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戴冠青
生命守望與信仰重構——歐華女作家林湄《天望》中的信仰書寫
福建 戴冠青
作為生活在異域的華文女作家,林湄的長篇小說《天望》通過對異域人物的信仰書寫,創(chuàng)造了一群用信仰追求守望精神家園、支撐生存信念、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人物形象,并通過這些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作者異域生活中的生命追求和堅守精神家園的獨特呼喚。
林湄 《天望》 信仰書寫 生命守望 宗教救贖
林湄,福建福清人,現(xiàn)定居荷蘭。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已著有長篇小說七部,散文集、散文詩集多部,在海內(nèi)外文學界中具有重要影響。2016年11月,在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上,林湄以長篇小說《天外》獲得了第四屆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
200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天望》是林湄花用十年時間寫就的。對于該小說的命名,林湄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說:“人處地球表面,依人感官覺察、意識改變和創(chuàng)造物質(zhì)世界?!臁浅浪壮四X認識能力之外、雖眼不能見手不能觸卻與人類存活息息相關的一種‘虛空’,然科學家已證實‘虛空’也是一種存在,所以人類只能用智慧認知‘天’的真諦。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道’‘天理’,意味萬物均有始終、規(guī)律與軌道,即‘順存逆亡’?!短焱芬鉃椤烊讼嗤瞬荒苤回潙俚孛嫔系臇|西,也要關注‘天’的存在。簡單地說,也得關注精神與靈魂問題。”
林湄在這里其實已經(jīng)揭示了該小說的主旨,那就是“關注人的精神與靈魂問題”,特別是信仰追求和信仰重構問題。小說中,她在關注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關的種族和移民、社會道德、中西文化差異等問題的基礎上,更著眼于與人類發(fā)展息息相關的精神層面問題,探索信仰在人類命運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由此開辟了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和視角,這是以往華文創(chuàng)作中比較少見的??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信仰支配人們的行為,決定了人們的心態(tài),對于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引意義,是所有人共同關注的大問題。《天望》的信仰書寫震撼人心,突出作者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表現(xiàn)出了華人女作家獨特思考的審美價值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林湄認為,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精神靈魂的依托。因此,她在《天望》中塑造了一群通過信仰追求來守望精神家園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被放在了20世紀末歐洲的社會大背景下來進行表現(xiàn)。那是個全球化的經(jīng)濟轉型時期,其他國家的人想方設法移民到歐洲,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偷渡過來,以求在異鄉(xiāng)能生活得更好;歐洲人則遠離家鄉(xiāng)到其他地方去經(jīng)商謀生。作品中的這群人物形象,既有以弗來得為代表的歐洲人,也有以羅明華、海倫為代表的中國移民,也許他們的經(jīng)歷各異,命運不同,但他們對信仰都有執(zhí)著的追求,在社會現(xiàn)實中用信仰為自己定位,用信仰追求來支撐生存信念,守望精神家園,體現(xiàn)人生價值。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對靈與肉、成功與信仰、現(xiàn)實與命運、價值與生存方式的選擇,引發(fā)讀者對人生、對生存價值的獨特反思。
