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鄞州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摘 要] 語文教學既要強調認知、應用,也要注重欣賞、審美,語文教育應包含審美教育。試從物象、人情、構思和語言四個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中職語文課文中的美點,期待師生能更加重視課文的美。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課文;審美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4-0006-01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fā)現?!闭\哉斯言!就語文學科來說,美是教材文本中到處存在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課文文本中發(fā)現美、欣賞美,讓學生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
通過對中職語文課文的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有以下四方面的美:
一、物象之美
一花一世界,一枝一葉總關情。天地山川,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旦進入文學作品中,它們便會變得更加多彩和動人,這就形成了“物象之美”??v觀中職語文課文,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物說理,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旨趣的物象之美。
走近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我們可以看到一間遺世獨立、迷于霧失樓臺的山中小屋,從而享受到片刻的寧靜和自由;走近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我們仿佛只身來到了海拔最高的地方,看到了紅柳這個高原“斗士”的頑強,于是,保護環(huán)境的強烈意識驟然迸發(fā)。
同樣是寫水,李白的《將進酒》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大江東去浪淘盡”“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都是那么的澎湃有力。同樣是寫月,曹操的《短歌行》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而蘇軾的《赤壁賦》則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各有一番情調。
二、人情之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中職語文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因丑陋而需要批判的對象,但是更多的是美好和令人感動的正面形象。他們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透露出他們美好的品格和心靈,讓我們看到了“人情”之美。
余秋雨《都江堰》中蜀郡郡守李冰筑堰的“智慧、仁慈、透明”,是古今官場中一道美麗而難得的風景線;林清玄《好雪片片》中賣彩券老人那“明凈的善意”,就像飄舞的美麗雪花,灌溉了作者的心田,也灌溉了我們的心田;還有《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廉頗,盡管一度被嫉妒和不滿沖昏了頭腦,但是一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便“肉袒負荊”去請罪,實在坦誠直爽得可愛。
即使是小說《項鏈》中愛慕虛榮的馬蒂爾德女士,品格上也有“亮點”:至少,她不拿假貨去歸還,正直善良;她用自己的雙手熬過了十年,堅毅頑強。
三、構思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不僅需要好的內容,也需要好的形式,而形式之一便是文章的構思。中職語文課本的課文大多都是經過時間檢驗和編者精挑細選的經典文章,它們的作者在謀篇布局上往往費盡心思,下足了功夫。
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和《項鏈》的結尾具有構思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沒有這般“歐·亨利式的結尾”,經典小說的魅力便會大大失去。試想,最后的常春藤葉不是假的,用十年辛勤償還的項鏈還是真的,這小說還是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和歐·亨利的手筆嗎?
《勸學》和《師說》主體部分的逐層對比具有構思美?!秳駥W》第三段通過“積”和“不積”、“舍”和“不舍”、“躁”和“?!比龑訉Ρ?,說明了學習應該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和專心致志的態(tài)度?!稁熣f》第二段則通過“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于其子”和“于其身”、“士大夫之族”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在從師學習態(tài)度上的三層對比,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兩篇文章的論證結構都給人以水到渠成、一氣呵成的氣勢美。
四、語言之美
古人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惫湃擞终f:“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正是他們這種對漢語言文字錘煉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噴涌而出的才情,我們才得以品嘗到一道道由精美的漢字所組成的饕餮大餐。翻看中職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文章,妙筆生花的佳句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巧妙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通感等修辭寫就的文句,讀來余音繞梁。
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會發(fā)現,無形的音樂居然清晰可見了,它可以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可以是“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又可以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真是絕了。
古人的文句使我們分不清虛和實、無形和有形,魅力無窮。今人的作品也毫不遜色。
在朱自清筆下,荷花的香不僅可以用鼻子去聞,還可以用耳朵去聽,“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而月下荷塘中的光和影居然也化成了樂音,“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兩處通感,一個是化嗅覺為聽覺,另一個則是化視覺為聽覺,都使人感覺相通,同時刻畫又恰到好處,實在令人贊嘆不已。
英國哲學家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曾說過:“我的語言的局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局限?!?/p>
既然如此,發(fā)現和欣賞語文課文的語言文字之美也就等于開闊了我們的世界,不是嗎?
參考文獻:
[1]張琴.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1(34):67-68.
[2]李桃麗.中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初探[J].才智,2014(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