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霞
(山西農業(yè)大學,太谷030801)
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改革探析
甘霞
(山西農業(yè)大學,太谷030801)
作為一門思政課,自然辯證法概論在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該課程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研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生態(tài)意識為側重點;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落腳點。要完成此目標,需要在有限課時內,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穩(wěn)定師資隊伍、優(yōu)化考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通過探索專業(yè)化、專題化、專職化的實踐路徑,既保障課程內容體系的嚴密完整,又充分發(fā)揮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思維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自然辯證法概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中比較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它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知識,尤其側重生態(tài)自然觀的樹立和培養(yǎng),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思辨性的特點。從1981年開始及后三十年,自然辯證法概論一直以理、工、農、醫(yī)碩士研究生必修課的形式開設,在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2010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fā)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教社科[2010]2號),對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設置作出較大調整:由原本面向理、工、農、醫(yī)類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改為面向所有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選修課;由54學時調整為18學時;由3學分調為1學分,旨在更好地實現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課之間的銜接,構建更科學系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體系。
調整后的新《大綱》依舊延續(xù)原有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模塊,增加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尤其是中國話語體系的內容[1],更強調自然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性質。然而課時的減少與內容的增加也給任課教師帶來新的挑戰(zhàn):即如何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自然辯證法概論在有限時間內,既保障課程內容體系的嚴密完整,又充分發(fā)揮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組成部分,自然辯證法概論除了承載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功能外,還有其在知識教育方面的獨特性。它雖以恩格斯同名原著為出發(fā)點,卻不是簡單的克隆和放大,不能把自然辯證法概論看作自然科學知識的拼盤,把它講成“現代科學技術概論”或“自然科學發(fā)展史”,而要與其它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保持一致,做到“有政治而非純政治,有哲學而非純哲學,有理論而非純理論”,使教學改革具有明確的課程指向。
1.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研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
作為思政課,自然辯證法概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由其學科內在規(guī)定性決定的,即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包括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學術誠信、科研方法、技術設計承載的社會責任等在內的科研素養(yǎng),使他們不但具有較強的辯證思維能力,更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皬氖驴茖W研究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研究態(tài)度、一定的知識積累和適當的研究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務實、嚴謹的態(tài)度,比源源不斷地單純?yōu)樽非笳撐陌l(fā)表而不斷制造‘文字垃圾’重要得多”[2]。
相對于本科生,研究生群體具有了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儲備、理論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目標也更注重科學研究。因此,自然辯證法概論的教學改革首先要著眼于碩士研究生成才發(fā)展的需要,以他們的科研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努力使學生在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上受到啟發(fā)[3],具備批判與反思能力,明白“應然的科學與實然的科學有不同”[4],營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科學研究的濃厚學術氛圍,更好地發(fā)揮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體現出自然辯證法概論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2.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生態(tài)意識為側重點
“自然觀”是自然辯證法概論的重點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十八大以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一環(huán),環(huán)境教育也受到更多重視。當前,環(huán)境教育仍是多數高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諸如“環(huán)境學”、“生態(tài)倫理”等選修課,但在教學內容上偏向于理工科知識,教材內容不夠規(guī)范,且存在“重理論灌輸,輕意識養(yǎng)成”的問題。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設置調整后,雖然成為選修課,卻是面向所有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實際上是擴大了課程的覆蓋范圍。以往的辯證自然觀主要講自然界的辯證發(fā)展,而新大綱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重點講人和自然協調發(fā)展的“生態(tài)自然觀”,這更充分發(fā)揮了該門課的環(huán)境教育意義。教學實踐中,可以把環(huán)境熱點問題作為授課的素材,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深刻體會作為“生態(tài)自然觀”和“系統(tǒng)自然觀”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掌握生態(tài)自然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科學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的關系,更好地認識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掌握“綠色發(fā)展理念”的哲學基礎。
