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鈞,王長生,谷 松
?
“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研究
王 鈞1,2,王長生1,谷 松1
“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為文化與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滇越鐵路是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重要門戶通道,在滇越鐵路重新利用開發(fā)的大背景下,對鐵路沿線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行考察與分析。以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為視角探索遺產廊道型開發(fā)保護戰(zhàn)略。將鐵路沿線的少數(shù)民族體育遺產單體納入?yún)^(qū)域性整體保護體系,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及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的認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從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資源入手,以遺產廊道理論為基礎,對鐵路沿線的民族體育文化節(jié)點資源進行梳理,探尋民族文化遺產廊道開發(fā)路徑。
一帶一路;民族體育文化;文化遺產;遺產廊道;滇越鐵路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了“一帶一路”戰(zhàn)略[9]。這與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絲綢之路”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耙粠б宦贰睘橹袊捌渲苓厙掖罱诵兄行У膮^(qū)域合作平臺,充分發(fā)揮中國與周邊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并在原有的貿易合作基礎上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我國有20多個近鄰國家和地區(qū),睦鄰友好是我國外交的基本準則?!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構想不僅切合中國自身內政外交戰(zhàn)略構建,也是團結沿線各國和地區(qū)的自身需求及事業(yè)發(fā)展,更是各國形成其資源互補、經貿互利、發(fā)展互惠的重要機遇。繼承中國海納百川的開放傳統(tǒng),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吸納東亞國家開放的區(qū)域主義,不限國別地區(qū),不搞封閉排外,不以左右他國經濟發(fā)展、改變他國政治體制為目的,有意愿、符合自身發(fā)展要求的國家和區(qū)域經濟體均可參與,將原有的合作延續(xù)和升級。文化遺產廊道型資源是一項集文化、旅游、經濟發(fā)展為一體的復合型資源,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建立是對整體文化遺產廊道的重要補充。滇越鐵路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走廊有著多民族、跨國境、跨行政的特點。它的建立為多民族文化搭建了交流的平臺,有效地銜接民族間的個體記憶與群體記憶,建立深層次的多民族認同,構建廣泛的文化認同基礎。為一個民族乃至整個國家在文化穩(wěn)定和維系民族情感的同時帶動了多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本研究課題組于2014年期間對滇越鐵路沿線少數(shù)民族體育的活動過程、文化內涵、生存狀態(tài)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2015年春節(jié)期間,課題組再次組織成員深入滇越鐵路沿線民族聚居區(qū)域開展田野考察和親身體驗,搜集并整理所需文獻資料和實地數(shù)據(jù),對開展的年節(jié)體育文化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參與、觀察和實地調研。在掌握較為全面、豐富的一手資料基礎上,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理論支撐,以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為研究視角,以滇越鐵路帶為調查個案,采用質的研究范式,分析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開發(fā)與構建,探尋帶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路與途徑。
