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冬,米 靖,張承毅
?
投球后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研究
邱冬冬,米 靖,張承毅
通過三維高速攝像法和二維攝像法對籃球運動員的罰籃動作進行拍攝,運用Motion視頻分析系統(tǒng)對受試者的罰籃隨球動作進行解析,界定投球后發(fā)力側上肢隨球動作的不同類型,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揭示其與投籃效果的關系,結合對專家的訪談,探討投籃效果好的隨球動作技術標準,為今后投籃教學與訓練提供理論參考。研究結果:1)對上臂外展角度和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為:P=0.027<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76;2)對肩關節(jié)屈角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P=0.000<0.01,列聯(lián)系數(shù)為0.56;3)對大小臂夾角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P=0.172>0.05;4)對腕關節(jié)屈角和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P=0.027<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29;5)對投球后手腕內(nèi)收角和相對應投籃效果兩個分類變量間進行卡方檢驗:P=0.012<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37;6)對手型分類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P=0.028<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41。研究結論:投球后保持輕微的手臂外展,相對較大的肩關節(jié)屈角,較小的腕關節(jié)屈角,適度的手腕內(nèi)收,較大的食、中指和無名指屈角,體現(xiàn)了上肢在投籃過程中合理的關節(jié)運動和用力特征,投籃效果較好。
隨球動作;手臂;手腕;手型;投籃命中率
籃球運動開展100多年以來,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是亙古不變的核心問題。不可否認,投籃技術動作的好壞是影響命中率最主要的因素[14,21]。我們在觀看雷阿倫和庫里等NBA優(yōu)秀投手投球后都會刻意保留很長時間的“隨球動作”(Follow Through),有學者認為,這不僅僅是運動員自信心的反映,而且是高效完整投籃動作的自然體現(xiàn)[8]。
但在我們國內(nèi)投籃的教學與訓練中卻經(jīng)常忽視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要求,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理論方面:國內(nèi)能查到的各種版本的籃球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過投球后隨球動作的相關概念。實踐方面:盡管各級教師和教練員也會強調(diào)隨球動作的重要性,但關于隨球動作的具體技術標準和動作要領,他們都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和解釋。關于這一現(xiàn)象和問題,國外學者的研究普遍認為,投籃技術分為持球、舉球、投球發(fā)力和隨球動作4個階段,隨球動作作為投籃技術動作的最后階段,保證了投籃動作的完整性[28,31]。有學者以個人經(jīng)驗將隨球動作比喻為“想象成直接把球擱在籃筐里”或者“想象去拿放在高架上放的餡餅”[9,26]。近年來,國內(nèi)部分學者也對投球后的隨球動作概念進行了界定,王志剛認為,隨球動作是投球后直到球觸及籃筐之前運動員身體各部位所呈現(xiàn)出來的姿勢[19],也有學者[10,12,13]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強調(diào)隨球動作的實驗組與無要求的對照組投籃命中率的對比,探討隨球動作與投籃命中率的關系。
綜述國內(nèi)外的研究,盡管前人對隨球動作也做了初步的分析,但大多是依靠主觀經(jīng)驗對隨球動作進行定性的描述,并沒有結合先進的測試手段和運動生物力學數(shù)據(jù)對隨球動作做出定量解析。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利用先進的器材和設備,采集運動員投球后發(fā)力側上肢隨球動作的錄像信息并對其進行分類,探討其與投籃效果之間的關系,界定投籃效果好的隨球動作類型。
本研究所定義的隨球動作是指球出手瞬間至球接近籃圈這個時間段,投籃者上肢各關節(jié)(環(huán)節(jié))跟隨球的運動方向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有控制的運動姿態(tài)。重點強調(diào)了跟隨球的方向和對動作的控制。根據(jù)定義,如果投籃后上臂立即下垂,則判斷運動員沒有做出隨球動作,動作不完整。
1.1 紅外高速三維攝像法
對中國男子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北京隊和八一隊(4人)、北京體育大學校男籃隊員(18人)和2014級籃球專選班學生(23人)共45人(均為右手投籃,表1)的重要關節(jié)部位進行貼點(表2,現(xiàn)場測試圖和貼點圖分別見圖1和圖2),采用紅外高速三維攝像拍攝運動員的罰籃動作(為減小貼點對運動員投籃效果的影響,正式測試前運動員各試投5次),通過Motion視頻分析系統(tǒng)對190人次(排除投籃過程中掉點和串點的情況)的有效罰籃隨球動作進行解析,本研究變量的定義見表3,所需角度見圖3。
