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238頁)
吳丹華
陳嘉順:《汕頭影蹤》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238頁)
吳丹華
近代上海、廣州、廈門、汕頭等通商口岸,憑依其濱海的有利條件,逐步成為國際貿(mào)易網(wǎng)絡中物資人流交匯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帶。而外部世界文化的進入,推動了各港口社會百態(tài)的近代化變遷。通商港埠的海外貿(mào)易、移民、外來宗教等方面的歷史變遷,歷來是研究近代港口城市史乃至中外關系史的重要議題。陳嘉順所著《汕頭影蹤》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中寫就的。
《汕頭影蹤》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往事悠悠”,從汕頭灣、日本駐汕機構(gòu)、城市自來水、礐石風景區(qū)、中山公園、酒樓、中山紀念碑、汕埠航拍圖、戲院、工人文化宮、人民廣場、汕頭灣捕撈業(yè)、消防事業(yè)、新聞報業(yè)等方面總述近代汕頭埠的歷史變遷過程。第二章為“交通運輸”,主要從帆船、棧橋、黃包車、輪渡、橋梁、鐵路、公車、木船等方面展現(xiàn)汕頭埠的交通格局的演變。第三章為“宗教信仰”,主要通過對天主教堂、福音醫(yī)院、神社、礐石西人墳、存心善堂等機構(gòu)歷史的敘述,來窺探汕頭埠多種宗教信仰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社會參與程度。第四章為“文教事業(yè)”,主要從民國國醫(yī)考試、全市教育會、全市大掃除活動、濟良所籌款游藝會、體育活動、存心學校、華僑小學、畫院、元宵畫會等方面講述汕頭學校教育與城市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第五章為“民間工藝”,從潮汕抽紗、新亭、嵌瓷、瓶內(nèi)畫、工業(yè)煙囪、簡易搭棚、彩扎、鱟殼扇、龍舟工藝等方面展現(xiàn)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或融合的過程。第六章為“歲月崢嶸”,從辛亥革命、汕頭解放、勞模大會、“八六”海戰(zhàn)、“文革”等重大的歷史事件呈現(xiàn)汕頭在戰(zhàn)爭年代與解放后的恢復重建年代的社會動態(tài)與人群活動??偟恼f來,該書以汕頭埠為近代港口城市的縮影,主要通過對汕頭埠老照片的解讀,梳理其城市化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呈現(xiàn)通商開埠對汕頭城市經(jīng)濟、市政建設、行政機構(gòu)設置、水陸交通、城市文化與建筑街道景觀、人民生活生計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從而揭示當時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動態(tài),進而反思近代中外交流對汕頭地方社會的影響程度。
咸豐十年(1860),汕頭被開辟為商埠。嗣后,美、英、法、德、日、挪威等國先后在汕頭設領事館,開洋行,辦船務,設教堂,建醫(yī)院。此外,海運交通促進汕頭的對外交流。而隨著東西交流日益密切與遠洋貿(mào)易日趨發(fā)展,汕頭埠逐漸成為粵東、贛南、閩西南等地區(qū)的商業(yè)中轉(zhuǎn)站與中國南北通貨的中介,還搖身變?yōu)閲H貿(mào)易網(wǎng)絡中重要的商貿(mào)樞紐之一?!渡穷^港建設史》*曾廣存主編:《汕頭港建設史》,汕頭:汕頭港建設史委員會, 1998年?!渡穷^港引航史:1860-2010》*汕頭市港口管理局編:《汕頭港引航史:1860-201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渡穷^港口志:1860-2010》*汕頭市港口管理局編:《汕頭港口志:1860-201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等書對此有過相當詳盡的史實梳理。然而,這些專著多從汕頭港本身的港口歷史出發(fā),宏觀把握汕頭港的歷史演變及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港口城市發(fā)展的地位,而沒有真正把視角延伸到汕頭埠微觀層面世風百態(tài)與具體人群活動。相比之下,作者在近代汕頭埠整體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著重探討開埠環(huán)境之下汕頭城市的生活實景,期望通過老照片尋找在傳統(tǒng)文本史料中失語的群體與歷史狀態(tài),關注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群的社會活動狀態(tài),以呈現(xiàn)百載商埠的紛繁多樣的人情世態(tài)。當前新文化史、微觀史、大眾文化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中國史研究中去,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視覺和文學等資料的開拓,并以日常取向的視角去研究地方社會,以發(fā)現(xiàn)歷史和文化的內(nèi)涵。*參閱王笛:《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載《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6-140頁。而本書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剖析汕頭埠的社會生活百態(tài),關注活動在汕頭埠的普羅大眾的生活動態(tài),無疑是這一研究趨勢的一種學術實踐。他似乎在暗示,立足于中西交通史之上的近代汕頭港市史研究,不但要對港口城市本身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有宏觀地把握,還要通過挖掘諸如照片等圖像資料,把討論的目光延伸到汕頭埠微觀層面的社會生活史研究,由此反觀在中外交流互動之下的汕頭商埠的興衰變化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這可以說是該書較以往研究有所推進之處。