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近二、三十年興起于美國,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的新概念與研究方法[12]。遺產廊道構念既包括具有文化意義的運河、道路、鐵路線及周邊等,也可以指代適當?shù)木坝^整體措施,嫁接單個的遺產由“點”狀向“面”狀區(qū)域化而連成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綠色通道[13]。遺產廊道與文化線路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它能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面互利共贏。遺產廊道建設是一種歷史文化保護新方法,為大范圍、跨地域、多元性的帶狀文化遺產區(qū)提供了單體串聯(lián)、跨區(qū)域合作的整體保護思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采取的是整體而非局部的概念,遺產廊道的尺度范圍較為靈活,內部可包括多種不同的遺產、多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14]。文化遺產廊道是對遺產保護的傳統(tǒng)理念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它將自然景觀、文化遺產,鄉(xiāng)土文化通過連續(xù)的廊道模式連接起來,進行整體的開發(fā)和保護。這對我國遺產保護的傳統(tǒng)理念與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自古以來,云貴高原經越南的北部灣是距海最近的出海通道。早在公元8世紀末期的唐代,滇越通道就是通往“四夷”的7條重要通道之一,即安南通天竺道[5]。安南通天竺道以滇越貿易通道聞名于世,由今天越南首都河內開始,沿紅河逆流而上,到達古涌步即今紅河(蠻耗鎮(zhèn))下船改走陸路,經今蒙自、通海、江川等地到達拓東城—即昆明。隨后折向西行進,經過今天的安寧、云南驛,大理等地,到達永昌(今保山)過怒江,進入緬甸,最終抵達印度[2]。滇越鐵路與南昆鐵路、滇緬鐵路共同構建東起太平洋北部灣、西至印度洋孟加拉灣的亞洲大陸橋,橫跨南亞各國及地區(qū),并肩推進中國西南地區(qū)、東南亞及南亞之間區(qū)域經濟的合作與繁榮發(fā)展。滇越鐵路沿線地區(qū)覆蓋了云南省東南部地區(qū),是云南省通往南亞及東南亞地區(qū)的重要極點門戶,也是中國前往東盟陸路通道的橋頭堡,它嫁接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即中國昆明、越南河內,面對北部灣、連接珠三角、直達太平洋。1903年,滇越鐵路越南段建成。越南段從海防經河內到中越交界的老街省,總長384 km。1909年,云南段從河口經開遠、宜良至昆明,總長465 km全線竣工。1910年,全長848 km的滇越鐵路全線通車[11]。
滇越鐵路在我國的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鐵路之一。還是我國西南內陸直通東南亞的國際鐵路。其南段在越南境內,可以經河內到達胡志明市。稱為越南段。北段又稱昆河鐵路,在中國境內稱為滇段鐵路。滇越鐵路云南段在云南境內跨越了珠江、元江(紅河)、金沙江3大水系,穿越了亞熱帶干濕高原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熱帶山地季風雨林氣候3大氣候帶[8]。穿越了12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12個縣市、連接著6個地州[3]。滇越鐵路沿線坐落的古建筑群落、法蘭西式民居、歷史村鎮(zhèn)等物質文化遺產,與鐵路兩邊秀麗的自然景觀共同組建成滇越鐵路云南段文化景觀的區(qū)域格局,同時為遺產廊道的構建輸送了良好的景觀基礎。滇越鐵路沿線文化景觀鏈,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文化的變遷正經歷漸進式消失,逐步喪失了歷史記憶與特有的生活方式構成的和諧共生的自然基底。構建滇越鐵路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打破了散落零星的文化個體保護的思維,從整個文化體多角度重新審視沿線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以滇越鐵路為脈絡,將各民族體育文化串聯(lián)起來,以遺產保護的空間概念統(tǒng)一規(guī)劃。從單一民族體育項目自身文化價值的保護重心轉向對滇越鐵路沿線民族聚居區(qū)的整個文化景觀,實現(xiàn)跨層次、跨維度的空間維護系統(tǒng),重現(xiàn)區(qū)域帶狀民族文化景觀的興盛。