表 1 本研究受試者基本信息一覽表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n=45)
序號n年齡(歲)身高(cm)運動等級訓練年限(年)1427.5±2.5201.3±1.7國際級運動健將16.3±1.721821.0±2.2192.3±3.3健將或一級 6.6±2.432319.8±1.8187.6±1.6二級或無等級 5.1±1.9
表 2 本研究標志點名稱及固定位置一覽表
Table 2 The Landmark Name andFixed Position in this Study
標志點代號 標志點名稱 位 置1左、右肩關節(jié)左、右肩峰2右肘關節(jié)右肘外肱骨外上髁3左、右髖關節(jié)左、右髖大轉子4右腕外側關節(jié)橈骨莖突5右腕內(nèi)側關節(jié)尺骨莖突6右二、三、四掌指關節(jié)右二、三、四掌指骨底7右二、三、四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右二、三、四遠節(jié)指骨底
圖 1 測試現(xiàn)場三維定點定焦拍攝示意圖
Figure 1. Tests at the Scene of 3 DPoint Fixed-Focus Schematic Diagram
圖 2 全身marker貼點三維圖以及手部和腕部貼點圖
Figure 2. Systemic Marker Points in Three DimensionalDiagram with Hand and Wrist Stick Figure
表 3 本研究相關變量定義的界定一覽表
Table 3 Definition of Relevant Variables Defined in this Study
序號變量名稱 定 義1額狀面左、右髖關節(jié)標志點與左、右肩關節(jié)標志點的中點組成的平面2矢狀面額狀面的垂面3直線1右肩關節(jié)標志點與右肘關節(jié)的標志點連線4直線2垂直于額狀面且相交于右肩點上的直線5直線3右肩關節(jié)標志點與右髖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6直線4右肘關節(jié)標志點與橈骨莖突標志點和尺骨莖突的標志點中點的連線7直線5右第3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與橈骨莖突標志點和尺骨莖突的標志點中點連線8直線6橈骨莖突標志點與尺骨莖突的標志點連線9直線7食指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標志點與食指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10直線8食指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與橈骨莖突標志點連線11直線9中指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標志點與中指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12直線10中指掌指關節(jié)與橈骨和尺骨莖突標志點中點連線13直線11無名指遠節(jié)指間關節(jié)與無名指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14直線12無名指掌指關節(jié)標志點與尺骨莖突標志點連線15上臂外展角直線1與直線2在水平面內(nèi)的投影角16肩關節(jié)屈角直線1與直線3在矢狀面內(nèi)的投影角17上臂與前臂夾角 直線1與直線4的夾角18腕關節(jié)角直線4與直線5的夾角19手腕內(nèi)收角直線5與直線6夾角的余角20食指屈角直線7與直線8的夾角21中指屈角直線9與直線10的夾角22無名指屈角直線11與直線12的夾角
圖 3 上肢關節(jié)角度示意圖
Figure 3. Upper Limb Joint Angle Diagram
1.2 二維平面攝像法
與紅外高速三維攝像同步拍攝,拍攝頻率為200 Hz。主要用來:采集投籃的出手角度和球的旋轉速度(對罰籃動作進行圖像解析,數(shù)據(jù)截斷頻率為10 Hz,出手瞬間球心速度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即出手角度,借助籃球的標志線(圖4),確定籃球旋轉的圈數(shù),計算球的旋轉速度)。同時,還通過錄像評判運動員的投籃得分,即投籃效果。傳統(tǒng)的測試投籃命中率的方法是受試者投籃命中次數(shù)除以投籃次數(shù),但由于測試現(xiàn)場受試者投籃次數(shù)有限,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方法并不能有效準確地反映受試者投籃水平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反映運動員的投籃效果,通過對前人關于投籃效果評定方法研究的分析[24,37,38],決定采用Wallace和Hagler[38]投籃評分標準,并做了相應的修改(表4)。滿分為10分,得分值越高,投籃效果越好,本研究190人次有效罰籃得分分布情況見圖4。
表 4 投籃評分標準一覽表(據(jù)Wallace&Hagler,1979修改)
Table 4 Shooting Score Standard(According to Wallace & Hagler,1979 Revision)
序號 具體位置得分1球未觸及籃圈或球先碰籃板22球觸及籃圈外側,并且彈離籃框43球觸及籃圈上部,可能進球或不進球64球觸及籃圈內(nèi)側而且有很大可能進球85球空心入網(wǎng)10
圖 4 測試用球和投籃得分分布圖
Figure 4. Test the Ball and Score Distribution(n=190)
