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依群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對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
——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為例
葉依群
(浙江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23)
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開設時間不長,為了解教學情況,以便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特對浙江省內的8所高校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學時普遍偏少;缺乏適用的教材和專任翻譯教師;考試形式較為單一。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針對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翻譯教學現(xiàn)狀,就翻譯課程設置、學生編班、教師間的交流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現(xiàn)狀調查;建議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的翻譯教學一直是為外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翻譯課主要分外語專業(yè)本科生和翻譯專業(yè)碩士生兩個層次。高校中占絕大多數(shù)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卻被有意無意地排斥在翻譯教學之外[1]。隨著社會對綜合型外語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大學外語教學進行了改革,2007年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一般、較高和更高3個層次,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翻譯不再是外語專業(yè)的專利[2]65,加強翻譯教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在過去的六七年中,不少高校紛紛開設了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選修課程[3]。為了解該課程在浙江省高校的開設和教學情況,2015年,本課題組以浙江省部分高校英語翻譯課程教師和選修學生為對象,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展開調查,對浙江省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本次調查涉及浙江省的8所本科院校,包括工科類3所和綜合類5所,分別是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財經(jīng)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和浙江樹人大學。
1.1 調查項目和內容
調查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高校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課程的開設和教學情況。
調查對象:翻譯課程授課教師26人和完成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習的大二、大三學生202人(其中文科82人、理工科120人)。
調查方式:一是問卷調查。通過郵件向教師發(fā)放調查問卷32份,收回有效答卷26份,有效率81%;對學生的調查問卷通過任課教師共發(fā)放285份,收回有效答卷202份,有效率71%。二是訪談。通過電話或面談的方式,向6所高校的8位授課教師了解具體的教學情況。
調查內容:教師問卷主要內容有翻譯課程開設時間、課程性質、教學對象、教材、師資、測試和評估方式等。學生問卷的主要內容有選課目的、開課的必要性、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學習收獲、對教師授課的評價和對課程的教學建議等。除學習感受和對課程的教學建議是開放式的問題外,其余選擇題每題均下設4個選項。
1.2 調查結果
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高校在課程開設的時間、課程名稱、選修人數(shù)和班級規(guī)模等方面有區(qū)別,開設時間基本上在2012年左右,但早的如浙江科技學院2008年起就開設了;課程名稱不一,有英語翻譯、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翻譯技巧等;選修人數(shù)每學期為200~300之間,班級人數(shù)從30~50不等。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高校的翻譯課程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學時、教材、任課教師、測試與評估六方面有相同之處。目前設有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的高校,其教學對象為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并對翻譯感興趣;教學內容大多為英漢互譯,課程一般開設1個學期,約32~34個學時;教材選擇性使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教材并結合自編的講義;翻譯課程教師均為大學英語教師;翻譯測試題型和評估方式基本相同。
在學生方面,調查結果如下:95.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翻譯課程;73.9%的學生認為選課是為了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升文化素質;97.8%的學生認為翻譯課有收獲,80.4%的學生認為掌握了一些翻譯技巧;對課程的期望,65.2%的學生希望增加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30.43%的學生希望加強翻譯實踐,展示與課程相關的課外知識等。
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大學英語翻譯課程,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了解翻譯基本知識,掌握必要的翻譯技巧,改變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長期被忽視的現(xiàn)狀,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無疑是一個兩全之策。從調查的情況看,翻譯教學面臨課程設置、師資、教材和測試方式的問題。
2.1 有限的課時數(shù)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由于高校普遍壓縮學時,從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來看,大部分高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是作為選修課程開設的,在接受調查的8所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將翻譯設為必修課程。但是,不管是選修還是必修性質,基本上只開設一學期,每周2學時,形式為英漢互譯。這與王金波在2008年對上海交通大學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翻譯教學需求調查結果相同:翻譯課程無論數(shù)量還是課時都無法滿足學生的直接和長遠需要[4]。
