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鄭 楓
(1.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貴州遵義563006;2.銅仁幼兒高等師范??茖W校,貴州銅仁554300)
轉化學生緘默知識的策略研究
楊 梅1,鄭 楓2
(1.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貴州遵義563006;2.銅仁幼兒高等師范??茖W校,貴州銅仁554300)
學生緘默知識指學生自下而上獲得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非系統(tǒng)性知識。其對學生的成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教師必須認清學生緘默知識對學生的制約所在,采取“轉變教師角色,變主導者為促進者;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支持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方式”等策略充分轉化學生緘默知識,發(fā)揮其在學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
學生緘默知識;轉化;策略
學生有兩種知識,一種是自上而下獲得、可精確表達的系統(tǒng)性知識,另一種是學生自下而上獲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非系統(tǒng)性知識。據研究,前一種知識被稱為顯性知識,后一種知識被稱為緘默知識,其在學生成長發(fā)展中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學生的緘默知識,即是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這一知識包含了學生緘默的學科知識和思想觀念。因此,筆者認為學生的緘默知識就是指學生個人在學校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學科知識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對教師個人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看法、對自己學習生活過程的感知等的一些帶有明顯的個人特征的主觀觀點和看法。
斯騰伯格認為“緘默知識是行為定向的知識,在沒有他人直接幫助的情況下獲得,他幫助個體達到他們所認為是具有價值的目標”。[1]由此可以看出,緘默知識對人的行為活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重視的是學生書本知識即顯性知識的掌握,注重學生在理解、掌握顯性知識層面上可能發(fā)展空間的尋找與挖掘,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獲得基礎知識、形成技能,同時也是學生積累知識、形成良好意志品質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世的態(tài)度等不完全是從書本中所學到的,而更多的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通過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獲得的緘默知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沒有察覺或察覺了但沒有重視學生的這些緘默知識,因而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無法對學生的緘默知識有效地加以運用。學生的緘默知識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的學生受消極緘默知識的支配,其行為不僅會干擾和妨礙教師正常的教學活動,還會對學生自身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正確認識緘默知識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形成學生正確價值觀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形成了關于知識與價值觀形成的緘默知識,這種緘默知識影響和支配著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盡管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從理念上認同“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健康的個性的發(fā)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變化所必須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2]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仍然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沒有學生自主的活動,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也僅僅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就成了“學習內容”的緘默含義,從而導致教師不可能以學生“能動、自主、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為導向,重視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經驗。
教師一般喜歡聽話的學生,聽話的學生一般能按教師的要求較準確地記憶教師所教知識,考核時再現(xiàn)教師所講知識,因而聽話的學生考試一般成績較好。然而,新課程改革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話就意味著少動腦,久而久之,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其影響,學生形成了這樣的緘默知識:認為只要按教師的要求記憶所講知識內容,就能考個好分數(shù),進個好學校,謀個好職業(yè),忽視了對自身發(fā)展終身受用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容的學習,忽視了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樣的結果便是,學生的學習沒有了自主性、能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了,手腳笨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也就這樣被扼殺了。
2.形成學生完整的個性
學生的緘默知識,可以從他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學習、生活方式中找到源頭。一個學生從小就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眾多權威的要求和教育,因而,“權威”成了學生的緘默知識。長期以來,教師受著傳統(tǒng)“師道尊嚴”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這些觀念早已內化為教師的緘默知識,因而,在教育行為上,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權威者”的角色,于是“權威”成為了師生共同擁有的緘默知識。在這種緘默知識的影響下,教師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教育者”,學生即為“受教育者”,“教育者”這一緘默知識就成了教師教育觀念的底色。教師喜歡的是聽話的學生,聽話的學生往往不會有出格的行為,不會給老師帶來“麻煩”。在教師這種緘默知識的影響下,學生形成了這樣的緘默知識:聽話的就是好學生,只要聽老師話,按老師的要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就是好學生。因而,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想法與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不一致時,當教師的權威受到質疑時,教師就沒有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不能心平氣和地與學生對話。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沒有了發(fā)問的精神,自我沒有了,自信消失了,學生的個性也就泯滅了。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學習方式
正如前面所講,認為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緘默知識的教師和學生,均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承擔著“傳遞”知識的任務,學生肩負著“接收”知識的任務。在這種“接收”式的學習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保存”好這些知識,考試時能夠再現(xiàn)這些“保存”的知識,因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記憶來認識一個個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對“接收”過來的這些學科知識進行分類、貯存,需要時提取出來。這種學習方式,強化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親身體驗,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對“權威”的懷疑勇氣、沒有了批判精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就消失了。
1.轉變教師角色,變主導者為促進者
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大量消極緘默知識的存在,改變自己是知識“傳遞者”、教育中的“主導者”,學生是知識“接收者”、教育中的“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變主導者為促進者、研究者,讓學生形成“能動、自主、有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積極緘默知識。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使課堂真正成為促進師生積極互動,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在這里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極大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空前的展現(xiàn),學生才能有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
教師要促使學生的緘默知識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就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活動觀,提高教師研究、了解學生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與發(fā)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生活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大膽參與實踐活動,勇于探索,不受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束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形成勤于動手、動腦,不怕困難,不畏權威的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信念。
3.支持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方式
學習不僅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維系學生快樂的支撐。學生只有學習得精彩,才能生活得精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它具有情境性、具體性和個別性,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看成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著力營造平等、尊重、寬容、關心、分享的師生人際環(huán)境,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激發(fā)個體的自主精神與首創(chuàng)精神,形成人人都“樂觀向上、相互合作、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學生集體氛圍。才能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形成富有個性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學生的創(chuàng)造型特質。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設置學習情境,不再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不再強調學生對現(xiàn)成知識的掌握,而是呈現(xiàn)一些提示性的線索,不直接呈現(xiàn)學習內容,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為此,學生將一改過去直接內化現(xiàn)成的知識并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的學習方式,而是通過教師提供的提示性線索,在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探究和學生群體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和切磋,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從而歸納結論,然后再將歸納的結論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同時,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學生之間又有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交流,對形成和發(fā)展學生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等個性特征也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一言蔽之,學生的緘默知識對自身的成長意義非凡,教師只有正確認識學生的緘默知識并采取正確有效的轉化措施,才能發(fā)揮學生積極緘默知識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劉桂輝,楊欽芬.論教師的緘默知識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6):75-77.
[2]祁加萍.讓學生享受生活體驗升級的樂趣[J].小學科學:教師,2011,(12):94.
(責任編輯:婁 剛)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orming Students’Tacit Knowledge
YANG Mei1,ZHENG Feng2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ge,Zunyi 563006,China;2.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Tongren 554300,China)
Students’tacit knowledge refers to the non-systematical knowledge with no words but meanings acquired through the fromdown-to-up way,which plays either a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 in students’growth.Teachers mustknowthe restriction ofthe tacit knowledge upon students’growth,and adopt such strategies as“changing teacher’s role from a leader to a;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hallenge authority;and supporting students’individual learning way,etc.”to transform students’tacit knowledge,which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active play in students’growth.
students’tacit knowledge;transformation;strategy
G420
A
1009-3583(2017)-0091-03
2016-10-20
2015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教師培訓轉向“造血”語境下西部鄉(xiāng)村教師非正式學習模式的建構研究(2015B237)”研究成果之一
楊 梅,女,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