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旭生
(寬甸滿族自治縣中心醫(yī)院骨科,遼寧 丹東 118200)
外側入路小切口技術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蔣旭生
(寬甸滿族自治縣中心醫(yī)院骨科,遼寧 丹東 118200)
目的通過對外側小切口技術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應用,探討此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其優(yōu)缺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骨科以THA治療的患者80例,36例患者采取外側入路小切口技術,稱作實驗組,44例患者采取常規(guī)切口后外側入路,稱作對照組,分析兩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術前、術后3個月的髖關節(jié)的Harris評分。結果實驗組切口長度(9.25±3.17)cm、術中出血量(410.72±102.74)mL、術后引流量(420.46±113.57)mL和下床活動時間(6.49±2.16)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Harris評分(91.53±8.2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7.72±7.73)分(P<0.05)。結論外側小切口技術應用于THA的手術中具有所需切口較小、對周圍組織侵襲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較少、下床活動時間短等優(yōu)點,可顯著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活動能力,是一種操作較為方便、醫(yī)患雙方均可獲益的現代術式。
小切口;外側入路;髖關節(jié)置換術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進步,微創(chuàng)技術逐漸的滲入至手術技術中,THA中小切口技術是現在臨床新興的一門微創(chuàng)技術[1],其應用以來受到臨床醫(yī)師和多數患者的普遍認可,但關于小切口THA技術與常規(guī)THA手術的療效仍欠缺完善的理論依據。現將我院骨科應用外側入路小切口THA手術患者與常規(guī)THA手術患者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兩種術式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其優(yōu)缺點,旨在找到THA手術更好的方式。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擇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THA手術患者,納入標準[2]:①患者均為初次置換髖關節(jié);②體質量均未超過28 kg/m2;③經影像學檢測和臨床癥狀判斷須經THA治療;④患者均于受傷3d內就診。排除標準[3]:①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或受到創(chuàng)傷者;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功能及風濕免疫性疾病者;③對手術不耐受者;④孕期女性或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本研究在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認證,達到相關道德規(guī)范要求。將符合上述要求的80例患者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加以分組,實驗組入組患者36例,均為行小切口單側髖關節(jié)置換術,其中男女各18例,年齡為46~77(54.61±7.38)歲,手術原因:股骨頸骨折10例,股骨頭壞死26例;對照組入組患者44例,均為常規(guī)髖關節(jié)置換術,男女各22例,年齡45~76(53.81±6.94)歲,手術原因:股骨頸骨折患者20例,股骨頭壞死24例,兩組年齡、性別、手術原因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手術方法:實驗組手術方式采取外側入路小切口技術,具體操作如下:首先采取患者側臥位,全麻下進行手術,在患者臀中肌—闊筋膜張肌間隙入路,起點為大轉子前緣,臀中肌附著處,切口沿著髂前上棘的方向,切開8~10 cm,切開后,將臀中肌、闊筋膜張肌分別向兩側拉開,顯露髖關節(jié)關節(jié)囊,對于髖臼的手術方式與外側入路相同[2]。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切口后外側入路,將粗隆稍偏后的位置作為中心點,切開長度為15~20 cm的切口,逐層剝開患者皮膚及骨組織,將病灶部位暴露于術野內,分離臀大肌股骨止點,術者小心將關節(jié)囊切開,將髖關節(jié)剝離,從而使小轉子暴露于術野之內,將病變股骨清理干凈,置入人工股骨頭假體,使其穩(wěn)固。之后置入引流管,進行縫合。
1.3 術后處理:兩組均于患者麻醉清醒后,立即囑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常規(guī)抗生素靜點3~5 d,患者采取患側肢體的外展中立位,在手術48 h候拔出引流管,X線復查,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患者適當坐起,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以進行負重行走鍛煉[4]。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前和術后3個月的髖關節(jié)的Harris評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程序SPSS 16.0處理數據,Harris評分等計量資料表達式(x-±s),組內比較成組t檢驗,組間比較配對t檢驗,手術原因等計數資料表達式為率(%),組間比較χ2檢驗,P<0.05,則差異顯著。