翻譯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2種語言的基本知識,還要學習翻譯理論,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既要向學生介紹翻譯理論知識,又要講解基本的翻譯技巧,還要進行一定量的翻譯訓練,教師很難一一兼顧,結果只能是浮光掠影式地翻譯介紹,無法完成翻譯基本知識和技巧的系統(tǒng)講解,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由于選修課程的設置及有限的教學時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的翻譯理論和學到的翻譯技巧相對不足,教學中學生也缺乏翻譯實踐的機會。因此,翻譯課程教學時數(shù)不足,影響了翻譯教學的開展[5],加上選課容量有限,受益的學生群體較為狹窄[6]。由于缺乏翻譯基本理論的指導和翻譯實踐的訓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翻譯水平。
2.2 缺少適用的翻譯教材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開設了大學英語翻譯課,但作為選修課程開設后,面臨一些如課程設置、師資、教材和測試方式等問題,而其中教材問題比較突出。盡管近年來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翻譯教材,而且每年都在推陳出新,但目前還沒有將教學內容精簡壓縮,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滿足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需求的比較完善、系統(tǒng)的翻譯教材。因此,教師在教材的選用上有著很大的隨意性。在調查的這幾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選用英語專業(yè)的教材外,其余高校均采用自編教材和講義。由于現(xiàn)行翻譯教材中翻譯練習的例子幾乎不涉及外交文件、商務貿易、醫(yī)藥衛(wèi)生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7],以致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料:有從文獻或期刊改編的;有從網(wǎng)上直接下載的;有從幾本教材中摘選組合適用于教學的材料等。盡管自編教材可以發(fā)揮各高校的辦學特色,突出其培養(yǎng)目標,但不利于翻譯教學的系統(tǒng)化。
2.3 缺乏專門訓練的翻譯師資
在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專門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為數(shù)不多。對教師方面的調查顯示,8所高校中擔任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任務的無一例外地為大學英語教師,而非經(jīng)過專門翻譯訓練的教師。翻譯師資隊伍薄弱,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這種狀況和中國高校翻譯專業(yè)起步較晚有關。翻譯作為一門專業(yè),直到2006年才被列入教育部專業(yè)目錄并開始招生,因此導致長期從事翻譯實踐或翻譯專業(yè)方向的教師鳳毛麟角,僅有的翻譯專業(yè)畢業(yè)生進入高校后,一般都擔任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或翻譯專業(yè)的研究生教學。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通常由對翻譯教學感興趣的教師承擔,但其主要工作還在大學英語教學上。很多教師只在大學時接受過翻譯訓練,對翻譯知識了解有限,缺乏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學習,也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翻譯教學培訓和專門的實踐訓練。翻譯教學對教師有專業(yè)和語言的雙重要求,且備課量大,費時費力,加上大學英語教師本身教學任務繁重,因此影響了翻譯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同時也造成了翻譯教學師資的不穩(wěn)定。
2.4 翻譯測試形式單一
有教學就有測試。就翻譯測試形式而言,除1所高校采用開卷考試外,其余均采取閉卷考試的方法,單獨命題考試。從考試內容看,采用最多的題型依次為選擇題、句子翻譯、段落翻譯、短語翻譯、篇章翻譯、改錯、回答問題和譯文評析。就評估手段而言,采用最多的是過程性評估,即“課堂表現(xiàn)+平時課外作業(yè)+期中考查+期末考試”或“平時作業(yè)+期末考試”的方式。
翻譯教學內容多、范圍廣,如何考查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教師在擬題時,沒有現(xiàn)成的或權威性的內容可供參考,多數(shù)教師無論單元測試、期中還是期末考試基本上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選題,選擇題、句子和段落翻譯是采用最多的題型。翻譯測試一般采用閉卷考試方法,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即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做完考題,沒有時間認真校對并仔細推敲譯文,因而難以發(fā)揮學生的實際水平,這種單一的考試方法不利于衡量教學效果和學生水平。
浙江省高校生源基礎良好,學生也有翻譯學習的迫切愿望。近幾年在實施企業(yè)“走出去”,提升浙江省經(jīng)濟綜合實力的形勢下,急需跨國投資、經(jīng)營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開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問卷調查,對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了較為客觀和全面的了解,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值得思考。
3.1 調整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的設置
改革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是真正落實重視翻譯教學的重要一步[2]65。隨著大學新生英語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減少大學英語基礎學分成為可能。因此,生源基礎較好又具備一定條件的高校,可以通過壓縮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的方式,開設科技英語翻譯等應用型課程[8];對那些條件受限制、生源基礎較差的高校,在保證大學英語基礎課的同時,通過開設校級選修課、輔修課,舉辦興趣班、提高班等形式,盡量把有一定英語基礎、學有余力的學生吸引到翻譯課堂上來[2]66。調查發(fā)現(xiàn),8所高校中僅有2所開設了英漢互譯,且僅一學期,開設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從大一到大四學年都有,大四學生面臨畢業(yè)論文、實習、找工作的多重壓力,即使選修了翻譯課程,能投入其中的時間和精力也非常有限,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建議在大二或大三時開設翻譯課程,以避免學生在大四時外出實習的沖突,從而可以有較多的時間投入翻譯作業(yè)和翻譯實踐。
調查的這幾所高校有著良好的生源基礎,有條件開設翻譯課程,因此,可將大學基礎英語學習時間壓縮到一年,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特色,從第二年開始開設與大學英語相關的不同類型的課程,除英語翻譯外,還可開設如英美文化、電影賞析、英語口譯、外貿英語、法律英語等課程。鑒于英譯漢和漢譯英在英語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位置[9],翻譯課程可以開設2個學期,其中一學期開設英譯漢,另一學期漢譯英,各32~34學時。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了解翻譯理論,學會初步的翻譯技巧,具備基本的翻譯能力,為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打好基礎。
隨著各高校對大學英語課程學分的壓縮,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2015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發(fā)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體系,根據(jù)教學內容,大學英語將分為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識教育類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3個類別。每個類別的課程包括必修課、指定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10],就翻譯課程而言,絕大部分高校會設置成任意選修課。教務管理部門可根據(jù)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課程開設時間的選擇上留有更多的余地。
