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會是那1/10嗎?
8月23日,停牌半年后的格力以130億元收購銀隆新能源100%股權,繼智能手機后,又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對于此次大動作,外界褒貶不一,因為十幾年前就有美的造車失敗這個活生生的案例,支持者則認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外來者未必不是一匹黑馬。不過,不論外界如何評價,格力CEO董明珠信心十足,“汽車底盤技術根本不是問題,沒有任何門檻。”這樣的耿直表態(tài),頗有當年李書福“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沙發(fā)”的“豪言”之風。
雖然已有美的的失敗案例,但現在格力和當時美的所處的大環(huán)境是不同的。格力現在面臨的新機會是,國家將會給近十家新的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造車資質。目前,除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占得兩個名額外,還有8個資質空位以待,格力通過收購進入新能源領域,將會有機會成為其余的那1/8。
除此之外,我國新能源車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潛力,也給了格力進入新能源后對未來的無限遐想空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17.7萬輛和1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達125%和126.9%。這樣的一塊大蛋糕,也使得百度、阿里、樂視等各路外來者紛紛加入分羹大軍。再說被格力收購的銀隆新能源,其實它的實力不容小覷。首先,其核心產品鈦酸鋰電池技術已經進入補貼政策目錄,對資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其次,銀隆新能源目前是惟一可以與日本東芝公司在鈦酸鋰材料動力和產業(yè)化應用上抗衡的企業(yè);最后,銀隆新能源此前通過收購一些國內企業(yè),已經擁有了國內整車制造資質。
綜合以上內外部因素,以旁觀者的角度看,我認為格力新能源(格力收購銀隆后,銀隆將改名格力新能源)的未來是可期的。一方面,格力新能源可以在乘用車生產牌照和申請新能源牌照這兩條路上齊頭并進,另一方面,其還可以在新能源電池上發(fā)揮優(yōu)勢,為其他新能源汽車產品做配套。
北京 胡耀可
小編:在被格力收購前,銀隆新能源的主營業(yè)務是客車,但毫無疑問的是,客車行業(yè)的天花板非常明顯,所以必須涉足乘用車。但是,制造乘用車對于生產資質、資金和品牌力的需求又成為了銀隆繞不開的困難,因此和格力的合作也就勢在必行,可能這也是雙方在短時間內就完成收購的原因之一。不過,到本刊出版時,格力的此次收購正受到深交所的質詢,收購是否還存在變數尚未可知。
如何聯系《品質汽車》編輯部
聯系電話:010-84637043 傳真:010-84639014 電子郵件:autoquality@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育慧南路3號
本雜志歡迎讀者來信來稿,來信來稿請署真實姓名,另請注明辦公電話或宅電,以便有疑問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