1.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因投籃得分屬于離散型數(shù)據(jù),采用卡方檢驗可減少統(tǒng)計誤差。應用SPSS 21.0軟件卡方檢驗對比不同類型隨球動作與投籃得分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得出不同類型投籃隨球動作的差異。
1.4 專家訪談法
訪談了籃球、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統(tǒng)計學等領域的專家共10名(表5)。
表 5 專家訪談的具體內(nèi)容一覽表
Table 5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Expert Interview
n 訪談的內(nèi)容籃球專家 6對隨球動作定義及重要性的理解、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的關系、研究的可行性運動生物力學專家2測試的基本流程、Motion視頻分析的方法體育統(tǒng)計學專家 2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法以及在實際寫作中的應用
在實際的投籃教學和訓練中,因隨球動作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身體姿態(tài),方便觀察,有利于動作的及時判斷和糾正。因此,研究隨球動作,實質是分析上肢在投籃過程中的關節(jié)運動和用力特征。
2.1 手臂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
手臂是指肩關節(jié)以下,腕關節(jié)以上,包括上臂、肘部和前臂等部位[4]。手臂作為“發(fā)射架”提供將籃球“發(fā)射”出去的動力,是投籃發(fā)力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9]。為了更好地探究手臂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結合專家的建議,本文將從上臂外展角度、肩關節(jié)屈角以及上臂前臂夾角3個維度開展研究。
2.1.1 上臂外展角度與投籃效果
投球后保持上臂外展隨球動作是投籃時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為了更好地分析投球后上臂外展角度與投籃效果的關系,將測試得到的190次有效罰籃上臂外展角度由小到大均分成3個類別(表6),其中,絕大多數(shù)投球后上臂外展角度在“小”和“中”區(qū)間,分別占48.4%和44.7%,少部分投籃后上臂外展角度大于13.76°,僅占6.9%。對上臂外展角度和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為:P=0.027<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76,說明投籃后上臂外展角隨球動作與投籃得分有低度關聯(lián)。如表6所示:投球后上臂外展角度越小,投籃得分越高,投籃效果越好。
表 6 不同上臂外展角度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6 Effect of Different Upper Arm AbducentAngles and Shooting Associative Table (n=190)
小中大角度范圍(°)6.53~10.1410.15~13.7513.76~17.37平均角度(°)8.86±0.7811.37±1.0013.76±1.13樣本含量928513所占比例(%)48.444.76.9平均得分8.56±1.707.93±1.347.77±2.26
目前還沒有關于投球后隨球動作手臂外展角度的研究,部分研究只是間接地從投籃持球和發(fā)力動作來反映投球后上臂的外展。徐國富[22]和郭永波[6]都強調(diào)投籃時肘部外張是常見的錯誤,他們認為,投籃時腳尖和身體正對籃筐,上臂內(nèi)收與人體額狀面接近垂直,前臂垂直于地面。而劉雪竹[15]分別從關節(jié)結構和肌肉工作原理兩個方面對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動作進行了解剖學分析,他認為,傳統(tǒng)投籃時上臂與人體額狀面垂直,肘部指向籃筐投籃持球動作違背人體正常解剖結構,容易形成持球不穩(wěn)和撥球無力,會影響投籃的命中率,進而他指出:如果采用“肘外張”持球,可以使各關節(jié)活動自如,大大加強控制球的能力。Miller和Bartlett[33]認為,在投籃時肩軸和髖軸都會產(chǎn)生旋轉,致使投籃發(fā)力側的肩關節(jié)旋前。投籃持球時肘部外張以及出手時肩軸的旋轉等都是造成投球后上臂隨球動作外展的潛在原因。
本文的研究結果與劉雪竹的觀點有潛在的一致性,測試的結果也反映受試者最小的外展角度是6.53°,并沒有出現(xiàn)投球后上臂在矢狀面的投影與人體的額狀面完全垂直(即隨球動作上臂外展角度為0°)的情況。而且,統(tǒng)計結果顯示,投球后上臂外展角度在6.53°~10.14°區(qū)間時,投籃效果更好。
導致上臂外展的原因可能是肩軸的旋轉和投籃時的兩腳站位。肩軸的旋轉在保持球始終對準投籃方向的同時,更有利于出手時肩、肘、腕發(fā)力方向與籃筐在同一平面內(nèi)[30],也有利于增加投籃手向前的距離,相應地增加了手對球的作用時間。有研究發(fā)現(xiàn)[33],運動員投籃距離不足3.66 m跳投時,起跳瞬間肩軸向投籃側方向水平旋轉12.9°,在3.66 m~5.49 m這個距離時,肩軸旋轉達16.4°,投籃距離增加時,起跳時肩軸旋轉角度有增大的趨勢。本課題研究的是罰籃,投籃距離為4.225 m,且不需要起跳,因此,估計投籃時肩軸合理的旋轉不超過16.4°。如果假設肩軸與軀體的額狀面平行,根據(jù)幾何知識,可將肩軸的旋轉角度近似等于上臂外展的角度。
