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李秀榮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李秀榮教授治療消化系統(tǒng)腫瘤醫(yī)案舉隅
李 娜 李秀榮△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消化系統(tǒng)腫瘤是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李秀榮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腫瘤病的研究,尤其對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治療經驗頗豐,其從整體觀出發(fā),扶正與驅邪并重,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消化系統(tǒng);腫瘤;李秀榮教授
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發(fā)病率較高,而且致死率亦較高,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常無典型的癥狀,其病情往往被忽略,當患者出現(xiàn)便血、腹痛等較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后再到醫(yī)院就診時其病情往往已處于中晚期[1]。目前,治療消化道腫瘤的主要方式是手術治療配合輔助化療,以降低復發(fā)率及腫瘤組織的轉移率。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yī)藥在治療消化道腫瘤方面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出來[2]。李秀榮教授長期從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在中西醫(yī)結合防治腫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xiàn)舉驗案3則介紹如下。
1.1 食管癌 中醫(yī)對食道癌的認識已久,《黃帝內經》中首次記載本病,歷代醫(yī)家則從不同側面對本病的認識和治法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補充,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辨證體系?!毒霸廊珪ひ酢费裕骸耙跻蛔C,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郁,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清代徐靈胎在評《臨證指南醫(yī)案·噎膈》時指出:“噎膈之證,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隔胃氣。”其病理機制包括以下5個方面:氣滯、血瘀、痰凝、熱毒、正虛。
1.2 胃癌 中醫(yī)治療胃癌最早也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如《素問》指出:“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膈咽不通?!薄峨y經》云:“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中醫(yī)對胃癌的治療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較完整的方法。胃癌的發(fā)病機理根本在于胃陽虛,繼而有氣虛痰濕、血瘀等病理特征,形成腫物,阻塞通道。
1.3 大腸癌 大腸癌大都屬于中醫(yī)“腸積”“腸風”、“鎖肛痔”、“臟毒”、“腸覃”和“下痢”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飲食不節(jié),濕熱下注,情志抑郁,氣機逆亂,氣血瘀滯,濕熱邪毒蘊結于下,而其根本是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2]。
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形成雖有上述多種因素,但其發(fā)生與外在六淫邪毒,內在七情怫郁、飲食失調、宿有舊疾或久病傷正、年老體衰等有密切關系。其基本病理變化為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結、濕聚、熱毒等相互影響,日久積滯而成有形之邪。其病理屬性總屬本虛標實。
