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形硯與蟬形硯一樣,是仿生硯中常見的硯式,也是一種典范硯式。古代制硯家別出心裁,狀物模形,以鵝入硯,以硯示鵝,構(gòu)思巧妙。一般以肥碩的鵝肚為硯堂,鵝回首啄理羽毛,彎曲的鵝頸與鵝身之間形成硯池。硯背伸出一雙鵝掌,似在撥動清波。一只靜臥的大鵝,活靈活現(xiàn)在眼前,既生動傳神,又不礙磨墨運筆,觀賞功能兩不誤。這等技藝,不可謂不高超!鵝形硯臺歷史悠久,具體在何年何月出現(xiàn),尚待考證,當今有些博物館,就藏有宋、元、明、清傳世精品。在《西清硯譜》那少而精的藏品中,卷十七就有兩方鵝形硯:一是“舊端石鵝硯”,上有乾隆帝稱其為“文房中逸品也”,并題詩贊曰:老坑仔石誰磨礱,不辨制自南北宋?;蚴怯臆姄嵬媪T,化作鶃鶃傲池鳳。其溫如玉疑舜環(huán),其潤如露余堯甕。近雖外景寫黃庭,慮硯嗤哉屏弗用。”另一方是“舊端石浮鵝硯”,乾隆帝也題御詩曰:“愛之一筆更書之,化石依然守墨池。不負主人合如是,山陰道士未應(yīng)知?!焙往Z形硯相類似的,還有鵝紋硯。這類硯雖然全器是方、是圓,或是隨形,但在硯面或硯背有游鵝圖,或一只,悠然自得;或兩只,前后相隨;或五六只,追逐嬉戲。無不妙趣橫生,活潑可愛。也是在《西清硯譜》中,多方硯上有“浴鵝圖”。如卷九中的“宋米芾蘭亭硯”,卷十中的“南宋蘭亭硯”和卷十三中的“宋綠端蘭亭硯”以及卷二十中的“舊綠端浴鵝硯”。而且硯上均有御題詩。為何在“蘭亭硯”上多有“浴鵝圖”,乾隆詩中多提到“山陰道士”“黃庭經(jīng)”呢,其中奧妙,后面將慢慢道來。
王念祥、張善文著《中國古硯譜》中有宋代“鵝形澄泥硯”(51頁);林佶之子林在峨在《硯史》中錄有一方“蘭亭鵝池硯”并在上作硯銘;《中華硯學(xué)通鑒》中收錄有“朱彝尊鵝硯”;《蕭山朱氏藏硯選》有朱文鈞(朱家溍之文)收藏的“浴鵝抄手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歷代名硯拓譜》中,有一明代鵝紋硯盒,等等。這些足以說明鵝形硯(或鵝紋硯)受到歷代藏硯家的青睞。
文人們?yōu)楹稳绱讼矏垸Z形硯呢?鵝是人類馴化的一種家禽,入菜味道鮮美,是美食中的佳品。鵝長得高大肥碩,長頸短尾,白羽紅蹼,走起路來,不急不慢;游起泳來,悠閑自在,顯得樸拙可愛。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就寫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這樣的贊美詩。文人愛鵝形硯,固然有純潔雅致、陶冶情操之念,但主要是和王羲之愛鵝有關(guān)?!稌x書·王羲之傳》云: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好養(yǎng)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黃庭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濒酥廊粚懏?,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上面講的是兩則故事。前一則是說,浙江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yǎng)了一只鵝,很會鳴叫。老太太趕到市場上去賣,沒人要。王羲之聽說了,就請朋友一道去觀賞。老太太聽到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來,就殺了鵝,煮好招待貴客。王羲之到來一看,深感遺憾,嘆息了好幾天。這是一則傷心的故事,后面一則是流傳千古的美談。講山陰縣有一位老道士,飼養(yǎng)一群良種白鵝,有意在王羲之和朋友常去的地方放養(yǎng)。王羲之看到這群白鵝行走的體態(tài),游動的姿勢十分可愛,非常喜歡,想買下來。老道士說,“王大人如果想要,就請您為我寫一篇《黃庭經(jīng)》,我就將這群鵝全部給您?!蓖豸酥廊幻P,當下寫完《黃庭經(jīng)》給老道士,把這群鵝裝籠拿回家了。后人遂把《黃庭經(jīng)》稱作《換鵝帖》。