根據(jù)兩腳的相對位置關系,可將投籃時的站位方式分為左右平行站位和前后分立站位(投籃側的腳置前),后者更有利于投籃時肩軸和髖軸的旋轉[33]。Miller等的測試對象采用的是前后分立站位(前后腳相差0.10 m)。本研究的測試對象大部分采用的是介于兩種方式之間的站位,即投籃側腳稍稍置前(但前后腳相差不足0.10 m),因此本研究中所測得的肩軸旋轉角度相比于Miller等的測試結果可能更小。如果上臂過度外展,即肩軸過度旋轉,會使身體失去平衡,影響罰籃的穩(wěn)定性,因此,上臂的適度外展既能保持上臂各關節(jié)發(fā)力方向的一致性,增加投籃手向前的距離,又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投籃的穩(wěn)定。
2.1.2 肩關節(jié)屈角度與投籃效果
為了考察投球后肩關節(jié)屈角度與投籃效果的關系,本文將統(tǒng)計的190人次投球后保持的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由小到大按角度等差均分3個區(qū)間(表7)。其中,投球后肩關節(jié)屈角大部分處于“小”和“中”分類區(qū)間,分別占51.1%和38.4%,處于肩關節(jié)屈角“大”分類區(qū)間的僅占10.5%。對肩關節(jié)屈角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P=0.000<0.01,列聯(lián)系數(shù)為0.56,表明肩關節(jié)屈角隨球動作與投籃得分有中度關聯(lián)。如表7所示,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越大,投籃得分越高。
表 7 不同肩關節(jié)屈角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7 Effect of Different Shoulder Joint FlexionAngle and Shooting Association Table (n=190)
小中大角度范圍(°)107.70~123.55123.56~139.41139.42~155.27平均角度(°)118.80±5.36128.19±5.15145.07±4.72樣本含量977320所占比例(%)51.138.410.5平均出手角度(°)47.09±3.1550.63±1.9853.24±1.66平均得分6.80±2.87.75±1.408.74±1.51
關于投球后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前人也做了定性的描述。拉爾夫·皮姆[9]和Bach[26]認為投球后隨球動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投球后保持手臂高舉,為形成正確的隨球動作,你可以想象正伸手去取一瓶放在很高的架子上的甜餅,或者想象直接把球擱在籃筐里。Yates和Holt[39]的研究結果也得出,命中率高的投手出手時有更大的肩角。
通過對籃球專家的訪談得知,他們在投籃教學時也會要求運動員投球后手臂不要立刻放下,甚至部分專家還要強調(diào)保持投籃手臂的肘部高于眉毛。有NBA專家對優(yōu)秀投手史蒂芬·庫里的投籃技術動作進行了科學分析,發(fā)現(xiàn)其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發(fā)力側手臂的肘部甚至超過了頭頂[18]。
本研究結果基本符合上述各方對于手臂隨球動作的定性描述,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相對越大,投籃效果越好。增加肩關節(jié)的屈角能增加出手高度[32]。出手高度增加時,可用相對更小的出手角度,對動作速度的要求相對較低[29],因此,間接減少了手對球的作用力,增加了手掌、手指的敏感性,提高了控制球的能力[16]。由表7中關于投籃出手角度的數(shù)據(jù)可以進一步看出,投籃的出手角度相對越大,投球后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也就越大,當投球后保持肩關節(jié)屈角在“大”分類,其相對應的平均出手角度為53.24°,這也符合多項研究對于最佳出手角度范圍的界定[2,11,34,35,36]。
投籃舉球發(fā)力階段充分抬高肘部,伸直手臂,保持隨球動作肩關節(jié)屈角處于較“大”分類(139.42°~155.27°),投籃的出手角度相對較大,入籃角度也就越大,球進入籃筐的幾率較高,投籃效果較好。相反,如果投籃時肩關節(jié)屈角較小,抬肘不充分,無法將上肢的力量轉化為球向上的速度,球飛行的弧線較低,投籃效果自然較差。
2.1.3 上臂與前臂夾角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
投球后保持的上臂與前臂夾角隨球動作,其實就是投球后手臂的伸展程度,為了更好地研究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手臂伸展程度與投籃效果之間的關系,將統(tǒng)計的上臂與前臂夾角由小到大按照角度等差均分成3個區(qū)間(表8)。其中,投籃后上臂與前臂夾角處于“大”分類區(qū)間所占比例較大,達到了76.8%,而處于“小”和“中”分類區(qū)間所占比例較小,分別占3.7%和19.5%。對上臂與前臂夾角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P=0.172>0.05,說明上臂與前臂夾角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之間無關聯(lián)。
表 8 不同上臂與前臂夾角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8 The Forearm Angle Associated withShooting Effect Different Table (n=190)
小中大角度范圍(°)147.29~156.71156.72~166.14166.15~175.56平均角度(°)152.42±3.30162.22±2.88171.60±2.59樣本含量737146所占百分比(%)3.719.576.8平均出手角度(°)47.42±1.0349.66±1.8551.07±1.74平均旋轉速度(r/s)1.56±0.141.72±0.061.81±0.24平均得分7.97±1.838.20±1.98.05±1.80
