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白麗燕 白 雪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010051)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初步課模塊化教學研究
吳 迪 白麗燕 白 雪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010051)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對建筑初步課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改革:結合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2013版)對建筑學專業(yè)本科教學的要求和自身實際教學情況,將建筑初步課程進行了模塊化教學方式的改革,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調整。經過3年左右的不斷探索和調整,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建筑初步 模塊化 教學研究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的建筑初步課教學在2009年至2013年之間的教學模式,沿用國內經典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專業(yè)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一年級第一學期,需要完成的作業(yè)包括:徒手鋼筆畫練習(在A2的圖紙上完成10個人物、10輛車、10棵樹的徒手鋼筆畫練習)、工具線條練習、徒手鋼筆畫及字體綜合練習(城市建筑體驗報告)、水彩渲染。一年級下學期完成建筑抄繪、建筑測繪、1:1構成作業(yè)。在其間,不乏好的作業(yè)。經過一年的訓練,學生普遍具備了扎實的繪圖基本功和對專業(yè)的基本認知,培養(yǎng)了對專業(yè)的興趣。在2009年至2013年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也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作業(yè)的完成情況進行了調整。
圖1 1:1構成作業(yè)學生作品
2009級建筑學2班學生1:1構成作品,選取了樓梯下面的空間——這一在建筑中容易被忽視的建筑空間作為其構成作品的空間背景,在構思上首先就讓人眼前一亮。之后,他們利用老師在課上講到的“虛實空間”的概念,在樓梯東側的墻上繪制出以樓梯造型為構成元素的畫,作為“虛”空間,與實際存在的樓梯形成的“實”空間進行對比,空間有了層次。之后他們繼續(xù)以樓梯造型為構成元素,將樓梯下部的空間分成幾個部分,其中在樓梯下部的空間供人閑坐、休息,在這個空間中,會充分體驗到局促的空間效果。在作為構成元素的樓梯的東面,是學生自己用水泥建造的樓梯,可以攀爬體驗,同時這部分“實”樓梯和東側墻面的“虛”的樓梯形成搭接,虛實結合。在這次1:1構成的環(huán)節(jié),體現出學生對建筑初步課程講授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甚至將建筑材料課的內容也融合了進來,這是我們設計作業(yè)的“意外”收獲。
經過對國內建筑學院校建筑初步課程的改革成果的學習,和結合自身特點的總結,從2013年開始,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初步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教學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分為藝術模塊、建筑模塊、城市模塊和室內模塊。
在結合骨干教師赴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教學改革。在建筑初步課程的建筑模塊中,要求學生運用構成原理和空間感知經驗,通過親手設計制作縮小尺度可供一人介入體驗的概念空間,表達設計意匠,模擬設計與建造的一般過程,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和思考建筑空間、交往行為和人體尺度等問題。
要求同學在自選概念主題,在充分描述空間特質的基礎上,運用三種以內構成原理及相應的空間設計手法完成概念空間設計。(空間關系主要包括連接、接觸、包容、相交、疊加等,空間構成手法主要有網格法、軸線控制法、母體重復、空間韻律與變換、模數控制、切分構成等方法)
本作業(yè)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要求每一位同學針對特定模型材料(體塊、板片)在實際尺寸為邊長4.5米的立方體內進行適宜性操作——制作模型創(chuàng)造特定空間,然后進行空間圖紙呈現(平、立、剖面及主要空間透視圖)。模型比例1∶25和圖紙比例1∶50。之后,要求進一步制作模型將以上空間建筑化——考慮人體尺度和使用流線,然后進行空間圖紙呈現(平立剖面及主要空間透視圖)。模型1∶25和圖紙尺寸1∶50。在展覽階段:要求同學把工作過程的工作日記和工作照片制作成PPT課件在本年級擇優(yōu)公開講評,同時進行全系范圍內的公開展覽與評價。
在第二階段,選擇一個實地空間進行“人的行為”記錄及體驗。選擇的空間可以是大空間(公共行為空間,如:體育館、營業(yè)廳等);也可以是中型空間(事務行為空間,如:辦公室、教學樓等);也可以是小空間(個體行為的空間,如:設計師工作室、別墅、公寓等)。體驗的內容包括:人的行為活動內容(讀書或銷售、站立或坐臥、個人活動或群體活動等等);人的行為活動尺度;人在空間中的心理尺度;周圍環(huán)境的內容和尺度(參照《人體工程學》、《交往與空間》等書目);最后可以對所調查的空間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作業(yè)要求以組(3-4人)為單位進行實地空間體驗,合理分工??衫门臄z照片、實地測繪、文字記錄、采訪問卷等手段。最后制作空間體驗報告。在本階段的下一個步驟中,需要完成對空間的設計,在上階段的成果的基礎上,設置參照物:制作“人模”(自制紙片或購買立體模型),作為建筑空間尺度參考,設定模型比例,調整建筑模型的尺寸,使空間尺寸符合實際使用要求。在空間設計當中,需要完成對現有空間的分區(qū):在建筑空間使用性質(如,別墅)基礎上,大致進行室內功能(臥式、客廳、餐廳等)分區(qū)。功能分區(qū)不必過于細化具體,主要根據“人的行為及尺度”要求進行分區(qū)。之后需要完成對環(huán)境的營造:在空間分區(qū)基礎上,對每個分區(qū)進行簡單的室內環(huán)境營造,制作1-2個簡單的室內陳設(家具、燈具等),或綠化(小型盆栽、大型植物等),或建筑構件(門、窗等),目的是校對空間尺度。
學生在完成以上作業(yè)的參考書目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顧大慶教授的《空間、建構與設計》、《建筑設計入門》、蔣學志的《建筑形態(tài)構成》、沈欣榮等編著的《建筑設計基礎—空間構成》、小林克弘(日)的《建筑構成手法——國外建筑理論譯叢》、陸邵明的《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jié)》。同時可以參考其他三大構成教材及關于空間藝術、城市雕塑、解構主義建筑的資料。
圖2 建筑模塊優(yōu)秀學生作業(yè)
通過3年多在教學上的改革,我們逐漸摸索到一套適合低年級學生建筑初步課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在改革剛開始的階段,我們想讓學生在一年級階段對以后專業(yè)學習所涉及的所有知識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因而作業(yè)量比較大,學生收獲大,但不免比較勞累。經過不斷的摸索與調整,現行的模塊化教學的作業(yè)量比較始終,而且能夠達到訓練的效果,教學成果較好。
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主要是:如何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專業(yè)基本功——即畫圖能力的培養(yǎng)。
[1]顧大慶、柏庭衛(wèi)著.空間、建構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2]顧大慶、柏庭衛(wèi)著.建筑設計入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吳迪: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講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愛民街內蒙古工業(yè)大學校本部建筑學院建筑系,010051
白麗燕: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副教授
白雪: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