小說主人公、現(xiàn)代傳道人弗來得可以說是作者用心塑造的一個通過信仰追求來守望精神家園、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代表人物。他是非常虔誠的信仰者,是整部小說中自始至終對信仰堅定不移的人,他的一生體現(xiàn)了信仰與人生價值相輔相成的關系。他不追求金錢名利,不追求付出的回報,他為“天國的大獎”著迷,深信自己是被上帝挑選的人,認為教化世人才能實現(xiàn)他的人生價值。他認為在這種極度推崇個人主義、人人自保的心態(tài)占據(jù)上風的年代,在這種道德淪喪的社會,沒有虔誠至瘋狂的信仰是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就好像開車逆行在高速公路上,時刻有喪失性命的危險。只有虔誠而堅定的信仰,才能夠在舉世污濁中看清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在這種執(zhí)著的信仰理念下,弗來得變賣財產(chǎn)四處傳播福音做慈善,樂觀地面對冷漠的世界,不顧眾人的嘲笑去拯救弱小的人們,盡管被拯救的人反過來取笑他,他也不為所動而繼續(xù)堅守自己的信念。他說:“我聽從一種上好的呼喚,是因為在它那里獲得了比‘欲望’和‘感官’更美好更著心的東西”,“肉體雖然受苦,卻榮耀了真理”。為了突出他信仰追求的執(zhí)著和純粹,作者還創(chuàng)造了另一些人物與之形成對比,例如他的胞兄依理克就是一個對財富十分執(zhí)迷的生意人,至死都不理解弟弟的追求。還有中國移民“竹竿”,為了生活過得好一點,辛苦地為居住權奔波,因生活所迫,一面去偷,一面又痛恨自己。這些人物把人生價值建立在滿足物質(zhì)需求的基礎上,由此進一步襯托了弗來得的執(zhí)著和純粹。作者還通過魔幻的手法讓弗來得與路邊的樹、老者、心靈進行對話,獨特地傳達出弗來得在信仰追求道路上的心聲和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渴望。他那種無私的,甚至是頗為苛刻的人生價值實現(xiàn)方式使世俗的人們難以理解,甚至有所曲解,這也使他在信仰追求的路上困難重重??梢哉f,作者塑造了一個非常純粹的人,這是一個頗為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許多人與他的差別就在于只注重現(xiàn)實的需求,而忽略了內(nèi)心的追求,作者認為,這恰恰是現(xiàn)實的悲哀。
作者還通過弗來得這一形象揭示了信仰的危機和信仰追求的任重道遠。物質(zhì)生活富裕的弗來得本可以高枕無憂地過完下半生,卻走上了吃力不討好的傳教道路,先是遭受體膚之痛,然后遭遇了感情背叛,接著是信仰危機帶給他的創(chuàng)傷,最終家鄉(xiāng)小教堂被拆毀導致他身心崩潰,但他對人性的批判、對神性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本著執(zhí)著的信仰追求,一路走來,弗來得跛了腳,瞎了眼,卻從來沒有停止走在守望精神家園這條道路上,努力去拯救人們的精神世界,并希望通過自己來改變身邊的人。他曾經(jīng)寫信給西班牙政府要求停止斗?;顒樱结t(yī)院派發(fā)福音傳單,到難民營、老人院傳福音,還大膽地揭露咖啡館丑事,揭發(fā)地下工廠,上門找黑市醫(yī)生理論。但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改變不了什么,相反還引來被揭露者的報復和人們的白眼。弗來得的信仰追求可以守住自己超然世外的精神家園,他的愛也讓他能夠包容背叛,但面對他人的精神家園卻愛莫能助,作家通過這個形象試圖告訴我們,信仰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守望精神家園的路上依然任重道遠。但是她也警醒我們,如果只注重現(xiàn)實利益而忽略精神追求終將像依理克一樣引火自焚,走向毀滅。
作品中,像弗來得這樣用信仰追求來守望精神家園的牧師、傳道者還有不少。在作者筆下,牧師可以說是現(xiàn)代精神家園最忠誠的守護者,但是現(xiàn)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更容易滿足于肉體享受,精神卻虛無縹緲。精神家園遭遇危機,守望精神家園的路上卻困難重重。作者筆下的Z牧師采用新措施傳福音,教堂卻成了癮者們放縱的場所。W牧師在人們看來德高望重,臨死前卻承受著疾病的折磨,斷氣后嘴里居然爬出一條條黑色的蟲子來,這導致謠言四起,人們以為他生前做了壞事,甚至也使弗來得這個虔誠的信徒開始動搖,他最敬愛的人居然也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到底該如何去守護精神家園這片凈土?信仰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岌岌可危,作者就這樣又一次把“信仰危機”擺在人們的面前。