國內(nèi)外部分學者認為,投籃出手后手臂應完全伸展,手臂伸展不充分會影響投籃出手角度和球旋轉的速度,投籃時手臂伸直,手臂發(fā)力充分,球出手時的速度和旋轉速度較快[7,19,25]。本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中,投球后隨球動作大小臂夾角與投籃效果無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悖,可能的原因是:罰籃線距離籃筐較近,不需要運動員手臂全力發(fā)力,造成投球后手臂未完全伸直。但通過分析球出手后的旋轉速度和球的出手角度發(fā)現(xiàn)(表8),投球后大小臂夾角更大的隨球動作,相對應的球的旋轉速度更快,球的出手角度更大。
雖然本研究投球后上臂與前臂夾角隨球動作與投籃得分之間無關聯(lián),但結合前人的研究,當保持隨球動作上臂與前臂夾角越大時,表明投球時手臂發(fā)力越充分,球出手點高,球旋轉速度較快,投籃的效果越好。如果投籃時手臂尚未完全伸直就將球投出,造成隨球動作上臂與前臂夾角過小,會使球的出手點過低而易被封蓋。
2.2 手腕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
腕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它可以完成內(nèi)收、外展、屈和伸等動作。吳宜橦認為手腕發(fā)力動作直接關系球飛行的方向、旋轉以及運行的拋物線,也會對投籃效果產(chǎn)生影響[21]。通過分析受試者投球后保持的手腕隨球動作,發(fā)現(xiàn)運動員投球后都會保持手腕不同程度的屈和內(nèi)收動作,參考專家的建議,本研究將手腕隨球動作的研究分為腕關節(jié)屈角和內(nèi)收角兩個維度來進行。
2.2.1 腕關節(jié)屈角與投籃效果
在投籃教學和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都會強調(diào)手腕下壓,但關于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手腕下壓的程度,即腕關節(jié)屈角的大小,并沒有學者給出定量的描述。為了更好地探究腕關節(jié)屈角與投籃得分之間的關系,將統(tǒng)計的投球后腕關節(jié)屈角由小到大按角度等差均分成3個區(qū)間(表9)。其中,腕關節(jié)屈角處于“小”和“中”分類區(qū)間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44.7%和35.3%,腕關節(jié)屈角“大”分類區(qū)間所占比例較小,僅占20%。對腕關節(jié)屈角和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P=0.027<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29,說明腕關節(jié)屈角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之間呈低度關聯(lián)。同時,表9還顯示,投球后保持腕關節(jié)屈角相對較小,球的旋轉速度也越快,投籃得分越高,投籃效果越好。
表 9 不同腕關節(jié)屈角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9 Different Wrist Flexion AngleAssociated with Shooting Effect Table (n=190)
小中大角度范圍(°)96.50~116.27116.28~136.50136.60~156.16平均角度(°)106.34±4.91121.63±7.03147.55±5.60樣本含量856738所占比例(%)44.735.320平均旋轉速度(r/s)1.93±0.171.67±0.091.34±0.07平均得分8.58±1.878.12±1.427.78±2.05
前人對投籃球出手后手腕前屈動作有一些定性研究,但關于手腕屈角度與投籃效果關系的定量化研究未曾見到。郭家耀認為,投籃舉球階段手背與前臂之間的夾角以接近90°為宜,手腕后翻也會加大投籃最后屈腕時動作的幅度,延長“護送”球的時間,使球按正確的軌道飛行[5]。郭永波認為投籃時手腕應前屈,同時,手腕的用力動作,決定了球的旋轉方向和速度,一般中、遠距離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都應使球圍繞橫軸向后旋轉,這樣不但有助于保持飛行的穩(wěn)定性和適當?shù)幕《?,而且向后旋轉的球碰到籃圈時,球反彈的方向是向下的,比不帶旋轉的球更容易落進籃圈[6]。Button等認為,大幅度的屈腕關節(jié)是高水平運動員投籃動作的一個顯著特征[27]。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投籃時手腕下壓程度越大,伴隨著手指柔和撥球,投球后隨球動作腕關節(jié)屈角越小,相對應球出手后旋轉的速度越快,球飛行的穩(wěn)定性越高,投籃效果也就越好。而如果投籃時手腕下壓動作不充分,球出手后腕關節(jié)屈角過大,壓腕幅度偏小,導致投出的球未充分由手臂發(fā)力過渡到手腕下壓和手指撥球,手指接觸球的時間過短,球形不成良好的旋轉,投籃效果較差。通過對專家的訪談,在投籃的訓練過程中為達到適宜的手腕下壓程度,我們可以通過強調(diào)保持投球后隨球動作手腕呈“鵝頸型”。
2.2.2 腕關節(jié)內(nèi)收角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
