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鞍山 114001)
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王琳琳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手術室,遼寧 鞍山 114001)
目的研究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納入擇期手術178例,隨機分組。89例入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在該基礎上,其余89例接受人文關懷,入研究組。組間比較。結(jié)果兩組中研究組術前術后HAMA評分更低,舒適度更高,滿意度更高,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手術室護理中實施人文關懷,可顯著緩解焦慮,提高舒適度,患者極為滿意。
手術室;護理;人文關懷;應用
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源,能引起患者強烈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對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有不良影響,并影響手術有序、順利實施。手術室護理是輔助治療、促進療效的重要手段[1]。當前,醫(yī)學模式逐漸轉(zhuǎn)變,服務理念不斷更新,常規(guī)模式已無法滿足手術室護理需要,無法滿足病患的身心基本需求,亟需創(chuàng)新護理模式。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納入擇期手術178例,總結(jié)人文關懷應用方法與實施效果,報道見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年度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納入擇期手術178例,隨機分組。89例入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共有女患者42例,47例男患者,科室:25例婦產(chǎn)科,23例普外科,15例骨科,13例腦外科,13例泌尿外科;麻醉方式:14例臂叢麻醉,58例全麻插管,17例椎管麻醉,均齡(49.86±3.46)歲,最大者為82歲,最小者為12歲。在該基礎上,其余89例接受人文關懷,入研究組,共有女患者43例,46例男患者,科室:23例婦產(chǎn)科,28例普外科,15例骨科,11例腦外科,12例泌尿外科;麻醉方式:15例臂叢麻醉,60例全麻插管,14例椎管麻醉,均齡(49.44±3.63)歲,最大者為81歲,最小者為11歲。組間有比較性,無顯著差異(P>0.05),且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實施常規(guī)護理,術前講解手術方法,確保在病患知情和同意下手術;每日查房,記錄各項指標及病情變化,一有異常及時上報;協(xié)助配合手術,密切監(jiān)測。
1.2.2 研究組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中加入人文關懷,措施有:①患者評估。患者多因手術及麻醉產(chǎn)生心理異常,表現(xiàn)出焦慮、緊張、煩躁、恐懼或抑郁,甚或血壓升高、行為異常、失眠、心率加快等,不僅對手術配合有影響,還對術后康復有極大威脅。簡單介紹麻醉及手術知識,麻醉方法、手術方法、實施意義、手術體位、配合事項及注意事項等,說明術中可能發(fā)生的不適,使其做好思想準備。了解病患既往病史、生命指標、家庭狀況、診斷、藥敏史等,給予全面評估,給予其備血、備皮等。②心理疏導。采用平和、親切的話語,與病患交談,了解其心理情緒特征,予以分析,適當給予疏導。不斷給予鼓勵、關心及安慰等,采取握手、按摩和攙扶等,消除緊張,轉(zhuǎn)移注意力。邀請同期同種手術的成功病例,介紹經(jīng)驗,講解,使其增加信心,積極配合。③環(huán)境護理。推車床避免碰撞、顛簸等,入室后,友善、熱情的迎接患者。室內(nèi)保持舒適、安靜和整齊,床單平整、無污跡,備好搶救藥品及設施,并擺放整齊,提高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及制度,消除陌生感及緊張感。調(diào)節(jié)手術室濕度40%~60%,溫度22~24 ℃。準備棉被,加蓋在患者輸液肢體、肩部等,做好保暖。室內(nèi)必須保持安靜,切忌談論無關話題,切忌大聲喧嘩。手術室內(nèi)配置播放器,按照病情許可及病患喜好,播放輕音樂,使其穩(wěn)定情緒,身心放松,緩解焦慮及緊張。分析表明,柔和、舒緩的輕音樂,可調(diào)節(jié)循環(huán)系統(tǒng),對提高患者配合度有顯著作用[2]。④術中關懷。指導病患擺放正確手術體位,協(xié)助其解開衣扣、領口及褲袋,促進呼吸;使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濕潤其嘴唇,減輕干燥不適感。進行肢體約束時,應詢問其舒適度,實施各項操作前,應給予解釋、說明等,在其理解配合下操作。使用護腕、臂撐及頭架前,應加襯墊,提高其舒適感,避免血管及神經(jīng)壓迫。術中盡量減少暴露,尊重其隱私及自尊心。儀器設備聲響降至最低[3]。⑤術后關懷。清潔患者皮膚,管道妥善固定,并貼好標簽;協(xié)助其穿衣,注意加蓋棉被等,做好保暖。采用和藹、友好的態(tài)度,告知病患手術成功,并采用“感謝您配合”、“謝謝您”等,給予鼓勵、肯定等。麻醉未清醒時,需守護在其身旁,避免墜床。手術前后,分別評定兩組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組間對比。評估兩組舒適度,予以比較。問卷調(diào)查滿意度,并比較。
