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少環(huán)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528000)
希望護理對癲癇患者心理的影響
龍少環(huán)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528000)
目的:探討希望護理對癲癇患者心理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癲癇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希望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量表評分情況、抑郁量表評分情況和希望平均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Herth希望指數(herth hope index,HHl)量表等級比例情況。結果:護理前,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希望平均分情況、焦慮量表情分情況、抑郁量表評分情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希望平均分情況方面、焦慮量表情分情況、抑郁量表評分情況均較護理前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改善的情況優(yōu)于于對照組(P<0.05),在經過護理后患者HHI等級比例情況方面,對照組患者處于低水平階段的有22例(44.0%),處于中等水平階段的有18例(36.0%),處于高水平階段的有10例(20.0%);觀察組患者處于低水平階段的有1例(2.0%),處于中等水平階段的有24例(48.0%),處于高水平階段的有25例(50.0%),觀察組患者HHI等級比例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希望護理應用于癲癇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情分情況、抑郁評分情況,提高患者HHI等級,加快了疾病康復的速度,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希望護理;癲癇;心理影響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fā)性異常放電而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我國癲癇患者患病的幾率為7.5%,此種疾病在我國已經成為神經科較常見的一種疾?。?]。希望一詞指的是對未來和美好的一種期望,這種期望與患者康復及其個人感受息息相關。希望屬于新型護理理念,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給護理領域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近年來,希望理論在臨床護理實踐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癲癇屬于大腦功能紊亂慢性疾病,憤怒、焦慮、恐懼以及恥辱等情緒為該類患者常見心理狀況,在癲癇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希望護理模式能夠促使患者提高其自我接納度,幫助患者重建信心,提高其治療、護理配合度。本次研究為探討希望護理對癲癇患者心理的影響,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癲癇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38.21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37.14歲。兩組患者的病程時間均≥1年,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上。另外患者均符合1989年國際癲癇聯盟制定的癲癇疾病診斷的相關標準,并且患者無精神疾病病史和家族疾病史,無心臟、肝臟、腎臟等器質性病變情況。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希望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希望護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2)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和希望水平,針對患者個人狀況給予針對性的希望教育,幫助患者重拾信心和希望[2]。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前后,醫(yī)院應選擇漢密頓抑郁量表以及焦慮量表對其具體心理狀況開展評分,評分越高,代表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越嚴重。觀察兩組患者希望平均評分情況,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實施希望護理前后情況比較 護理前,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希望平均分情況、焦慮量表情分情況、抑郁量表評分情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希望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希望平均分情況方面、焦慮量表情分情況、抑郁量表評分情況均較護理前有所改善(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改善的情況優(yōu)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施希望護理前后情況比較
2.2 護理后患者HHI等級比例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處于低水平階段的22例(44.0%),處于中等水平階段的18例(36.0%),處于高水平階段的10例(20.0%);觀察組患者處于低水平階段的1例(2.0%),處于中等水平階段的24例(48.0%),處于高水平階段的25例(50.0%),觀察組患者HHI等級比例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護理后患者HHI等級比例情況比較
癲癇發(fā)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表現為發(fā)作性運動、感覺、自主神經、意識及精神障礙。癲癇情況的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遺傳因素。此方面原因是導致癲癇尤其是特發(fā)性癲癇的重要因素[3]。根據分子遺傳學研究發(fā)現,一部分遺傳性癲癇的分子機制為離子通道或相關分子的結構或功能改變。(2)腦部疾病。(3)全身性疾病或系統性疾病也能夠誘發(fā)癲癇情況發(fā)生。另外,此種疾病具有不可預知性的特點,病情發(fā)作的時間不一致,在服藥過程中由于藥物而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再加上社會對癲癇病人的偏見、歧視,癲癇患者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希望是內在的一種積極力量,同時也是生命的核心,將希望護理應用于癲癇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情分情況、抑郁評分情況,在患者遭受到疾病打擊時還能夠提高患者HHI等級,提高患者的承受能力,加強治療的效果,加速患者康復的速度[4]。因此這一護理方式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1] 周玉珍,姜雪梅,張靜,等.希望理論用于癲癇患者住院期間干預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9):73-76.
[2] 周玉珍,宋玉成,姜雪梅,等.希望護理對癲癇患者心理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3):50-52.
[3] 居麗晶,楚平華,范洪峰,等.自我管理訓練對癲癇患者心理及希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14):1717 -1720.
[4] 孟云.癲癇病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3,35(4):249-251.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