以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滇越鐵路帶上的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構建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對多元文化地區(qū)區(qū)域旅游產業(yè)的整合式開發(fā)有著積極的示范性作用,在提高少數(shù)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時,良好保持了地方生產生活方式的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整體開發(fā)保護,有利于片區(qū)系統(tǒng)性管理和生態(tài)文化的一體化保護,有利于社會各界優(yōu)勢資源的集中投入,是一項具備了集約、經濟、高效以及可再生循環(huán)利用的保護策略。滇越鐵路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建設,對跨區(qū)域多元文化遺產資源與自然生態(tài)資源進行了一體化思考與整體性保護,在推進與整合沿線民族體育文化景觀的同時提供了開發(fā)以鐵路線為代表的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體驗型文化旅游線路,為促進消費,拉動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新模式。
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首先確定文化遺產廊道主題,劃定保護范圍,并對其相關歷史脈絡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準確把握其內涵。這樣才能準確界定遺產廊道的遺產點。第二、對文化遺產廊道構成的民族體育文化要素調查、整理。有效的在遺產點確定遺產廊道整體保護體系,有效避免因概念界定不清而導致保護對象泛化,工作難以落實、形同虛設等問題。第三、對整體遺產廊道價值進行認識和評價。對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應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多維視角,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的角度出發(fā)。最后,提出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規(guī)劃,以及整體構建目標的配套實施對策。
4.1 滇越鐵路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遺產點劃分
文化遺產廊道的設計關鍵在于遺產保護價值判定,由單個遺產保護轉變?yōu)槊鏍钸z產的整理與評價,并以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歷史事件、文化內容為線索。由需要重視具有特殊遺產價值的文化單體轉為系列展示多樣性文化,在特定時間、空間、文化上具有關聯(lián)度的遺產點,形成文化創(chuàng)聯(lián)單體,最終整合為一項綜合性共同構成遺產廊道整體。所有的遺產點都該是遺產廊道構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且任何一處遺產點的特有價值只有通過遺產廊道整體展示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其作為人類文明歷程中的標志[7]。這種理念將傳統(tǒng)的重視遺產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轉變?yōu)殛P注遺產整體區(qū)域的文化內涵、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民族發(fā)展等功能,體現(xiàn)了遺產廊道的多維目標體系。滇越鐵路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的遺產點劃分,依據(jù)滇越鐵路沿線站點與文化帶進行。鐵道部于1958年2月發(fā)布正式命令,廢止原“滇越鐵路滇段”的名稱,將鐵路線改名為昆河鐵路(昆明—河口),即昆河線,但其舊稱“滇越鐵路”在當?shù)厝匀谎赜弥两?。依?所示,滇越鐵路(滇段)從昆明北站開始,途徑54個站點,最終到達與越南交界處—河口縣。本文依據(jù)《云南窄軌鐵路示意圖》站點的大小,將文化遺產廊道劃分為昆明、宜良、石林、彌勒、開遠、蒙自、屏邊、河口7個片區(qū)。
表 1 滇越鐵路沿線民族文化片區(qū)包含站點及其民族情況一覽表
Table 1 Yunnan-Vietnam Railway alo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Area Including Site and National Situation