投球后保持隨球動作手腕內(nèi)收,即中指指向偏向人體右側,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根據(jù)測試分析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本研究受試者投球后手腕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內(nèi)收,處于3.81°~12.61°的范圍。為了更好地研究隨球動作手腕內(nèi)收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的關系,將統(tǒng)計的190人次有效投球后保持的手腕內(nèi)收角度,由小到大按照角度等差均分成3個區(qū)間(表10) 。其中,手腕內(nèi)收角度處于“中”分類區(qū)間所占的比例較大,達到了59.5%,處于“小”分類區(qū)間的占34.7%,處于“大”分類區(qū)間的所占比例最小,占5.8%。
對投球后手腕內(nèi)收角和相對應投籃效果兩個分類變量間進行卡方檢驗:P=0.012<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337,說明投球后隨球動作手腕內(nèi)收角與投籃得分之間呈低度關聯(lián),如表10所示,投球后保持手腕內(nèi)收角處于“中”分類區(qū)間時,對應投籃得分最高。
表 10 不同手腕內(nèi)收角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10 Effect of Different Wrist AdductionAngles and Shooting Associative Table (n=190)
小中大角度范圍(°)3.81~6.746.75~9.689.69~12.61平均角度(°)5.78±0.778.01±0.7410.50±0.94樣本含量6611311所占比例(%)34.759.55.8平均得分8.03±0.628.41±0.727.75±1.06
查閱文獻后發(fā)現(xiàn),前人并沒有關于手腕內(nèi)收角度的研究,少部分學者通過分析手腕動作和手指持球來反映其對投籃命中率的影響。投球后手腕內(nèi)收的角度大小可能是由于持球時手指位置的不同和手腕下壓方向的偏差引起的。國內(nèi)學者范堯認為,投球時手掌偏向人體右側(外翻)是常見的一種手腕發(fā)力錯誤動作,同時他還指出正確的持球動作應該是食指或者食指和中指的中間位置指向籃筐[3]。徐國富通過對手臂和手腕解剖結構的分析,他認為舒服的持球動作手心指向應適度偏向左側上方,這樣不至于使持球時手腕過于僵硬[22]。
結合前人的研究和對專家的訪談結果,以及本研究的測試結果,本文認為,投籃持球時手心指向適度偏向左側,食指貼在球心正中間,大拇指和無名指自然指向球的兩側,持球更為穩(wěn)定,由于手指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投球后食指指向籃圈方向,會產(chǎn)生適度的手腕內(nèi)收角度,投籃的效果更好。如果投籃持球時手心指向過于偏向左側,肘關節(jié)外展過大,為了更好地使肩、肘和腕關節(jié)發(fā)力在一條直線上,手腕和手指過度偏向右側發(fā)力,導致較大手腕內(nèi)收角度,球就會產(chǎn)生非正常的側旋,從而可能使球偏離籃筐方向,影響投籃效果。如果投籃持球時中指貼在球心正中,持球手與球的接觸面過于偏向左側,導致持球不穩(wěn),不易于形成對球的控制,可能造成球出手后手腕內(nèi)收角度較小,投籃效果不好。
2.3 手型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的關系
手指撥球與伸臂、舉球、壓腕等動作相銜接,是球離手前對球最后的控制。手指撥球具有傳遞投籃力量大小、控制投籃方向以及掌握出手角度高低的作用[17]。
投球后屈手指是常見的投籃隨球動作,不同運動員投球后手指屈的角度也不同,同一運動員不同手指屈的角度也會有差異。為了更好地對投籃手型進行分類,尋求手型與命中率之間的關系,結合對專家的訪談結果,本文是以食、中和無名指3手指屈的角度為切入點對手型進行的分類,將手指屈角度在145°及以上界定為直指型,將手指屈角度在145°以下的角度的界定為屈指型,又進一步根據(jù)投球后屈手指的數(shù)量將屈指型細分為 “屈一指型”、“屈兩指型”和“屈3指型”3個亞型,其中“屈一指型”又分為“屈食指型”和“屈無名指型”,“屈兩指型”又分為“屈食指和中指型”與“屈中指和無名指型”(表11)。
表 11 不同手指屈角與投籃效果一覽表
Table 11 Different Finger Flexion Angle Associated with Shooting Effect Table (n=190)
直指型屈指型屈一指型屈兩指型屈三指型標準三手指屈角均在145°及以上一手指屈角在145°以下兩手指屈角在145°以下三手指屈角都在145°以下三手指平均角度(°)160.19149.87141.58114.43手指角度范圍(°)145.47~178.92104.53~174.82106.36~177.55100.18~143.33樣本含量74283058所占比例(%)38.914.715.830.5平均得分8.64±1.227.83±0.988.17±1.607.75±1.45
對手型分類和相對應投籃得分兩個分類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P=0.028<0.05,列聯(lián)系數(shù)值為0.41,該結果說明,投球后手指隨球動作與投籃得分之間呈低度關聯(lián)。其中,“直指型”對應的投籃得分最高。
關于投球后的手型,有很多種,包括實踐中很多優(yōu)秀射手的投球后手型也不盡相同。前人的研究認為,隨球動作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應該成一個穩(wěn)定的扇面,并指出“勾型”、“外翻型”、“勺型”和“屈指型”都是常見的錯誤手型[1]。
