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芬
融合自覺: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生存語境研究
■文/李清芬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和談論新聞及熱點事件。由于媒介的轉變導致在不同媒介上敘事手法和敘事結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新媒體傳播具有即時性、隱匿性、平權性、互動性等特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表言論的自由空間,因此新媒體的編輯風格較傳統媒體更加生動自由。本文旨在通過對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編輯生存語境的差異,探索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生存語境,研究新媒體時代編輯所擔任的新責任。
新媒體時代;編輯;生存語境;融合自覺
在新媒體還未出現時,傳統媒體已經出現互相融合的現象,當新媒體時代來臨,媒體自發(fā)的融合后創(chuàng)造出更為生動、立體、網絡化的傳播空間和傳播形態(tài)。傳播媒介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開始打破傳統的傳播界限,建立新的傳播秩序和生存空間,以便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
“新媒體”一詞是從西方國家引入的,新媒體時代通常被定義為利用新興媒體對新聞等各種信息進行傳播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導致傳播形態(tài)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原來在傳統媒體上的敘事手法和敘事風格在新媒體上已經被拋棄。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語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雖然新媒體還保留著一定傳統媒體的敘事風格或寫作技巧,但無可避免地創(chuàng)造出很多新的編輯手法,更新了編輯的生存語境。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原來單向的人際傳播模式被改變,雙向和多向的人際傳播模式成為常態(tài)。傳統媒體通常是自上而下一對多的傳播鏈,通過終端的信息發(fā)布進行多觸點的傳播渠道進行發(fā)散,傳統媒體擔任著信息生產者的職能,信息接收者即受眾只能被動地擔任信息接收者的職能。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整個傳播秩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移動網絡的出現使得持有移動網絡的個人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任何信息,個人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UGC(內容生產者),甚至是PUGC(專業(yè)的內容生產者),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內容生產者的沖擊,競爭壓力也不斷增加。傳統意義上的自上而下和一對多的傳播方式已經被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傳播疆域被打破,受眾開始成為傳播和輿論的中心。新媒體是信息流動的重要渠道,在傳遞與反饋的雙向互動中,民意不斷進行交匯與碰撞,引發(fā)新的輿論潮。意見表達的自由和多元傳播媒介以及互動形式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的話語權開始重建。
傳播模式和傳播主體的變化帶來媒介組織方式和信息管理方式的變化,組織結構、產業(yè)規(guī)模及市場行為發(fā)生轉變。媒體融合的出現使得媒體組織者必須調整傳播政策和傳播方式,否則就很難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生存,拓展媒體的生存空間就必須進行媒介融合,通過媒介融合對傳統的媒介傳播內容、編輯手法、敘事風格、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革新,以求適應當前媒介融合的新局面。
2.1 掌握媒介融合下輿論引導的風向
與傳統媒體的民意表達渠道有較大的經濟負擔不同,網絡民意表達的零成本,促進了個人意見在市場上的自由流通,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網民們可以不為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論負責而肆意傳播虛假消息、謠言與誹謗等,擾亂了正常的社會與網絡秩序。因此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幫助了資源和信息的整合,因此媒介也比以前有更大的優(yōu)勢進行網絡輿論的引導。
新媒體是人們發(fā)表意見最為自由和個性化的渠道,例如微博、博客、門戶網站的自媒體平臺等。一些事件從民間輿論場發(fā)跡,在民間輿論場升溫發(fā)酵甚至反轉,媒介信息也因此從民間輿論場流向了官方輿論場,主流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調查與報道,從而在網絡與主流媒體的共同關注中形成傳播合力,促成事件高效地解決。跨媒介融合導致新聞事件的合理解決,同時也促成了互相進行議程設置。
媒介融合的時代要求編輯能夠正確把握不同媒介網民民意表達的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遵循各種媒介輿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輿論引導預案。輿論引導早已成為應對網絡事件的重要內容,編輯應該提前做好準備。輿論引導藝術要與輿論發(fā)布平臺技術相結合。要以更加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網絡議程設置,把握輿情發(fā)展周期,制定輿情在爆發(fā)期、持續(xù)期與沉降期的不同階段的處置對策。編輯要不斷完善和健全網絡民意表達引導機制,抓好網絡輿情的監(jiān)測匯集,建立預警機制,主動掌握輿情的時時動態(tài),構建廣泛覆蓋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匯集系統。編輯要對輿論的具體情況進行準確判讀,在發(fā)展為負面輿情前做好預警方案,從而在輿情爆發(fā)時有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編輯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與完善網絡輿情事件的分析能力,以更加科學高效的算法進行網絡事件關鍵詞的抓取。