文化片區(qū)包含站點當?shù)孛褡謇ッ髦鞒菂^(qū)黑土凹、三家村、水塘、牛街莊、小喜村、王家營、楊方凹、陽宗海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傈族、壯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宜良鳳鳴村、可保村、江頭村、羊街子、狗街、滴水、徐家渡,祿豐彝族、回族、苗族彌勒糯租、大沙田、西洱、小河口、盤溪、熱水塘、西扯邑、拉里黑、巡檢司、燈籠山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壯族開遠小龍?zhí)?、大兔寨、十里村、玉林山、大塔、駐馬哨、大莊彝族、苗族、回族、壯族蒙自草壩、碧色寨、芷村、落水洞、戈姑、彝族、苗族、壯族、哈尼族、回族屏邊倮姑、亭塘、波渡菁、灣塘、白寨、臘哈地、大樹塘、彝族、苗族、壯族、瑤族河口老范寨、馬街、南溪、螞蝗堡、山腰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回族、壯族、瑤族、拉祜族、布朗族
4.2 滇越鐵路沿線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資源
滇越鐵路作為中國和世界鐵路建設工程史上最具影響的鐵路工程之一,沿線自然風光秀麗,許多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藝術工程設施與建筑至今完好保存。鐵路穿越12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文化差異較大,體育項目眾多,如表2。少數(shù)民族體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著獨具魅力的文化內涵。民族體育項目在組織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上,也日漸明確了與本民族的起源、復興、發(fā)展等相關的歷史與神話傳說相關人物的聯(lián)系,強烈地表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征、鮮明的地域性傳承,以及功能的逐漸演變,為促進民族認同、形成民族共同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許多民族文化尚未融入現(xiàn)代生產、生活形式,在出生、成年、交往、婚配、死亡的生命經歷中,常與特定民俗活動相呼應;而傳統(tǒng)體育活動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常常引人思忖及關注,發(fā)揮了民族生存維系和民族精神團結的現(xiàn)實作用,并且漸進式地內化為民族性格的象征[4]。在鐵路沿線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促進了多民族在文化交流上達到高度融洽、和睦、協(xié)調和有序的狀態(tài)。如斗牛。在離鐵路芷村站不到2 km的地方,有一片開闊的空地。逢年過節(jié)都會在這里舉行斗牛活動(圖1),2014年農歷的正月初三到初六期間,在這里舉行了中國牛王爭霸賽。芷村鎮(zhèn)苗、彝、漢、壯等15個民族上萬民眾聚集在這里。斗牛中蘊含著團結、平等、正義的民族文化精神。這種公平、公正社會氛圍促進民族團結。期間載歌載舞儼然成為一個多民族的狂歡節(jié)。
圖 1 2015年牛王爭霸賽斗?;顒訄鼍癋igure 1. 2015 The Bull King Fighting Tournament
表 2 滇越鐵路沿線民族體育項目總覽一覽表
Table 2 Yunnan-Vietnam Railway National Sports Project Overview
民族項目名稱數(shù)量哈尼族斗雞、爬山、泥巴架、打陀螺、跳水、打石頭、抵肩、射弩、打秋千(蕩秋、磨秋、轉秋)9苗族秋千類(磨磨秋、8人秋)、斗牛、(蛋尤拳)、撕牛肉干、射弩、踩火龍、蘆笙類(蘆笙拳、滾山珠、壘營盤、斗四方、蘆笙刀)、倒掛金鉤、踩高蹺、母雞抱蛋、穿花衣裙賽跑、搶花炮、摔跤、打陀螺、鼓舞類(跳鼓、木鼓舞)、跳竹竿、猴鼓舞、球類(擲雞毛球、打手毽、拋荷包)、踩鼓舞、打花鼓、接龍舞、武術類(苗拳)等、爬坡桿、打花棍、劃龍舟、上刀梯、舞龍舞獅、打毽子、射背牌、獨竹漂、耙棒類(打耙棒、抵耙棒、坐耙棒)、賽馬50布朗族射弩、賽馬、射箭、龍舟、打水漂、摔跤6僳僳族秋千(蕩秋、磨秋、車秋)、砍竹竿、摔跤、爬山桿、拿石頭、投擲、射弩、劃竹筏、爬桿(爬油桿)、游泳10瑤族踩獨木劃水、人龍、點沖天炮、射弩、雞毛球、打陀螺、擲石戲、打獵操舞、射箭、打粉槍、打泥陀、推竹杠、獨木橋、拋花包、播公、打長鼓、武術、打木球、耍春牛19傣族踢毽子、棍術、打陀螺、龍舟競渡、打竹節(jié)子(又稱打大巴豆)、放高升、嘎秧、丟包、孔雀拳、堆沙、賽象腳鼓、放孔明燈、爬滑桿、刀術、打篾彈弓16布依族丟花包、托蔑球、賽馬、手拍雞毛毽、布依武術、舞獅、蕩秋千、高腳競速、舞龍、打陀螺、踢雞毛毽11回族擲子、武術、爬木城、打陀螺、扭扁擔、木球6白族陀螺、打脹鼓、登山、打霸王鞭、人拉人拔河、賽花船、跳火把耍海會、老虎跳9彝族跳雞毛球、射弩、拔蘿卜、老虎搶蛋、跳板凳、摔跤、三雄奪魁、海馬舞、對手拉、秋千、打雞毛、射擊、爬竿、跳牛、抓石、彈豆、耍龍、耍獅子、蹲斗、杠術、磨秋、頂斗、武術、抵肩、射箭、扭扁擔、陀螺、跳花鼓、跳高腳馬、古蔗、跳小單門34拉祜族打馬樁、跑竿、摔跤、踢架、打陀螺、射弩6壯族母雞護窩、跳桌、武術、板鞋競技、打陀螺、頂杠、打磨秋、棋類、舞獅、舞龍、摔跤、拋繡球、搶花炮、打尺子、踢毽、高腳球16
4.3 滇越鐵路民族體育文化遺產廊道資源的價值認知與評價