羅明華則是作者塑造的一個用信仰追求來支撐生存信念的代表人物。作者認為,信仰與生存緊密相關,人如果缺少信仰,生存就會陷入困惑和迷茫中,唯有用信仰澆灌生命,才能拯救生命。如果說依理克是追求現(xiàn)實金錢利益的代表,弗來得是全心全意追求信仰的代表,那么羅明華則認為成功與信仰不僅不矛盾,而且信仰追求還會促進成功。他壯志滿懷地去組建自己的公司,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敬重弗來得,理解而不是笑話他的執(zhí)著行為。當然,這與羅明華罹患腫瘤的經(jīng)歷有關:他因為腫瘤而與信仰結緣,一方面,他四處求醫(yī),另一方面則虔誠地向上帝禱告,通過信仰尋求心靈依托。當?shù)弥嫉氖橇夹阅[瘤時,他分不清到底是醫(yī)藥的成效還是信仰的作用,對上帝又害怕又懷疑,卻不敢舍棄?!皼]有信仰前,一切行動都是自由的,了解信仰后,受到種種約束?!边@是他對信仰的態(tài)度,一種介于理智與盲目、唯物與唯心之間的態(tài)度??梢哉f,這是一個對信仰搖擺不定的人物,面對腫瘤的威脅、死神的召喚,他希望通過宗教信仰得到解脫,讓靈魂有所慰藉。痊愈后,他的信仰又漸漸向現(xiàn)實靠攏。作者通過羅明華的形象直面信仰與生存的問題,由此探討人物如何面對生死,以及信仰如何給予脆弱生命以獨特的精神力量。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海倫,也是作者探討信仰與生存問題的一個代表人物。小時候的海倫在中國時受到基督徒的影響,驚奇于“心靈歸屬”的力量,在遭受“抄家”“批斗”的“文革”惡劣環(huán)境下她仍能泰然處之。然而她骨子里仍是非常傳統(tǒng)的,可以說,她是中西結合的產(chǎn)物,她的意識里包含了兩種文化,這也是她痛苦的根源。文化的碰撞、愛情的經(jīng)歷、內(nèi)心的騷動使她參加慈善工作來充實心靈,但當婚姻再次觸礁后她再也難以逃避現(xiàn)實,開始抗拒神,遠離人,甚至想到死亡。然而,她的鄰居,偷渡到歐洲并與地下工廠的工頭有染而導致懷孕的余小姐的自殺身亡,讓她深受震撼。余小姐臨終時拜托她寄給家人的匯款單使她認識到“愛”才是生命的最大意義。這促使她心中的信仰更堅定了,選擇死,不如傳播愛,于是投身到國際婦女組織協(xié)會中,到非洲從事婦女工作。她感覺到,信仰是對她心靈創(chuàng)傷的適時救贖,對信仰的追求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可以說,這兩個人物分別代表了信仰的兩個基本類別,即個人信仰和社會信仰。對羅明華和海倫來說,信仰一開始并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死亡面前一下變得明朗起來。羅素說過:“整個宗教的基礎是恐懼——對神秘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是說,信仰的存在是從人類面臨生存威脅開始的,人類對生存的擔憂與信仰緊密相連。羅明華的個人信仰在面對生存威脅前后在不斷的選擇中變化,海倫則在面對死亡時悟到生命的意義從而走向了社會信仰,去為公眾服務。
總之,作者通過這些人物形象,深沉而獨特地思考社會、人生、哲學、靈魂、宗教信仰的關系,試圖探討信仰追求在守望精神家園、體現(xiàn)人生價值上的獨特意義,由此昭示了構建精神家園的必要性以及當前所面臨的種種阻礙和困難。
林湄的信仰書寫可以說與她異域生活的生命體驗、人生追求是密切相關的。林湄的生命經(jīng)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植,祖籍是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童年被送到福清鄉(xiāng)下祖母家,后到福清縣城讀書,年輕時曾到上海發(fā)展,后來移居香港,最后定居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歐洲荷蘭。她經(jīng)歷了三個“零”起步,每一次都需要慢慢地適應語言、文化、習慣的不同,忍受失根的痛苦。可以說,《天望》的創(chuàng)造留下了太多作者異域生活與生命思考的軌跡。
