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璟陳 婧丁 洋
(1.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2.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15)
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與建筑景觀研究
彭 璟1陳 婧1丁 洋2
(1.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2.武漢市標準化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15)
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飾以及生活方式沿襲著明代文化習俗,歷經(jīng)六百多年的歷史變遷,基本完整保持著世代傳承的文化習俗和服飾特色,既保留了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傳統(tǒng),又在貴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觀。本文將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及建筑特色景觀作為案例開展研究,以期為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鑒與參考。
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建筑特色
安順地處黔中中心地帶,屬于喀斯特地貌典范,氣候和煦、峰巒疊嶂,歷史文化底蘊悠久,是黔中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安順屯堡聚落是發(fā)源于明朝,一直存留至今的特殊漢民族聚落群體。明朝大量江南籍軍士隨著衛(wèi)所的設立而安居于此,并將家屬遷居入黔,之后又開展大規(guī)模移民,外來遷徙人口最后形成漢族屯堡聚落。在近六百年浩瀚的歷史中,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安順屯堡固有的江南漢民族文化依舊是其民族文化的核心,進而形成了被譽為“明代江南遺風”的地域性特征文化,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思想,造就了具有濃郁黔中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安順屯堡聚落。
(一)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類型
明代駐軍形成了古村屯堡,駐防地稱為“屯”,移居地稱為“堡”,為屯田制度的產(chǎn)物。屯田制是利用士兵、農民開墾種植荒地,提供軍隊所需供養(yǎng)和稅糧,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類型根據(jù)建成時間和職能可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
軍屯由衛(wèi)所管理,主要職能是解決軍隊的糧餉供應問題,軍屯主要集中在邊陲地區(qū)、“屯堡區(qū)”外圍以及沿線交通要沖。大規(guī)模的軍屯,基本上能夠保證了軍隊的糧草供養(yǎng)。
民屯由府州縣管理,主是職能是解決百姓糧食生產(chǎn)和儲藏,民屯多分布在內地“土曠人稀”區(qū)域,早期民屯除了提供糧食,也有服務駐軍的職能。
商屯由戶部負責管理,主要職能是解決軍糧后勤保障。隨著屯堡區(qū)人口增長、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模拓展,屯堡村寨漸漸發(fā)展擴大商業(yè)服務功能,商屯的推行,既解決邊疆糧、鹽等生活物資供應,又促進邊疆商品貿易發(fā)展。
(二)屯堡聚落的空間形態(tài)
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雖然在戰(zhàn)亂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格局變化,但屯堡聚落的基本特征與空間結構并未改變。屯堡聚落村寨由于受到地形和耕地制約,大都形態(tài)集中,分布不規(guī)整,靠近山川或者河流的村落,空間形態(tài)呈等高線或水岸帶狀分布。
1.邊界與街巷