人們對于客觀實在的觀察與認知和主體的價值觀實踐與價值意識緊密相連。客觀已存在的事物不管從橫向還是縱向角度來看,都是無限的。只有透過人的價值深入實踐介入人們的視野、并與主體的本質屬性力量相對應的事物,才能相對應成為人的對象性客體[6]。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民族文化共同體中世代相傳,不僅體現(xiàn)族群的精神信仰及生命訴求,還承載族群集體的共同記憶和文化認同。滇越鐵路從1910年4月12日正式通車到2003年6月,旅客列車停運,只剩每日2趟的貨運。作為一條運輸?shù)蔫F路,滇越鐵路的生命即將終結。但作為一條記載和見證云南歷史的文化遺產走廊,它剛剛開始煥發(fā)新的生命。
少數(shù)民族體育活動是民族節(jié)慶不可或缺的參與性社會文化活動。它將民族節(jié)日文化活動的內核精神傳遞與升華,不僅強化和渲染了歡愉的民族節(jié)日文化氛圍,并且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使得民族情感在更高層次交流,從而保證了民族文化的繁衍與發(fā)展[1]。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民族文化是相互關聯(lián)的文化主體,兩者在文化表達上的耦合與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現(xiàn)實意義。將鐵路沿線這些民族體育項目進行一個簡單的民俗學分類(表3),我們可以看出,民族體育項目反映著當?shù)厝嗣竦纳a生活。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黏合,使得民族體育的文化價值、社會功能以及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存狀態(tài)都有新的內涵,并延展了體育文化活動的外在影響力,賦予了體育文化更多的功能。
表 3 沿線民族體育項目按民俗學分類一覽表
Table 3 The National Sports Project by Folklore Classification
分類項目名稱數(shù)量歲時節(jié)日爬花桿、磨秋、斗雞、舞獅、蘆笙類、放高升、打粉槍、放孔明燈、打脹鼓、舞春牛、跳火把耍海會、賽花船、射箭、射弩、花燈、射槍、踩火龍、打長鼓、舞龍、賽龍舟、拋花包、點沖天炮22生產生活丟包、嘎秧、武術、踩獨木劃水、板鞋競技、扭扁擔、射箭、賽馬、高腳馬、射弩、爬山桿、獵操舞、推竹桿、棍術、刀術、孔雀拳、播公、撕牛肉干、掛金鉤、耍春牛、獨木橋、打篾彈弓、三雄奪魁、拔蘿卜、頂斗、對手拉、打馬樁、跑竿、劃竹筏、投擲30社會組織人龍、摔跤、拋繡球3游藝 拔河、登山、雞毛球、打霸王鞭、穿花衣裙賽跑、打脹鼓、母雞護窩、搶花炮、打陀螺、擲石戲、打尺子、棋類、踢毽、球類、打磨秋、蕩秋千、踩高蹺、打木球、斗雞、抵肩、跑竿21
滇越鐵路憑借精妙絕倫的設計和浩繁的建筑工程量,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工程史上極具影響的鐵路工程,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與世界鐵路發(fā)展史中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組織相關專家設立專門機構,積極進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由于鐵路沿線民族眾多,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文化耦合現(xiàn)象突出。民族體育項目也不再是某個民族的專項活動,項目的開展方式和活動方法也在進一步融合。各具特色的節(jié)慶日文化活動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形成。除去各類宗教祭祀活動,眾多節(jié)慶日活動還包含了形式各異的體育活動,稱之為節(jié)慶體育[10]。根據(jù)實地的調研,人們已經開始關注到了文化遺產的整體空間保護。例如:鐵路沿線的哈尼梯田成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后,近些年人們從世界各地涌來觀看哈尼梯田,體驗哈尼族文化。哈尼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磨秋也進一步的為外界所認識。常年架設在民俗村內,為游客展演磨秋文化,體驗打磨秋的樂趣。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的節(jié)慶意識已經不僅僅是本民族的節(jié)日,節(jié)慶體育承載著族群的共同記憶,構建了民族文化的認同。隨著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演進與轉軌,文化認同的錯落發(fā)展已經打開單一族群傳統(tǒng)文化缺口,并轉而從血緣延伸至地緣的文化認同。在此過程中,節(jié)慶體育的傳承與發(fā)展對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文化凝聚力起到穩(wěn)定和維系作用。
