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這一種趣味性往往只體現(xiàn)在小學生課堂上的“玩電腦”,他們并沒有主動地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學習習慣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要引導小學生在主動操作的過程中習得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這一種趣味性往往只體現(xiàn)在小學生課堂上的“玩電腦”,他們并沒有主動地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養(yǎng)小學生圍繞目標學習的習慣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任何學習活動都不能離開教學目標。在信息技術課上也一樣,教師在給小學生設計操作任務時,不能盲目,而應該緊扣目標需求點,這樣,才能保證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操作活動有效?,F(xiàn)在,很多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上,引導小學生開展的操作活動之所以無效,究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在設計操作任務時缺少了目標性。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操作無目的性和無方向性。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給小學生設計操作目標,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有目標地開展學習的習慣。“Word的功能和使用”這一板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
1、掌握Word的基本概念,能夠新建并編輯Word文檔;
2、能夠給一個Word按要求設置字體、字號,并能夠進行簡單段落的排版。
根據(jù)教學目標,筆者在教學時給小學生設計了以下操作任務:
1、在桌面新建一個 Word 文檔,并命名為“我的成長過程”;
2、給《小明的成長過程》這一文檔的標題設為黑體小二號,正文設為宋體四號,段落格式設置為2倍行距,首行縮進兩個字符。
這樣,教師給學生設計的操作任務就是緊扣目標需求點的,在這兩個操作任務中隱含了教學目標中的所有操作要點,因此,能夠有效地引導小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就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小學生有目標進行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利用任務驅(qū)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任務驅(qū)動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實際的操作任務,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這樣不僅重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識。例如,我在講解Word《繪出生動的圖形》這課中,要求學生利用自選圖形里的各種圖形繪一幅畫,圖形可自主選擇,教師通過展示示例作品明確任務,我只提出任務,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學生自主發(fā)揮,為學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廣闊空間。到上交作品時,我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所畫的畫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臉、十六角星組成了太陽、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組成了房子和樹……這些作品可看出小學生不同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使他們在任務驅(qū)動下學習到了大量的知識。又如讓學生運用計算機設計電腦小報,這種任務一般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可以很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教師課前可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對排版作一定的要求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創(chuàng)作。學生在收集資料、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地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的任務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更具獨創(chuàng)性,使他們對信息技術課有了更大的興趣,他們就更愿意去學習信息技術的有關知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習主動去學習的習慣。
利用競賽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爭強好勝是小學生的天性。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以競賽方式進行學習不僅能夠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對要競賽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透徹的學習,而且對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處的。
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信息技術教育是與其他學科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nèi)绻研畔⒓夹g教育的課堂看作是“知識課堂”,如教學畫圖軟件,僅僅講授畫圖程序怎么用,然后讓學生畫一棵樹、一個房子什么的,那將是枯燥、無味的一節(jié)課。如果我們把美術教師請進來,先由我介紹畫圖程序怎么用,再請美術教師講解調(diào)色的簡單原理,從而讓學生學會自己調(diào)色;給學生講授如何著色、用色;講授簡筆畫的構圖和比例等,從而用畫圖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動的畫。有的畫出了人物,有的畫出了山水,有的把自己的房間畫得非常漂亮,富有童趣。學生在學畫的過程中也熟悉了畫圖程序的應用。
另外還要注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每次上計算機課時,總會有一些聰慧的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機時總想千方百計地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將設置改變一下,將圖標移動或者設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決不好這類問題,不但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而計算機課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更新快的學科,“一題多解”常常出現(xiàn),為了把這些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時機請這些“小能人”上來給大家介紹他們的“經(jīng)驗”,然后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此經(jīng)驗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這樣不僅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轉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優(yōu)秀的學生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了學習信心,并且還激發(fā)了聽講學生的求知欲,樹立了他們趕超好學生的信心,三方互動,良性循環(huán),高效省時。
四、結語
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必須持之以恒,一點一滴,長年累月,促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我們要始終貫徹信息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從而不斷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