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京劇《飛白賦》臉譜背后的豐盈
“飛白”是一種特殊風格的書體,它的主要特征是筆畫中間夾白。其實,不管是藝術作品,還是我們的人生,都需要適當留白。惟有進退有度,不忘初心,才能留住最原始的曼妙精髓,收獲更豐富的美感與韻味。
新編京劇《飛白賦》以“飛白書”為生發(fā),參考史料記載,由年輕的團隊傾情打造并亮相舞臺,系我省首個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項目成果。其中,編劇通過蔡邕創(chuàng)建“飛白書”的創(chuàng)作歷程,用藝術夸張的手法處理蔡邕、董卓與王允之間的關系,展現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的獨特心路歷程。古樸的唱腔與新意的雕琢緊密結合,將暗存心間的人性真切闡釋,相信帶給觀眾的將是一場意韻深遠的藝術盛宴。
2016年11月22日,新編京劇《飛白賦》在黑龍江省京劇院結題演出。《飛白賦》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當年戲劇編劇類項目全國僅8項獲得資助,《飛白賦》為目前黑龍江省唯一獲得此類資助的項目?!讹w白賦》編劇之一張宇為黑龍江工程學院講師,蘇州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在讀博士。另一編劇王若皓為北方昆曲劇院一級編劇。
《飛白賦》講的是東漢末年,董卓被王允所殺,被制成臍燈,暴尸于市的故事。蔡邕有感于董卓的知遇之恩,趕到陳尸處撫尸痛哭,被人密告司徒王允,被逮捕并軟禁。王允欲殺蔡邕,同朝官員幾欲保全蔡邕性命,而且王允殺心已定,不予應允。蔡邕欲以刑換命,上陳情表以表真情,希望可以留下性命。但王允不改初衷,最終蔡邕被殺,而王允也在此后不久被人殺死。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正式到來……
本劇生發(fā)于中國傳統(tǒng)文體“賦”,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書法為主要意象,以國粹京劇為主要藝術載體。全劇緊扣傳統(tǒng),不僅著眼于“飛白”書體這一書法史上的大事件,更關注古代知識分子的切身處境,以及對“才”的詮釋。多側面探討“才”與友誼、與政治、與人性的關系。通過蔡邕經歷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深入剖析知識分子在動蕩的政治背景下心態(tài)的復雜,發(fā)掘人生境遇對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反觀文人創(chuàng)作中所蘊含的文化特質與文化品格,以及它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的歷史功過。
相關資料:
宋代著名詞人晏殊曾有過四篇于關“飛白”的書法言論。其中,以《飛白書賦》最為重要。這篇賦描寫了“飛白”書體產生、發(fā)展變化以及興盛成熟的全過程,可以稱得起是一篇用賦體寫作的“飛白”書法史論文。所謂“飛白”,這是一種特殊風格的書體,它的主要特征是筆畫中間夾白。本劇即以此為生發(fā),參考《后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后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等史料,通過蔡邕創(chuàng)建“飛白”的創(chuàng)作歷程,展現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的獨特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