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杰,紀(jì)平
(溧陽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江蘇溧陽 213300)
17例殺親案件的回顧性分析
徐偉杰,紀(jì)平
(溧陽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江蘇溧陽 213300)
目的總結(jié)殺親案件的特點,為此類案件的分析、預(yù)防提供參考。方法調(diào)查溧陽地區(qū)2004—2014年破獲的17例殺親案件,對原始登記信息、現(xiàn)場勘驗筆錄、尸體檢驗鑒定書、破案情況進(jìn)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17例殺親案件中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嫌疑人以男性居多,殺人動機(jī)以配偶不忠或懷疑配偶不忠占較高比例。殺親案件中有精神病患者殺人、偽裝殺人,嫌疑人殺人后自殺占有一定比例。結(jié)論殺親案件多與婚外性行為、精神病患者殺人等家庭因素有關(guān),部分為殺人旋即自殺,致傷工具具有簡單隨意、易于獲取的特點。
法醫(yī)病理學(xué);殺人;家庭;案例分析
家庭成員之間擁有最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但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話題,甚至暴力犯罪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由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犯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突然性,往往給案件偵破工作帶來困難。本研究通過對溧陽地區(qū)17例殺親案件進(jìn)行回顧性分析,對殺親案件的特點進(jìn)行分析、探討,以期為此類案件的鑒定和偵查服務(wù)。
1.1 材料
收集2004—2014年溧陽地區(qū)發(fā)生的殺親案件,共17例,已全部破獲。
1.2 方法
根據(jù)原始登記信息、現(xiàn)場勘驗筆錄、尸體檢驗鑒定書及破案情況進(jìn)行統(tǒng)計、分析。
2.1 一般情況
17例殺親案件中受害人共19人,其中男性7人(36.8%),女性12人(63.2%);嫌疑人17人,男性11人(64.7%),女性6人(35.3%)。
受害人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嬰兒1人,兒童4人,18~19歲1人,20~29歲4人,30~39歲2人,40~49歲3人,50歲及以上4人。嫌疑人平均年齡為39歲,20~29歲3人,30~39歲7人,40~49歲4人,50歲及以上3人。
受害人與嫌疑人為夫妻關(guān)系的有9例,親子關(guān)系的4例,婆媳關(guān)系的1例,祖孫關(guān)系的1例,其他親屬關(guān)系的2例。
2.2 作案目的或動機(jī)
17例殺親案件中,以配偶不忠或懷疑配偶不忠為主要作案動機(jī),見表1。
表1 嫌疑人作案動機(jī)
2.3 嫌疑人情況
根據(jù)作案時的精神狀態(tài),嫌疑人被認(rèn)定為無責(zé)任能力的3例,限制責(zé)任能力1例,其他均為完全刑事責(zé)任能力。精神病患者殺人情況見表2。
17例中有偽裝行為的案件有3例(17.6%)。1例丈夫懷疑妻子不忠,趁妻子熟睡將其勒死后偽裝成自縊;1例丈夫因矛盾將妻子掐死后,拋尸掩埋,散布謠言,將其妻偽裝成外出打工的假象;1例兄妹亂倫,妹欲結(jié)束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兄將妹勒死后藏匿尸體,向公安機(jī)關(guān)報案稱其失蹤。
嫌疑人殺人后自殺4例(23.5%),其中自殺未遂2例。殺人動機(jī)均為(懷疑)配偶不忠,殺人地點均在家中。嫌疑人殺人后自殺情況見表3。
表2 精神病患者殺人案件情況
表3 嫌疑人殺人后自殺案件情況
2.4 受害人情況
2.4.1 損傷分布
17例殺親案件中鈍器傷致死4例4人(占受害人數(shù)的21.1%),銳器傷致死5例6人(31.6%),勒頸致死4例4人(21.1%),扼頸致死1例1人(5.3%),投毒致死1例1人(5.3%),燒死1例1人(5.3%),溺死1例1人(5.3%),其他方式致死1人(5.3%,嫌疑人殺夫后,采用打開液化石油氣閥門、割腕、服安眠藥的方式自殺,對熟睡中的幼兒采取放任態(tài)度,致其缺氧窒息死亡)。
2.4.2 死亡原因統(tǒng)計
機(jī)械性損傷和機(jī)械性窒息是本研究案件中常見的死亡原因(表4),充分反映了命案的暴力性特征。
表4 受害人死亡原因分布
3.1 一般情況分析
從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殺親案件中受害人以女性居多,這可能與女性的生理原因和在社會活動中相對處于弱勢,而男性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在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有關(guān)。17例殺親案件中,以配偶不忠或懷疑配偶不忠為主要作案動機(jī),這反映出隨著社會日益開放,人們對婚姻的忠誠、家庭的歸屬感下降,這也與日常媒體報道的離婚率上升、一夜情泛濫相符。