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送賀賓客歸越》就寫了這個典故,“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鄙厦嫣岬健段髑宄幾V》中蘭亭硯上多有浴鵝圖,乾隆贊鵝形硯詩中提出“山陰道士”、“黃庭經(jīng)”句都出自這個典故。王羲之愛鵝的故事還很多。他居住的蘭亭,特地挖掘了一口池塘養(yǎng)鵝,終日觀看。后來干脆將池塘取名“鵝池”,池邊建牌亭,上書“鵝池”兩個大字,雄渾遒勁。現(xiàn)在到浙江蘭亭仍然可見這一碑亭。據(jù)說是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分別寫“鵝”和“池”字。 由于兩人字體極為相似和諧,如出一人之手,父子合璧,傳為佳話。羲之愛鵝,還和他書法造詣有關(guān)。他從小受到父親王曠、叔父王廙啟蒙熏陶,愛好書法,勤練多寫。后又從衛(wèi)夫人學(xué)書。他養(yǎng)鵝觀鵝賞鵝,從鵝的行走、游水姿態(tài)中,體會到自然美和書法運筆奧妙,以為,執(zhí)筆時食指應(yīng)如鵝頭昂揚微曲有力,運筆時要像鵝掌撥水深沉自如,這樣才能全神貫注于筆端,寫出好字。羲之愛好被當作文人墨客文雅情趣體現(xiàn),后人將它和“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鶴”并稱“四愛”。后代文人喜歡鵝形硯,意在追慕王羲之,標榜自己清雅脫俗,達到羲之書法之神韻。所以琢制鵝形硯歷史綿綿不絕,以致當今仍在生產(chǎn)。
現(xiàn)將我收集到六方鵝形硯和鵝紋硯展示如下:
(一)鵝形三足歙硯(圖1、2、3),明代,長23.5厘米,寬11.5厘米,高6厘米。整硯作鵝形,鵝身作硯堂,中間稍凹;硯池半月形,頗深。硯額浮雕鵝頭,回首啄理羽毛,雙眼、鵝冠、扁咀生動傳神。翅膀從兩邊垂下與尾巴相接,成邊框。羽毛清晰可見。邊側(cè)弧狀內(nèi)斂。背前部一大乳足,后部兩鵝足,鵝掌彎曲向內(nèi),似在劃水。全硯雕工嫻熟,弧線優(yōu)美,自然生動。硯色漆黑亮澤,布滿金星、金暈;質(zhì)地堅密細膩潤滑,包漿、墨汁交融,是硯中精品。
(二)長方鵝紋端硯(圖4、5),清代,長17.6厘米,寬10.4厘米,厚2.6厘米。面有邊框,框內(nèi)側(cè)起線棱,挺拔自然。硯堂平展,淌池,在落潮處浮雕兩只大鵝,在水中相伴而游,前呼后應(yīng),相顧有情。水波蕩漾,直到天際??坍嫾氈律鷦?。背平,有邊框。全硯中規(guī)中矩,色紫中泛青。面、背均有紫、紅、青黑相間花紋,如山巒重疊,又如波濤洶涌,十分艷麗。石質(zhì)極為細潤。制作精良,包漿古穆。帶原配紅木天地蓋。
(三)隨形鵝紋端硯(圖6、7),清代,長14厘米,最寬處10厘米,窄處7.5厘米,厚1.4厘米,前窄后寬。面有起邊,硯額邊線內(nèi)浮雕祥云,下為硯池。硯崗飽滿,上浮雕一鵝,靜靜而臥,回首凝視,意境安詳。硯堂大,中間稍凹。四圓角,邊側(cè)內(nèi)斂。背平,有邊框。硯面墨痕斑駁。
(四)長方鵝紋鐘形池綠端硯(圖8、9),清代。長16.6厘米,寬11厘米,厚2.4厘米。硯面上部左邊一只肥鵝靜臥在一叢竹葉下,回首梳理羽毛,悠然自得。右邊下挖頗深鐘形硯池,陽線圍邊。下部開方形硯堂,潤滑平展,邊圍陽線。背平。硯制規(guī)整,淺綠色,細膩溫潤,包漿、墨汁交融滲透。
(五)長方鵝紋小紅石硯(圖10、11)民國,長8.8厘米,寬6厘米,厚2厘米。硯面浮雕一只大鵝,從右向左慢游,鵝首向后,睜眼遠望,若有所思。頸下成一彎小硯池。大肚為硯堂。所刻鵝紋,線條簡約,形象生動。背平,靠上邊沿陰刻行書“庚申初夏慶春刻”。字跡流利,全用繁體。包漿開門,可見已使用時間不短,這里庚申年似為1920年。全硯紫紅色,鮮艷柔和。石質(zhì)堅細潤滑。硯大不盈掌,小巧玲瓏,可作筆舔,可作鎮(zhèn)紙,也可握手把玩。
(六)鵝紋隨形紅絲硯(圖12),當代,長10厘米,寬18.5厘米,厚5厘米,硯面琢一只臥地大鵝,鵝身為硯堂,向中間稍傾斜。鵝頭左尾右,鵝首回轉(zhuǎn)。首、頸與身圍成一指形硯池。邊側(cè)稍內(nèi)斂。背平。邊和背多處現(xiàn)蟲蛀。硯體厚重,質(zhì)地細膩潤滑。整體橘紅色,上布滿紅斑、紅線,縱橫交錯,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