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琴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 411201)
桃江原生態(tài)山歌“胡吶喊”的保護與研究
趙 琴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 411201)
“胡吶喊”是一種流傳于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大栗港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高腔山歌,可以說,“胡吶喊”是了解桃江地區(qū)民俗民風以及勞動人民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是值得保護、研究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提出對其保護與傳承的思路,包括采取措施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保護,對“胡吶喊”相關資料進行詳盡的挖掘和整理,并通過學校、舞臺等多種途徑弘揚民間藝術,并探索非遺保護的產業(yè)化之路。
“胡吶喊”;桃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胡吶喊”是流行于湖南省桃江縣大栗港地區(qū)的一種山歌,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發(fā)聲方法,用本地方言為演唱語言,曲調高昂激越,能翻山越嶺,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所以當?shù)胤Q俗“打胡吶喊”?!昂鷧群啊敝哺诖罄醺凵絽^(qū)獨特的地理和人文風貌,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當?shù)毓爬厦耖g音樂的延續(xù),具有很高的音樂學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不但為本地民眾所喜愛,而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賞。
“胡吶喊”長期以來是由民間藝術家自發(fā)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長期的口頭流傳過程中,每一位歌手在勞動和生活中傳唱,形成了多種特征鮮明的唱法。另外“胡吶喊”演唱時對場地、道具、服飾要求不高,兩三個人聚集一起張嘴便能唱,多以獨唱、小組唱為主,也有自問自答、人聲幫腔等形式,人聲幫腔又有一領一幫、一人啟口眾人幫腔等形式。除了清唱,也有鑼、鼓、鈸、小鑼等打擊樂伴奏,每一唱段開始和唱句間連接、送腔、結束,均以打擊樂貫穿,相當于過門、間奏、結束,為表演渲染氣氛,也為唱腔打點節(jié)奏。
“胡吶喊”內容豐富,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貌。唱詞中有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地方傳說、喜慶祭祀、表達個人情感與愛情等。大都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的正月,當?shù)亓餍兴;?、打地花鼓,到各家各戶打花燈時,必先由藝人打一曲“胡吶喊”,以此提醒人家打地花鼓的來了。端午劃龍船時必唱龍船歌,以增加氣氛。在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對農事極為講究,春耕之前要開秧門,家家戶戶要接“胡吶喊”到田頭,用鼓、鑼間奏打胡吶喊以祈求來年的好收成。插田要唱插田歌,薅草要唱薅草歌。每年的農閑時節(jié),基本上家家要邀請打“胡吶喊”的到家里來,唱上一天或幾天等。
“胡吶喊”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并廣泛傳唱的一種藝術樣式,始終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lián)系,汲取了桃江勞動人民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與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碰撞與融合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胡吶喊”的調式調性具有鮮明的湘中民歌特色。桃江屬于湘中區(qū),湘中民歌種類多,調式色彩也很豐富,以民族五聲調式中的四、五聲羽、徵調式為主,其中以“6 1 2 3 5 6”音列構成的羽調式民歌最具代表性。而“胡吶喊”大部分為羽調式,也有徵調式,極具湘中民歌色彩。
“胡吶喊”唱詞使用地方方言。桃江方言范圍很小,十里不同音。大栗港有大栗港方言,“胡吶喊”一定要用大栗港方言演唱。只有用方言發(fā)音演唱才能傳神,如《六月里太陽如火燒》中的幾個字的發(fā)音:“苦了情哥在田中把草薅”,“情哥”的“情”讀音為“yíng guo”;“田中”的“田”讀音為lián(連)。如果用標準語言來唱這首山歌,味道就不同了,地方山歌必須用地方方言,才能顯現(xiàn)地方特色。
“吶喊”就是大聲歌唱、大聲宣泄,“胡”有“隨心所欲”之意,表示可以現(xiàn)編現(xiàn)造,信馬由韁,根據(jù)情緒要求隨時創(chuàng)作。歌詞多用比興手法,多以見景生情,即興起唱為主。同時,經(jīng)常變換句子,所以曲調沒有嚴格的定式,節(jié)奏比較自由,根據(jù)需要自由變化。
“胡吶喊”唱腔自由隨性。即在陳述唱詞時節(jié)奏較密集,在唱詞頓逗處則拉寬唱腔、延長腔幅,并常將旋律上揚,形成極具特色的在高音區(qū)自由延長的上波音。這種“高腔”演唱形式靈活,它的起調、承接、結尾等環(huán)節(jié)的旋律不是固定的,需要由領唱者來引領并根據(jù)場境與心境的變化肆意變換。
