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敏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非英語專業(yè)“看變譯”應用翻譯教學模式探究
李會敏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在非英語專業(yè)應用翻譯人才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探討如何構建簡單有效的應用翻譯教學模式。將平行文本理論與變譯理論結合,推導出“看變譯”教學模式,試圖在參照雙語平行文本的基礎上,將翻譯的變通過程全方位展示給學生,以便其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譯文,在快速提高應用翻譯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獨立的翻譯學習能力。
非英語專業(yè);應用翻譯;平行文本;變譯理論;“看變譯”教學模式
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經濟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既有專業(yè)背景,又懂英語,同時具備實用翻譯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歡迎。因此,非英語專業(yè)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但諸多因素制約著這類人才的有效培養(yǎng),這具體表現(xiàn)在:英語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英漢對照”,“詞-詞對應(詞匯表,英漢〈漢英〉詞典等)”排版形式以及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培養(yǎng)單一的英語思維模式”,甚至要求學生忘記漢語來學英語等導致的思維定勢對學生翻譯意識和翻譯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還有傳統(tǒng)翻譯以全譯為中心,“信達雅”或“忠實、通順”等標準一直強調的“信”,使得學生在翻譯過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旦面對翻譯,就出現(xiàn)“翻譯腔”,且問題普遍;加上多數(shù)學生缺乏翻譯知識,習慣于按照字面翻譯,其結果可想而知。即便是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進行了翻譯改革,出現(xiàn)了段落翻譯,也還是側重語言因素,考查語言運用能力為主,只要逐句譯,輔以適當?shù)奈⒂^翻譯技巧即可,而對于市場上行業(yè)特征明顯、專業(yè)性強、文本多格式化、需要編譯、改寫、節(jié)譯等應用性材料并未涉及。此外,大學英語教師多來自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缺乏翻譯專業(yè)知識和行業(yè)背景,大多從語法,詞匯角度講授翻譯,導致學生缺乏英漢差異比較知識和翻譯基本知識,缺乏對教學型翻譯文本與真實翻譯文本的區(qū)別認識及接觸真實翻譯文本的機會,缺乏對應用翻譯特點及翻譯原則的認識,缺乏對翻譯市場的了解,缺乏職業(yè)翻譯能力與素質——這些都不利于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教學模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正確的思維與學習習慣、幫助其有效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起著決定性作用,決定著靜態(tài)的知識能否經由教師的中介遷移到學生大腦并內化。因此,面對上述問題,探討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以便在短時間內(一般為一個學期)讓選修應用翻譯拓展課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盡快了解翻譯過程,模仿翻譯步驟,提高應用翻譯能力,培養(yǎng)翻譯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的翻譯學習培訓與獨立翻譯實踐可以同時進行,并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補充行業(yè)知識,其意義十分重要。
教學模式可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1]50。李蓉對翻譯教學模式進行綜述,將之分為: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對比翻譯教學模式、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實踐翻譯教學模式、媒體和網絡翻譯教學模式等五大類[2]。Larson認為“在做翻譯的時候,應該先把原文讀幾遍,再找一些相關材料讀一讀,以便理解原文的語言或文化”[3]。Holz-Manttari指出,“翻譯教師的職責在于指導學生認識到任何一篇始發(fā)語文章可以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譯文,給他們指出各種不同的路徑,使他們能夠離開教師的扶持而獨立工作”①轉引自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56,5.。Ladm iral則提出,“翻譯教學要從改錯的做法中解放出來,把重點放到發(fā)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上。與提高學生自立能力有關的是翻譯教材的實用性”②轉引自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56,5.。丁衡祁提出實用翻譯的ABC三原則[4](Adapt——Borrow——Create模仿-借用-創(chuàng)新)。林克難曾發(fā)問:“翻譯使用英語之前,為什么不考察一下真實材料,熟悉一下英語國家人們的說法呢?有了這么一些素材,與頭腦空空,完全憑想象,查詞典去‘忠實’地移譯,翻譯起實用英語來,豈不是容易得多?效果也會好得多?”