2.1 兩組臨床指標的比較:實驗組手術切口長度(9.25±3.17)cm、術中出血量(410.72±102.74)mL,引流量(420.46±113.57)mL,下床活動時間(6.49±2.16)d,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16.79±5.28)cm、術中出血量(637.82±135.79)mL,引流量(613.58±137.82)mL,下床活動時間(11.27±4.68)d。實驗組切口長度、出血量、引流量和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Harris評分的比較:術前,實驗組Harris評分(41.21±6.94)分,對照組(40.86±5.73)分,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Harris評分(91.53±8.28)分,對照組(67.72±7.73)分,兩組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實驗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001年,第1例THA手術于芝加哥成功完成[5],之后,隨著現代骨科技術高速進展,THA手術更是在全球得到更多的應用。經過10多年來的完善,微創(chuàng)技術深受髖關節(jié)受傷患者和骨外科臨床醫(yī)師的青睞,而小切口外側入路THA手術即是其中之一[6-11]。通過與常規(guī)THA手術的對比,發(fā)現實驗組(即小切口外側入路THA手術)具有患者術中出血、切口長度、術后引流及下床運動時間更低的優(yōu)勢,且術后3個月的Harri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上升,可見實驗組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可能與 小切口外側入路THA具有如下優(yōu)勢有關:①對于肌肉的損傷小,術后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更強,而且關節(jié)功能恢復要較傳統(tǒng)方法好。對于局部組織而言,切口小能夠明顯減少局部軟組織的術中剝離,而且本術式從肌肉間隙進入暴露髖關節(jié)囊,所以能夠減少大肌肉的損傷,這樣有利于肌肉的恢復以及關節(jié)的穩(wěn)定;②本術式剝離的肌肉為小肌肉群,這樣能夠明顯減少術中對大肌肉群剝離而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能夠加大患者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能夠使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運動訓練,更快地康復;③手術瘢痕小?;颊呦鄬χ?,更易于接受小的瘢痕,能夠更美觀,減少患者對手術瘢痕的恐懼;④能夠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由于患者恢復較快,能夠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醫(yī)療費用、護理費用,能夠加大臨床的周轉率,為更多患者服務。⑤切口小,傳統(tǒng)手術術中為了獲得更大的手術視野,常會根據切口內部情況將切口作為浮動窗口而進行來回的牽拉,軟組織牽拉,切口的調整等一系列的操作手法會導致手術時間的延長,但是隨著微創(chuàng)技巧的不斷成熟,能夠找到最適宜的切口部位,有效避免術中的牽拉。盡管本研究對小切口外側入路THA手術做出一定探討,在Harris評分和臨床癥狀方面加以詳細論著,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義,但仍需進一步完善,例如未對患者的遠期預后加以跟蹤隨訪,不確定患者長期的髖關節(jié)活動影響等。綜上所述,外側入路小切口在THA中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短、術后引流量少以及能明顯提高髖關節(jié)恢復能力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1] 王旭.外側入路小切口技術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4,25(6):769-770.
[2] 楊磊,趙德偉,郭林,等.小切口外側入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2012,32(17):3797-3798.
[3] 邱淳烈.小切口外側入路微創(chuàng)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9):101-102.
[4] 吳向坤,劉永西,鮮文峰,等.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9):186-187.
[5] 李國勝,王文政,肖飛.改良小切口后外側與常規(guī)后外側切口入路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8):76-77.
[6] 覃歡,韋善平.小切口與常規(guī)切口后外側入路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比較研究[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10):1076-1078.
[7] 余德濤,邢禎全,張福聰.改良外側小切口與后外側吉布森入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療效對比[J].重慶醫(yī)學,2013,42(34):4196-4197.
[8] 唐旭.小切口外側入路與常規(guī)切口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18):1539-1541.
[9] 竇亞棟,趙德偉,郭林,等.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11(4):68-70.
[10] 沈翔,張淑云.前外側小切口與常規(guī)后外側切口全髖關節(jié)置換的療效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3):5378-5379.
[11] 施軍凱,李軍,李春輝,等.OCM微創(chuàng)小切口全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33):107-109.
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30-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