“胡吶喊”是生產生活中勞動人民表達愿望、釋放情緒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昂鷧群啊敝苯臃从沉水?shù)厝嗣竦纳罘绞胶蜕鏍顟B(tài),反映了百姓的心聲,是對當?shù)厣鐣幕榫暗恼凵渑c映照,很多唱詞都是描寫的當?shù)厝说娜粘I?。另外“胡吶喊”演唱時對場地、道具、服飾都無特別的要求,簡單到只帶一張嘴便可以演唱,這更使“胡吶喊”成為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刻意為之的舞臺藝術。經(jīng)過傳承與發(fā)展,雖然近些年演出形式上豐富一些了,舞臺大一些了,但是唱腔仍保持了其原汁原味,原生性極為明顯。
“胡吶喊”是地道的原生態(tài)音樂,它延續(xù)著中國古老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脈落?!昂鷧群啊毖莩獣r要用窄嗓將聲音逼至頭腔,一曲開始,不能有半點松懈,要氣沉丹田、吸氣飽滿、氣息流暢、聲音高亢,才能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這對于研究桃江民間音樂、方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胡吶喊”也是研究桃江地區(qū)風土人情的重要史料。記錄了當?shù)貏趧尤嗣竦纳顮顟B(tài)和體驗,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地方歌謠來自于老百姓的勞動、生活和愛情中,平時插田、采茶時要“打胡吶喊”,打地花鼓、劃龍船時更少不了“胡吶喊”助興,“胡吶喊”已經(jīng)融入了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和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胡吶喊”這一藝術形式,反映了當?shù)厝顺缟凶匀坏木窈蛯γ篮脨矍?、幸福生活的?zhí)著追求。弘揚這一藝術形式,成為一種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共同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本人在對“胡吶喊”的實地考察和實際調研中發(fā)現(xiàn),作為重要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胡吶喊”所面臨的實際境況不容樂觀,面臨失傳的危險。隨著時代變遷、市場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和審美方式的改變,這一農耕時代的產物已經(jīng)很難吸引人們的興趣,在當今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已經(jīng)很少能吸引年輕人來學習傳承,使其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因此,如何保護與弘揚這一藝術形式,已迫在眉睫。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fā)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全面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16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1”。這為我們搶救、保護、傳承“胡吶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jù)。鑒于此,應從以下方面對“胡吶喊”進行保護和傳承。
傳承人在“胡吶喊”保護傳承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在認定傳承人的問題上必須嚴格按照評審標準執(zhí)行,被國家和各級政府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的傳承人要自覺擔負起傳承責任,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的義務,去推廣技藝與教授學徒,在帶徒傳藝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
另外,要擴大傳承面,這就需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繼承人。充分利用“胡吶喊”的積極宣傳作用,擴大傳承基礎,吸引更多有才華、有熱情的年輕人加入到“胡吶喊”的傳承中去。在“胡吶喊”傳承的過程中,要多關懷這些傳承人和繼承人,加大投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對繼承人進行系統(tǒng)培訓,對于傳承人的補助要落實到位,增加演出機會,多提供機會為其創(chuàng)收以及為其提供事業(yè)編制等,只有其生活福利得到充分保障了,他們才能安心傳承。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和理念,也為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搭建了新的橋梁。胡吶喊這一藝術形式,理應順應潮流,把握機遇,通過傳承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玩具自身的生命力。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借助民俗儀式傳承。桃江的民俗文化,是“胡吶喊”音樂最為深厚的土壤,“胡吶喊”是在桃江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民俗文化中孕育而生的,鼓勵開展民俗活動是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yōu)勢的有力舉措。無論喪葬嫁娶、節(jié)日慶典還是日常生活中的走親訪友的社會交際活動或是勞動閑暇,隨即哼唱幾句“胡吶喊”以娛樂身心。另外“胡吶喊”業(yè)余愛好者們?yōu)閭鞒忻耖g藝術而自發(fā)成立演出隊,在這些民俗活動中多做表演,創(chuàng)造愛好者學習交流的機會,也能促進“胡吶喊”藝術的傳承。