表 4 滇越鐵路沿線民族節(jié)慶及節(jié)慶體育項目活動一覽表Table 4 Ethnic Festivals and Sports Festivals along Yunnan-Vietnam Railway
民族民族節(jié)慶節(jié)慶體育項目彝族火把節(jié)、彝族年、庫斯、朵博、阿普機、賽裝節(jié)、打歌、慶年節(jié)、跳虎、十月年、補年節(jié)射弩、摔跤、陀螺、射箭、秋千、磨秋、爬竿、耍龍、耍獅子、跳虎、跳高腳馬等苗族春節(jié)、四月八、花山節(jié)、吃新節(jié)、踩鼓節(jié)、趕秋節(jié)、龍船節(jié)、鬧沖節(jié)、游方節(jié)、姊妹節(jié)鼓藏節(jié)、苗年節(jié)、舟溪蘆笙節(jié)、捕魚節(jié)、吃信節(jié)、砍火星節(jié)、客家年、祭尤節(jié)、蘆笙節(jié)、晾橋節(jié)、爬山節(jié)斗牛、射弩、賽馬、接龍舞、舞龍舞獅、鼓舞類、踩火龍、劃龍舟、蘆笙類、打陀螺、爬坡桿、跳竹竿、打花棍、獨竹漂、搶花炮、摔跤、秋千類、上刀梯哈尼族六月年、吃新谷、十月年、姑娘節(jié)、敬老節(jié)、里瑪主節(jié)、捉螞蚱節(jié)、吃新米節(jié)打秋千(蕩秋、磨秋、轉秋)、打陀螺、爬山、射弩拉祜族春節(jié)、擴塔節(jié)、端午節(jié)、嘗新節(jié),火把節(jié)、新米節(jié)、祭祖節(jié)、卡臘節(jié)、搭橋節(jié)、葫蘆節(jié)射弩、跑竿、打陀螺、摔跤、踢架、打馬樁傣族浴佛節(jié)、入夏節(jié)、出夏節(jié)龍舟競渡、堆沙、放高升、放昆明燈、賽象腳鼓、爬滑桿、打陀螺、打竹節(jié)子瑤族盤王節(jié)、祭春節(jié)、達努節(jié)、耍歌堂、啪嗄節(jié)、山歌節(jié)、歌堂節(jié)、曬衣節(jié)、干巴節(jié)射弩、打粉槍、打陀螺、打獵操舞、雞毛球、打長鼓、射箭、獨木橋、打泥陀、人龍、打木球、擲石戲、拋花包、點沖天炮、推竹杠、播公、武術、踩獨木劃水、耍春牛白族春節(jié)、青姑娘節(jié)、白族接三公主、樹花會、三月街、繞三靈、蝴蝶會、火把節(jié)、耍海會、石寶山歌會賽花船、打霸王鞭、登山、陀螺、跳火把、耍海會回族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回族的齋月擲子、木球、爬木城、扭扁擔、打陀螺傈僳族闊時節(jié)、新米節(jié)、刀稈節(jié)、火把節(jié)、收獲節(jié)、澡塘會、拉歌節(jié)、射弩會射弩、砍竹竿、秋千(蕩秋,磨秋,車秋)、爬山桿、爬桿(爬油桿)、摔跤、游泳、投擲、劃竹筏壯族年三十晚、春社節(jié)、花王節(jié)、廟會、三月三歌節(jié)、花炮節(jié)、嘗新節(jié)、中元節(jié)、慶豐節(jié)、冬至節(jié)、送灶節(jié)、陀螺節(jié)、隴端節(jié)、吃立節(jié)、婭拜節(jié)、壯年打磨秋、高腳球、跳桌、拋繡球、打陀螺、舞龍、打尺子、頂杠、搶花炮、舞獅、摔跤、板鞋競技布依族大年節(jié)、跳花會、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查白歌節(jié)舞龍、舞獅、丟花包、高腳競速、布依武術、踢雞毛毽、手拍雞毛毽、賽馬、托蔑球、蕩秋千、打陀螺布朗族過年節(jié)、關門節(jié)、年節(jié)、山抗節(jié)、洗牛腳、祭寨神摔跤、賽馬、龍舟、打水漂、射箭、射弩
5.1 以體育項目體驗豐富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
遺產廊道型資源旅游開發(fā)必須以文化資源作為核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遺產廊道型資源的旅游開發(fā),必須始終保持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體育項目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直接表現(xiàn)形式。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的獨特性增加了遺產廊道文化的代入感。因此,在開發(fā)過程中,研究民族文化的同時需對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體育項目加以表現(xiàn),開展民族體育項目主題旅游,如:“斗牛之旅”。以斗?;顒訛橹黝},打造民族體育項目文化體驗型旅游,不僅能滿足旅游者傳統(tǒng)的大眾旅游活動,而且是一種有主題的、深層次的文化體驗,以期得到個性釋放,精神超越。為遺產廊道型資源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在多產業(yè)融合的今天,賦予新的意義。
5.2 以年節(jié)體育文化參與豐富遺產廊道型旅游內涵