中醫(yī)學認為,消化道系統(tǒng)惡性腫瘤是因瘤毒彌散,邪氣盛、正氣衰所致[3],在治療時應從扶正與驅邪兩方面入手。正氣存內方能托毒生肌、驅邪外出,常用黃芪、茯苓、白術等益氣扶正、健脾養(yǎng)血的藥物;化療藥物宜傷氣傷陰,治療時以調理脾胃、滋陰益氣、健脾養(yǎng)血為主,此時不宜再給予毒性較大的抗腫瘤藥物以免更傷正氣;放療時容易耗氣傷陰,灼傷津液,此時要重用養(yǎng)陰生津及涼潤之品,可選用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等藥。
3.1 食管癌案 患者某某,男,于2016年7月因“進食阻擋感”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完善相關檢查,行內鏡檢查示:食管黏膜充血水腫,環(huán)周隆起糜爛,遂行活檢,病理示:食管鱗癌。并于當月在省腫瘤醫(yī)院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示:食管癌(胸中段,cT3N0M0),髓質型,中分化鱗狀細胞癌,侵犯外膜。上下切線及賁門組織未見癌。區(qū)域淋巴結狀態(tài):食管周(0/2),賁門及胃左(0/9)107組(0/3),患者因10年前行左腎切除術故未能行化療。2016年8月2日初診,現(xiàn)輕微咳嗽,少痰,進食可,無胃脘部不適,納眠可,二便調,體力一般,體重下降。建議行放療,并囑用西洋參9g,麥冬15g,枸杞子15g,代茶飲。2016年10月23日復診,治療后,患者進食后稍有阻擋感,偶有腹部不適,納眠可,二便調,體力可,體重平穩(wěn)。西醫(yī)診斷為食管癌;中醫(yī)診斷為噎嗝-氣陰雙虧證;治療以補氣養(yǎng)陰為則。藥用:太子參30g,麥冬15g,五味子9g,浙貝20g,郁金15g,急性子15g,薏苡仁20g,烏藥12g,重樓15g,砂仁10g,焦三仙15g,半枝蓮20g,威靈仙20g,甘草6g,三七粉6g,石斛15g,清半夏12g,炙百部15g,煨白果12g,梗12g?;颊叻笮Э?,后定期就診于門診行中醫(yī)藥治療。
按:李秀榮教授認為,患者現(xiàn)為術后、放療后,素體痰氣瘀阻,手術、放療傷陰耗氣,故治以健脾理氣化痰、降氣滋陰。方中西洋參、麥冬、枸杞子益氣生津滋陰;清半夏、重樓、半枝蓮清熱解毒;急性子、威靈仙、郁金、烏藥活血止痛,軟堅散結;因患者咳嗽咳痰,加以浙貝、炙百部、煨白果止咳化痰;薏苡仁、砂仁、焦三仙、石斛利濕健脾,滋陰養(yǎng)胃;三七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3.2 胃癌案 患者某某,男,2014年6月因“胃疼”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完善相關檢查,診為胃癌,并行剖腹探查術,術后病理為:(胃竇)潰瘍型低分化腺癌,切面積6cm×0.7cm,侵達深肌層,lauren分型為腸型,上下切線(-),小彎淋巴結3/21、大彎側淋巴結5/18查見轉移癌,術后行多周期化療。患者2015年5月12日初診,腹脹,乏力,納可,眠差,二便調。西醫(yī)診斷為胃癌;中醫(yī)診斷為胃癌-氣虧虛證;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為主。藥用:黃芪30g,炒白術15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炒棗仁40g,龍骨30g,牡蠣30g,薏苡仁20g,郁金15g,陳皮12g,清半夏12g,砂仁10g,焦三仙15g,百合30g,合歡皮24g, 甘草6g 。7劑,水煎服,日1劑。 2015年5月27日復診,患者現(xiàn)胃脹,無胃痛,無反酸,無惡心嘔吐,納可,眠差,體力可,二便調。藥用:上方改炒棗仁50g,加夜交藤30g,遠志15g,獼猴桃根15g,三七粉 4g,木香9g。7劑,水煎服,日1劑?;颊叨ㄆ谟陂T診就診,口服中藥治療,2016年11月18日最近一次復診,癥見氣短,憋悶,無胸痛,進食后嗝氣,無腹痛腹脹,偶有反酸,納可眠差,二便調,乏力。輔助檢查:腫瘤標志物(-)。腹部增強CT:胃癌術后,殘胃壁增厚,肝多發(fā)囊腫,膽囊炎,脾大,左腎囊腫,左腎上腺結合部增粗。藥用:黃芪30g,炒白術15g,人參9g,浙貝20g,仙鶴草18g,白花蛇舌草30g,陳皮12g, 清半夏9g,紫蘇梗15g,獼猴桃根15g,炒棗仁40g,龍骨30g,牡蠣30g,百合30g,夜交藤30g,石斛15g,遠志15g, 薏苡仁20g ,炮姜9g ,補骨脂15g, 甘草6g, 海螵蛸15g。 14劑,水煎服,日1劑。
