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燕 李泉紅 彭 偉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從臨床案例分析中醫(yī)補法的靈活應用
王明燕1李泉紅2△彭 偉2*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臨床以“虛則補之”為施治則的應用頗多,但在治療過程中往往也會出現(xiàn)“補不達效”,甚至應用補益劑之后病情加重的情況。筆者以臨床案例為引,分析討論上述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在應用補益劑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方法。
補法;病機;虛實關系;辨證施治
《中醫(yī)大辭典》:“補法,八法之一。補養(yǎng)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治療各種虛證的方法。[1]”補法在臨床上能用于病因不同、表現(xiàn)各異的多種雜病中,“虛證”的界定可以不受現(xiàn)有疾病分類體系的限制,因而中醫(yī)辨證為“虛”的情況, 原則上皆可應用補法治之,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獨特優(yōu)勢。但筆者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虛”之證亦有其動態(tài)變化性,因而在病程的不同階段,必須靈活應用補法。
患者程某某,男,70歲,既往有前壁心梗史6年,二尖瓣反流病史5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5年,3年前曾于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就診,時有心前區(qū)隱痛,短時可自行緩解,胸悶、氣短,活動加重,動輒喘促,無頭痛、頭暈,脈細、弱,入院后診斷為左束支傳導阻滯,應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后好轉出院。2017年3月12日來門診就診,時覺胸悶不舒,乏力,納呆,無口干、口苦,眠差,二便調(diào),舌質(zhì)紅,苔厚膩,脈沉、澀。李泉紅醫(yī)師給予滌痰湯方加減,藥用: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5g,茯神15g,黨參15g,膽南星9g,竹茹15g,黃芪18g,當歸9g,遠志9g,木香9g,龍眼肉9g,干姜6g,蒼術12g,姜厚樸6g,酸棗仁30g,九節(jié)菖蒲9g,龍齒9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共7劑。2017年3月28日隨訪,詢問患者病情,患者自述服第1劑藥時藥甜難以下咽,全部傾倒之,后6劑均未服用。曾服西藥治療(具體未知),效果不明顯。其妻平素偶爾于藥店購買開胸順氣丸服用,因患者自覺癥狀較重難以忍受,故予之,服3袋(6g/袋)后癥狀緩解大半,后繼續(xù)服用1盒,胸悶及納呆癥消,乏力,眠差,苔仍略黃厚脈沉、緩。
余查看其所購開胸順氣丸,組成為檳榔、枳實(麥炒)、山楂片、木香、烏藥、厚樸(制)、甘草、大黃(制)等。功能:開胸順氣,消食導滯。用于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嘔吐惡心、停食蓄水、紅白痢疾。并指出老年體弱者慎用。其方組成雖不可全知,但與《中國藥典》所載開胸順氣丸相似,均以攻伐藥物為主,幾乎無補益藥物??紤]到患者年老體弱且病已久矣,初入院時有明顯“體虛”癥狀,故未用峻烈攻伐之品,而略加補益之藥。患者苔厚膩,胸悶,予滌痰湯加減理應方證相應,而患者覺藥甜難下,反觀原方中藥物組成,僅有龍眼肉味甜,但用量不大;酸棗仁用量雖大卻不至于甜至拒藥。久病多虛,本案例患者年至70歲,機體功能衰退,正氣漸虛,又加之有心肌梗塞病史,醫(yī)者大多會固護正氣,于方中酌情添加補益之品,理應無可厚非。開胸順氣丸中無一補藥,其所用多為行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品,卻對該患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患者無如便稀等任何不適?;颊弑緸樘摚a益之劑難以下咽,行氣攻伐之品卻立竿見影,筆者對其原因分析如下。
“拒藥”可能原因有病重邪甚、脾胃虛而不納藥、患者主觀拒藥、藥證不符等。本案中患者久病,就診時精神狀態(tài)尚佳,病重邪甚可能性不大;脾胃虛而不納藥當為藥性平和之藥較為容易接受,但患者所服用的開胸順氣丸藥性較為峻烈,但病人反而無便稀,故其脾胃虛弱可能性亦不大;患者因藥甜而難以下咽,結合所用方藥,藥甜的可能性不大,而口甜一癥在初診時患者并未敘述,因而并無脾胃濕熱之病機,應用滌痰湯加減尚屬“方證相應”;患者僅因藥甜而拒藥,且后來半月內(nèi)改服幾種西藥,最后因自覺癥狀較重難以忍受服開胸順氣丸而獲效,有病急亂投醫(yī)之嫌,患者主觀拒藥的可能性較大。