其實,早先出版的《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與社會變遷圖錄》*趙春晨、陳歷明編:《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與社會變遷圖錄》,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汕頭埠圖說》*陳漢初等:《汕頭埠圖說》,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汕頭舊影》*陳傳忠編:《汕頭舊影》,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2011年?!渡穷^埠舊影故事》*蔡謙主編:《汕頭埠舊影故事》,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5年。等書有著類似的追求,《汕頭影蹤》一書可以說是系出于此。這些書都采用圖像說史的方式,并試圖從圖像材料中解讀汕頭埠的社會歷史變遷,展現(xiàn)出諸多傳統(tǒng)文字資料所沒有或無法呈現(xiàn)出來的舊汕頭埠物質(zhì)生活風貌與細節(jié)。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文字資料的不足,并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有關歷史現(xiàn)實的某些側(cè)面史料依據(jù)與更加直觀的視覺資料感知,從而推進我們對諸如汕頭埠的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史的相關議題的研究。不過,諸書各有優(yōu)劣,而單從圖像材料這一層來講,《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與社會變遷圖錄》與《汕頭埠圖說》二書所運用的圖像資料更為豐富,它們不僅運用了老照片,還兼及廣告宣傳單、報刊雜志、考古發(fā)掘?qū)嵨?、商貿(mào)統(tǒng)計表與統(tǒng)計圖等,因而在史實的內(nèi)容陳列更加豐富,涵蓋的范圍也更廣。而其他三書則略顯單薄,僅以舊影為主。這也就凸顯出《汕頭影蹤》一書在資料運用上的局限,該書雖以照片資料見長,當中也不乏一些珍貴而鮮見的老照片,但史料運用的單一,加之圖像資料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使得其歷史的表現(xiàn)力相對欠缺。
王笛曾指出:“圖像給我們提供了視覺資料,但并不是說一定是歷史的真實反映,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我們對都市的一種歷史想象,也就是通過現(xiàn)存的文本的解讀和我們對今天城市的體驗,我們構(gòu)建一個頭腦中的逝去的城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想象,因為我們的思維都是受時間和空間制約的。使用圖像,哪怕是照片,我們也必須持懷疑的眼光。今天看過去的圖像,是以我們今天的觀念來理解和解讀的,與歷史的都市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王笛:《圖像與想象:都市歷史的視覺重構(gòu)》,載《學術月刊》2013年第4期,第133頁。本書所收錄的汕頭埠舊影只記錄了汕頭這座城市的極小部分的歷史,而且是作者經(jīng)驗世界中所能觸摸到的一個小側(cè)面,而作者正是通過這些照片來“追蹤”近代汕頭開埠的歷史發(fā)展印跡及其社會歷史變遷,在這當中,作者也往往緣“影”生情,并借詠詩抒發(fā)其對近代以來汕頭埠歷史變遷的特殊感情。因此,在品讀《汕頭影蹤》一書時,我們感知到的不只是這些老照片所激起的對于汕頭港市歷史的理解與想象,也可能進入到作者個人的城市想象。此外,攝影照片并非絕對如實地反映現(xiàn)實,拍攝角度的選擇、拍攝目的等都會影響到照片的真實性,照片也可能存在基于特殊目的而進行擺拍。如本書引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制作抽紗浸信會婦女的生產(chǎn)場景的照片*陳嘉順:《汕頭影蹤》,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77頁。,照片上的婦女按照抽紗工種的生產(chǎn)順序,擠座在一起,彼此的空間間隔之小,難以說明就是當時浸信會婦女生產(chǎn)抽紗時的真實場景,這可能是擺拍的照片。這就提醒我們,照片等圖像資料可以為我們研究近代港口城市提供更豐富的史料依據(jù),但其中蘊含著不足信的部分,因此對它的考證也是必要的。而為了避免照片的錯誤信息,非常重要的是 “把它們重新置于原來的背景之下”*(英)彼得·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13-114頁。,進而追問圖像產(chǎn)生的具體時空背景是怎么樣的,照片是由誰在什么情況下以何種方式拍攝的,其拍攝的意圖是什么,照片流傳的過程又是怎么樣的,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將照片等圖像資料與文字資料相互印證,方可作為我們研究近代港口城市及其歷史的證據(jù)。而這一點,本書似乎還未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然而,瑕不掩瑜,本書嘗試運用舊照片這一圖像資料,從社會生活史的角度探討近代以來汕頭埠的社會歷史變遷,是為對汕頭城市發(fā)展的研究的一種擴展,這同時也是對近代港口城市社會生活史研究的一種嘗試。而如果能再對城市老照片等圖像資料作進一步的史料考證,并將之與傳統(tǒng)的文本材料互相印證,這將有助于我們對于近代港口城市及其社會生活變遷的理解,進而推進對近代的條約口岸城市的研究。
作者吳丹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