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鴻鶯 劉忠達 陳海濤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y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醫(yī)案醫(yī)話
痤瘡同病異治驗案
應鴻鶯 劉忠達#陳海濤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y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痤瘡 同病異治 辨證論治 醫(yī)案
痤瘡為臨床常見的皮膚疾患,屬于中醫(yī)學“粉刺”“瘡瘍”范疇?,F代醫(yī)學多以毛囊炎為治,療效差強人意。然雖同為痤瘡,但也因人而異,故治療理當有所區(qū)別。茲舉驗案3則,供同道參考。
患者,女,21歲。未婚。2016年6月12日初診。訴前額、面頰多發(fā)痤瘡半年余,散在化膿性皰疹及皰疹破潰后留下瘢痕,兩面頰粉刺為主,無刺痛感及瘙癢,大便干,月經量少,舌紅,苔白,脈細滑?;颊咦栽V半年來痤瘡反復發(fā)作,曾用消炎藥膏及清火解毒中藥,仍反復。辨為熱盛津虧,以清熱滋陰、解毒散結為治。擬用溫清飲加減:生地黃、生白芍各15g,當歸、川芎、黃芩、生梔子、桔梗、枳殼、赤芍、防風、荊芥各10g,黃連、大黃各3g。7劑。二診:痤瘡明顯減少,無反復,大便暢,舌紅、苔薄,脈滑。前法得效,宜守之,續(xù)服7劑,囑其調飲食,月后隨訪,無反復。
按:本案患者痤瘡按理屬于臨床最常見的熱毒內蘊,然反復予清熱解毒之劑而不愈。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脈象,考慮熱毒是一種外在表現,其內在的津液不足才是主因,方所選用“溫清飲”,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滋陰、和營生津;黃連解毒湯清熱涼血解毒,去除三焦之熱毒;排膿散散結排膿;荊芥防風二藥,引經導使,藥作用于皮膚之表,作用于血分,同時兼有散結之用;以大黃易黃柏,為加強通腑去熱之用,諸藥合用具有養(yǎng)血清火、調營解毒、散結排膿的功效。
患者,女,32歲。2015年10月16日初診?;颊咦跃鶗磸停疽辜影嗪蟾用黠@,無法根治,下巴處有訴1年來下巴痤瘡反復發(fā)作,經多次診治,初次稍有效,疤痕及色素沉著,目前患者感乏力、精神疲憊,眠差,性急躁,下肢常冰冷,手心熱,胃納一般,大便偏稀,小便可,舌紅、苔薄,脈寸細滑尺弱。綜合所述,辨為肝腎陰虛、火不歸元型,治以引火歸元,擬予傅山引火湯加減:熟地黃90g,麥冬、巴戟天、天冬、連翹各30g,茯苓20g,川牛膝15g,陳皮、砂仁(后下)各10g,五味子6g,肉桂(吞)3g。10劑。二診:藥后諸癥皆愈,痤瘡減少。仍擬予引火歸元、滋陰潛陽為治法,原方加磁石30g,服30劑,痤瘡基本消除。
按:本案患者下頜區(qū)反復長痘而不愈,臨床思考從兩點出發(fā):一則病起由長期熬夜,反復發(fā)作,久病當責之腎;二則下頜區(qū)比較特殊,任脈所在,陰脈之海,反而火熱制勝。四診合參,當為久勞耗傷腎水,“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濡養(yǎng),肝腎陰虛,龍雷之火上越,二火相熾所致,治療當引火歸元,滋陰潛鎮(zhèn)為主。此案用傅山引火湯加減以達滋陰潛陽,引火歸元之功。
患者,女,45歲。2016年1月25日初診。訴反復面部痤瘡2年余,以兩頰、額部、下頜為主,色紅,質硬,少數已成膿瘡?;颊咂剿馗行臒?,上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口干苦,肚子受涼或食用寒涼性食物即腹瀉,夜眠欠佳,舌質黯紅,苔白,脈沉弦緊。證屬肝膽郁熱失清。擬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天花粉30g,柴胡、牡蠣各20g,皂角刺、蒲公英、夏枯草各15g,桂枝、干姜、黃芩、桔梗、枳殼、炒白芍、白芷各10g,炙甘草6g。10劑。二診:首服中藥5劑左右,痤瘡較前突發(fā)增多,其他癥狀反而好轉,此為郁熱外透的佳兆,患者詢問后堅持服用,10劑后痤瘡明顯消退,余癥亦有明顯改善。治守前法,原方去蒲公英,加薄荷6g,當歸、生地各10g,夏枯草30g,繼服十余劑而愈。
按:本案患者為中年女性,情志有所不暢,肝郁脾虛,形成上熱下寒之勢。從辨證看,屬于肝郁脾虛兼有郁熱。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寒熱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膽之熱,又溫脾胃之寒。方中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清利肝膽之郁熱;干姜、炙甘草、桂枝溫補脾陽,既溫通血脈,疏散氣機,又與黃芩配伍,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調暢氣機;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牡蠣軟堅散結;桔梗、枳殼、白芍消腫排膿;白芷、皂角刺解毒散結;蒲公英清熱解毒;夏枯草清散肝經郁熱。合之,共奏疏肝調脾、清熱除痘之功。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