[5]李明、仲偉合提出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以真實材料為內容,以小組合作分工為方式,模仿真實的職場翻譯過程,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職場翻譯,調動學習積極性[6]。夏天認為翻譯教學應“去技巧化”,不贊成翻譯教學變成純粹的“微觀技巧講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主張“自上而下”的翻譯教學過程[7]。莊繹傳提出通過整篇文章講授翻譯的教學模式。他說“翻譯工作一般都是翻譯整篇的東西,很少翻譯孤立的單句……學生沒有做過翻譯,如何翻譯整篇的東西?不要緊,我可以給以示范。我的每一課書都是以‘對照閱讀’開始的……通過對照閱讀研究他人的譯文也是一種實踐……這樣再去翻譯內容相近的東西,就會覺得容易一點。我想這樣做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的?!盵8]陳小慰認為“實用翻譯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在漢英語境中同一類實用語篇各自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和句法結構,并在譯語中模仿套用譯語的習慣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9]。
上述學者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強調翻譯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翻譯學習積極性,強調采用真實翻譯材料,強調向學生展示翻譯過程,強調培養(yǎng)翻譯能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應用翻譯教學時,大多都強調以篇為單位的參照性文本的示范作用,也即平行文本的利用。劉和平指出,“翻譯教學模式的選擇應遵循智慧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1]50。在結束第一階段以“全譯”為主,“忠實”為原則的通用翻譯知識與技巧的學習后,學生開始第二階段,應用文本翻譯的學習。顯然這一階段再照搬前一階段的教學模式是不合適的,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掌握應用翻譯能力,具備自主翻譯學習能力,能獨立應對職業(yè)翻譯任務,強化行業(yè)知識是這一階段教學模式要解決的問題。
(一)平行文本理論
Hartmann把平行文本分為三類:A類為形式上非常一致的譯文及原文;B類為形式上不完全一致,但功能對等的譯文及原文;C類為同樣交際情境中獨立產生的兩種不同語言的文本③轉引自李德超.平行文本比較模式與旅游文本的英譯[J].中國翻譯,2009(4):58.。翻譯過程中平行文本參照的重要性在林克難的“看易寫”原則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確,在《應用英語翻譯呼喚理論指導》(2003)這篇論文里,他首次提出了“看譯寫”原則[10](后來改為“看易寫”,因“易”有“改變”的意思,更為準確),并對其分別進行定義與闡述?!翱础敝缸g前大量閱讀譯語平行文本;“譯”指根據(jù)前一步驟所得譯語文本的語言,風格,術語,結構等特點靈活地套用、模仿翻譯,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翻譯原文;“寫”指拋開原文,根據(jù)發(fā)起人的意圖及要求,按照從第一步驟“看”所掌握的譯語文本特點,直接用譯語進行寫作。在翻譯教學中,平行文本的利用意義重大:1)由于學生缺乏相關背景知識,詞匯、行業(yè)知識等,很容易以普通表達去翻譯行業(yè)文本或無所適從,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去系統(tǒng)學習一門新的專業(yè)知識,借助平行文本,則可使行業(yè)知識碎片化,以“微課”模式掌握某個行業(yè)知識點,獲取專業(yè)知識、學習專業(yè)術語、借鑒表達方法、模仿寫作風格等。2)由于翻譯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平行文本的引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今后可自己獨立學習行業(yè)知識及翻譯方法。3)平行文本多以語篇模式出現(xiàn),體現(xiàn)真實交際,實用性強,操作簡單,見效快,適合非英語專業(yè)學生。
(二)變譯理論
與應用翻譯有關的國外理論不少,如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德國功能學派的功能目的論;接受美學;奈達的讀者反應論、等效論;譯者主體性;改寫論等,但這些抽象理論無法直接指導翻譯過程與實踐,而我國學者黃忠廉的變譯理論屬于翻譯應用性理論,可以用來直接指導應用翻譯教學。
黃忠廉[11]11曾提出一個疑問:“隨著文明的發(fā)展和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翻譯活動愈加豐富,這向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由于種種原因,翻譯中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微觀的,不屬于詞義選擇、詞序調整等微觀技巧問題,而是內容或形式乃至二者兼有的‘大起大落’‘東拼西湊’‘東拉西扯’‘大融會’‘斷章取義’‘隨意為之’等,如何解釋?如何教給學生?”他認為傳統(tǒng)的全譯理論不可能回答一個又一個翻譯現(xiàn)象。而變譯研究將這些常規(guī)翻譯理論解釋不了,翻譯實踐又離開不得的翻譯現(xiàn)象當做自己的研究對象,于是變譯研究成了翻譯理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黃忠廉[11]5認為變譯(或“翻譯變體”)是“譯者根據(jù)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擴充、取舍、濃縮、闡釋、補充、合并、改造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中心內容或部分內容的翻譯活動”。變譯的最大特點是變通,“變譯將全譯與創(chuàng)作連接起來,按照變譯的定義和各種變譯方法,以內容保留的多寡和添加新內容的方式為標準,可歸入兩類(十一種):甲類(全部信息來自原作):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等;乙類(信息來自原作內外):述評、譯評、改譯、闡譯、譯寫、參譯等”[12]。在論述變譯的微觀過程時,黃忠廉、李亞舒提到,變譯可分解為“變”和“譯”,變指變通,譯指翻譯[13]。二者的組合在微觀上可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先變后譯,先譯后變和變譯交融。