本組殺親案件中居第二位者是精神病患者殺人,且均為女性,兇殺對象以子女、公婆居多,這可能與女性精神病患者社會活動能力較差,接觸范圍以家人、親屬為主,而患者產(chǎn)生幻覺、妄想的對象又多是周圍易觸及的人有關(guān)[1]。作案工具就地取材,以菜刀居多,這可能與作案工具的易得性和女性生理、心理特點有關(guān)。致命部位均為頭部,案發(fā)時家中均無青壯年在家,這可能與女性精神病患者平時未表現(xiàn)出攻擊性,不受家人重視有關(guān),其攻擊對象均指向比自己弱小的一方。
本組殺親案件中有偽裝行為的3例,將他殺偽裝成自殺、意外或失蹤,這與偽裝行為一旦確定就強烈指向家庭內(nèi)部作案或熟人作案相符。所選擇的偽裝手段則受到嫌疑人自身條件(體能狀況、文化程度和生活閱歷等)、與死者的關(guān)系及現(xiàn)場時空條件等因素的限制[2]。
本組殺親案件中殺人后有自殺行為的4例,受害人以婦女多見,自殺者多為男性青壯年;殺人現(xiàn)場大多在室內(nèi),多采用簡便、有效的方式殺人;嫌疑人多在殺人后短時間內(nèi)自殺。
3.2 損傷情況分析
本研究17例殺親案件中銳器傷致死5例共6人,鈍器傷致死4例共4人,勒頸致死4例共4人,扼頸致死1例共1人,顯示機(jī)械性損傷和機(jī)械性窒息致死數(shù)略高于其他致死方式,這與殺親案件中銳器、鈍器易于獲得有關(guān),勒、扼頸部致死均出現(xiàn)于殺害配偶案件中,這可能與此類攻擊無防備、相對簡單有效有關(guān)。
3.3 法醫(yī)學(xué)鑒定特點
通過對溧陽地區(qū)17例已破殺親案件的分析總結(jié),筆者認(rèn)為,此類案件存在以下特點:殺親案件多與婚外性行為、精神病患者殺人等家庭因素有關(guān),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可有偽裝行為,部分為殺人旋即自殺,致傷工具具有簡單隨意、易于獲取的特點。
[1]孫連軍,趙豐文,趙豐戎.涉及兇殺案件女性精神病患者司法鑒定分析[J].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10,26(3):444-445.
[2]楊永平.13例偽裝性殺人案件法醫(yī)學(xué)鑒定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xué)雜志,2006,21(S1):32-3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 Family Homicide Cases
XU Wei-jie,JI Ping
(Criminal Police Brigade of Liya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Liyang 213300,China)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homicide cas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such cases.MethodsSeventeen solved family homicide cases in Liyang from 2004 to 2014 were investigated.The original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record of scene investigation,corpse inspection report and case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7 family homicides cases showed that most victims were female and most suspects were male, and spouse infidelity and suspected spouse infidelity have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motives for the killings.Murders by patients with psychosis,camouflage murders and murder-suicides occupied a certain proportion in the family homicide cases.ConclusionThe family homicide case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family factors such as extramarital sexual intercourse and murder by patients with psychosis.Some suspects suicided after murder.The tools for committing crimes have the features of simplicity,randomness and easy source availability.
forensic pathology;homicide;family;cases analysis
DF795.1
A
10.3969/j.issn.1004-5619.2016.06.009
1004-5619(2016)06-0431-03
2015-06-08)
(本文編輯:劉寧國)
徐偉杰(1981—),男,主檢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學(xué)鑒定及現(xiàn)場勘查工作;E-mail:danxuwei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