3.2 根據(jù)專業(yè)大類編班
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中國各領域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在國際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凸顯,對外交流與合作亟需大量既有專業(yè)知識又通曉外語的翻譯人才,這是外語專業(yè)小范圍的翻譯教學根本無法滿足的[2]65,且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出大量的翻譯人才也不現(xiàn)實。因此,需求與培養(yǎng)之間在今后一段時間里都將是一對矛盾。目前,真正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員并不局限于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如在中國鐵道部下屬翻譯和傳訊研究的雇員中50%以上畢業(yè)于非外語專業(yè);另外,據(jù)調查,中國80%以上的西方經(jīng)典著作(不包括文學著作)是由科學、工程、經(jīng)濟、歷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翻譯的[11]??梢?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多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大學英語以不同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為教學對象,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后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因此,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翻譯課程有不同的期待。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減少翻譯實踐的盲目性,將語言和專業(yè)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浙江省高校的翻譯課程可按專業(yè)方向編班,如文史哲類,理工類和醫(yī)學類等,有條件又有生源基礎的高校還可以再細分大類,甚至完全按專業(yè)編班。把專業(yè)相同或類似且對翻譯感興趣的學生集中在同一個班級,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如有些專業(yè)的學生課時較少,相對其他專業(yè)而言,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翻譯課程的學習和進行翻譯實踐,則教師可以布置更多的任務。在知識產(chǎn)權和版權公約日益規(guī)范的形勢下,今后的翻譯形式將從全文翻譯轉向摘譯、編譯和綜述,這對譯者的能力有更高的期待,不僅要求其具有堅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還得把握所研究學科的最新動態(tài)與方向。在分大類或專業(yè)進行翻譯教學中,還可以有效解決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教材和測試方面的問題。根據(jù)不同的大類,教師選用不同題材作為教學內容,通過例句的翻譯講解,有意識地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涉獵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獲得一些感性認識,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同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推理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和聯(lián)想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認知訓練[12]。校際間類似專業(yè)的任課教師可以一起切磋,編寫教材,編撰試題等,以提高師資水平。按大類編班的課程教學強調學以致用,注重與專業(yè)的對接,突出實用性,使課程內容與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密切相關;同時,學生能夠學到對其專業(yè)真正有益的翻譯知識,通過一定的翻譯實踐,積累一定的翻譯經(jīng)驗,并切實提高翻譯實踐能力,為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打好基礎。
3.3 促進翻譯教師間的交流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被視為服務于語言學習的附屬教學活動,不僅沒有專門的翻譯教師,而且教學及學術交流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開設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大多數(shù)學生將從中受益,有助于中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然而,目前翻譯師資是制約中國翻譯人才培養(yǎng)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瓶頸[13]。翻譯教學有其實踐性,教師除擔當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外,還有學生翻譯過程中的角色、翻譯教學與翻譯行業(yè)接軌過程中的角色[14],因此對其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特殊性(從調查結果看,翻譯課程的教師同時還承擔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授課教師在教學上各自為政,校際間教師缺乏交流;更沒有專為大學英語翻譯舉辦的學術會議或研討會,翻譯教學和學術交流幾乎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由于缺乏團隊的協(xié)作,教學中難以發(fā)揮學校的長處,突出其培養(yǎng)目標,更難以兼顧科學性和市場導向性等諸多因素,這不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翻譯教學的發(fā)展。
中國現(xiàn)有的外語教師大多來自師范院?;蚓C合性大學的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缺乏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和實踐訓練,浙江省高校的情況也不例外。大部分教師希望能系統(tǒng)地學習,以拓寬知識面,深入了解翻譯的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和訓練的技能體系,因此,高校要增加必要的教學設施設備,搭建網(wǎng)絡平臺、語料庫,引進翻譯軟件,開設翻譯論壇等[15]。盡管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師交流平臺,但從全國到每個省都有翻譯協(xié)會,每年都舉辦各類翻譯會議,相鄰高校可以共同邀請國內外的專家講學,或定期召開全省性或全市性的翻譯研討會,給翻譯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彼此教學心得和體會的平臺,以切磋教學,探討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并就翻譯實踐和翻譯測試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處理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教材、教學模式、評估方式等。為借鑒教師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經(jīng)驗,各高校根據(jù)本地區(qū)或本院校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學生所需、市場所求的情況下,校際間可以聯(lián)合編寫專業(yè)大類的翻譯教材或講義,以適合當前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形勢和翻譯教學新理念;根據(jù)學時安排和內容的重要性進行教材編排,涉及大類或專業(yè)主要領域,內容包括基本的翻譯理論、跨文化知識和翻譯技巧等,并能體現(xiàn)當前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具有時代性、多樣性和實用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翻譯實踐能力。有條件的高校應該為翻譯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如脫產(chǎn)或暑期進修和培訓,以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業(yè)務能力。