黃忠廉連續(xù)推出《翻譯變體研究》《變譯理論》《科學翻譯學》等著作,并輔以大量實例及可模仿操作的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變譯理論,實用性及可操作性非常強。“變譯理論順應翻譯教學改革與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將變譯納入教學體系,可以使變譯理論有效服務于社會”[14]。
(三)“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
林克難的“看易寫”原則雖然突出了“平行文本參照”的地位,但“看易寫”所體現(xiàn)的并非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而且概念模糊,沒有具體闡明根據(jù)平行文本的不同特點,應采用哪些具體可行、值得模仿的方法來靈活地“易”原文,即缺乏一套規(guī)范性的“易”之標準做法,那么學生即使閱讀了大量平行文本,也有可能只獲得“隔靴搔癢”的感受,真正翻譯起來,卻無從下手。而黃忠廉的變譯理論只涉及對需要翻譯的材料本身的處理,并未涉及參照類似文本,以快速獲取同類篇章的文體、結構特點,語言特點,專業(yè)知識等,用來從宏觀角度指導翻譯方向。
將平行文本理論與黃忠廉的“變譯理論”有機結合,能彌補雙方理論在運用到翻譯教學時出現(xiàn)的不足,再借用林克難的“看易寫”概念,可推導出一個合適的應用翻譯教學元模式——“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它適合外宣文本的翻譯教學,遵循“先看,再變,后譯”的認知及教學順序,可根據(jù)漢譯英或英譯漢的特點,推出“看譯”、“看變譯”或“譯看變”等實用模式,具體解讀如下:
“看”,即在譯前大量地或有針對性地閱讀相關平行文本,根據(jù)原文本功能和目的,找出可以直接挪用的,可以參考模仿的內容或形式,最終的目的是要使得譯本符合目的語習慣,符合譯語讀者接受視野,符合行業(yè)語言習慣。這一階段,平行文本的選擇對于學生的最終譯文優(yōu)劣起著決定性作用,注意選擇那些來自源語國家或權威性渠道的材料,并進行交叉對比,找出最佳。而最適合教學用,適合初學者模仿的平行文本應為“同類型雙語平行文本”,因其參照性最強。平行文本參照是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應用型文本翻譯特點,掌握其語言、格式、術語、風格等特點的快捷之路,是自學翻譯的好方法,但由于平行文本不能完全套用作為譯本,故對譯者的雙語轉換水平及行業(yè)知識仍有一定要求,譯者應在具備一定通用翻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參照平行文本,這樣效果會更好。
“變”,即根據(jù)前一步驟“看”的所得,從宏觀角度對原文本進行各種變通,靈活選用黃忠廉提出的各種變譯策略及方法,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產生一個過渡性文本。這是最考驗譯者能力的階段,也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階段,可謂譯者腦中的“黑匣子”,翻譯過程的精髓。
“譯”,即對上述過渡性文本采用各種微觀翻譯技巧,如增減,分合,轉換等,進行全譯,是忠實原則的體現(xiàn)。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已經學過翻譯基礎知識,了解英漢語言文化思維差異,掌握基本翻譯技巧,并進行過全譯學習訓練。
根據(jù)英譯漢和漢譯英的不同特點,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可靈活處理,漢譯英時多采用“看變譯”模式,側重“譯前處理”;英譯漢時,多采用“譯看變”模式,充分發(fā)揮母語優(yōu)勢,側重“譯后處理”;對于無需“變”的文體,則直接采用“看譯”模式,進行全譯。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習得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為必修課階
段,后兩個階段為選修課階段,“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適用于第三、四階段:
第一階段:以語法訓練提高為目標,以單句全譯為特點,以教材的課后練習為材料。
第二階段:以微觀層面的基本翻譯技巧為目標,以教學型文本全譯為特點,以四六級段落翻譯為材料。
第三階段:以源語和譯語接近的實用文本翻譯為目標,以應用文本全譯為特點,以職場真實文本為材料,如合同、商務信函等。
第四階段:以源語和譯語材料相差較大的實用文本翻譯為目標,以應用文本變譯為特點,以職場真實文本為材料,如公司簡介、旅游文本、新聞等。
在第四階段,“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在課堂的應用又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
課前階段:教師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比較某個主題的雙語平行文本,獲得感性認識。
課中階段:課中采用“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獲得理性認識:借助微課教學的特點,教師精選某主題的兩個雙語對照平行文本,請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相互進行平行文本的比較分析并推選一個代表進行總結匯報;接著教師結合所選平行文本,概括講解該主題文本的行業(yè)知識及語言特點,翻譯變通規(guī)律,英漢語言表達差異;然后再請學生根據(jù)之前研讀平行文本所獲,進行指定同主題文本的翻譯,重在文本變通轉換,最后譯出;接著輔以互評,學生進行有聲思維報告,回憶自己的翻譯變通處理過程,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這一階段重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轉換規(guī)律,著重訓練轉換過程。