3.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落腳點
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內在訴求,也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基礎,而這恰是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落腳點。
科學史研究表明,在科學認識活動中,每一種思維模式背后,都隱藏著制約、影響和支配思維主體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與其具體思維同步產生。自然辯證法概論偏重于哲學,重在表達基于正確邏輯基礎上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內在價值是要幫助研究生獲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具有批判思維、辯證思維、理性思維、交叉性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建立自覺、清晰、合理的思維模式。
在實際的科研探索過程中,正確的思維方法起著舉一反三的決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自然辯證法的課堂,使研究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多角度考慮問題,從而在研究中得出更多的設想或解決問題的方案[5]。相對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具有了更深的理論基礎,因此針對他們的課程教學也更注重研究性。要把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學過程看作對研究生進行深入理論思維訓練的過程,從原來的接受型思維,轉變?yōu)樘剿髋c創(chuàng)新的研究型思維,從而具備從事科學研究所必備的思維素質[6]。
1.專業(yè)化教學
自然辯證法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研究領域遍及自然、科學、技術哲學及科學技術方法論、科技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等,如此多元、開放的教學內容,不可能在18個課時全部涉及,因此必須采用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不同高校,由于研究生知識水平、學科背景的不同,需要探索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2012年的自然辯證法課程教學大綱指出 “本大綱注意兼顧不同學科學生特點,力求普遍適用”,但同時強調“各高校在遵循教學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7],就是要不同高校的任課教師在把握教學大綱基本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專業(yè)和本土案例,按需取舍,有針對性地拓展和深化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實效性。
東北大學突破原有教材關于科學、技術的二元劃分,結合現代科技與產業(yè)之間密不可分的現實,提出科學、技術、工程、產業(yè)“四元論”的立場,并把其作為主線貫穿課程始終,最后落腳于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凸顯了自然辯證法中國化、時代化特色。北京化工大學根據學校的專業(yè)特點,在自然辯證法概論的教學中增加了關于化學化工技術的哲學、演進史、方法論及化學化工技術與社會等方面的內容,課程設置凸顯特色。清華大學和山西農業(yè)大學根據研究生的專業(yè)進行分組,把自然辯證法的課程內容與不同專業(yè)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教學,根據班級專業(yè)背景側重不同的教學內容,如生態(tài)學專業(y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專業(yè)的學生準備生態(tài)哲學專題,食品加工專業(yè)的學生準備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或者技術倫理問題專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生負責系統(tǒng)科學方法專題等。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的對象,積極性被充分發(fā)揮,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臃治龊徒鉀Q問題。此外,清華大學把培養(yǎng)兼具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綜合人才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在課時壓縮的大背景下把“STS”(科學技術與社會)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面向全校本科生,極大促進了自然辯證法教學工作的發(fā)展[8]。這些高校的做法實現了教學內容與方式上的多樣化,值得借鑒。
2.專題化教學
研究生思政課要始終突出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研究意識。因此,自然辯證法概論不僅要追求教學內容上的深邃嚴謹,而且要講求教學方法的實用和創(chuàng)新。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半專題式教學法,變傳統(tǒng)的理論講授為問題求解式研究型教學,緊扣導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科學技術觀與科學技術方法論、科學技術與社會、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與創(chuàng)新型國家?guī)讉€部分的大綱要求,按模塊打造專題,較好地解決了內容多與課時少、教師教學與科研的矛盾[9]。
所謂“半專題式”教學,是根據大綱設定相應專題,在保障課程內在邏輯體系的同時,再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專題形式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半專題教學重在以問題為中心,提煉教學專題。專題設置和案例選擇要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引導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去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學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深刻領會我國現階段的重大科技戰(zhàn)略部署,弘揚科學精神,反對迷信和偽科學,達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終融合與內化。改革后的自然辯證法教學大綱著重體現和增加了十八大精神的相關內容,主要在科學發(fā)展觀、生態(tài)文明和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三個方面進行了修改[10],因此,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學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讓學生分析科技風險與人類未來,分析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
