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峰 楊郁野 張宏義
(唐山市工人醫(yī)院神外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老年大型顱咽管瘤顯微外科手術及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的治療
孫曉峰 楊郁野 張宏義
(唐山市工人醫(yī)院神外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探討老年大型顱咽管瘤的顯微外科手術及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治療情況。方法對48例老年大型顱咽管瘤患者的手術治療結果及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采用翼點入路16例,額下入路21例,經縱裂胼胝體入路11例,全切除33例(69%),次全切除15例。術后全部出現(xiàn)下丘腦并發(fā)癥(100%),無死亡病例。結論大型顱咽管瘤術前要進行個體化評估,根據(jù)腫瘤位置及其與下丘腦的關系選擇手術入路,術中下丘腦的保護和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的治療對患者長期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
顱咽管瘤;顯微外科手術;下丘腦并發(fā)癥
顱咽管瘤是起源于鞍區(qū)的顱內先天性良性腫瘤,約占鞍區(qū)腫瘤的6.6%〔1〕,常從鞍區(qū)向鞍上、鞍旁膨脹性生長而形成大型腫瘤,與垂體柄、下丘腦等重要結構形成粘連,導致手術困難,且術后易出現(xiàn)下丘腦并發(fā)癥,導致手術致殘率及死亡率上升,其治療一直是神經外科難點。
1.1一般資料 選擇48例老年大型顱咽管瘤手術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齡60~74〔平均(62.5±2.5)〕歲,臨床表現(xiàn):頭痛29例,視力減退10例,內分泌障礙8例,面部麻木1例。
1.2影像學資料 所有病例行頭顱CT及MRI檢查,囊性腫瘤6例,實性腫瘤5例,囊實性腫瘤37例,伴鈣化14例,腫瘤直徑≥4且<6 cm大型腫瘤44例;≥6 cm巨大型腫瘤4例,全部為囊實性腫瘤。腫瘤主體向鞍旁一側明顯擴展12例,位于鞍上大致居中25例,突入三腦室內11例。
1.3手術方法 根據(jù)腫瘤大小、囊實性、生長方向及其與下丘腦三腦室的關系選擇3種手術入路:翼點入路16例,額下入路21例,經縱裂胼胝體入路11例。囊性腫瘤術中以清除囊液為主,不去強行剝離腫瘤包膜。所有囊性和囊實性腫瘤術后均在瘤腔內放置Ommaya儲液囊備用。
1.4術后管理及隨訪 術后記錄每日出入量及每小時尿量,每日查兩次尿常規(guī)和血電解質,定期動態(tài)監(jiān)測各項激素水平,根據(jù)檢驗結果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充激素。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定期隨訪,分別于術后1、3、6個月行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或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
2.1腫瘤切除情況 本組腫瘤全切除33例(69%),其中翼點入路全切10例,額下入路全切15例,經胼胝體入路全切8例,次全切除15例,均給予術后放療。
2.2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 術后患者均出現(xiàn)下丘腦并發(fā)癥;尿崩癥19例;電解質紊亂29例,其中高鈉高氯7例,低鈉低氯22例,經治療均恢復正常;垂體前葉功能低下10例;術后中樞性高熱后轉為長期低熱1例,無手術死亡病例。
2.3隨訪情況及干預 術后患者均隨訪1個月至6年,平均2.4年。無明顯神經功能及內分泌障礙,能正常生活43例。永久性尿崩3例,其中2例長期口服彌凝,1例長期使用長效尿崩停。垂體功能低下需要長期激素〔左甲狀腺素鈉片(優(yōu)甲樂)、潑尼松〕替代治療2例。腫瘤復發(fā)增大16例(33%),其中全切除復發(fā)5例(15%),次全切除復發(fā)11例(73%)。囊性復發(fā)9例,均經Ommaya囊穿刺抽液,單次抽液4~15 ml,平均抽液1.6次,患者情況均明顯好轉,其中1例自覺面部麻木的患者抽液后立即好轉。實質性復發(fā)5例,其中3例行伽馬刀治療,2例放棄治療。
