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英
(沈陽市安寧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64)
淺談精神科護理之護患溝通技巧
丁艷英
(沈陽市安寧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64)
目的開展人性化護理,掌握護患溝通的方式和技巧,分析如何運用有效地方法與精神病患者進行溝通,從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提高護理質量。方法有針對性的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及家屬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與其進行交流、溝通。結果及時幫助護士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和存在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護患溝通提供有效的交流方式,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結論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依從性,及時掌握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預警意外發(fā)生,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護理質量;另一方面能及時改進病房存在的問題,融洽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滿意度。有效溝通應該貫穿到患者整個的治療階段,使患者的情況被有效的得知,幫助患者挑選有效的治療方案,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精神科;護患關系;溝通技巧
精神病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多無自知力,否認自己有病,多在家屬的哀求或者哄騙下被迫就醫(yī)。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忽視了護患溝通,恰恰相反,由于患者處于疾病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極不情愿地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常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等,因此多數狀況下患者對周圍的工作人員充滿敵意[1-2]。此時一個小小的甚至是平時習以為常的動作或語言都會引起患者情緒上很大的波動,給今后的治療和護理帶來負面影響。
護士接觸患者時,要坦誠大方,語言溫和親切;應敏銳的察覺患者情緒,發(fā)現隱蔽的癥狀。不僅明白患者說了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欲言又止,還要洞察患者有什么沒說,判斷患者的真實態(tài)度,以及隨時防備患者沖動傷人的行為。對于尚且可以交流的患者,護士要耐心的幫助患者消除顧慮,讓其安心住院配合治療。很多患者住院前一段時間里對護理人員懷著不信任、懷疑、敵對思想等情緒,護理人員應盡可能短時間內讓患者對住院環(huán)境充滿信任感,那么對完成心理治療過程是有極大幫助的[3]。
2.1 與興奮躁動患者的溝通:接觸此類患者時,我們首先要有防范意識,與患者保持一定距離(1~1.5 m),保護自身及患者的安全。工作人員態(tài)度要和藹,語言要平和,不要去刺激患者。利用患者興奮好動的特點,指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用勸說性的語言與患者溝通,緩和患者的情緒,盡量不要激怒患者,滿足其合理要求,對于不合理的要求,溝通時可用示弱的語言,如“我只是一個護士,你的要求我們要通過請示醫(yī)師和領導后再答復你”等。
2.2 與幻覺妄想患者的溝通:接觸患者時,態(tài)度應誠懇、親切、和藹,用肯定的話去認可患者的感覺,不去反駁,但應真確引導患者認知這是一種病態(tài)表現,使患者配合治療與護理。另外護理中要掌握患者的特點,既不能怠慢患者,又不能過于熱情地接待患者,當與患者進行溝通時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用過于豐富的面部表情及觸摸等非語言溝通方式,以免引起患者的多疑[4-5]。
2.3 抑郁、悲哀與焦慮的患者:抑郁患者由于反應遲鈍,往往在說話、動作方面比較慢,同時注意力不集中,溝通時應語言簡短、溫柔,必要時多重復幾次,同時對患者的反應及時給予回應。悲哀患者則主要是多種原因引起而情緒極不穩(wěn)定,溝通時護士應鼓勵他們盡可能地將心中的哀怨發(fā)泄出來,如果患者說想獨自安靜地呆一會兒,應給他們提供適當的環(huán)境。抑郁患者有很多軀體化的表現,例如焦慮的人心血管方面的主訴多,抑郁的人胃腸方面的主訴多。我們要學會觀察患者的非言語部分,例如說話的注意力、手勢、坐姿等,他的一些暗示、欲言又止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判斷患者有其他苦衷的理由。
護理人員要正確的理解患者的處境,進入患者的內心世界,并將自己體會到的與之溝通,讓患者感到護理人員對他的了解是正確的、深入的,這樣才能使患者說出困擾他的事情。從中體會患者的困難,開展深入細致的心理疏導,排除患者內心的苦惱和困惑。另外應當注意的是切忌對于患者給予消極的暗示。對緊張、焦慮、恐懼的患者,一些關心體貼的語言能消除患者的顧慮,穩(wěn)定患者情緒對消極自卑的患者,應盡量用扶慰的方法開導,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出院時,相當一部分患者擔心回歸到社會會被別人另眼相看,對自己發(fā)病中失控的言行深感不安,顧慮重重。此時護士與患者的交流語言要親切、態(tài)度坦誠、用詞簡潔、通俗易懂、主題突出,避免使用過多的醫(yī)學術語而影響溝通效果。護士要做好出院指導,鼓勵患者院外堅持服藥,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休息、飲食及定期隨診內容。并對家屬進行健康知識輔導,勸道家屬利用電話隨時與醫(yī)院聯系,確保護理工作的連續(xù)性和有效性[6-8]。
護士在護患溝通過程中,應該占主動,有目的性、誘導性、勸慰性、啟發(fā)性、鼓勵性。可用語言、表情、眼神、手勢等交流方式,態(tài)度,耐心,熱情,取得患者的信任,有效了解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情,給患者最好的幫助。
[1] 郭念峰.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葉志弘,孫曉敏.以人為本提供超期望服務[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4):315-317.
[3] 劉曉紅.護理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1998.
[4] 李旭.國內外護理新進展[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48.
[5] 馬玉琴,張麗敏.學會理解病人的沉默[J].國外醫(yī)學ā護理學分冊,1998,17(1):39.
[6] 黃建平.儀表態(tài)勢語言在護患溝通中的應用[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3,9(10):13-28.
[7] 劉傳翠,石海霞,劉艷.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4,1(4):356.
[8] 郝偉.精神病學[M].4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75.
R473.74
A
1671-8194(2017)32-02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