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第一手術室,山東 濟南 250012)
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患者的手術護理配合觀察
張艷紅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第一手術室,山東 濟南 250012)
目的研究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患者的手術護理配合。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鼻竇炎與鼻息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護理配合方式。結果在充分了解手術特點,加強術前準備、熟練的配合醫(yī)師以及做好術后護理之后,全部86例患者的手術均獲得成功,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未出現臨床并發(fā)癥。結論合理的護理配合是確保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成功的關鍵,對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鼻內鏡;鼻竇功能性開放術;手術護理配合;臨床效果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指的是借助鼻內鏡獲得良好的手術視野,讓手術變得更加精細,獲得傳統根治性或刮除鼻竇內黏膜破壞性手術所不能取得的成效,在確保良好的通氣狀況基礎上同時還能夠保留患者鼻腔與鼻竇的正常生理結構,促使鼻竇生理功能的恢復[1]。有學者報道,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結合有效的術前、術中與術后護理配合能夠獲得良好的成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文對86例鼻竇炎和鼻息肉患者應用有效的護理配合,探討這一結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現將方法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鼻竇炎與鼻息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有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38例、單純性慢性鼻竇炎患者20例、鼻竇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6例以及上頜竇炎患者12例;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齡最小的有15歲、最大不超過76歲,平均為(42.5±9.6)歲。
1.2 方法
1.2.1 手術治療方法:對86例患者采用表面麻醉,使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20 mL與腎上腺素2 mL,聯合局部浸潤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5 mL以及腎上腺素6-8滴,麻醉完成之后與鼻內鏡下行鼻竇功能性開放術,將病灶清除,同時重建和恢復鼻腔與鼻竇的通氣功能及黏膜和纖毛的生理功能[2]。
1.2.2 護理配合方法:①術前護理:a.心理護理:手術之前出現焦慮或緊張狀態(tài)是常見的心理現象,而焦慮等情緒可能通過一系列機制影響患者的血壓、心率和內分泌等,對于治療不利,因此加強心理護理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在手術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訪視,科學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予以評價,消除心理負擔。針對不同年齡和性格特征的患者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結合健康教育消除患者不正確的認識,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治療的目的、意義、安全性和必要性等,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知。同時告知患者手術期間需要配合的事項,對于心理狀態(tài)不佳的患者可以邀請預后情況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盡可能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理[3]。做好手術接待工作,面帶微笑,消除緊張和不安的情緒,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和動作都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心情,護理手術之前要格外注意,促使手術順利進行。b.術前準備工作:護理人員應做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除了協助患者進行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等檢查之外還應當做好手術器械的準備,如鼻竇功能性開放手術所必要的鼻內鏡器械。電視錄像系統、導光纖維束、吸引器以及吸引切割器等。做好相關器材的消毒工作,使用濃度為2%的戊二醛浸泡至少10 h以上,使用之前先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不能夠浸泡的攝像頭等器材則使用無菌塑料套準備好備用。②術中護理配合:a.做好手術室環(huán)境的調節(jié),將溫度控制在22~24 ℃、相對濕度在50%左右。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認真對床號、患者性別、性別以及手術不穩(wěn)進行核對,再次詢問患者術前飲食以及用藥情況,協助擺放體位,頭背部抬高30°,將雙上肢固定在肢體的兩側,下肢也抬高15°~30°,使用約束帶于膝關節(jié)位置進行固定,注意頭部不要過分前屈以免對額竇處理造成影響。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和鋪巾;建立靜脈通道,于患者的下肢大隱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b.做好攝像頭的連接,將鼻內鏡插入鼻腔之后及時將無影燈關閉,手術過程中根據醫(yī)師的需求,對冷光源亮度、各個儀器的參數進行調節(jié),傳遞0°鏡,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使用注射器抽取局部浸潤麻醉藥物在鼻中隔黏膜下行浸潤麻醉。c.傳遞內鏡鐮狀刀,便于醫(yī)師在中鼻道前方性切口,或者在下緣行半月形切口,使用0°鏡進行輔助操作;傳遞骨鉗便于醫(yī)師將病變組織切除;傳遞吸引器和咬骨鉗便于開放上頜竇開口,開放篩竇氣房;傳遞切割吸引器將鼻腔黏膜修正到光滑、平整的狀態(tài),在切割的過程中同時沖洗,根據實際需求對電動切割器的參數和檔位進行調節(jié);隨后傳遞膨脹海綿對鼻腔進行填塞。d.手術過程中做好患者眼角膜的保護,在進行術野消毒之前先使用金霉素眼膏對眼睛進行處理,以防止冷光源對角膜和結膜產生損傷[4]。③手術后的護理配合:a.冷敷,手術結束之后對鼻部進行冷敷處理3~5 h,以減少水腫或者局部出血的可能性。部分患者行鼻腔填塞之后可能出現大量出血,可以適當延長冷敷時間,但是最長不超過8h,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了解處理時間,及時進行干預。b.體位護理,手術后囑咐患者采取半臥位以便于鼻腔引流通暢,減少局部腫脹和出血的發(fā)生。同時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說明應用鼻腔天色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能夠自行將紗布取出,以免增加出血。此外,手術結束之后2~3 d內出現鼻腔滲是正?,F象,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要驚慌,隨著黏膜功能的恢復逐漸會消失。c.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手術結束后3天之內可能出現吸收熱現象,但是持續(xù)性的發(fā)熱提示有切口感染的危險,應及時應用藥物進行干預,以免出現顱內感染。同時加強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之后應當注意鼻腔衛(wèi)生,適當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勞累,少食或者盡量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出院之后定期來院進行檢查,了解手術治療的長期效果。
本組86例患者全部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控制在62~94 min,平均為(73.6±21.5)min;術中出血量在18~43 mL,平均為(25.6±11.5)mL;手術后未出現感染等并發(fā)癥。對患者進行為期8個月的隨訪未出現復發(fā)的病例。
鼻竇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與多發(fā)病,且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常規(guī)的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方法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效,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鼻竇功能性開放手術是對于鼻竇微觀解剖結構重新認識之后選擇,其重點在于將鼻竇口復合體阻塞接觸并保護黏膜,恢復引流,具有精確消除病灶和恢復生理功能的作用[5]。但是手術期間對于護理配合的要求越來越高,手術室護理工作人員具有加強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熟練的掌握不同一起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方式,加強與醫(yī)師的配合,才能夠提高手術治療的效率,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1] 徐碧芳,何梅芬.鼻內鏡下鼻竇功能性開放術病人的護理配合[J].全科護理,2010,8(1):27-27.
[2] 崔志春,成雷,孫鳳新,等.鼻竇開放術聯合中鼻甲切除術治療難治性鼻及鼻竇炎[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19(6):339-340.
[3] 黃成彬,任海燕,趙麗丹,等.鼻內鏡下中、下鼻道徑路治療上領竇良性病變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1,30(18):46,48.
[4] 迪麗達爾,王德輝,史麗,等.加強藥物治療與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圍手術期綜合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療效的多中心對照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9):734-740.
[5] 董明,徐帥,何曉霞,等.鼻內鏡手術聯合下鼻道開窗治療慢性上頜竇炎的選擇與療效[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2):102.
R473.7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27-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