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職語文教學特點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會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狀態(tài)等有所忽略。從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多元性評價的必要性角度出發(fā),結合多年的中職語文教學經(jīng)驗,對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實施多元性評價做出了一些探討。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多元性評價;思考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8-0124-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更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評價可以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一、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多元性評價的必要性
(一)多角度評價,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
中職教育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的技能。這就導致了在中職教育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職業(yè)技術、職業(yè)理論知識等比較看重,忽視了文化學科的學習。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僅僅通過考試成績來認定,這就導致評價方式單一,不全面等,也會讓學生僅僅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其他素質的提升。筆者通過多年來對中職語文教學的感受,認為通過多元評價更能促進學生在學校中的成長,因為多元評價要求的是教師應站在更加多樣化的角度去評價學生,這就給教師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視野去評價學生,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全面促進學生的多樣化發(fā)展。
(二)多維評價,促使學生愛上語文
在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語文學科的基本特性,即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多元性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更是體現(xiàn)了這兩個基本特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充分體現(xiàn)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在察覺到自己的不足時能積極改進,從而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僅愛上語文,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容地應對各個學科的學習。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運用多元性評價更能增強學生的專業(yè)認同感,學生剛剛進入中職院校時對本專業(yè)還不夠了解,無法產(chǎn)生專業(yè)認同感,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通過多元性評價,對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專業(yè)認同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實施多元性評價的思考
筆者認為,多元性評價是通過不同角度尋找學生的優(yōu)點,使其在語文課堂上乃至整個中職學習生涯中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評價方式。
(一)記錄學生的成長,鼓勵學生進步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建立一個以學生日常表現(xiàn)為基礎,以學生成績?yōu)檩o助,以促進學生個人進步為目標的多元評價體系。所以筆者認為,學生階段學習的最終評價是由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評價和最終測評成績評價按照一定比例組成的。在這里,筆者削弱了最終成績的比重,對一個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僅只看最終的卷面成績,對其評價應該貫穿整個學習階段,多方面、多角度地評價。例如,筆者在任教新的班級時,往往會為學生建立一個學生成長記錄冊,并將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課堂任務完成情況、課后作業(yè)情況、課堂問題情況、課堂紀律、突破性進步、小組團隊協(xié)作情況和小組競爭情況加入評價之列。
(二)分層次、分角度的因材施教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生,一種方法不能使用在所有學生身上,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評價,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引導方式。對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學生,對其注重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對知識掌握稍差的學生,對其評價更應注重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目標。例如,筆者會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特點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為其提出不同的目標,讓其在階段時間內達到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
(三)獎勵突破性進步,創(chuàng)建小組,輔助課堂
教師在建立多元性評價體系的時候,可以合理地對學生分組,組間的互相品評也是多元性評價的一部分,學生之間的品評更能讓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在借鑒別人的同時完善自己,在互相幫助的同時自我進步。同時,教師應注重學生在取得階段性進步時,給予相應的獎勵,進一步激勵學生。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學生的自我評價更能讓學生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