按:李秀榮教授指出,患者為剖腹探查術后、多周期化療后,手術、化療耗傷陽氣,損傷氣血,脾胃虛弱,故黃芪、人參、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以行血,白花蛇舌草、連翹、蜂房等清熱解毒散結;龍骨、牡蠣軟堅散結;炒棗仁、百合、合歡皮、夜交藤、遠志養(yǎng)心安神;陳皮、郁金、木香、補骨脂行氣消瘀平喘;薏苡仁利濕健脾;海螵蛸制酸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3.3 大腸癌 患者某某,女,62歲,2016年9月因“粘液血便”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行相關檢查確診為結腸癌并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為:(直腸)絨毛管狀腺癌Ⅲ級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不除外浸潤癌?;颊咝g后恢復可,為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于2016年10月29日就診于門診。患者矢氣多,偶有腹脹,無腹痛,納眠可,小便頻澀,大便頻,排便不爽,體力差,體重下降。西醫(yī)診斷為直腸癌;中醫(yī)診斷為腸癌-脾胃虛弱證,治療以補中益氣為主。藥用:黃芪30g,炒白術15g, 茯苓15g, 白花蛇舌草24g, 大血藤20g, 馬齒莧15g ,秦皮15g, 薏苡仁20g, 地骨皮15g, 莪術15g, 山慈菇15g, 陳皮12g, 白芍15g, 兒茶6g, 甘草6g, 肉豆蔻15g, 牡蠣30g。14劑,水煎服,日1劑。
2016年11月14日二診,患者現(xiàn)矢氣多,腹脹,無腹痛,易感冒,乏力,納眠可,小便澀,夜尿多,大便不規(guī)律,體重上升。藥用:黃芪30g, 炒白術15g, 防風9g, 桔梗12g, 大血藤20g, 白花蛇舌草30g, 秦皮15g, 馬齒莧15g, 薏苡仁20g, 僵蠶15g, 玄參15g, 太子參30g, 百合30g, 山慈菇15g, 甘草6g, 五味子9g。繼服14劑,水煎服,日1劑。
按:李秀榮教授認為,患者為老年女性,素體脾胃虛弱,且手術損傷正氣,治以補中益氣。方中黃芪、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白花蛇舌草、大血藤、馬齒莧、山慈菇清熱解毒,消積散結;肉豆蔻、牡蠣澀腸止瀉,秦皮、地骨皮清熱燥濕利小便;薏苡仁健脾利濕;莪術、陳皮行氣散結;防風、桔梗、 僵蠶解表散結,玄參、太子參、百合益氣滋陰。
李秀榮教授認為,腫瘤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腫物,而是體內病變的局部表現(xiàn)形式,是由人體免疫功能失常、陰陽失衡所致。因此,治療上應從中醫(yī)整體觀出發(fā),扶正與驅邪并重,既顧及患者久病體虛,又不縱容留邪;重視健脾益氣,辨證施治,整體治療,進而達到改善癥狀,控制病情發(fā)展,抑制腫瘤,提高生存質量,最終實現(xiàn)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1]梅國進 . 消化系腫瘤腎陽虛證的中醫(yī)藥綜合治療方案研究 [D].瀘州:瀘州醫(yī)學院,2012.
[2]陳文莉,張俐敏,周嫻芳,等. 消化道腫瘤的中醫(yī)藥治療7法[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06):132-133.
[3]馬建偉,陳寶,支艷,等. 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中醫(yī)辨證治療[J].空軍總醫(yī)院學報,2005,21(4):225-227.
[4]張恩欣 . 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特色與優(yōu)勢再認識 [C].∥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2014.
投稿注意事項
1.摘要:一般文章請盡量附中、英文摘要,文字簡潔,表述準確。醫(yī)話醫(yī)案類附中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
2.關鍵詞:應附3~5個關鍵詞,多個關鍵詞之間應用分號“;”分隔。
3.統(tǒng)計學符號:本刊執(zhí)行GB3358 1982《統(tǒng)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guī)定。統(tǒng)計學符號一律采用斜體表示。
李娜(1990-),女,漢族,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防治研究。E-mail:809267131@qq.com
指導老師:李秀榮(1963-),女,漢族,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防治研究。E-mail:lxrszy123@126.com
R735
A
1007-8517(2017)15-0093-03
2017-06-06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