節(jié)慶體育具有文化傳承與構建的功能。中國人的種族觀念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人們通過年節(jié)活動來認同和了解各民族間的社會價值觀念。在遺產廊道區(qū)域內將各民族村落的年節(jié)體育文化活動串聯(lián)起來,形成區(qū)域旅游節(jié)日文化鏈。如苗族的“花山節(jié)”,彝族的“陀螺節(jié)”都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可以打造以體驗民族節(jié)慶為主線的旅游產品。民族體育項目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物質性載體的典型代表,這些召喚民眾廣泛情感的物質性載體,承載著節(jié)慶文化精神的靈魂,并將其延展為旅游附加產品和文化活動項目,進而達到游客廣泛介入?yún)⑴c的目的。例如:哈尼族的“矻扎扎”節(jié),又稱“秋千節(jié)”。期間舉辦秋千表演,長街宴、天神祭祀等慶典,在依托精神元素的同時,以禮俗社會,人文生活體驗為骨架,與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融合年節(jié)體育活動與人文生態(tài)旅游,打造區(qū)域旅游品牌,形成互動長效機制。將年節(jié)體育文化優(yōu)勢轉化為遺產廊道型資源的核心競爭力。
5.3 打造文化品牌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協(xié)調機制
區(qū)域旅游合作開發(fā)的最大困難就是地區(qū)間各部門的利益協(xié)調問題。遺產廊道的建設將廊道沿線的自然風光、人文資源景區(qū)統(tǒng)一規(guī)劃,整體包裝旅游文化品牌。一條旅游帶的統(tǒng)一包裝及宣傳,整合成為各文化點的聯(lián)動,開發(fā)旅游套餐,以一地帶動、輻射多地共同開發(fā),形成點面互動融合的效果。滇越鐵路文化遺產廊道通過多產業(yè)融合的概念去開發(fā)保護,著力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旅游產品線。整合滇南地區(qū)特殊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以滇越鐵路為軸心,輻射周邊、形成紐帶式發(fā)展。另外,注重遺產廊道型資源沿線各行政區(qū)域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與合作,不斷深化國際、國內區(qū)域合作,加快昆明——紅河——河內國際旅游文化走廊建設,與越南鐵路沿線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聯(lián)合打造跨境旅游。將相鄰的旅游區(qū)合作開發(fā)和經營,將體驗式、一站式旅游深度挖掘,擴充民族文化外延精華,促進地區(qū)整體性資源綜合利用,以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與鐵路沿線地區(qū)簽署區(qū)域性旅游合作協(xié)議,共同推進線路建設和客源分享,踐行務實高效、互惠共贏的省際旅游合作機制與體系,形成區(qū)域性政經一體化的發(fā)展格局,從單一開發(fā)走向整體運營。最終成為以滇越鐵路為主的多產業(yè)、多增長點的沿線經濟帶。帶動沿線13個市縣12個少數(shù)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
“一帶一路”是未來幾十年國家發(fā)展的大戰(zhàn)略。在這個國家戰(zhàn)略之下,各行業(yè)、各領域都在積極尋求地方發(fā)展與國家戰(zhàn)略的耦合點與著力點,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輻射下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需要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深刻洞察文化發(fā)展的變化模式,在保持高度文化自覺的同時,通過積極參與文化實踐,在引導傳承的基礎上,視發(fā)展與保護為一體,尋求與其它產業(yè)協(xié)同,才能切實有效提升少數(shù)民族體育的價值與影響力。
[1]安彥偉.廣西農村節(jié)慶體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2):75-78.
[2]伯希和.分唐代之地理概述[M].馮承鈞,譯.交廣印度兩道考,2014:13.
[3]李沁.歷史感重構與補全式開發(fā)——滇越鐵路遺產廊道滇段的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1,(8):100-101.
[4]倪依克,胡小明.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走向[J].體育科學,2014,(12):3-7.
[5]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三下[M].中華書局,1975:24.
[6]孫偉平.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山東社會社會科學,2015,(2):33-37.
[7]王麗萍.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與實踐[J].貴州民族研究,2011,(5):61-66.