課后階段:教師課后布置學生進一步搜集分析整理相關主題平行文本,對所搜集的問題文本翻譯進行修改,實現(xiàn)知識內化,實現(xiàn)行業(yè)知識、應用翻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
“看變譯”三步驟教學模式應用時的注意事項:1.翻譯基本原則與技巧方法的掌握;2.應用翻譯原則與方法技巧的掌握;3.語言、文化、思維的差異把握;4.注意平行文本選取的多樣性,權威性;要求譯者具備一定的信息甄別能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5.宏觀變通(語篇、布局、修辭、行文)與微觀轉換(詞匯、短語、句子)的結合;6.行業(yè)知識與行業(yè)語言特點的積累。
要在課時有限,學生基礎薄弱、市場急需的條件下培養(yǎng)應用型翻譯人才,掌握各類應用文本的翻譯特點,提高應用翻譯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就要求在翻譯課上采用一個簡單有效的教學模式?!翱醋冏g”三步驟應用翻譯教學模式是在綜合考慮學生背景、雙語基礎、市場需求、課程時限、翻譯特點、翻譯基礎、自學能力、職業(yè)要求等因素條件下提出的,以平行文本理論和變譯理論為基礎,遵循“先看,后變,再譯”的認知規(guī)律,使得翻譯過程透明化,簡單易操作,適合大學外語教學的后繼拓展翻譯教學選修課,把學生從“提筆就譯”、“全文一字不落地譯”、“照字面直接譯”等翻譯陋習和“翻譯腔”中解放出來;日后即使學校不再開設翻譯課,學生也能利用所掌握的教學模式進行自我引導,或獨立完成翻譯任務,最終發(fā)展成合格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1] 劉和平.翻譯教學模式:理論與應用[J].中國翻譯,2013(2).
[2] 李蓉.翻譯教學模式綜述與展望[J].攀枝花學院學報, 2011,28(2):117-120.
[3] Larson M ildred L..Meaning-Based Translation[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of America,Inc.,1998:53.
[4] 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語逐步確定參照性譯文[J].中國翻譯,2006,27(6):16.
[5] 林克難.從信達雅、看易寫到模仿-借用-創(chuàng)新——必須重視實用翻譯理論建設[J].上海翻譯,2007,3:6-7.
[6] 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探微[J].中國翻譯,2010(4):32-36.
[7] 夏天.平行文本運用與漢英翻譯教學“去技巧化”[J].外語電化教學,2015(164):21.
[8] 莊繹傳.翻譯漫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52.
[9] 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修訂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1-44.
[10] 林克難.應用英語翻譯呼喚理論指導[J].上??萍挤g, 2003(3):10-12.
[11] 黃忠廉.翻譯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12] 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156.
[13] 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279.
[14] 厲平.變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反思[J].外語學刊,2014 (176):96.
Exploring the“Reading-Varying-Translating”Model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Non-English Majors
LIHuim in
(College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attention paid to pragmatic translation talentsof non-English majors,a simple teachingmodel of“reading-varying-translating”i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the parallel texts referencew ith th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aim ing atan all-round display of the pragmatic translating process to the students,whomay in turn learn how to producemarket-oriented versions.In doing so,it is expected that the non-Englishmajorsw ill quickly improve their pragmatic translation capabilitieswhile fostering independent translation learning habits.
non-Englishmajors;pragmatic translation;parallel texts;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readingvarying-translating”teachingmodel
H315.9
A
1009-8445(2017)03-0041-04
(責任編輯:姚 英)
2016-09-14
李會敏(1978-),女,湖南湘潭人,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