目前,根據課程的幾大模塊,不同高??梢苑謩e開設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專題、科學方法論專題、科研倫理與工程倫理專題、生態(tài)哲學專題等,通過專題講授的形式,培養(yǎng)研究生的社會倫理意識,思考堅持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具體到醫(yī)科類院校則要適當增加醫(yī)學倫理學的內容,使學生從醫(yī)患關系、醫(yī)德醫(yī)風的角度關注醫(yī)學背后的人文關懷[11]。
科學方法只有在運用中才能活生生地顯現出來。實際運用是獲得好的思維模式的最佳途徑。由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完成對一個問題的追問或對特定案例的分析,是使理論思維獲得訓練的好方法,往往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調動思考的積極性,從而使思維真正得到訓練的目的。
3.專職化教學
當前,自然辯證法學科歸屬上的模糊和學科團隊的萎縮使得整個隊伍呈“焦慮”狀態(tài)[12]。不僅課程的時數大幅減少,在2016年10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公布的《關于下達2016年動態(tài)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中,全國原有的11所科技史碩士點被取消了7所,也使得其相近學科更加邊緣化。作為一門“曾經輝煌”的學科,如何保障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和穩(wěn)定,從而保障教學效果,也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高校一般要求“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大部分高校引進教師的首要目的也是出于教學和學科建設的需要。目前,自然辯證法課程的老師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僅靠這門課的教學課時不足以維持基本的“工作量”,隨著課時大幅減少,許多原來從事這一課程教學的老師紛紛改弦易轍,去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因為在高?,F有的考核和評聘體制中,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都有明確要求,18個課時的工作量顯然無法滿足教師的考核需求,“迫于生計”只好改變學科所長,去端其它“飯碗”。曾經的專任教師投入到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時間和精力便越來越少。師資的不穩(wěn)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但也不可否認,雖然課時有所調整,全國依然有20個自然辯證法專業(yè)的博士點、70多個碩士點,不同級別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7個,專業(yè)委員會(含籌備)34個、工作委員會8個。從研究的角度講,一些高校的自然辯證法隊伍已經或正在形成某種特色研究,如山西大學以語境論科學哲學為特色,中國社科院突出應用倫理學研究,吉林大學側重認知哲學研究,東北大學沿襲技術哲學傳統(tǒng),南京大學重在科學思想史,中國科技大學則以跨學科和重計量方法的科學社會學研究見長等等,各自顯示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因此,換句話說,自然辨證法學科依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教師要堅守陣地,明確課程定位,把這門課打造成特色突出、令學生印象深刻的思政課。
1.穩(wěn)定師資隊伍
目前,研究生思政課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校重視不夠,對碩士生和本科生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區(qū)別不明顯,沒有把“研究式”教學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來,缺乏完整的建設思路和方案,缺少對課程建設的自覺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宗旨在于強化其課程體系的思想教育功能,作為研究生思政課的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改革,必須從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出發(fā),認識到加強本課程建設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和實現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和重要途徑。自然辯證法概論不是僅僅教授知識,讓研究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更要探索如何育人,提高研究生理論素養(yǎng)和運用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關于研究生教學的境界,顧海良教授曾提出精辟見解,把研究生教學層次比喻為三個“星級”:一星級是“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二星級是“根據教師準備的,學生有選擇地聽”;三星級是“學生要什么,教師就講什么”,也就是教師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需求后,有針對性地去備課和講授,真正把研究生課程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愛又終身受益的課程。因此,如何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一方面穩(wěn)定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師隊伍,保障這一學科隊伍的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激勵教師在課時減少的形勢下反而能投入更大精力探索教學改革,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傊瑢W科團隊的萎縮和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讓我們看到了“飯碗決定學科”的現象,這樣的勢頭必須及時遏制,同時建立其學科發(fā)展與教學改革之間的良性關系:以學科發(fā)展帶動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促進學科發(fā)展。
2.優(yōu)化考核方式
任何一門課程的考核內容與考核方法,都決定于且服務于教學目的。作為一門哲學氣質突出的課程,自然辯證法概論的考核目標絕不是學生對知識點的熟記程度,而是重在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尤其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認識和解決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自然辯證法學科內容的特殊性與授課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教學中應該始終強調哲學的思辨與平等對話特性[13],本著靈活、開放的精神,以問題為出發(fā)點去帶動課程的各個板塊面,因此,小班教學無疑是最好的模式[14]。但由于師資和工作量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自然辯證法概論要真正實行小班教學和研討還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在大班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改進教學模式、完善考核辦法、建立多樣性的考試體系,是課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一些高校改變過去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采取命題論文、隨堂開卷,將課堂考試與課外文獻閱讀、撰寫讀書報告或調研報告結合起來;廣西醫(yī)科大學采用“平時成績+讀書報告+期末開卷考試”相結合的模式[15],這些創(chuàng)新方法較全面考核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值得借鑒。
3.加強實踐教學