日漸淪落的歐洲現(xiàn)實社會圖景的激發(fā)可以說是林湄信仰書寫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天望》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期的歐洲現(xiàn)實社會圖像。林湄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認為:“用邊緣作家的視野看地球村人的生存狀況——經(jīng)濟不景氣的頹喪主義,排外和厭戰(zhàn)情緒,信仰日益沒落,崇尚享樂談不上人情與倫理,加上多民族間的文化碰撞沖突,漠視環(huán)保工作以及因情愛、宗教、漂泊等現(xiàn)實問題的矛盾與困擾,人心難有平安。通俗地說,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生存方式、風俗習慣、心理和性格特征、行為、情感等均融在‘文化大本營’里徹底展現(xiàn)與暴露,其間有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個相,他們除了具有共同的求生欲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形而上追求與思考,使得社會問題更為麻煩與復雜?!彼€說:“現(xiàn)代科技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只能提供人類日常生活的簡便與感官的娛樂,并沒有改變?nèi)说拿\或減少人類生存意識中的心理負荷,如彷徨、不安和無安全感,也不能提供人類的愛與情感。”
經(jīng)濟不景氣,信仰沒落,崇尚享樂,冷漠無情,這些都造成了西方現(xiàn)代社會危機重重的現(xiàn)實矛盾,也造成了漂泊在異鄉(xiāng)的邊緣人更加艱難的生活困境和失根的惶惑,對這種歐洲現(xiàn)實社會圖景的深刻體悟和敏銳洞察,促使她拿起筆來,希望通過自己的書寫去揭露西方社會的矛盾危機,去尋找心靈的歸屬和精神的寄托。正像她說的:“海外生存環(huán)境給予我尋思、求索、思考智慧的機會,寫作不僅充實了我海外的生活,也從中印證探索真理與真善美道路崎嶇,需要自信、勤奮、千錘百煉與意志?!?/p>
自幼形成的信念與信仰的導引則促使她試圖通過信仰書寫去呼喚精神家園的守望。在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時,正確的信念和信仰是人們最迫切的精神需求與支撐?!靶叛鲋杂腥绱司薮蟮牧α?,是因為一方面信仰是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為)的統(tǒng)一體。認知主要是理性因素,而情感、意志是非理性因素。因而信仰也是人的意識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統(tǒng)一體。知、情、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作用于人的行為,這時信仰者和信仰對象完全融為一體,致使信仰者可以為信仰而活,為信仰而死?!绷咒匾舱J為:“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信仰就是靈魂世界最重要的信賴對象,因而,面對人類靈體關系失衡的現(xiàn)象,作為作家,我有了負擔和憂患感,但又無法改變現(xiàn)實,寫作便成了我職責的最佳途徑?!币虼?,在異國他鄉(xiāng),她默默地以寫作為生,手心的兩道傷痕道盡了異域生活的艱辛和筆耕不輟的決心,中文寫作不僅讓她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了溫暖的慰藉,也讓她在抵抗失語的同時歸依了母體文化,更讓她通過書寫發(fā)出了震撼人心的信仰重構與守望精神家園的呼喚,體現(xiàn)了作家跨地域超國度的人文關懷精神。
林湄說:“《天望》就是天人相望,現(xiàn)代人往往自視甚高,每天忙忙碌碌,但要問他到底忙個什么,在生活中到底要什么,他又說不上來。這說明人活得聰明還不夠,還要活得有智慧?!彼终f:“我也在尋找這種智慧,并在尋找的過程中獲得了世人難以理解的平安喜樂?!睘槭裁戳咒亟?jīng)歷了這么多曲折之后還能夠如此積極地呼喚和守望,那是因為她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也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七歲時,她被送到鄉(xiāng)下祖母家,祖母是位不善言辭裹著三寸金蓮的淳樸老人,善良仁愛、溫順可親,一生助人為樂,憫恤孤兒寡婦和窮人,自己有三套衣服,必定送一套給需要的人,自己有兩套換洗足矣;有富余的錢,也是毫不吝嗇地送給缺錢的人,有基本生活費足矣,因此得到全村人的愛戴。