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鋆,張正球,韓善紅,伏廣成 ,徐士清
(1.江蘇省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000;2.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農(nóng)委,江蘇 連云港 222000;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農(nóng)委,江蘇 連云港 223500)
?
江蘇淮北地區(qū)稻麥周年單產(chǎn)1200kg/667m2栽培技術規(guī)程
胡曙鋆1,張正球1,韓善紅1,伏廣成2,徐士清3
(1.江蘇省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000;2.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農(nóng)委,江蘇 連云港 222000;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農(nóng)委,江蘇 連云港 223500)
在總結三年栽培試驗和生產(chǎn)示范的基礎上,參照國家綠色食品生產(chǎn)規(guī)范要求,制定了江蘇淮北地區(qū)稻麥周年單產(chǎn)1200kg/667m2栽培技術規(guī)程。規(guī)程明確了該區(qū)域稻麥周年單產(chǎn)1200kg/667m2栽培的產(chǎn)量構成、種植方式、茬口安排、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及收獲等技術指標,側重規(guī)范了該區(qū)域稻麥周年高產(chǎn)品種茬口搭配、栽培調(diào)控、病蟲草害綠色防治等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以促進本地區(qū)稻麥周年生產(chǎn)實現(xiàn)高效化、規(guī)模化、規(guī)范化。
江蘇淮北; 稻麥周年高產(chǎn);栽培技術
稻麥周年輪作是江蘇省淮北地區(qū)確保糧食安全的主體農(nóng)作制,常年面積120萬hm?倕左右,占單季糧食種植面積的70%以上。近年來機插秧、直播稻等輕簡稻作方式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同程度地推遲縮短了水稻生育期,不僅不利于水稻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也影響了小麥的適期播種,不利于小麥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同時小麥晚播導致水稻育秧期難以確定,造成水稻秧苗素質(zhì)下降,水稻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從而制約了我市稻麥周年產(chǎn)量水平的提升。本文就在這種稻麥雙晚的農(nóng)作制度下,區(qū)域適宜的稻麥兩熟種植方式、搭配品種和耕作栽培技術作簡單介紹,為解決當前區(qū)域稻麥周年生產(chǎn)不平衡,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從數(shù)量型向質(zhì)量型轉變提供技術支撐。
本標準以稻麥周年667m2產(chǎn)1200公斤為目標,以機械化輕簡種植為前提,規(guī)定了江蘇淮北地區(qū)粳稻—小麥周年生產(chǎn)的產(chǎn)量構成、種植方式、茬口安排及種子準備、整地、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技術要點。
本標準適用于江蘇淮北地區(qū)粳稻—小麥周年高產(chǎn)栽培,其他生態(tài)氣候相似區(qū)域可參照使用。
下列文件對本文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guī)程。
GB1350-2009 稻谷
GB1351-2008 小麥
GB4404.1-2008 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 禾谷類
NY/T391-2013 綠色食品產(chǎn)地環(huán)境質(zhì)量
NY/T393-2013 綠色食品農(nóng)藥使用準則
NY/T394-2013 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NY/T1054-2013 綠色食品產(chǎn)地環(huán)境調(diào)查、監(jiān)測與評價規(guī)范
NY/T1056-2013 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
農(nóng)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應符合NY/T391-2013的規(guī)定。在生產(chǎn)過程中,按照綠色食品肥料、農(nóng)藥使用準則,合理施肥、用藥。
稻谷應符合稻谷國家標準GB1350-2009;小麥應符合小麥國家標準GB1351-2008。
按稻麥周年每667m2產(chǎn)量為1200kg設計,其中水稻每667m2產(chǎn)量為650kg,小麥每667m2產(chǎn)量為550kg。水稻每667m2穗數(shù)(21~22)萬;每穗粒數(shù)(135~155)粒,千粒重(26~28)g。 小麥每667m2穗數(shù)(42~45)萬;每穗粒數(shù)(38~42)粒,千粒重(40~44)g。