顱咽管瘤被認為起源于Rathke囊殘余上皮細胞,其主體可位于鞍內、鞍上及鞍旁,其病理為良性,但有病理研究〔1〕顯示:顯微鏡下腫瘤的觸角樣結構深入下丘腦神經膠質中,呈侵襲性生長,導致術后高復發(fā)率。另外鈣化結構的存在也導致手術切除困難,Mortini等〔2〕認為腫瘤鈣化超過10%的手術效果差,Zhao等〔3〕認為即使手術全切復發(fā)率也高達10%~30%。對其治療醫(yī)學界一直存在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于手術切除的范圍和放療的使用。由于其為良性腫瘤、具有完整包膜,故手術全切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早期多極力推崇手術全切,但一味地追求全切也帶來了下丘腦損傷的增多和加重,尤其是大型腫瘤,患者術后常出現(xiàn)嚴重的內分泌及代謝紊亂,甚至直接導致術后死亡,而存活患者中,有相當數(shù)量長期生存質量出現(xiàn)下降(長期激素替代、反復住院治療、難以控制的肥胖、骨質疏松、血液高凝血栓形成等)。Lopez-Serna等〔4〕經過25年的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激進的手術切除雖然當時提高了疾病控制率,但是內分泌并發(fā)癥較多,遠期生存率較低,提倡進行個體化評估、多模式治療。隨著近年醫(yī)學界對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嚴重性的認識,逐漸形成了治療共識〔1~5〕:手術仍為一線治療方法,全切為第一目標,部分切除應當給予補充放療,對主體為囊性的腫瘤可行立體定向囊液抽吸。術前要個體化評估,充分考慮癥狀、年齡、腫瘤位置及患者的預期治療效果,對內分泌和代謝并發(fā)癥的考慮要優(yōu)先于手術治療,盡量平衡手術全切和潛在風險之間的關系,避免導致長期致殘。
手術入路選擇及術中技巧:大型顱咽管瘤對垂體柄下丘腦形成嚴重擠壓粘連侵蝕,粘連情況決定著手術的難易程度及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常見手術入路一般包括經翼點、額下、經縱裂胼胝體入路。入路的選擇主要根據(jù)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并結合個人經驗。周圍結構關系主要是指腫瘤與下丘腦、三腦室、視通路、垂體柄及主要血管的關系,同時要考慮腫瘤的囊實性、鈣化情況。①翼點入路:切除鞍區(qū)占位最常用的手術入路,適合鞍上生長并向一側鞍旁擴展的腫瘤,但對體積較大擴展到視交叉終板后方、突入第三腦室的腫瘤視野不良。②額下入路:適用于以中線為中心、無明顯偏側生長的腫瘤,優(yōu)點在于經中線雙側視野良好、無手術盲區(qū),且可以直視下切開終板以切除視交叉后方的部分腫瘤,但是存在視交叉下方、丘腦后方盲區(qū),且由于嗅神經的牽拉限制了額葉的上抬,對于向后方生長較多,突入第三腦室的腫瘤仍不適用。③經縱裂胼胝體入路:當腫瘤向鞍上生長頂起第三腦室底并突入三腦室,大致對稱分布于中線兩側時最適合此入路,術中可直視下充分顯露腫瘤的頂部,逐步切除,至腫瘤兩側,最終達腫瘤底部,全程在直視下操作,無視野障礙盲區(qū),可完美達到翼點和額下入路中所不能到達的視野盲區(qū),但手術通道狹長,難以早期辨認垂體柄,容易引起垂體柄及下丘腦損傷。這三種經典入路經過多年發(fā)展,在技術上均已成熟,在有經驗的醫(yī)師手中均可以熟練應用。為了做到最大程度的切除腫瘤,同時最小程度的副損傷,使患者術后平穩(wěn)恢復,長期高質量生存,并獲得進一步治療的機會,術中對下丘腦的保護至關重要。Mortini等〔2〕指出腫瘤與三腦室壁和底之間的關系是最重要的參考指標,關系到手術全切和下丘腦的損傷,術中下丘腦的保護是最重要的問題。而腫瘤侵犯下丘腦直接影響生存質量,腫瘤周圍的無功能性神經膠質是腫瘤與下丘腦、視通路之間的重要分離邊界〔3〕。大型腫瘤常位于視交叉后方,與間腦粘連緊密,腫瘤位于視交叉后和三腦室內對手術形成限制。當腫瘤為囊性和囊實性時,要先緩慢釋放囊液,然后再逐步分塊切除囊壁和實質部分腫瘤,對于鈣化腫瘤可夾碎后分塊取出,術中要盡量減少對第三腦室壁、下丘腦組織的牽拉和電灼損傷,盡力辨認垂體柄的位置,力求精確判定囊壁外所粘連的腦組織的部位和功能,如懷疑為垂體柄或者下丘腦則不可強行剝離,防止損傷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特別是經胼胝體入路手術通道狹長,術中要強化立體方向感,本組1例患者術中出現(xiàn)一次較嚴重的出血,為止血不得以頻繁電灼,導致一側動眼神經灼傷,術后一側瞳孔散大,但半年后恢復。在所有囊性和囊實性腫瘤切除術后,我們均在瘤腔放置Ommaya儲液囊,根據(jù)患者術后復查的影像學資料和患者癥狀給予行穿刺抽液。Moussa等〔5〕研究顯示:放置Ommaya儲液囊在囊性顱咽管瘤的治療中出現(xiàn)了驚人的良好效果,有的只需要單純抽液而無需進一步治療,73%患者第一次術中抽取液體后再無囊液抽出,癥狀好轉,19%患者需每6個月抽液1次。我們的結果也證實了穿刺抽液的良好效果。對于影像學資料提示的腫瘤次全切除及術后復發(fā),我們均建議行放療或者伽馬刀治療。