她還經(jīng)常對小時候的林湄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做人不要太厲害,有利就有害”。這樣的耳濡目染,使林湄早早確立了待人以善的信念和信仰,也造就了她剛強又善良的品性。“文革”時她遵從內(nèi)心信仰的指引,秉持執(zhí)著的信念,不妥協(xié)于造反派的逼迫,不盲目跟風將老干部打成“走資派”,這樣做的后果是,自己付出了被批斗、人身攻擊的慘痛代價,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導致最后走出國門,尋找新的生活。林湄后來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說:“現(xiàn)在想來,人的德行與素質(zhì)與后天的教育、律法、生存環(huán)境有關,但幼年時期的教養(yǎng)與熏陶也很重要,長者身教確實勝于言教,如真善美在潔白無瑕的心靈扎根后,假丑惡就沒有位置了,我稱之‘心治’?!?/p>
童年時祖母的言傳身教也使她在后來的生命追求中注重精神世界的強大,而不是物質(zhì)利益的多少;注重信仰的導引而免受誘惑。她說:“當然,人生于世也離不開物質(zhì)的需求,然而,世人追求成功多以財富的多少、情欲的滿足、名響位高的程度為標準,為了欲望,多多亦少,加上外界的誘惑,容易運用不法手段去牟取。對于經(jīng)過心治的人就不同,存記訓誨遇事就會有所思想不敢亂來,何況信仰能幫人透視假相了解真諦,多能克己免受誘惑,并看重精神食糧,精神強大,行為純正、仁義、公平、正直,必享安靜,不遭災禍??梢?,‘誡命是燈,法則是光’?!彼€說:“我自己就是靠信仰的力量與文學的魅力走到今天的,因而,雖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但無怨無恨,特立獨行,饑渴慕義,一生追求真善美,無論身處何時何處,持守仁善、誠信、公義、正直、憫恤、不說謊、問心無愧的信念。”我想,正是因為林湄“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秉持精神世界純凈善良的信仰,才會在《天望》中創(chuàng)造出像弗來得、海倫等一群執(zhí)著于信仰追求并以此守望精神家園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天望》中,弗來得不斷地傳道,試圖在西方日漸淪落的社會現(xiàn)實中完成一次次偉大的宗教救贖,甚至為了讓比利浪子回頭,他還向上帝許諾,自己可以犧牲一切代價,結果一覺醒來一場超自然的懲罰果然發(fā)生在他的身上,他的腿瘸了,然而比利是否真的被救贖,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弗來得的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使他自己得到了救贖,他守住了心靈的一方凈土,那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也許把拯救矛盾重重的現(xiàn)代社會危機的理想寄托于宗教信仰,寄托于對上帝無限敬仰以及對道德無限崇尚的弗來得等宗教人物身上是林湄的一廂情愿,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但林湄的信仰書寫無疑給了當今信仰缺失的個體與社會以警醒。她對靈魂空虛、信仰缺失的歐洲社會眾生相的有力揭示,她在邊緣生活與失根痛苦、信念把握與信仰導引、價值沖突與宗教救贖等方面的獨特思考,不僅昭示了當今社會構建精神家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也表現(xiàn)出了一個新移民女作家生命守望和信仰追求的執(zhí)著與堅韌。
(本文中沒有注明出處的引文均見于本期同時發(fā)表的林湄訪談錄《文學的魅力與心靈的燈塔——荷蘭華文女作家林湄訪談》。)
①②③林湄:《天望》,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頁,第286頁,第127頁。
④羅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頁。
⑤蓋柏琳:《信仰的智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頁。
⑥⑦唐文魁:《〈天望〉作者的出生地在泉州》,《東南早報》2004年10月20日第10版。
編 輯:
張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