重新審視患者,其年事已高,且病史復雜,雖有虛證之本,但用藥時亦應兼顧實證之存在。因為虛實亦有動態(tài)變化。患者病程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不同,其證候也有差異。追問病史,其前壁心梗經(jīng)治療后恢復良好,心功能Ι級,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已無明顯虛證存留。此次患者發(fā)病雖有胸悶,乏力,脈沉、澀等癥狀,較前有相同之處,但詢問患者,述胸悶在活動后無明顯加重,脈沉而尚有力,為實證之脈;患者服用開胸順氣丸前后雖均有乏力等虛證表現(xiàn),而服用后隨訪時雖不欲動,但動輒有力、動之反舒,不似虛證,動輒加劇,結合其氣虛痰瘀體質(zhì),后續(xù)乏力癥狀應為自身體質(zhì)所致,但其病機已不再以“虛”為本,而以實證為先,應“急則治其標”。原方雖以祛實為主,但痰濁較重,補益之藥反助痰濕,故本案例在治療過程中應急則治其標,以祛邪為重。在用藥時囿于既往病史,考慮存在本虛之象,治療欲標本兼顧,用藥必定分散,則達不到藥專力宏、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更延誤了病情。疾病所處的階段不同,證候有差異,因而病機也發(fā)生了變化,治療之前應再辨虛實真假。虛實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即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過程。補益之法也應根據(jù)虛實變化靈活運用。
開胸順氣丸雖當下奏效,但不可久服,本病雖標為實,但患者初入院時胸悶、氣短,活動加重,動輒喘促,脈細、弱,其本為“虛”,雖然后來病癥發(fā)生了變化,但仍為氣虛痰瘀體質(zhì),久服必耗傷正氣,最終仍需辨證施以補益之品。后期治療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對正氣的保護,酌情添加補益之劑以抗邪外出。
中醫(yī)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治療大法不外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然而在臨床中,因病機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治療過程及結局卻并不盡如此,在“虛則補之”過程中常出現(xiàn)“藥不達效”表現(xiàn)。
應用補法總離不開“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的指導。邪正相搏而為病,因而邪實與正虛??赏瑫r存在。關鍵是定其虛實之緩急。原則上是無虛者急祛其邪,恐久留而生變;多虛者急培其本,恐臨期則無濟于事。小實小虛,亦宜急去其邪,“寓攻于守”。中醫(yī)整體觀具有動態(tài)特征性,在治病時對虛實標本是作整體看待的,虛實病機也會隨著病程進展有相應動態(tài)變化,這種動態(tài)觀值得在理論上充分反思,并于實踐中靈活運用。為了正確用補,首先辨證要清楚,是否為虛,虛在何處,虛之程度如何,然后考慮從何處入手,從何方面考慮用補,是直接補還是間接補,用補以后有什么癥狀反映,還要考慮到虛實真假的存在,要做到這些,必須要深入了解所見虛證的成因、證候、機制、影響等方面,以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醫(yī)者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是病機之精準,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病機也可能隨之改變,必須抓住疾病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關鍵病機;二是用藥之膽識,辨證過程中多有復雜病機存在,虛實有別、治療各異,這就要求醫(yī)生必須敢于用藥,打破某些常規(guī),以達到藥專力宏、立竿見影效果;三是辨病之智慧,本虛與標實可單獨或同時存在,亦有虛實之真假,應從細節(jié)入手,找到真正的原因。臨證必須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抓住病機,重點處理好虛實關系,把握好虛損程度及正邪對比關系,選擇好適宜的方藥配伍與劑量,遵循三因制宜之道,循序漸進,順勢而為。
[1]李萌,于智敏.中醫(yī)補法真義探尋[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6,22(6):738.
王明燕(198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治療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的研究。E-mail:wmy2887@163.com
彭偉(1970-),女,漢族,碩士,教授,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E-mail:srt201314@126.com
指導老師:李泉紅(1972-),女,漢族,博士研究生,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
R249.2
A
1007-8517(2017)13-0083-02
2017-05-09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