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俐如
摘 要:德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永恒的話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滲透的關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賞析課文、進行拓展學習、利用教學媒體等方式滲透德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受到道德品質的感染與熏陶,逐步養(yǎng)成完善的人格。從發(fā)揮閱讀教材的作用、發(fā)揮補充材料的作用以及發(fā)揮教學媒介的作用等方面,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及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2-0067-03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盵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更好地賞析閱讀材料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德育要素。本文將從閱讀教材、補充材料以及教學媒介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發(fā)揮閱讀材料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都是具有教育意義和思想熏陶的典型文章。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認真分析語文閱讀教材,深入挖掘孕育其中的德育資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進行德育滲透,以達到語文知識與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2]。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閱讀材料的作用,在閱讀教學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在分析文章字詞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字詞教學密不可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關鍵字詞,能使學生提綱挈領地理解文章的大意,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深刻內(nèi)涵,從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這一課時,可以把對“信”字的分析揣摩與文章的理解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信”的字型:“人言謂信”、字的組詞:“信用”“信譽”“可信”“失信”等方面,引導學生品味宋慶齡女士從小就具有一諾千金的可貴品質,從而培養(yǎng)“言必信、行必果”的美好品質。再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在執(zhí)教《再見了,親人》時,她出示課件講道:“我們的祖先看到大樹枝葉的茂盛,聯(lián)想到是下面樹根給予的營養(yǎng),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字‘親,進而簡化成這個字‘親,來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人。說起這個詞我們覺得很輕松,而且我們每天都在我們親人的懷抱中感受他們的愛,同學們長了這么大,這里邊經(jīng)歷的事太多太多,為了表達親人對我們的愛……結合你身邊對父母的體會,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你對這些親人的理解嗎?”在這里,竇桂梅老師就充分挖掘了“親”字的德育意義,這是值得語文教師借鑒學習的。
2在指導學生朗讀中進行德育滲透
有感情地朗讀作品是體會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各種方式有感情地朗讀飽含深刻情感的文章,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與感染。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借助朗讀和表演,在范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單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語句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讀出文中的濃烈情感,從而使學生備受感染和熏陶。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篇文章時,通過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反復朗讀,品味毛澤東描寫紅軍長征時不畏懼艱險的博大胸懷,對紅軍產(chǎn)生敬畏之情。學生寓情于景,通過學習深層次的教育感受,有助于促使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形成[3]。再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表演和對話中體會桑娜和她丈夫即使生活極度艱難困苦,但仍然具有淳樸善良、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從而感受他們美好的心靈。
3在分析形象中滲透德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人物品質的集中體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通過人物形象塑造來體現(xiàn)人物道德品質的課文。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僅有助于教給學生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還能使學生受到人物高尚品質的熏陶和感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形象使學生對人物產(chǎn)生深刻的感情,以達到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課文《金色的魚鉤》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對老班長的外貌描寫:“炊事班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shù)他歲數(shù)大,對大家又特別親,所以大伙都叫他‘老班長。”語言描寫“‘不要緊,我身體還結實?!×海悴灰嗳?!……”動作描寫:“到處找野菜、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等形象描寫,使學生感受到老班長舍己為人、為了完成黨的任務不惜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此外,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大量關于動物形象描寫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動物形象分析中產(chǎn)生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學課文《珍珠鳥》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珍珠鳥形象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小珍珠鳥小巧玲瓏、活潑可愛的形象,產(chǎn)生熱愛大自然中的生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
4在分析文章情節(jié)時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所編選的文章或是對多彩生活的熱愛(《可愛的草塘》)、或是對美好品德的贊美《(神筆馬良》),或是對錯誤行為的批評(《玲玲的畫》)、或是對人生哲理的感悟(《畫楊桃》)……這些文本中無一不蘊含著深刻的德育價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感悟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既能了解文本內(nèi)容,又受到文本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學《七顆鉆石》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小學生分析文中小姑娘給母親找水的過程中水罐一次次的變化過程的情節(jié),使學生體會人物善良美好的品質會對一件事逐漸的影響,最終會達到造福更多人的程度,從而使學生受到品德的熏陶。再如在教學《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小彼得給媽媽的賬單和媽媽給小彼得的賬單,感受媽媽對彼得的愛及小彼得的心路轉換歷程。使學生回顧父母對自己的默默付出,思考十年來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對父母產(chǎn)生感恩之情。
5在把握主題中滲透德育