本文認為,投球時手指撥球的力量是手臂和手腕發(fā)力的傳遞,并不需要手指去單獨發(fā)力,這樣投籃時整個投籃過程發(fā)力系統(tǒng)更為協(xié)調(diào)、連貫和穩(wěn)定,投籃效果好。 投球后手指屈角的大小是投籃時手指撥球發(fā)力程度的反映,投球時充分地下壓手腕,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整體柔和撥球,出手后手指自然指向籃圈方向,手指屈角較大(直指型),球出手更為穩(wěn)定,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旋轉,投籃效果好。如果投籃時手臂或者手腕發(fā)力不夠,手腕下壓程度過小,手指為了彌補力量傳遞的不足,會依靠手指主動發(fā)力撥球,若3手指整體發(fā)力過猛,手指屈角較小(屈3指型),造成整個投籃發(fā)力過程不夠連貫,影響球飛行的穩(wěn)定性,投籃效果較差。投籃時手臂內(nèi)旋、抖動手腕外翻,手指撥球時食指過度發(fā)力(屈一指型)或者食指和中指過度發(fā)力(屈兩指型),球受力不均勻而發(fā)生側旋,易砸向籃筐而偏出。投籃時上臂外旋,手指撥球時無名指過度發(fā)力(屈一指型)或者中指與無名指過度發(fā)力(屈兩指型),球受力不均勻也會發(fā)生側旋,投籃效果較差。
3.1 結論
1.上臂外展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有關聯(lián),投球后保持較小的手臂外展,投籃效果好。上臂的適度外展既能保持上臂各關節(jié)發(fā)力方向的一致性,增加投籃手向前的距離,又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投籃的穩(wěn)定。
2.肩關節(jié)屈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有關聯(lián),投球后保持相對較大的肩關節(jié)屈角,投籃效果最好。較大的肩關節(jié)屈角既增加了球的出手高度,又增大了球的出手角度,有利于對球更穩(wěn)定的控制和球更柔和的入籃。
3.可能由于罰籃距離較近,投球后大小臂夾角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無關聯(lián)。
4.腕關節(jié)屈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有關聯(lián),投球后保持腕關節(jié)屈角較小時,說明球出手之前通過較大幅度的圧腕,能使球產(chǎn)生更好的后旋和拋物線,投籃效果最好。
5.腕關節(jié)內(nèi)收角度與投籃效果之間有關聯(lián),投球后保持手腕適度內(nèi)收,投籃效果最好。
6.手型隨球動作與投籃效果之間有關聯(lián),投球后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保持較大的手指屈角,投籃效果最好。
3.2 建議
1.根據(jù)隨球動作反映投籃動作的規(guī)范性,投球后應養(yǎng)成保持隨球動作的良好習慣。
2.投籃持球時保持肘部輕微外展,投籃發(fā)力時充分抬肘以及投籃側肩關節(jié)微旋前,出手后應保持上臂輕微外展和較大的肩關節(jié)屈角隨球動作。
3.投籃持球時食指貼在球心正中,充分抖動手腕下壓,出手后保持手腕下壓以及手腕適度內(nèi)收的隨球動作。
4.投籃時抖動手腕發(fā)力,手指被動發(fā)力柔和撥球,出手后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屈角較大,保持隨球動作手型盡量呈“直指型”。
[1]陳旭棟.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手型修正的探討[J].體育教學與研究,2009,(33):156-157.
[2]戴震.影響投籃命中率的運動生物力學因素分析與探討[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8.
[3]范堯.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出手動作手部整體用力原理的探討[J].體育教學,2011,(3):70-71.
[4]顧德明,廖進昌.運動解剖學圖譜[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5]郭家耀.單手肩上投籃要特別強調(diào)手腕的后翻和腕指的抖動[J].中國體育科技,1981:32-33.
[6]郭永波.籃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4-45.
[7]哈爾·威塞爾.教你打籃球[M].鄭波,譯.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0-91.
[8]杰里·克勞斯.籃球[M].陳鈞,等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20-123.
[9]拉爾夫·皮姆.制勝籃球[M].徐軍海,等,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9-40.
[10]雷建忠.加強壓腕撥球動作練習與提高投籃命中率的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93-95.
[11]李洪強.籃球投籃命中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2(29):256-274.
[12]李娜,劉爍.探究投籃技術的基本要素及對投籃命中率的影響[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658):148-150.
[13]劉暢.籃球投籃后手臂隨球動作對投籃命中率影響的實驗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08,(12):83-84.
[14]劉林星.投籃技術動作與投籃命中率關系探討[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28(2):202-203.
[15]劉雪竹.關于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的解剖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1,(4):89-91.