2.2 編輯在媒介融合中需具備的能力
速度。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多時候是速度的競爭,誰能夠在速度上搶占優(yōu)勢,那么誰就有更多的用戶和流量。因此,對于一些事先已經知道的新聞安排,編輯要安排相關人員進行現場采訪或直播,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例如在2017年的兩會上VR看兩會、直播兩會等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大大縮短了媒介編輯時間,直接通過多媒體多渠道的輸出,就可以將有效高質量的信息傳達給受眾。電視和網絡直播的融合使得網絡直播更加具有權威性和高質量,媒介的融合成為報道新聞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媒介融合結合了多種資源,信息資源、用戶流量、發(fā)布渠道等都成為媒介融合后信息發(fā)布的優(yōu)勢。
態(tài)度。在媒介融合的時代,編輯要主動考慮運用媒介融合的手段來擴大媒介影響力,拓展信息傳播渠道。編輯要具備媒介融合意識,對各種媒介的傳播規(guī)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掌握不同媒介編輯信息的特點,以期更好地傳遞信息。在多種媒體融合后,編輯工作的主要方向已經不再是編輯新聞,其工作重點是對信息進行整合與發(fā)布,雖然在媒介融合后,信息量與發(fā)布渠道擴大,但是編輯對于信息內容還是要進行把關,要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有效的把關機制,不能因媒體融合后信息傳播便利或信息量過大就對信息把關環(huán)節(jié)放松管理。誠心的態(tài)度和處理事件的火候是處理新聞突發(fā)事件的關鍵所在。掌握不同媒介的輿論發(fā)展特點和輿論引導規(guī)律。輿論引導要講究藝術,掌握網民心理,因勢利導才能更好地合理控制輿論走向。
深度。在新媒體時代,拼速度成為媒體關注的重點,但是在拼速度的同時也要注重新聞信息的質量。在傳統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并非在新媒體時代就不受人關注,在信息碎片化和快速化的影響下,有質量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反而會受到人們的關注。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網絡賦予人們發(fā)布信息的渠道和談論事件的空間,壟斷媒體集團為了迎合大眾需求也相繼推出網絡討論空間以制造互動新聞的氣氛。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新的碎片化和信息的斷裂化,因此傳統媒體在這一環(huán)境中便擔當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凈化新媒體塑造的信息環(huán)境,以最權威的方式發(fā)布最真實的信息內容。例如,一些在微博、等論壇媒體上發(fā)出的新聞往往需要傳統媒體的確認和報道,受眾才能確認其信息的可信度。由此也可以看到,現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分工還是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差別,所以在媒介融合后對信息的深度反而要建立更高的目標和要求。
尺度。即使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把關環(huán)節(jié)也不能缺失,反而要更加重視。如果說速度是搶占信息發(fā)布高地的法寶,那么態(tài)度和尺度是處理輿論事件的關鍵,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是信息發(fā)布最終落腳點。在處理相關新聞信息時要把握信息發(fā)布的尺度,建立健全新媒體的新聞編輯與發(fā)布機制,在新聞信息發(fā)布時盡量減少謠言和虛假新聞的生存空間,第一時間通過多渠道的公開透明宣布消息幫助人們對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媒體融合的深入,編輯要將重點關注放在提高信息質量和信息關鍵詞的提取,豐富網絡輿論數據庫,提高與完善網絡輿情事件的分析能力,以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式進行網絡事件關鍵詞的抓取,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深度監(jiān)管。
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具有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權威性。傳統媒體雖然在速度和發(fā)布渠道上無法與新媒體相比,但是傳統媒體卻在新聞信息發(fā)布的權威性上勝過了新媒體。但是由于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和媒介間的不斷深入融合,新媒體也在積累著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性。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這種融合自覺使得編輯必須重新考慮生存語境,對編輯內容和敘事風格等多方面進行改變,以適應媒介融合時代的生存和發(fā)展。
[1]高山冰. 融合自覺: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生存語境研究[J].編輯之友,2013(04):81-83.
[2]毛潤政. 新媒體時代編輯角色轉型探析[J]. 編輯之友,2013(08):92-94.
[3]趙國寧.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的生存之道[J]. 今傳媒,2015(08):129-130.
[4]鹿振林.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碰撞融合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
(作者單位:中國經濟信息社)
G220
A
1671-0134(2017)04-063-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