6.1 播前準備
6.1.1 種子準備
商品種子質(zhì)量符合GB4404.1規(guī)定。水稻種子純度不低于99.9%,凈度不低于98%,發(fā)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4.5%;小麥種子純度不低于99.9%,凈度不低于98%,發(fā)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
6.1.2 整地
提倡秸稈全量還田,旋耕滅茬,耕深15~20cm,每667 m2增施尿素5~6kg,壓實播栽,避免秸稈架空現(xiàn)象。
6.1.3 麥田開溝
田內(nèi)每(3~4)m開挖一條豎溝,溝深(20~30)cm。距田兩端橫埂(2~3)m,各挖一條橫溝,溝深(30~40)cm,長度超過100m的田塊應加挖腰溝,溝深(30~40)cm,溝寬20cm,內(nèi)外溝相通。田外隔水溝深80cm以上,排水溝深100cm以上。
6.2 茬口安排
6.2.1 品種組合
以中熟中粳水稻品種搭配半冬性小麥品種。粳稻全生育期控制在150天左右,品種為連粳11號、連粳9號、連粳7號、連粳6號等;小麥全生育期控制在228天左右,品種為連麥8號、連麥6號、濟麥22等。
6.2.1 適宜播、栽、收獲期
水稻適宜落谷期5月15日-6月5日,適宜移栽期6月12日-6月25日,適宜收獲期10月5日-10月20日 ;小麥適播期10月5日-10月25日,適宜收獲期6月8日-6月15日。
6.3 播栽
6.3.1 播種量
播種量依據(jù)種子質(zhì)量、田間整地質(zhì)量等按照下列公式調(diào)整。
水稻:播種量為(3~4)kg/667 m2,每盤播露白芽谷150g(干種子120g),每667m2用秧苗26~30盤。
小麥:播種量為(10~12)kg/667 m2,保證基本苗達(20~24)萬/667m2。
6.3.2 播栽方式
水稻:機插毯狀苗,穴距(11~12)cm, 行距30cm,移栽深度(2~3)cm,移栽密度(1.7~2.0)萬穴/667m2,基本苗6~8萬/667m2。
小麥:機條播,行距20cm,播深2~3cm,基本苗(20~24)萬/667 m2。 秸稈還田田塊提倡播后鎮(zhèn)壓,增加土壤緊實度,利于種子發(fā)芽出苗。
6.4 施肥技術
肥料使用準則應符合NY/T394-2013的規(guī)定。
6.4.1 肥料用量
氮肥:中等基礎肥力(基礎地力產(chǎn)量200kg/667 m2)周年純氮總施用量為(35~44)kg/667 m2,其中水稻(20~24)kg/667 m2,小麥(15~20)kg/667m2。根據(jù)地力高低適當調(diào)整施氮量。
氮磷鉀配比: N:P2O5:K2O=1:0.5:0.5
6.4.2 肥料運籌
6.4.2.1 水稻氮肥施用以基肥∶分蘗肥∶促花肥∶?;ǚ蕿?:3:2:2, 磷、鉀肥分基肥和促花肥兩次施入。
1)基肥:耕前撒施,采用全層施肥法,有機肥(2000~2500) kg/667m2,45%復合肥(30~35 )kg/667 m2,氮肥(N)(6~7.5)kg/667 m2.秸稈全量還田田塊,基肥增施尿素(5~6)kg/667 m2。
2)分蘗肥:6~7葉期施氮肥(N)(6~7.5)kg/667 m2,宜分兩次施用。
3)促花肥:葉齡余數(shù)2.5~3.0時,施氮肥(N)(4~5)kg/667 m2,復合肥(15~20)kg/667 m2。
4)保花肥:葉齡余數(shù)1.0~1.5時,施氮肥(N)(4~5)kg/667m2。
6.4.2.2 小麥氮肥施用以基肥∶壯蘗肥∶拔節(jié)肥∶孕穗肥為5:1:2:2, 磷、鉀肥基肥:拔節(jié)肥為5:5。
1)基肥:耕前撒施,采用全層施肥法,有機肥(2000~2500) kg/m2,氮肥(N)(8~9)kg/667 m2,磷肥(P2O5)(8~10)kg/667 m2,鉀肥(K2O)(4~5)kg/667 m2。秸稈全量還田田塊,基肥增45%復合肥(20~25)kg/667m2。
2)壯蘗肥:3~5葉期宜施尿素(2~3)kg/667m2,兼顧捉黃塘促平衡。
3) 拔節(jié)肥:小麥基部第一節(jié)間定長、群體葉色褪淡、葉齡余數(shù)2.5左右時,施尿素(5~7)kg/667m2,鉀肥(K2O)(4~5)kg/667m2。施45%復合肥(20~25)kg/667m2。
4)孕穗肥:在小麥葉齡余數(shù)(0.8~1.2)時施尿素(5~7)kg/667m2。
6.5 水分管理
6.5.1 水稻:群體達到穗數(shù)80%(20萬/667 m2)時強調(diào)落干擱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2 cm~3cm淺水層,其它時間采用間歇灌溉。
6.4.2 小麥:強調(diào)三溝配套,保持溝渠暢通。適時澆灌越冬水,出苗至返青期地下水位控制在0.8m以下,返青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m以下,防止?jié)n害。
6.6 病蟲草害防治
農(nóng)藥使用符合NY/T393-2013,禁用高毒高殘留農(nóng)藥,注意不同作用機理的農(nóng)藥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6.6.1 水稻
主要防治四病兩蟲: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曲病、螟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常見農(nóng)藥品種使用方法見表1。