[16]沈洪鈞.籃球投籃距離和出手高度對投籃出手角度的影響[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06,(9):106-109.
[17]陶俊斌,彭思源.對籃球投籃時手指撥球動作的分析[J].學術論壇,2006,(12):232-233.
[18]騰訊新聞.http://view.inews.qq.com/.2015.5.4.
[19]涂愛云,劉煒煒,賴光金.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中投籃手臂的人體生物力學分析[J].科技信息,2009,(11):237-238.
[20]王志剛.籃球投球后的隨球動作對命中率的影響[J].湛江師范學院,2000,(6):57-59.
[21]吳宜橦.籃球跳投時手腕和手指動作練習方法探討[J].西部體育研究,2011,(3):26-27.
[22]徐國富.對單手肩上投籃出手前手臂動作的小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7,(2):33-34.
[23]薛巍.投籃技術動作對投籃命中率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4,(5):121-122.
[24]張國禮,侯茜驊,劉方琳.整體表象訓練和部分表象訓練對大學生罰籃效果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86-91.
[25]周英華,胡濤.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0,(4):92-94.
[26]BACH G.Coaching basketball dummies[J].Wiley Publishing Inc,2007,(1):142-147.
[27]BUTTON C,MACLEOD M,SANDERS R,COLEMAN S.Examining movement variability in the basketball free-throw action at different skill levels[J].Res Q Exe Sport,2003,74:257-269.
[28]DHIRENDRA T,USHA T.A movement pattern of basketball jump shot as performed by indian basketball players[J].Int J Sports Sci Fitn,2011,1(2):172-176.
[29]HAMILTON G R,REINSCHMIDT C.Optimal trajectory for the basketball free throw[J].J Sports Sci,1997,15:491-504.
[30]HAY J G.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3rd ed)[J].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5.
[31]KELLEY B G.Shooting the right way[J].Basketball Coach Athletic Direction,2003,(3):24-26.
[32]KNUDSON D.Biomechanics of the basketball jump shot-six key teaching points[J].J Phys Edu,Recreat,Dance,1993,(64):67-73.
[33]MILLER S A,BARTLETT R M.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shooting distance in the basketball jump shot[J].J Sports Sci,1993,(11):285-293.
[34]MILLER S,BARLETT R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ketball shooting kinematics,distance and playing position[J].J Sports Sci,1996,(14):243-253.
[35]MORTIMER E M.Basketball shooting[J].Res Q,1951,22:234-243.
[36]MULLANEY D.Free throw technique[J].Athletic J,1957,38,53-55.
[37]OKAZAKI L LAMAS,F A OKAZAKI.The effect of distance on basketball shot performance by children[J].Motricidade,2013,9(2):61-72.
[38]WALLACE S A,HAGLER R W.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nd the learning of a closed motor skills[J].Rea Q Exe Sport,1979,50:265-271.
[39]YATES G,HOLT L E.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predict accuracy in basketball jump shooting[J].Int Symposium Biomechan Sports,1982,12:103-109.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lowing Movement of the Ball and the Effect of Shooting
QIU Dong-dong,MI Jing,ZHANG Cheng-yi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high-speed camera and two-dimensional imaging,this paper makes shoot on basketball players’ free throws,and analyzes the subjects’ following movement of free throw using the motion video analysis system,defines the pitch side force of upper limb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ball movement,and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effect of shooting by Chi square test method,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well shooting with the ball movement technical standards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of experts,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basketball teaching and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s that 1)To the upper arm abducent ang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chi-square test,the result is:P=0.027<0.05,column is 0.376;2) On shoulder joint flexion ang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two chi-square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P=0.000 <0.01,column value is 0.01;3) On the angle of the forearm and corresponding scoring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chi-square test,the resultsP=0.172>0.05;4) On the wrist flexion angle and scoring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chi-square test,P=0.027<0.05,column value is 0.329;5) Within the wrist after pitching Angle and collect effect between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hooting chi-square test,P=0.012<0.05,column value is 0.337;6)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coring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chi-square test,the resultsP=0.028<0.05,column value is 0.41.Conclusions:After shooting to keep the motion of follow through,as light outreach of arm,a bigger shoulder flexion angle,a slight wrist flexion angle,a proper wrist joint adduction angle,with forefinger,middle finger and ring finger at a bigger finger flexion angle has a better effect of shooting.
followmovementofball;arm;whist;finger;shootingpercentage
1002-9826(2016)04-0076-08
10.16470/j.csst.201604011
2015-12-17;
2016-05-16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教技函[2013]47號);北京體育大學自主科研課題(2014YX002)。
邱冬冬(1991-),男,河南許昌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E-mail:846523840@qq.com;米靖(1970-),男,山東泰安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體育教學與訓練, E-mail:taishanmijing@126.com;張承毅(1975-),男,遼寧本溪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與體育管理, E-mail:kele.2009@163.com。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G8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