1.3 效果標準:①HAMA評分:總分56分,無焦慮:<7分;輕度焦慮:7~14分;中度焦慮:14~21分;重度焦慮:21~29分;極重度焦慮:>29分。②滿意度:總分100分,調(diào)查評分<65分為不滿意;65~95分為基本滿意;>95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焦慮程度:經(jīng)過護理,對照組手術前HAMA(13.59±2.14)分,手術后HAMA(9.36±1.34)分;研究組手術前HAMA(7.33±1.24)分,手術后HAMA(3.68±1.03)分。兩組中研究組術前術后HAMA評分更低,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2 舒適度:對照組舒適度評分(6.05±0.68)分,研究組舒適度評分(8.79±1.57)分。兩組中研究組舒適度更高,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滿意度:對照組有不滿意16例,占比17.98%:32例基本滿意,占比35.96%;非常滿意41例,占比46.07%。研究組有不滿意2例,占比2.25%;27例基本滿意,占比30.34%;非常滿意60例,占比67.42%。兩組分別82.02%(73/89)、97.75%(87/89),兩組中研究組更高,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tǒng)計學意義。
人文關懷為新型方法,富有整體性、創(chuàng)造性及個體化特點,對于消除手術患者顧慮、緩解較大壓力有極大作用,并能提高依從性,確保手術順利、成功。分析顯示,有效的人文關懷,可給予患者更多溫暖及關愛,使其增強抗壓能力,提高療效,促進康復[4]。相比于常規(guī)模式,人文關懷理念先進,服務優(yōu)質(zhì),工作范圍廣,內(nèi)容豐富,質(zhì)量高,可收獲更高經(jīng)濟及社會效益。應用人文關懷時,護士需掌握病患的基本需求,包括心理、生理等方面,并盡量滿足,實現(xiàn)心理和生理統(tǒng)一和諧;通過手術前心理方面的指導,利于病患減輕緊張感及焦慮感,而科學宣教有助于病患全面了解有關疾病、手術、麻醉等知識,糾正不良認知及偏見[5];術后關懷有助于縮短病程及住院日,提高康復效率及質(zhì)量,減少并發(fā)癥。報道顯示,人文關懷將常規(guī)護理以手術為中心向患者中心轉(zhuǎn)變,主張除手術室內(nèi)護理外,還應重視手術后隨訪,使病患感受到手術室護士關心,增加愉悅及滿意情緒,構(gòu)建雙方和諧、良好關系,提高滿意度,加快康復[6]。人文關懷旨在通過護理措施關心患者,關注患者,尊重其權(quán)利,重視其個性,且滿足其需求,護士在人文關懷下,人文素質(zhì)大大提高,且醫(yī)院綜合競爭力及護理水平顯著提升,要求人員應加強自我提高,不斷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提升工作質(zhì)量。
在此文,研究組經(jīng)人文關懷后,術前術后焦慮程度輕,HAMA評分分別(7.33±1.24)分、(3.68±1.03)分,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評分分別(13.59±2.14)分、(9.36±1.34)分;研究組舒適度評分高,兩組分別(8.79±1.57)分、(6.05±0.68)分;研究組的滿意度更高,兩組分別97.75%、82.02%,表明人文關懷對于減輕患者焦慮、提高舒適度等有積極意義,滿意度高。
綜上分析,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有極大應用價值,需予以重視。
[1] 伍淑燕,陳美嬋,馮正華.全程人文關懷在手術室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1,17(34):114-115.
[2] 萬林.護理人文關懷在手術室患者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3,26(2):200-202.
[3] 尤彩瓊.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 19(10):72-73.
[4] 石彥齋.人文關懷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1):155-156.
[5] 陳萍.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6):339-340.
[6] 潘燕,付金萍,易美連.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運用[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5,38(5):137-138.
R473.6
B
1671-8194(2017)08-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