屯堡聚落大部分有確切的邊界,限定要素包括屯墻、屯口、村口和水口等,邊界主要功能是防御,圍聚屯堡聚落外部空間。早期屯堡聚落依地勢起伏筑有石頭圍墻,將村落圍繞成為一個整體。民房與圍墻留出一定的距離,以便于安全防護,屯門設置在通往外界交通聯(lián)通的出口,經(jīng)過屯門,由主街道徑向屯堡深處,主街道兩側衍生多級巷道,由小巷將屯堡各戶串聯(lián)起來。街道、巷道的總體格局大都呈現(xiàn)丁字叉或放射狀,街道依據(jù)功能差異主要分為兩類:以公眾活動為主的主街,沿主街安排祠堂、寺廟、戲臺等重要建筑;以交通運輸為主的主街,沿街內部的巷子縱橫交錯,連接互通。
2.組團與合院
最初的屯堡是以聚伍為營、聚族而居、立柵建寨組團的村落,沒有以宗祠為中心或標志,呈“向心式”空間布局,隨著屯墾戍邊的地位和作用逐漸消失,聚落的性質日益凸顯,以血緣關系、宗族制度為機制的聚落形態(tài)管理模式成為主流。
屯堡民居一般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式的石木結構。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房居于主軸線上,主軸線大部分是折線,沒有正對門洞,臺基相對較高,突出其重要地位,兩側廂房臺基較低,體量相對較小。
3.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形態(tài)按照屯堡聚落村寨主街功能差異分為線狀和點狀空間。線狀空間由主街聯(lián)接整個聚落村寨公共空間,點狀空間以村寨戲臺、廣場和寺廟為中心,連接主街,通過巷道匯集到中心。重視核心公共空間形態(tài)使得屯堡聚落表現(xiàn)出外部封閉、內部開放的空間形態(tài)。
(一)屯堡公共空間建筑景觀特色
街巷空間在屯堡公共空間中,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組織,更是社會成果的空間運用。在巷子與巷子交錯時,基本不會出現(xiàn)“十”字交叉狀,更多的是“T”字路口、“Z”字拐角,利用建筑墻體,在道路的節(jié)點上合理開合,控制路口的變化。街巷空間依靠建筑物,通過不同界面的凹凸、轉折、錯落,產(chǎn)生空間局部放大效應,形成魅力的空間集聚公共活動場所。
寨門廣場是連接村寨與外部空間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是村寨防御的重要屏障。寨門修建的首要要素是堅實牢固,與寨墻墻石緊密結合,寨門連接寨墻部分壘砌夯實,形成堅固的拱形石門。寨門朝向與主街有一定程度的轉折,形成視覺盲區(qū),盲區(qū)設置射擊孔。城樓上采用石板裝飾,設置瞭望口與射擊孔。屯堡中有界面寬敞、人流量較大的場地。主街兩邊建筑以兩層為主,一層為臨街店鋪,在店鋪下部砌起了石坎,上面有打磨平整的石板,構成售貨窗口。
(二)屯堡聚落院落建筑景觀特色
屯堡院落是屯堡特色景觀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屯堡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屯堡院落建筑形式具有江淮特色,區(qū)別于貴州地區(qū)民居建筑區(qū),院落空間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地發(fā)展與演變。屯堡民居院落的組成樣式也各色各樣,其中,三合院和四合院是最常見的基本型院落,三合院由正房和兩側廂房構成,剩余的一側用石墻壘砌圍合,四合院院落軸線關系簡潔不復雜,并在三合院基礎上將壘砌圍合石墻側邊改成房屋。
屯堡院落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在于安門之法,院門不會設置在正軸線上,而是采用錯位安門。錯位安門方法有三種,一是順著正軸線路平行錯移;二是將門軸線偏轉錯位,偏轉角通常是20-40度;三是將院門安在側面廂房,側面廂房一般為兩層,一層設置院門,二層用于雜物、糧草堆積。錯位安門的原因如下:一是依據(jù)生辰八字按風水相宅術選擇朝向,通過調整院門來獲取最好的風水;二是依據(jù)生產(chǎn)生活實際需要,院門經(jīng)過向內偏轉變化騰出巷道中的部分空地,以便于日常農事活動;三是出于管理防御,保證主人的隱蔽與安全;四是避免家中財氣外泄、邪氣內侵,亂了風水。
屯堡院落大多數(shù)為單進,但復合性院落也不少,復合院落院門與正房門也采用錯位安門之法,院門設置在正軸線靠近巷道側建筑的一層,或者設置在整個院落的側邊,在院門處通常會形成部分停留空間,使入口處與巷道形成一處停留空間。
(三)屯堡聚落建筑景觀與自然的融合
屯堡建筑在融合自然環(huán)境上,首先是順應自然,建筑布局注重凸顯自然景觀;其次是延伸自然,建筑布局與自然內部互相滲透;再次是隨形自然,建筑布局與自然形態(tài)的相似性更加和諧。
屯堡建筑擅長因形順勢處理聚落空間布局鋪展延伸。一方面受制于土地資源的匱乏,使得屯堡人善于利用多變起伏的山坡地形,在建筑布局上鋪展延伸;另一方面屯堡建筑朝向在低緯度多山地區(qū)氣候條件下要求并不嚴格,因此,建筑群體空間延展與自然地勢空間展開高度和諧。同時,屯堡民居建筑大都因地制宜,選用石材材料,充分利用厚薄石料,石料的自然肌理、色彩機理與自然山石和諧統(tǒng)一,建筑與自然山體融合,加上已經(jīng)與這種結構固化在一起的農耕經(jīng)濟與屯堡文化,營造出獨特的地域建筑景觀現(xiàn)象。