術后下丘腦并發(fā)癥的治療:顱咽管瘤切除術后出現(xiàn)的下丘腦并發(fā)癥主要有尿崩癥、電解質紊亂及垂體功能低下。目前一致認為顱咽管瘤術后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最重要的并發(fā)癥是下丘腦并發(fā)癥,特別是術后高熱。文獻〔2,3〕報道的術后死亡病例死因多數(shù)為下丘腦嚴重并發(fā)癥(包括高熱、嚴重水電解質紊亂、長期代謝紊亂等)。本組病例均為大型腫瘤,術后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尿量、電解質、定期復查激素,所有患者術后均出現(xiàn)下丘腦并發(fā)癥,經治療全部緩解,無死亡病例,其中1例27歲男性患者,經縱裂胼胝體入路全切腫瘤,術后第4天出現(xiàn)高鈉血癥合并高熱,立即給予常規(guī)補水限鹽治療,但高鈉始終不能糾正,癥狀反而逐漸加重,出現(xiàn)血容量減少休克表現(xiàn),但多次查尿比重均提示在正常低限水平(1.005~1.010),患者尿量也與每日攝入量基本相符,考慮存在輕度尿崩,但給予垂體后葉素及彌凝治療后效果差,后改用長效尿崩停治療,立即顯效,患者高鈉快速糾正,高熱轉為持續(xù)低熱,病情逐漸恢復,隨訪2年長期使用長效尿崩停治療,效果良好。我們認為顱咽管瘤術后高鈉血癥多伴有尿崩癥,而高鈉血癥可導致患者病情急劇惡化,當高鈉血癥為首發(fā)癥狀時,首先要鑒別是尿崩癥引起的高鈉血癥還是單純的腦性高鈉血癥。以高鈉血癥為表現(xiàn)的尿崩癥,單純給予補水限鹽治療會影響對患者尿量的觀察,從而延誤尿崩癥的診斷治療。
大型顱咽管瘤的手術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合理選擇手術入路,全切腫瘤要在保護下丘腦功能的前提下進行,腫瘤部分切除應當行補充放療。術后出現(xiàn)嚴重下丘腦并發(fā)癥時,要準確及時的診治,防止病情惡化。下丘腦并發(fā)癥可能會使顱咽管瘤在術后變成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為獲取良好的長期生存質量,合理的激素補充治療同樣重要。
1Lober RM,Harsh GR 4th.A perspective on craniopharyngioma〔J〕.World Neurosurg,2013;79(5-6):645-6.
2Mortini P,Gagliardi F,Boari N,etal.Surgical strategies and modern therapeutic op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raniopharyngiomas〔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3;88(3):514-29.
3Zhao XT,Yi XX,Wang HJ,etal.An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surgical results for patients with craniopharyngioma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2;114(2):149-55.
4Lopez-Serna R,Gomez-Amador JL,Barges-Coll J,etal.Treatment of craniopharyngioma in adults:systematic analysis of a 25-year experience〔J〕.Arch Med Res,2012;43(5):347-55.
5Moussa AH,Kerasha AA,Mahmoud ME.Surprising outcome of ommaya reservoir in treating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a retrospective study〔J〕.Br J Neurosurg,2013;27(3):370-3.
〔2016-06-29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R651.1
A
1005-9202(2017)19-485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9.076
河北省發(fā)展指導計劃 (No.121302129a)
孫曉峰(1969-),男,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