目前,不少大學英語教師出于個人興趣,擔任翻譯教學并把翻譯作為研究方向,部分教師業(yè)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能定期舉辦翻譯教師培訓班或研討會,組織教師參與大型的翻譯項目,充分利用翻譯研究和教學領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則將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英漢雙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翻譯技能和技巧。
大學英語翻譯課程開設時間不長,沒有專門的師資,也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經(jīng)驗可以借鑒,但翻譯教學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學生對教學滿意度的調查,90%以上的學生認為有收獲,80.4%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翻譯技巧。當然,翻譯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學校主管部門的協(xié)調解決。作為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在多元化的今天,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教學必將有一個更廣闊的前景。
[1] 王金波,王燕.大學英語教學背景下翻譯教學個案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4(2):26.
[2] 蔡基剛.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J].中國翻譯,2003,24(1):65-66.
[3] 羅選民,黃勤,張健.大學翻譯教學測試改革與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008,29(1):76.
[4] 王金波.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翻譯教學需求調查: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外語界,2009(5):80.
[5] 李忠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48.
[6] 劉曉民,劉金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與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13(5):70.
[7] 王玉西.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29.
[8] 李德鳳,胡牧.翻譯教學研究:回顧與展望(1980-2006)(上)[J].中國科技翻譯,2009,22(2):32.
[9] 周領順.開設大學英語翻譯課勢在必行[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3):39.
[10]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EB/OL].[2016-05-06].http://wyx.zzia.edu.cn/picture/article/11/a1/46/4be219604bd4b253303fc53b48c1/6055feeb-9aa3-419f-9a35-1487c02ef8bb.pdf.
[11] 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02,23(4):56.
[12] 丁衛(wèi)國.翻譯教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J].上海翻譯,2014(3):55.
[13] 何剛強.精藝諳道,循循善誘:翻譯專業(yè)教師須具備三種功夫[J].外語界,2007(3):24.
[14] 張瑞娥.中國翻譯師資現(xiàn)狀與角色實現(xiàn)[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5(4):84.
[15] 王芳,陳先貴.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5(12):83.
Survey and thinking on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urse“Teaching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A case study of several higher institu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YE Yiq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
It’s not long since the course “Teaching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 was offered. In order to have a general idea of its teaching and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eight higher institu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revealed such problems of teaching as inadequacy of credit hours, lack of suitable textbooks as well as qualified teachers, and monotonicity of exam form, etc.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urvey findings is carried out to shed ligh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e setup of the course, class arrangement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higher institutions; non-English majors;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urvey of current problems;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671-8798.2017.02.013
2016-06-10
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2014ZJ0011A)
葉依群(1963— ),女,浙江省松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應用翻譯的研究。E-mail:yyqunhz@163.com。
H319
A
1671-8798(2017)02-0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