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新課標要求,在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學習語言知識,感受詩歌的魅力,擁有更好的閱讀、寫作和交流能力。為此,教師要能夠授之以漁,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容自信地學習,以打造高效詩歌教學課堂。
關鍵詞:詩歌;教學;有效性
一、學生的詩歌閱讀層次
(一)理解性詩歌閱讀
詩歌閱讀首先要從字、詞、句入手,準確理解它們在詩中的意義和作用,把握詩中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內容。
(二)創(chuàng)造性詩歌閱讀
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思維是以頓悟為基礎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就是對問題的頓悟并獲得新的解決方法。因此,欣賞詩歌時需要學生充分調動思維,自由地想象和發(fā)揮,充分體現(xiàn)其在課堂閱讀中的獨創(chuàng)性。
(三)評價性詩歌閱讀
學生通過閱讀詩歌,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入的評價和鑒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一來,將客觀的文字變成自己主觀的東西,使其思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促進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和欣賞詩歌。
二、教師如何提高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一)讓學生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歌教學的基礎
詩歌對語言的變形主要有改變詞性、顛倒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詞性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詩人為了煉字的需要,常改變詩中某些詞的詞性,這些地方常是一首詩的詩眼。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化靜為動,把江南春色寫活,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機勃勃的景象。
2.注意詩詞中的省略,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根據(jù)詩境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場景,獲得較高的審美享受。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應為“笑于春風”,在春風中笑?!扒Ъ疑焦o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應為“千家山郭靜于朝暉,日日于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于江樓翠微中坐。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泵髅魇侨瑔柎?,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語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
3.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和情感側重點
為了適應格律和表情達意的要求,詩人往往顛倒詩句中的詞語?!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語序應為:“山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為了押韻,作者將詞序進行了調整。又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正常語序應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如果按照正常語序,就變?yōu)榇舭宓钠戒佒睌ⅲ捎妙嵉沟恼Z序則增強了畫面動作的持續(xù)性和鮮明性。
(二)引導學生做好“三看”
1.看標題
標題是理解詩歌的重要切入點,標題往往涉及如下內容: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作品的感情基調,如李紳的《憫農》;詩歌的主要內容,如韋應物的《聞雁》;詩歌題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齡《閨怨》。
2.看注釋,挖掘暗示信息
注釋涉及的內容往往有:交代寫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紹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釋主要詞語,幫助理解詩句;對典故進行解釋說明。
3.看正文,把握詩歌要素
通過閱讀正文,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詩中借助怎樣的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樣的事理。
(三)充分備課及有效的課堂評價
1.充分備課,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要有效的處理課本內容,首先要對課本知識熟爛于心,對詩歌要有自己的解讀;其次使用靈活的方法處理課本內容,切忌一成不變。例如,在講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將這一詩歌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列出來,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中的情、景與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等。除此之外,還要把教學的重難點都著重標記出來,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有效的課堂評價
詩歌的教學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藝術的再現(xiàn),要做到這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地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從而進行適當?shù)恼n堂評價。恰到好處的教學評價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其對詩歌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我曾讓學生對“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進行探究,體會所抒之情是豪情還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總之,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發(fā)揮其想象力來領悟體會詩歌的意義、意境,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秋紅.對打造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
[2]馬秋紅.探討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2.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研2014年河南省結項課題“高中語文新課程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JCJY13011505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秦文海,男,河南潢川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省潢川高級中學一級教師。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