“牢固樹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理念,不斷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向。教育部有關文件明確規(guī)定,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緊密結合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與現狀,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準確概括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正確回答當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學問題,系統(tǒng)分析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技術觀,使學生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解,形成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16]。自然辯證法概論是地地道道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17],新大綱在教學目標上也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要求,強調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當代問題。
目前,研究生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還未做到有計劃、有規(guī)范、有考核、有經費,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實踐教學也尚未形成常態(tài)。一些高校簡單地把這門課程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思想的理論闡述課,把實踐教學當作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對實踐教學的理解和設計過于簡單化。所謂的實踐教學大多是千篇一律地參觀紅色文化景區(qū)或者博物館,然后提交感想。雖然從形式上完成了實踐教學任務[18],但距離“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當代問題”的目標還很遠。教師要進一步“以實踐教學為引領”,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真正通過實踐教學有效推動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將其打造成研究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而不是被迫應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
[1]張明國.試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基于“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8):79-83.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8.
[3]劉成蔭,胡衛(wèi)紅.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分教學指導委員會2015年第一次工作會議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139-142.
[4]吳彤.科學史教育:一種英雄史詩的勵志教育[J].河池學院學報,2012(8):8-11.
[5]郭月娟.論自然辯證法課程在理工科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的實現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6(17):50-51.
[6]智廣元,劉霽堂,馮慧卿.“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創(chuàng)新意蘊[J].教育評論,2014(12):116-118.
[7]《自然辯證法概論》編寫組.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雷毅.自然辯證法課程改革中的“STS”課程體系建設[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8):125-128.
[9]柴秀波.關于“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專題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5):75-77.
[10]覃世艷,董波.《自然辯證法概論》的課程設計創(chuàng)新與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3(7):50-51.
[11]楊成蘭.“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改革與醫(yī)學碩士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J].湘潮,2013(11):70-74.
[12]呂乃基.自然辯證法的“焦慮”與“自信”[J].創(chuàng)新,2016(1):40-46.
[13]吳紅.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探析—以中國礦業(yè)大學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242-244.
[14]報告課題組.2013年哲學教學改革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14(2):80-84.
[15]秦桂秀.“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合目的性教學初探[J].教育評論,2011(2):85-88.
[16]高宜新,王汝坤.以實踐教學為引領的研究生思政課教改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1):89-90.
[17]劉孝廷.紀念鄧小平批準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30周年大會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六屆二次理事會在京隆重召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112.
[18]于蓮,李傳兵.《自然辯證法概論》實踐教學探究[J].亞太教育,2016(3):83-84.
(責任編輯:姚歆燁)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GAN Xia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is course is to train graduate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cultivate thei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thinking.To realize this goal,we nee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tabi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ntingents,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By doing so,we can not only better the curriculum,but also give a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cour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alectics of nature;teaching reform;creative thinking
G642.0
甘霞(1983—),女,講師,研究方向:科技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農業(yè)大學校教改項目(PY-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