(一)獨出心裁的垂花門頭
屯堡四合院建筑外院與內宅常常設置一道垂花門用來分隔,垂花門裝飾精美而獨特,雕刻內涵豐富繁多,形象華麗考究。屯堡垂花門從外觀上來說,為精雕華麗的石木架構,門樓向外敞開,上部為木質垂花門頭,有花窗、額枋、垂花柱等木構件,下部由大石層疊,門罩富有整體美感,刻有花草等動植物及幾何圖案,中間是木質大門,門上懸掛裝飾品。獨具一格的垂花門充分體現(xiàn)了屯堡聚落建筑以防御為主的特質。
(二)精雕細刻的木雕窗
屯堡民居建筑雕刻技能精巧,巧奪天工。常見木雕裝飾有窗檻、裙板、額枋、窗扇、門簪等,尤以建筑正房為甚,風格古樸、裝修精致、文化特色濃厚,民居建筑通常使用格扇門窗,欞花圖案內容豐富、花色繁多。格扇木窗大都使用圓鏡圖案,與四周方格紋、人字格紋復合組成欞花圖案,使木窗裝飾更加層次分明。
(三)尊貴榮顯的石地漏
屯堡人的石頭加工技藝無與倫比,悅目實用的石地漏,是屯堡民居石雕技藝最為典型的代表。庭院天井通常由厚度一尺左右的石頭拼成,中間刻八卦圖,周圍設有方孔錢形石地漏。在百年屯堡——本寨村,院內天井中呈圓形、橢圓形的石地漏雕刻出龍形、魚形、蟾蜍形、蝶形等,象征著財富地位與榮耀,其造型栩栩如生、靈動逼真。從構圖、刻畫、刀法的運用上講,乃石雕中之珍品,凸顯出房屋主人曾經(jīng)的繁華與尊榮。
屯堡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漢族文化現(xiàn)象,在歷史變遷中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習俗,其衣著服飾、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保持著其地域性文化特色,最終形成明朝江南漢族遺風屯堡聚落群。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現(xiàn)代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和沖擊日益深化,很多中國傳統(tǒng)聚落文化由于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與管理逐步消亡,造成難以彌補的嚴重文化損失。屯堡聚落在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及獨特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下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漢族文化傳統(tǒng),在屯堡聚落建筑文化中,飽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結晶。同時,為我們傳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與推廣借鑒。
[1]沈逸菲.黔中安順屯堡民居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2]耿虹的.安順屯堡建筑環(huán)境景觀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3]彭一剛.傳統(tǒng)村鎮(zhèn)環(huán)境設計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4.
[4]王海寧.傳承與演化——貴州屯堡聚落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08(1).
[5]祝文明.安順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與保護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6]王蕾蕾,何穎嫻.貴州安順屯堡民居文化的形成[J].南方建筑,2006(12).
[7]李建軍.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9(6).
[8]郎維宏,黃榜泉.木石相合 精美獨特——從垂花門、木雕窗和石地漏探屯堡民居的裝飾藝術[J].建筑,2008(5):67-68.
[9]陳順祥.貴州屯堡聚落社會及空間形態(tài)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K928.5
A
彭璟(1990-),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規(guī)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