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曾凡帥 王 沛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
從絡病理論治療艾滋病的用藥探究
楊 健1曾凡帥2王 沛2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
絡病理論;艾滋??;用藥
艾滋病引起的嚴重多臟器衰竭綜合征已逐漸被臨床醫(yī)學工作者廣泛關注,而從中醫(yī)絡病理論角度闡述與感悟更有益于中醫(yī)思維的推廣。絡病理論是中醫(y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絡病理論始于《黃帝內經(jīng)》。葉天士提出,絡乃經(jīng)之大小分支,治以化濁辟散經(jīng)之邪、絡之毒。其后一直沿用葉氏的理論,直至吳以嶺院士的《絡病學》問世才又引起醫(yī)學界的重大關注,借此為臨床提供了更豐富的思想平臺,得到臨床中醫(yī)學者的廣泛認可,但是如今的絡病理論的發(fā)病特點、臨床癥狀、病機演化、治則用法及譴方用藥都還有待完善和系統(tǒng)的歸納。對于艾滋病的防治,運用絡病理論可以更好地進行探索與闡釋,有一定的臨床實用意義。
中醫(yī)學古籍中并未記載“艾滋病”的病名,其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疫病”“伏氣溫病”“虛勞”“癥瘕”“陰陽易”等范疇。具體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持續(xù)發(fā)熱,乏力,盜汗,臖核腫大;傷于肺系可見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傷于脾胃可見納差、嘔吐、腹瀉等;神機失用見頭暈頭痛、反應遲鈍、癡呆抽搐等;邪蘊肌表見口糜、皰疹、陰瘡等;晚期可見各個臟器腫瘤。中醫(yī)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區(qū)別其證候類型,辨證施治,常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本病之病機多為不潔性交后感染疫毒,疫毒通過精竅或皮毛黏膜內侵(其多屬濕熱穢濁毒氣),迅速由經(jīng)傳絡,實則“和即經(jīng)主病也,代則絡脈有過”。風寒暑熱或痰瘀濕濁使經(jīng)絡不和,故絡易受邪,主要表現(xiàn)為正氣極虛,由氣伏營入血或直入血分,累及臟腑;或正不勝邪,絡毒蘊久,深入臟腑,疫毒內侵,敗氣血,傷陰陽,功能失調,終致五臟虛極,氣血津液耗竭,陰陽不能維系,陰陽離絕而死亡。
中醫(yī)在非急性抗病毒治療基礎上,應以扶固正氣為主,提高機體的御邪能力,同時祛除疫毒及濕熱毒瘀等病理產(chǎn)物。治宜透達膜原,辟穢化濁,導邪外出。初病在經(jīng),久病入絡,經(jīng)主氣,絡主血,絡病須治血,然血因氣滯,氣隨血結,不通則痛,以辛、香、潤、溫之品疏理氣機,通和血脈?!稖匾哒摗分羞_原飲是治療瘟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方以檳榔15 g為君,破積祛邪,下氣行水,給邪出路,使邪潰絡通,正則能復;厚樸15 g,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10 g,辛化燥濕,除寒祛痰,透邪外達,相互配伍為臣,助君遣散絡中之毒,君臣相合乃入絡之良品。此病疫毒熾盛,每易傷氣敗陰,酌添白芍15 g、知母10 g以養(yǎng)陰清熱,亦能防諸藥耗散陰津之弊;黃芩10 g,其性苦寒,可清熱燥濕,蕩滌藏匿諸邪,共為佐藥;甘草5 g,生用為方中之使,既清熱解瘟毒,又調和以護中。本病實乃正虛邪湊,疫毒聚集表里間,故用達原飲以透達膜原,辟穢化濁以治其本。當然翻閱醫(yī)籍時,常見其在治療本病時酌加扶正益陰之品,注重陰陽之平秘,在本病各期特別是早中期治療中有重要意義,如黃芪50 g配伍黃精50 g。黃芪甘溫,歸肺、脾、經(jīng),可益氣升陽;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可滋腎補脾潤肺,有氣陰雙補、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陰陽并調之義。丹參10 g,藥理研究證實,丹參在體外抑制艾滋病病毒I型逆轉錄酶,對齊多夫定(AZT)耐藥病毒有效并有協(xié)同作用,入血調血,其性善行,使藥在絡中行。
患者,男,54歲。2003年5月被確診為艾滋病。CD4:139/mm3。西藥抗病毒治療后,癥見:乏力氣短,心慌,易汗出,間斷發(fā)熱,腿腳麻木,偶有咳嗽、咳痰、頭暈不適,納食一般,眠差多夢。舌質暗紅,少苔,脈弦細而澀。治宜開膜原,導邪毒,滋陰補氣,化瘀散滯。方藥組成:厚樸15 g,檳榔15 g,草果仁10 g,知母10 g,芍藥20 g,黃芩10 g,黃精50 g,黃芪50 g,豨薟草30 g,丹參10 g,白術10 g,防風10 g,甘草5 g。水煎,取汁120 mL,每日2次,飯后溫服。半個月后二診,自述睡眠情況緩解,飲食可,頗見成效,遂不更方繼服上藥,水煎,每日1劑,早、午、晚飯后20 min口服。連服6個月后,復查CD4:447/mm3,乏力心慌、氣短、腿腳麻木等癥狀明顯減輕,其他癥狀消失,精神狀態(tài)良好。隨訪1個月未復發(fā),囑其定期化驗,門診復查,不適隨診。
本病防勝于治,中醫(yī)謂未病先防,普及防艾滋病知識,切斷傳播途徑,尤其針對當今社會的特發(fā)群體應引起相關部門的廣泛重視。發(fā)現(xiàn)艾滋病患者及HIV病毒攜帶者應立刻向上一級疾控中心備案上報,追蹤治療。西藥抗HIV病毒治療方案應及時干預,以控制病毒的復制及散播。在以絡病為機制的研究過程中加入可入絡的中藥,如阿膠、五味子、旋覆花、大黃等。服藥期間應時刻固護中焦,脾陰宜固,胃腑宜通;脾升則健,胃降則和,故酌以通降之品,如茯苓、半夏等。中醫(yī)中藥治療應在病毒控制穩(wěn)定期,以期消除不良反應,改善全身癥狀,固正扶陽,祛毒益陰,使陰平陽秘,邪去以復正。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