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瑾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論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及其彌補思路
趙 瑾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在這個現(xiàn)代法治國家,所有的法律都要有可訴性。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也要具有可訴性。但是由于我國立法上的一些原因,導致我國經濟法的可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緊急糾紛的司法途徑往往受到嚴重的阻礙。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有效實現(xiàn)經濟法可訴性,我國有關部門要從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明確權利主體訴訟權利、擴大訴訟法收案范圍等方面進行不斷加以完善。
經濟法;可訴性缺陷;彌補;思路
經濟法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立法,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經濟法可訴性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訴訟機制不健全,導致經濟法的可訴性得不到有效的實現(xiàn)。要想彌補經濟法的可訴性缺陷,有關部門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經濟法訴訟制度。本文主要對當前經濟法可訴性缺陷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就相關的彌補措施展開論述。
(一)經濟司法制度不完善
經濟法的實行主要是用來解決一些經濟案件和經濟糾紛,可以將法律的作用最大程度發(fā)揮出來,從而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我國經濟法雖然對有關的義務和規(guī)定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對于一些比較小的民事糾紛卻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目前我國經濟法,其中對于訴訟方面的規(guī)定不僅非常少,而且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導致人們在處理經濟糾紛的時候沒有可以參照的法律條例。如果案件所涉及的范圍已經超出法院執(zhí)行范圍,或者案件在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個時候就會暴露很多的問題,法院只好采取駁回上訴或者不予受理的辦法,這種處理方式對公民的權益也就造成了一定的損害[1]。我國應當逐漸健全經濟制度,而且還要建立更加健康的訴訟制度。
(二)經濟訴訟權規(guī)定不明確
一旦公民的義務和權利產生矛盾,或者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公民是可以通過訴訟的途徑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完整的訴訟權包括兩個方面,實體含義和程序含義。實體含義主要指請求解決民事糾紛或者保護民事權益的權利,公民有權利向法院提出申請,請求法院同意其法律效果和法律地位。而程序含義主要指公民向法院提出請求,讓法院將司法救濟的權利給予自己。筆者從實際生活中了解到,只有在違反刑法的情況下,經濟法的公共救濟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檢察院是我國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這是《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僅公民經濟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經濟法的可訴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2]。
(三)經濟司法權利不夠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司法審查制度還不夠完善。政府和司法是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若政府部門某些經濟行為和司法部門發(fā)生矛盾,可能會阻礙經濟法可訴性的正常運行。經濟法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具有審判執(zhí)行的權利,但是真正的執(zhí)行部門卻是政府部門。這兩者不能和諧統(tǒng)一,導致經濟司法的權威比較低。
(一)完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
對于經濟法可訴性缺陷的解決問題,經濟法學界的很多專家和學者都做了大量探討和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方案,其中最有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的就是建立經濟公益訴訟。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建立一套與刑事訴訟、行政訴訟、民事訴訟相并列的經濟法訴訟不符合實際。但是要想徹底有效解決經濟法可訴性的問題,必須要走公益訴訟這條道路。我國法律雖然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我國法人、公民以及其他的組織可以發(fā)起公益訴訟,但是公益訴訟案件在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而且還產生了具有一定效用的法律判決。我國第一件公益訴訟案件發(fā)生在1997年,是方城縣的檢察院對一個工商發(fā)起的低價轉讓國有資產案件,一直到如今,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各種公益訴訟案件,比如前幾年的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lián)合會與有關環(huán)保局提起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件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公益訴訟案件[3]。公益訴訟是解決經濟法可訴性缺陷的有效途徑,我國有關部門要對此加以重視,建立健全公益訴訟制度,對目前現(xiàn)有的“三大訴訟”進行更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這樣就可以有效掃除經濟法可訴性缺陷得以解決的途徑上的障礙。
(二)明確權利主體訴訟權利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立法機關的立法思路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關部門要進行糾正,將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與國家政策制定以及道德規(guī)范等嚴格區(qū)分開來,在經濟法立法時要注意不僅在法律規(guī)范中明確規(guī)定義務內容、行為權利和行為模式,還要制定明確的法律后果,同時還要針對糾紛案件制定明確的訴訟主體和解決途徑。對權利主體應當享有的訴訟權利進行明確規(guī)定,不斷健全經濟法律責任制度,對于經濟主體違反有關經濟義務時應當承受的經濟責任要進行清晰的確定,并且按照相關司法程度追究其責任。在前述行政訴訟法改革的基礎上,可以將存在于宏觀調控行為下的抽象行政行為轉化為可訴的行政行為,而且實體法也應當有明確的訴訟途徑和享有訴訟權的權利主體,市場監(jiān)管法當中的有關實體制度也要有走向訴訟的可能性。譬如,反壟斷法中就明確規(guī)定,如果消費的權益因為經營者壟斷行為受到損害,享有起訴權。通過訴訟制度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訴訟演進史可以看出,訴訟形式是法律制度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派生,對于有關形式訴訟形式而言,特性類型實體法律是其產生的卡邏輯根據(jù)。鑒于此,我國有關部門要想將經濟法可訴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必須要健全有關實體法的規(guī)定,為司法程序適用性制造根據(jù)[4]。
(三)擴大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
所有法律部門的有效實施都離不開司法,包括憲法在內,司法是其最終保障,也是防止制度弱化的最后防線。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行政訴訟法只對一些具體的行政行為進行受理,而對于一些抽象的行政行為比較排斥,事實上,有有的抽象行政行為是違法的,但是由于行政訴訟法的排斥,導致很多權利受到侵害后卻得不到有效的救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僅僅通過上級機關監(jiān)督制約機制以及政治責任追究,是無法對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進行預防和糾正。因此,為了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質量,對受到損害的權利進行救濟,應當不斷增強經濟執(zhí)法過程中司法機關的作用,將處在中間位置的司法系統(tǒng)對于行政系統(tǒng)的經濟糾紛解決功能和監(jiān)督制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5]。
(四)明確派生訴訟制度
筆者在工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一提起經濟訴訟,就將其與經濟公益訴訟掛鉤,在概念上產生混淆。但實際上,經濟訴訟和經濟公益訴訟是兩個不同的訴訟制度,經濟公益訴訟包含在經濟訴訟當中,是其一個重要的類型。除此之外,經濟訴訟還包含派生訴訟,也就是指當一個團隊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而這個團隊在行動上比較懈怠,可以允許團隊的成員代表整個團體提起訴訟。譬如最常見的股東派生訴訟,就是當企業(yè)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尤其是受到董事長、大股東或者其他管理人員的損害時。公司成員沒有提起訴訟,在行動上比較懈怠,少數(shù)股東可以站出來代表整個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利用法律途徑對自己及其他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明確派生訴訟制度是彌補經濟法可訴性缺陷的一個有效途徑,有關部門要對此加以重視,不斷完善派生訴訟制度。
綜上所述,可訴性是經濟法最本質的屬性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法律制度的逐漸完善,經濟法可訴性的缺陷問題也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廣大經濟主體的權利也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
[1]甄會敏.實現(xiàn)我國經濟法可訴性立法的策略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2(25):34-35.
[2]張鵬飛.略論經濟法可訴性及其完善[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19-20.
[3]肖廷元.經濟法的可訴性與經濟公益訴訟制度[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05):54-55.
[4]王新紅.經濟法的可訴性障礙及其克服[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8):76-77.
[5]段艷華.試論經濟法的可訴性及其完善[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5):21-22.
D912.29
A
2095-4379-(2017)29-0178-02
趙瑾(1978-),女,漢族,中國人民大學,2015級經濟法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涉及的法律及訴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