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蘭
摘 要:本文圍繞任務分析理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任務分析理論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任務分析理論可以突出學生的朗誦感悟、任務分析理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對任務分析理論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任務分析理論;小學;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28-01
在以往的小學閱讀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即使拿著教材也常常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現(xiàn)象,不知道教學應該從何而展開。任務分析理論的應用有效地避免了這一問題的發(fā)生,它對教師具有一定程度的啟發(fā)作用,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打開思維。閱讀行為的通過感知、思考、推理、評價、想象等一些活動所構成的,教師應將任務分析理論有機地融入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充分地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感知能力。
一、任務分析理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在每節(jié)課中預留出至少十五分鐘時間,讓學生用來預習即將學習的知識。為了不讓學生感受到太大的學習壓力,教師最好將預習時間放在課內(nèi),并要求學生在預習好之后相互討論。這樣一來,不僅使枯燥的教學時間減少了,還提高了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在預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通過畫圖、批注等方式來記錄預習內(nèi)容,并小聲將課文讀出來,在課后將自己對課文的真實感受記錄下來。
二、任務分析理論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其次,任務分析理論有利于學生形成善于提問的好習慣,學生只有在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理解的基礎上才會提出更有內(nèi)涵的問題。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不斷糾正學生不好的習慣,尤其是思考習慣,鼓勵學生將心中的疑問大聲說出來,敢于對課本及教師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例如在每一次課外閱讀課程中,教師首先會先要求學生閱讀兩到三篇短篇故事,通過故事中有趣的情節(jié)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針對故事情節(jié)提出一些相關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完成后正確回答出這些問題,教師應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例如在閱讀《狼成了修道人》這一篇故事時,教師可以提出下面幾個問題:第一,葉森格侖最終是否吃到了鰻魚?第二,列娜家中是否真的有修道人?第三,葉森格侖是通過什么方法剃頭發(fā)的?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帶著思考去閱讀,不斷地在文字中尋找出與答案相關的蛛絲馬跡,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思考的好習慣。
三、任務分析理論可以突出學生的朗誦感悟
再次,教師應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朗誦時形成更深層的感悟。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只有多閱讀好的作品,多訓練自己的預感,才能更好地駕馭文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學生進行朗誦,在朗誦過程中獲取豐富的個人經(jīng)驗。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貫徹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充分朗誦權利,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展示平臺。例如,教師可以在班上開展各種誦讀相關的活動,朗誦比賽、小組朗誦、領讀等。而朗讀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速度、精讀、略讀等。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把握好兩種朗讀方式的應用,分別是教師范讀與學生領讀。在語文閱讀課堂中使用范讀和領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掌握生字與生詞。并且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文當中會包含一些內(nèi)容較長且結構復雜的句子,學生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可以通過朗誦的方式來加強理解。
四、任務分析理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在任何一篇課文或者文學作品當中都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作為一名小學生,可能很難對其中的意境有深刻體會,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任務分析理論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色彩。例如,學生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試著這樣向?qū)W生提問:“同學們,針對美麗的小興安嶺,大家希望通過一種怎樣的感情來朗讀它呢?”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說道:“讓我?guī)ьI大家?guī)е环N向往的感情去閱讀并感受這篇文章把?!痹诮處煹囊龑е?,學生的“情感大門”被完全打開,隨后就可以自行進行閱讀了。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共同對小興安嶺中美麗的景色進行討論,并分析作者是帶著一種怎樣的情感去創(chuàng)作的。在大家激烈的討論過后,教師還可以再試著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所向往的地方。這樣一來,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便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五、任務分析理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最后,任務分析理論可以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任何作品都應該是帶著目的去閱讀的,而不能死板地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各個人物或事物之間的練習。例如課文前后部分的聯(lián)系、每一句話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課文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打開思維。例如在學生在閱讀《小珊迪》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為學生闡述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讓學生對作者想表達的含義感同身受,對小珊迪的悲慘命運感到同情。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閱讀能力,還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了如何分別善良與丑惡。
六、結束語
在小學中年級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有一定程度的吃力感,甚至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教學。這是由于教師沒有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而造成的。要想使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課堂效率得到提升,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利用恩物分析理論教學法,認真策劃教學方案,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語文閱讀課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城西小學)
參考文獻:
[1]洪梅.新課程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J].成才之路,2013(27):61.
[2]蘇琴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創(chuàng)新模式探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3(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