一篇文學作品中一定飽含了作者的情感,即文章的“道”。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編者依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教育教學目標精心選擇的,文中的“道”很值得引導學生深入領悟與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把握。有些文章的“道”在文中明確地表述出來了,比如《梅花魂》中的“道”是在作者發(fā)出的感慨中體現(xiàn)的:“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念祖國的心?!痹诮踢@類文章時,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來體悟文中的“道”。有些文章的“道”沒有明確地表述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章的情節(jié)脈絡及作者的暗喻總結出文章蘊含的情感道理。比如課文《釣魚的啟示》中從分析作者面對大鱸魚的心理歷程就不難悟出道理:人生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這個時候就要守住道德底線,拒絕誘惑;再如課文《白楊》中,通過引導學生領悟爸爸對兒女說的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苯Y合白楊樹的特點和爸爸的工作,體會白楊樹象征的扎根邊疆、堅定不移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發(fā)揮補充材料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本閱讀材料只是冰山的一角,閱讀材料之外的補充資料是值得小學語文教師深入挖掘的浩瀚資源。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精心設計閱讀教學,充分發(fā)揮補充材料的作用,在有限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發(fā)揮無限的德育價值。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與熏陶。
1在介紹文章背景時滲透德育
某些課文描寫了一些離現(xiàn)代社會比較遙遠,與當今社會現(xiàn)狀差距較大的事物,小學生難以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厚重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時代背景做個介紹,使學生在課文閱讀中帶入情感體驗,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有利于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陸游《示兒》這首詩被國人一代又一代傳唱。曲折的用筆、渾然天成的語言真情的流露,使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4]。然而南宋年代距離現(xiàn)代相對久遠,南宋的經(jīng)年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朝廷偏安一隅、割讓土地的行為給愛國人士帶來的恥辱與痛心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難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這一首詩時,需要補充較為詳細的有關陸游的生平資料,以及他當時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了解這些內(nèi)容之后,再引導學生來充滿感情地讀這首詩,就能使學生更清晰地觸摸到陸游那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了。在獲得這些認知之后,再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去思考,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怎樣去愛國,從而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愛國意識。
2在介紹作者時滲透德育
《孟子》指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币虼耍谛W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文章作者及作者所處的時代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介紹文章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重大事跡,使學生對作者的品行產(chǎn)生敬仰之情,或者對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產(chǎn)生深刻的體悟,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時,教師通過介紹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的生活狀況,及唐朝逐漸走向落寞的時代狀況,使學生更能品味到作者所描寫的慈母用針線“臨行密密縫”中對游子的深深的關愛與心疼,更能體會到游子對母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從而達成高尚品德的滲透。
3在賞析課文插圖時滲透德育
有些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與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度小,以小學生的理解力,很難想象文中所描繪的場景與畫面,難以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而課文中的插圖就能有效地彌補情感差距,使學生能真正融入到課文情境中去,有效地感知文中的場景和形象。小學語文課本中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感受力,設有豐富的課文插圖,能具體形象地展示文本中的情境畫面,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中的情節(jié),產(chǎn)生感情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資源,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插圖中小雨來形象的感知,在教學課文中就能使學生較容易地感受雨來貪玩、調皮而又勤學、堅定的愛國小英雄形象,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形成堅定的信念。再如在教學課文《北京》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天安門的特點、北京立交橋的特點,通過詢問學生觀察結果的方式引入課文中對天安門和立交橋的描寫,使學生了解北京天安門莊嚴肅穆的特點、立交橋綠草如茵、車輛川流不息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對祖國首都產(chǎn)生向往與熱愛之情,激發(fā)學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
4在指導學生課外拓展閱讀時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課本閱讀材料畢竟有限,而課外閱讀材料浩如煙海,并且蘊含著豐富廣博的德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課本,要放眼課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在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思想品德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籍,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時,就可以指導學生讀魯迅的小說集《吶喊》的青年讀本,引導學生進一步接觸魯迅,感受魯迅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以筆桿為武器,向愚昧麻木的中國人發(fā)出吶喊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會、心得分享會等活動,促進學生課外閱讀質量的提升,受到經(jīng)典閱讀材料的陶冶與熏陶。
三、發(fā)揮教學媒介的作用
多媒體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手段。小學生活潑好動,對鮮明的色彩和畫面很敏感,很容易被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多媒體所吸引。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學內(nèi)容,利用圖片、影像、幻燈片、音樂等方法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使學生對文章所描繪的畫面產(chǎn)生熟悉感與認同感,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如教學《桂林山水》這一篇寫景文章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形象地展示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暢游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想象中。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拓展展示其他風景秀麗的景點,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秀美河山的熱愛之情。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當時國家所處的被列強侵占的社會背景及艱苦工作環(huán)境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在如此艱苦環(huán)境下詹天佑的堅強毅力與堅定決心,體會詹天佑偉大的愛國情懷及高尚的人格,從而受到品德感染與熏陶。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在教學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使學生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為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2]劉軍.隨風潛入夜?jié)櫸锛殶o聲——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小學,2012,(6):166.
[3]趙欣.文以載道立德樹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教師,2014,(3):10.
[4]何紅.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主要內(nèi)容[J].基礎教育研究,2012,(18):61.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