[8]吳興幟,洪樹蘭.物質文化遺產:自我表征的載體與符號——以滇越鐵路遺產物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7.
[9]習近平.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N].人民日報,2013-10-3(4).
[10]熊少波,周平.我國節(jié)慶體育活動管理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4,(8):1-4.
[11]周中堅.歷史重新呼喚古老的滇越通道——從唐代安南通天竺道到滇越鐵路的未來[J].云南社會科學,1994,(2):68-75.
[12]SEAMS M R.The evolution of green way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J].Landscape Urban Plan,1995,(33):112-130.
[13]WORLD HERITAGE COMMITTEE.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M].Paris:UNESCO,1972:45.
[14]WORLD HERITAGE COMMITTEE.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M].Paris:UNESCOWHC,2002:68-72.
Research on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under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ic Conception
WANG Jun1,2,WANG Chang-sheng1,GU Song1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y,the Yunnan railway-Vietnam is an important gateway between channel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in the face of Yunnan Vietnam Railway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along the railway protec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sports heritage monomer into the regional overall protec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from the start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take the heritage corridor theory as basis,analyzes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 along the railway,explores the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corridor development,and provides th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imilar to the Yunnan Vietnam Railway in China.
OneBeltandOneRoad;nationalsportsculture;culturalheritage;heritagecorridor;Yunnanrailway-Vietnam
1002-9826(2016)04-0038-06
10.16470/j.csst.201604005
2015-04-19;
2016-05-1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4YJA890009);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QN2014074)。
王鈞(1982-),女,云南蒙自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類學,Tel:(0873)3699889,E-mail:fly608@126.com;王長生(1969-),男,山東菏澤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運動心理學;谷松(1988-),男,黑龍江拜泉人,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認知心理。
1.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紅河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