表1 綠色食品(稻谷)生產(chǎn)中的常見農(nóng)藥品種使用方法Table 1 The method of pesticide used on production of green food (rice)
6.6.2 小麥
主要防治三病一蟲: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常見農(nóng)藥品種使用方法見表2。
表2 綠色食品(小麥)生產(chǎn)中的常見農(nóng)藥品種使用方法Table 2 The method of pesticide used on production of green food (wheat)
6.7 收獲與貯藏
10月中旬水稻黃熟期(抽穗后45d左右)露水干后及時收獲,6月上中旬小麥蠟熟末期及時收獲,收獲后要及時曬干揚凈,嚴格按照 NY/T1056-2013 要求進行貯藏。
[1] 楊建昌,杜永,劉輝.長江下游稻麥周年超高產(chǎn)栽培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08,41(6):1611-1621.
[2] 王夫玉,張洪程.播期對淮北粳稻產(chǎn)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科學版),2001,19(3):211-215.
[3] 龔金龍,張洪程,常勇,等.稻麥雙遲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產(chǎn)力的綜合評價[J].中國水稻科學,2011,25(6):629-638.
[4] 徐士清,曾凡華,徐海洋,等.灌南縣稻麥周年生產(chǎn)力品種組合篩選試驗[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5:43-45.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pecification for 1200kg/667m2of Rice and Wheat in Huaibei Area of Jiangsu
HU Shu-yun1, ZHANG Zheng-qiu1,HAN Shan-hong, FU Guang-cheng2,XU Shi-qing3
(1.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tionCenterofLianyungang,Lianyungang,Jiangsu,222000,China;2.GuanyunAgricultureBureau,Guanyun,Jiangsu, 222200,China;3.GuannanAgricultureBureau,Guannan,Jiangsu223500,China)
In summary based on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and demonstration of three years ago,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 developed in Huaibei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rice and wheat yield 1200kg/667m2cultivation techniques regulations. Rules defined the regional rice and wheat yield 1200kg/667m2cultivated yield, planting pattern, arrangement of crops for rotation, field managemen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damage prevention and harvest, technical indicators, the emphasis on specification. The area of rice and wheat anniversary of high-yielding crop varieties and collocation, the cultivation and regulatio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damage green control and other key technical links, to promote local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large-scale, standardized.
Huaibei Jiangsu; rice and wheat grain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2016-05-07
江蘇省農(nóng)業(yè)三新工程項目《連云港市稻麥周年超噸糧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 SXGC(2014)119。
胡曙鋆(1978-),女,高級農(nóng)藝師,從事農(nóng)作物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