只有仿佛前傾的軀干和一前一后的雙腳,但塑造的卻是一個人向前行走的運動瞬間。作者要表達的不是行走過程中瞬間的靜止狀態(tài),而是一段時間內的動態(tài)動作。
而美國現代波普雕塑大師喬治?西格爾則是在《時代廣場之夜》制造了一種強烈的環(huán)境來表現行走。兩個年輕人排成單行走向觀眾,背景為色情廣告和一塊霓虹燈招牌。閃爍而刺激的視覺背景烘托著這兩個年輕人。這件雕塑表現了更富有活力的動態(tài)層面以及人物造型。作者把他的人物安排在這個三維環(huán)境里,其效果就像石膏演員表演的戲劇中的某個時刻。西格爾著眼于人的下意識動作的人像,其作品從不直接表現為行走,但是卻總是讓人想到這種普通行為的外在和內在的特點。細小的,連續(xù)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與前一個動作相似,產生了深刻的遞增的效果。他通過把米開朗基羅的古典意味與羅丹的造型相結合,并且以這種古典藝術的方式進入波普藝術。
傳統觀念認為,雕塑一旦完成,形象已經固定,作品已經誕生,不會再有什么生長。但我們仔細考察雕塑史發(fā)現,已經完成的雕塑是變化著的,就像一棵鮮活的樹苗一樣,不斷地朝上生長。這是因為雕塑是由作者、不同觀者觀看作品時,讀出的內容和意義千差萬別。如果雕塑自身生命力旺盛,無論觀者如何打量和闡釋它,都無法窮盡其象征和寓意,隨著時間的演進,它總是能夠再次激起新一代對它進行闡釋的興趣。
鑒于此標準,在雕塑中的時間表達就應具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表現人的思想情感過程,即精神雕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于時間的流動之中。離開時間,事物就不存在了藝術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發(fā)現事物變遷的蹤跡并運用靜止的空間影像加以生動記錄。第二方面是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和現實材料本身的時間性狀的統一性。任何材料在時間過程中都在變化著,或快或慢。一些雕塑采用容易消散的材料,由于自然與人為因素作用下,比如有人碰觸或有風吹雨淋,導致雕塑自行瓦解。這是雕塑家創(chuàng)作即時作品,在不破壞作品存在的前提下,此種變化的結果增添了雕塑的文化魅力。
注釋:
1.何力平.《形的儀式-論雕塑本體》.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版,第94-96頁.
[1]何力平.形的儀式-論雕塑本體[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
[2]梁思成.中國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3]許正龍.雕塑學[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4][法]葛賽爾.羅丹藝術論[M].傅雷 譯,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1.
[5]田國林.凝固時空的守望—秦始皇兵馬俑肖像雕塑的本土意味[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5.
[6]焦興濤.體驗“過程”的意義—兼論雕塑的第四維空間[J].美苑,1997.
吳雨涵(1993- ),女,江蘇鹽城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