2.建立數(shù)字化博物館。在普查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分類、歸檔、保存,以網(wǎng)站的形式綜合利用文字記載、音頻資料、視頻資料、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胡吶喊”進行真實、全面、系統(tǒng)的記錄和數(shù)字化存留,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挖掘“胡吶喊”在旅游開發(fā)中的作用。“胡吶喊”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有效的宣傳和包裝,完全有可能將其打造成為一塊響亮的旅游品牌。桃江的“胡吶喊”、“故事”2、“三棒鼓”、地花鼓、花燈、龍舟活動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可以相互促進,整體包裝,形成合力,與桃江的竹鄉(xiāng)文化、五道茶文化結合起來,建立民俗村,打造飲食、娛樂、旅游一體的旅游模式。以旅游產業(yè)為突破口,有望實現(xiàn)“胡吶喊”的保護性開發(fā)。
4.校園傳承。學生是文化最敏感的載體,校園傳承就是為“胡吶喊”鍛造未來。最應當重視的陣地是高校,因為高校有大量的專業(yè)的高素質人才,既可以充當演員又可以當觀眾和推廣,為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人才保證,將“胡吶喊”引入高校,不僅可以使當代大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地域文化、欣賞民間藝術,發(fā)現(xiàn)民間文化的真正魅力,讓大學生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力軍。其次在中小學進行普及推廣和欣賞,從低齡的群體抓起,形成共同的文化印記。2007年,大栗港政府鎮(zhèn)與鎮(zhèn)里的3所中學聯(lián)系,從1000多首歌中精選了10多首寫入鄉(xiāng)土教材,納入音樂教學,供學生演唱,并以此為突破口,將其慢慢普及開來,已取得初步成效。
表演場域即技藝傳承表演過程的場合。傳統(tǒng)的“胡吶喊”表演場域是在鄉(xiāng)間、地頭、河邊等各種生活勞動場合,而演藝事業(yè)的發(fā)展更要求“胡吶喊”以嶄新的姿態(tài)走上舞臺:
1.各級政府單位為保護傳承“胡吶喊”進行的各級藝術表演?!昂鷧群啊彼嚾送跤栐獏⒓雍鲜∶耖g藝術匯演,一舉獲得金獎。2008年4月7日,中央電視臺第十套《希望英語》欄目攝制組來到桃江縣大栗港鎮(zhèn),對“胡吶喊”進行了實景拍攝。近年來“胡吶喊”更是加大力度走出田間,走進了音樂廳、電視臺、比賽場,但凡桃江重要的慶典節(jié)日晚會等,都能聽到“胡吶喊”嘹亮的歌聲。
2.各級政府單位為開發(fā)旅游資源而組織的民俗展示??梢栽谔医膸滋幝糜尉包c如竹海成立民俗村,搭建正規(guī)的舞臺,讓“胡吶喊”、桃江三棒鼓、馬跡塘高臺“故事”、花鼓這些特色演出能定期定時定點地在舞臺上得以展示。通過舞臺藝術更為凝練和精致的展現(xiàn)方式,可以吸引大眾的興趣,擴大“胡吶喊”的接受度和影響力。
政府的文化部門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主導,除了要有正確導向外,還應對傳承效果進行定期評估,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整改并完善。堅決杜絕民俗文化的庸俗化,也要杜絕注重經(jīng)濟利益而出現(xiàn)偽民俗現(xiàn)象。
保護、發(fā)掘“胡吶喊”中蘊含著的大量精神文化資源,就是在保護桃江獨特的人文歷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政府和民間共識的今天,更好的保護傳承“胡吶喊”這樣具有濃厚鄉(xiāng)土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可以記載當?shù)貏趧尤嗣竦纳罘绞剑S富當代人的精神世界,保持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工作的組成部分。因此,讓“胡吶喊”繼續(xù)響徹湘中大地,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注釋:
1.梁峰 陸衛(wèi) 馬慧娟 張東海.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J].經(jīng)濟師.2014(7)
2.盛行于桃江馬跡塘地區(qū)的一種高臺藝術。
[1]桃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桃江縣志(1986~2000)[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11.
[2]楊曦帆.《“非遺的視野”》[J].人民音樂,2010.11.
[3]楊曉. 侗族大歌[M].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6.
[4]徐秀紅.侗族河歌的傳承與廣西民歌的傳承保護[J].欽州學院學報,2014(1).
[5]曾冬林.興國山歌傳承人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2(5).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社科辦[2014]20號) 課題編號: 14YBA157
趙琴(1981-),女,湖南桃江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講師,主要從事文藝學和民間音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